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劝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118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9、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9、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9、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9、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劝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劝学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9、劝学教学设计荀子教材分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学情分析:针对高一的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应该好好的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注重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另外,要让学生对本课的比喻有所了解和加强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教师创设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小诗,如果让大家给这首小诗起个名字,你要取个什么名字呢?学生回答:劝学教师总结:规劝青少年趁年轻要珍惜时间

3、、勤奋努力、刻苦专研的加强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两千多年前荀子的劝学。设计意图:这里以一首小诗简单的导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二、检查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预习的内容,初步完成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并自学初探课文的基本问题。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常见的文言现象,真正的夯实语文基础,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三、作者简介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的文学常识介绍,自主的梳理作者的相关内容?学生回到: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

4、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教师总结:荀子

5、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并与当时的许多思想家形成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从而成为君子。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真正的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解题教师提问:劝学中的“劝”作何解释?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回答:“劝”是“劝勉”的意思,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教师总结: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

6、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 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解读,使学生能够懂得抓住关键和题旨来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学会解决高考题。五、课文解析(讲授)1、教师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

7、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坚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全文的通读,讨论并总结,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文章的

8、归纳和概括,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2、教师提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师生互动】小组代表发言、点评,教师点拨。教师点拨:“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这个观点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生活常识加以解释,“登高”才能“博见”,而且这也是这个比喻的喻体。这里已经隐含了“假于物”的论断;接着再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进一步解释隐含的“假于物”。“登高而招”是对“跂而望”的直接解释,“顺风而呼”与“登高而招”同理,都是说在自身条件没有变

9、化的情况下,利用外界条件比不利用外界条件收到的效果好,这是把不好变成好;“假舆马”“假舟楫”比“不假”的结果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这两个事例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效果更是引人瞩目的,这是把不能变成能。在此基础上因事推理: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即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造、提升自己。君子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这样,本段就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质疑探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0、3、教师提问:关于劝学的主旨,请说说你的看法。【师生互动】小组代表发言、点评,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并梳理学生的观点,归纳总结:(1)重视后天的教育,认为人的才智经过教育就会高于他的本性(“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二例),而且一经改变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輮以为轮”一例),所以人应当不停地学习,使自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2)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善假于物”,而“善假于物”是不断学习的结果。(3)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刻也不能停止(“锲而不舍”),而用心专一是积累的必备条件。

11、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知识点的自主解读,合作探究,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突破难点,从而建构知识的体系。4、教师提问: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师生互动】小组代表发言、点评,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

12、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

13、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点的把握,使学生懂得文学建构的方式与途径,对学生的高考作文有很强的指导性。 五、小结:教师总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六、作业布置根据劝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另选几个事例分别阐述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的重要作用。要求用到比喻和对比论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七、板书设计劝学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