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0746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医学模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医学模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医学模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医学模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医学模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医学模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医学模式.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二、医学模式的演变,一、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是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一种高度哲学概括,是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属性、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是人们对医学总体特征的基本认识也是指导医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观点。医学模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为他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主观上、头脑里的一种观念模式和思维方式。一定的医学模式还体现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管理和医学著作之中。,医学模式的演变,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三、机械论医学模式,四、生物医学模式,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生命和健康由神所赐疾病

2、和健康是由超自然神的力量所支配的;疾病和灾祸代表神灵的惩罚;疾病是妖魔鬼怪附体。死亡是归天是天神召回灵魂。,祛病除疾:有赖于巫医的祈祷、占卜、念咒和依靠巫术驱鬼逐疫。要健康长寿,必须行善积德感动神灵。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巫医的巫术,有时也用一些药物和体操疗法。,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如古希腊医学,中医学等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为医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创造了条件,为古代医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继承和升华提供了基础,从而使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可能。,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3、:不但用于观察自然现象,而且也用于说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病理学说:有机体的生命取决于4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生病;引起题也是横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环境和营养失调等;并认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自然痊愈力”,可以帮助体液恢复平衡。,17世纪和18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首先从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开始。科学家对于一切自然现象都用力学原则来解释,使全部自然科学都带有了浓厚的机械色彩,医学更不例外。医生如拉 美特里,卡巴尼斯等,认为人体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生命活动就是机械运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失灵、故

4、障,医生的任务就是修理机器。,在机械论医学模式的影响下,通过实验研究方法,医学分科有了很大进步。如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莫尔干尼创立了病理解剖学,施来登发现了植物细胞,施旺发现了动物细胞,威尔啸建立了细胞病理学。,达机械论医学模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完全用力学尺度来衡量有机过程,从而忽视人类集体的生物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导致了对人体观察研究的机械性与片面性。,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18世纪以后,人们对付传染病的主要概念是“流行病学三角模式”,即保持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平衡破坏即可生病。这种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称为生态学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分析问题常用微观分析方法,强调宿

5、主的生理病理影响,所以生态学模式又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从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细节、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它曾为人类的健康、生存和繁衍立下了丰功伟绩。只几十年的工夫,就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取得了以控制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生物医学模式的作用,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了人的生物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但必须注意的是,虽然传染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对国内外传染病发生发展的新动向仍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提示:虽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6、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决不意味着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过时。在对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治上,生物医学模式过去起过主要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仍将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由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的渗透,心因性和社会因素性的疾病显著增加,日前暴露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从而推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对新的医学模式的呼唤,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医学模式,其中以布鲁姆(Blum)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以及拉隆达(Lalonde)和 德威尔(Dever)的健康医学模式较具有代表性,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完善而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到20世纪

7、70年代它才被人们认识和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彼得格勒在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的日子里,高血压病爆发流行。(2)英国伦敦第遭受一次空袭后就出现大批消化性溃疡和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这些都是战争恐怖心理所致的疾病。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上的重要作用。,(3)随着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如著名的白洛第(Brady)对猴子因情绪紧张而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实验,大大推动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进展。同时,社会医学也获得巨大进步,其建立成为医学科学的一次革命。,(4)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法制疾病的社会措施。研究结

8、果揭示,社会因素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它可使自然因素的作用减弱或增强;并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内稳态;还可通过婚姻等影响遗传因素。,为此,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中,率先提出需要创立一种有别于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批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依据病人身体检查和化验参数是否偏离正常值来诊治疾病,而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并指出:“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6)我国城市居民主要死因顺位调查亦显示:这些病与心理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吸毒、酗酒

9、等心理、行为、社会因素关系极为密切。至于意外死亡(包括交通事故、暴力等)、吸毒、饮食不合理、性滥交、家庭瓦解等则更直接来自心理和社会因素。,(5)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心因性和社会因素性疾病显著增加,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意外死亡上升至前3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既把人看作“自然人”,又把人看作“社会人”;既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看作是一种生物学状态的变化,更看做是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性的变化。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传统

10、的生物医学模式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发展医学、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临床医学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摆脱孤立的生物医学思维方法,改变过去片面的偏向,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出整体性、综合性的治疗方案,进行多层次的整体治疗和多途径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在预防医学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工作者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大系统对预防医学子系统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预防工作能否奏效,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要用“社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预防工作,明确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卫生系统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并充分认

11、识预防医学事业本身就是社会事业。要改变预防保健工作只重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不良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认识误区和工作盲区,把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保健,从而进一步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卫生服务上,该模式的影响体现为“四个扩大”:,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如贯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动力、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又如:实行三级预防初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二级预防即“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争取使病人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要求医务人员重视心理治疗

12、,掌握心理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咨询、安慰和调适等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要求医生从在医院内坐等病人上门求医服务转变为医生走出医院,深入社区为广大居民服务。并要求淡化医院一、二、三级划分的等级观念,实行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医疗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老人保健上门服务、饮食指导等,使医疗机构同时也是预防机构、咨询机构和健康教育机构。,在医学教育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供了弥合裂痕、改革医学教育的契机要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有机贯通,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开设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自我保健医学等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国情,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学会社会诊断和提出社会治疗处方。此外,要全科医学专业教育,培养能防能治、能医能西、医护结合、技能多样的通科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