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0137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黄定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生物学系,冰川地质作用,1.冰川的形成条件及类型,形成条件:丰富的降雪、具有大量冰雪堆积场所、年平均温度零度以下。分类:1.大陆冰川:高纬度极地区,分布面积大,厚度可达3411米 2.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雪线以上地区,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沿沟谷呈线状分布,定义:冰川及其挟带的碎屑物对冰道基岩的破坏作用。是一种纯机械作用,分为挖掘与磨蚀作用。挖掘作用:运动中的冰川将与之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带走的过程。冰床底部基岩在冰川巨大的压力下极易破碎并产生裂隙。裂隙在溶水反复冻结下松动而被冰川带走。挖掘作用使冰床加深、

2、变宽。,2.冰川的剥蚀作用,磨蚀作用:冰川携带的碎屑物对冰床的锉磨作用。在冰道上可形成冰溜面、丁字型檫痕、挖掘作用与磨蚀作用可以同时进行,当冰床底部有凸时起基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为主,形成羊背石。,2.冰川的剥蚀作用,冰蚀地形,羊背石,1.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冰谷地形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横剖面呈“U”字型。冰蚀悬谷:复式山谷冰川的支流,因冰量较小,刨蚀能力较弱,在汇入主流处,支流的谷底常较主流谷底高出很多,当冰川消融后支冰蚀谷悬挂在主冰蚀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冰蚀地形,2.冰斗: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3.鳍脊:两坡陡峻、山顶尖薄的山脊。4.角峰:岩壁

3、陡立、被多个冰斗包围的山峰.如珠峰。5.冰蚀洼地:大陆冰川对底部岩石刨蚀而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洼地。,冰蚀地形,冰蚀地形,冰川以固态的形式运动,因此在其搬运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载运,即冰蚀物以悬浮的形式或被包裹的形式,随冰川的运动而被搬运。另一种方式称推运,即冰川在前进过程中将冰蚀物推移向前。在所有地质营力中,冰川搬运的能力是最大的: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是一块被第四纪冰川搬运的巨大漂砾,厚1KM,面积约数百KM2。,3.冰川的搬运作用,定义:冰川运动至雪线以下(雪融区),因冰川融化造成搬运物沉积的过程。冰川沉积物统称冰碛物。冰碛物的特点:大小混杂,无分选,无磨圆,因是卸载堆积,故无层理。

4、较大的砾石有擦痕。,4.冰川的沉积作用,冰川沉积地形称冰碛地形,包括:1.终碛堤:冰舌推运物在雪线出堆积的弧型堤坝。堤坝外陡内缓。2.侧碛堤:因冰川两侧搬运物多,融化后沿谷壁堆积成的长条状垄岗地形。3.中碛堤:两冰川汇合,原侧碛堤片为中碛堤。4.鼓丘:终碛堤内一系列长轴平行冰川的椭圆型小丘。,冰碛地形,冰碛地形,冰川分布,冰川自两极到赤道地区的高山都有分布,总面积约达0.162325108 km2,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冰川储水总量达0.292108 km2,占世界总水量的2.07%,占全球淡水量的77.4%。,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冰盖面积巨大,而且冰层平均厚达2000

5、m,最大厚度超过4000m。中国冰川面积共58 651.08 km2,冰储量5132.22 km3。如不计喜玛拉雅山和唐古拉山,中国共有冰川33483条。年平均冰川径流量约为563亿m3。,冰川分布,5.冰期与间冰期,冰期:地球显著变冷,全球性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大陆冰川及山岳冰川的范围扩大,雪线降低,年平均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其气候与冰期完全相反,由于据点温暖,有利于生物的演化和迁移。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全球

6、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108 km2,总水量8 300 000 km3,占全球总水量的0.59%,它是重要的淡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地下水地质作用,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还可能在沉积岩形成的时候就将水保留下来,一直埋藏在沉积岩内;这一部分水又称为原生水;岩浆活动也可以释放一部分水分,并保留在岩层中,这是一种矿质化泉水,称为初生水;在沿海地区,海洋水通过岩石向陆地渗透,这也是地下水的一种来源。,1.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也有三态,其中以液态为主。在岩层或土壤中,液态地下水又以吸着(湿)水、薄膜水、毛细水和重力水等形式存在。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取决于岩石的性质、结构和构造。,地下水的存在

7、形式,岩石的空隙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含水层:能透过相当数量水并含有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如砾岩、砂岩、灰岩层等。隔水层:基本上不能透过水的岩层,如泥岩等。地下水分带:包气带(以气态水和结合水为主,以垂直运动为主)饱水带(以重力水为主,以近水平运动为主),2.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3.地下(重力)水的类型,重力水的特征:1.上层滞水:包气带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以水平运动为主。3.潜水面: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所具有的自由水面,随地形、季节变化。,3.承压水: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中的重力水。4.泉水:地下

8、水的天然露头,常为上层滞水和潜水,少数为承压水。,3.地下(重力)水的类型,定义: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形称岩溶地形或称喀斯特地形。,4.地下水的潜蚀作用,1.岩石的可溶性:应为可溶性岩类(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空隙率、连通性等。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二氧化碳的含量、水的饱和状态、压力、温度等。4.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否流动、流速快慢等。,岩溶作用的发育条件:,主要的岩溶地形:,地表及包气带: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平原溶沟溶蚀洼地落水洞溶

9、蚀漏斗饱水带:溶洞暗河地下湖。,岩溶作用的发展阶段,1.从地表到地下:溶沟-石芽石林峰丛溶蚀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2.从地下到地表:溶洞暗河(坍塌)峰林孤峰-平原。3.总体上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平原(无地下水),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水搬运作用的特点:地下水的运动特征是流量小、流速缓慢,故地下水的搬运方式以溶运为主;当地下河中有较大水量时,机械搬运能力较大,特点与河流相似。化学搬运作用的特点:成分取决于流域的岩石成分、风化程度和气候特征。主要以各种离子和胶体物质最为常见。,5.地下水的搬运作用,6.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地下水所溶物质,常因压力、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等原因,过饱和而沉积。常见的化学沉积物:1.溶洞滴石(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2.泉华;3.空隙和裂隙沉积物(方解石脉、硅化木等)。,6.地下水的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经短距离搬运后,地下水中的溶蚀残余堆积物在洞穴低洼处的沉积(多为富铁、铝的粘土)及溶洞坍塌与地下河带来的碎屑物构成的溶洞角砾沉积。,古岩溶与地壳运动,岩溶发育阶段的周期性循环,随着地壳运动的发生而变迁:一次地壳的阶段性抬升,可以在一个地区发育一套相应的岩溶产物。而不同高程上出现的一套岩溶产物,标志着该地区曾经发生过相应的地壳运动。,Class over.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