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0646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7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依据课程标准 实施高效课堂,一、课程的设计思路二、课程的基本性质三、课程的基本理念四、课程目标五、教学目标的把握六、解读品生与品社定义及课堂的理解,一、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是根据生活是儿童思想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这一基本理念设计的。,(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定位:,1、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支撑,涵盖四个方面的生活。(1)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这三条轴线概括了在儿童生活圈中所遇到和需要处理的三种基本关系。(儿童与自我:儿童要发展

2、,首先要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意识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儿童与社会:儿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参与社区活动所遇到的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儿童与自然: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环境入手,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进而成为自然的关爱者和负有责任的环境保护者)。,(2)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四个方面的生活展示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

3、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1、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打下基础。,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构:,儿童社会生活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1)一条主线: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2)点面结合:a、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b、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

4、要要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3)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二、课程的基本性质,1、生活性: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2、开放性:(1)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3)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4)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

5、的创意与表现。3、活动性:(1)课程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2)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3)活动是教与学共同中介。,三、课程的基本理念,1、理念:指人们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2、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理念。(3)诊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3、品德与社会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6、四、课程目标,1、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总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维度:(1)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维度:是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2)乐于探究维度:关键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真本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3)热爱生活维度:生活是生存、活着的意思,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本维度实质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的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2、品德与生活的分目标:,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1)将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

7、之所以首位,是因为:a、课程教学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相统一的过程,二者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b、还因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2)情感与态度目标共含三个目标因子:a、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主要是陶冶爱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b、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生活的态度。c、自信、诚实、求上进是强调要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8、,(二)行为与习惯层面目标,(1)、目标中的“行为”主要是指道德行为,“习惯”是指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2)、行为与习惯目标含有四个目标因子:a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是从健康、安全的生活和提高生存能力着眼提出的要求。b、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并从遵守社会规范方面提出的要求。c、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指重视学生积极交往的行为和参与活动的行为。d、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并从社会公德方面提出的要求。,(三)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1)正确认识“知识与技能”目标。尽管品生品社不可意追求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学习,但这决不意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是可有

9、可无的事。a、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是人类在经验基础上的系统概括;而技能则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方式。b、本课程一方面屏弃把知识与技能作为惟一目标或核心目标的建构模式,另一方面有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并将其作为目标结构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因子。a、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是从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健康常识等。b、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包括动植物、天气、季节变化等)、社会常识(安全交通标志、交通规则、环保知识、人际交往基本知识等)。c、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和人民英雄,家

10、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等。,(四)过程与方法层面目标,1、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2、为什么要看重“过程与方法”呢?(1)基于对学生发展的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创新融入过程与方法之中。教学过程中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方法的比较和尝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育出来。(3)具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我们强调“过程”,其核心是要关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

11、我们强调“方法”,是因为“点石成金”的指头,比大块大块的金子更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过程与方法的价值就在于能让学生从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3、过程与方法层面目标因子。过程与方法目标含有两个因子(1)一是体验性因子,即“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2)二是方法性因子,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观察、比较、小实验)。,(二)品德与社会的目标:,1、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2、品德与社会的分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

12、3)知识。,五、教学目标的把握,(一)目标定位要准确 1、目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品德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课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经历不同、能力不同、所取得的生活经验也不一样,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求也就不一样。如果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任意预设目标那将事倍功半。,3、

13、目标要紧扣教材的编写意图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习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前一定得先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4、目标制定要注意深浅适度“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规格方面来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科人才,不是为了少数人的成功而是为了多数学生将来能够很好地认识社会、积极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生

14、活。,(二)、目标落实要到位,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品德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在教学目标调控下完成的。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每一个活动都应该紧扣目标来进行。1、目标落实立足情感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新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面对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历史、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学生必须系统接受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品德学习的工具。因此,在这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立足情感的体验、价

15、值观的引导。,2、目标落实立足感悟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考虑讲故事的形式是否讨学生喜欢,追求表面的精彩,而应该从目标出发选取真正对本课教学有帮助的典型故事,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3、目标落实立足活动,六、解读品生与品社定义及课堂的理解,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定义有四层意思:课程基础:以儿童的生

16、活为基础。课程目标: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课程呈现形态:活动型。课程类型:综合课程。,2、什么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定义有四层意思:课程基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程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的儿童。课程呈现形态:活动型。课程类型:综合课程。,3、品生与品社在课堂教学的定位:,(1)根据课程基础:以学生真实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祖国、世界。其中一、二年级侧重个人、家庭、学校;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五、六年级侧重家乡、祖国、世界。,(3)根据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与感悟,加深了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4)学生课后践行:,由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还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要依据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逐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的能力。,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