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790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启东市大江中学高二语文组长亭送别导学案主备人:张健 时间 新授课【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4.把握人物的形象。【学习重、难点】1、领悟本文独特巧妙的表现手法。2、崔莺莺的形象鉴赏。【学时安排】 2课时 【作者介绍】王实甫,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

2、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王实甫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剧情简介】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

3、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

4、陌纸钱相报。”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5、”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

6、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相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

7、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文学常识】1、 剧本的构成 2、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又分为小生、老生、武生等; 旦: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又分为花旦,老旦,青衣,武旦,刀马旦等;净:俗称花脸,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又分为大花脸,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摔花花脸等。 末 :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

8、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相当于明以后戏曲里的“生”。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多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故又称“小花脸”。有文丑、武丑、女丑之分。【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玉骢( cng) 迍迍( zhn ) 金钏(chun ) 靥( y ) 揾( wn ) 挣揣( chui ) 谂( shn)知 玉醅(pi)白泠泠(lng )栖(q)迟 青鸾 (lun )2解释语句中的重点词语举案齐眉 蜗角虚名:司马青衫:劳燕分飞:古时比喻夫妻、情侣别离。现多指亲人,朋友别离。口占一绝

9、:蝇头微利: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 品读课文,感受意境美、文字美,概括文中的几个场面。 学习过程:一、吟诵、品味 学生朗读。注意读音。 学生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二、文本研习:1、长亭送别主要可分为几个场面?提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惜别目送2、在这折戏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提示:张生、崔莺莺、红娘、相国夫人、普救寺长老3、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

10、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5.滚绣球极力体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明确: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6.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音韵和谐,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三、感情品读全文,各小组选择本组欣赏的片段,尝试表演。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把握人物形象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一、预习反馈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

11、in) 暮霭(i) 胸臆(y) B.泠泠(lng) 相偎(wi) 栖迟(q)C.赓续(gng) 玉醅(pi) 揾做(wn) D.萧瑟(s) 憔悴(cu) 顷刻(qng) 2.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二、 合作探究,分组研讨: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夫人要求张生考取功名后回来迎娶莺莺,众人在长亭送别张生的场景。请同学根据本文内容,谈谈张生、相国夫人、崔莺莺

12、对待功名分别是什么态度?提示:张生:本来就是因为进京赶考才停留在普救寺中的,所以他对功名是向往的,是一般读书人对待功名的态度。并且,他对自己的才华非常有信心,“视官如拾芥耳”。相国夫人:极度重视功名利禄。认为张生只有取得功名才能够配得上崔家的门第,配得上她的女儿。所以在送别宴席上,她当着长老的面,直接就对张生说“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崔莺莺:轻视功名利禄,认为夫妻团结和睦才是最美好的事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幺篇)“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朝天子)。思考探究: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提示:对张生的关心五煞对张生的担心二煞一煞描写了怎

13、样的一幅画面?曲中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分析崔莺莺的形象?提示: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矛盾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

14、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三、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四、课后练习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