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发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1205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肺复苏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肺复苏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肺复苏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肺复苏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的发展.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肺复苏的发展,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术顾名思义,即在呼吸或心跳停止情况下所作之急救术。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坏死(四分钟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十分钟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因此施救时机越快越好。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之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古代的复苏术,现代心肺复苏术,古代的复苏术,由于科学发展及人们医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古代复苏术千姿百态,方法各异,效果不佳。但是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复苏方法,直到现代心、肺、脑复苏术的诞生,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生命。,1.利用体位复苏,约3500年前,埃及人对溺

2、水的患者使用了倒挂法,将溺水者头朝下,双脚挂在树上,这一方面有助于排除肺内的积水,增加肺内氧交换的面积,另一方面增加了胸腔里的压力以帮助呼气,压力减小后有助于吸气。这一方法在欧洲盛行了很长时间。18世纪,复苏术的发展与溺水的联系尤为密切,在没有电、没有汽车等现代文明的过去,溺水死亡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救治溺水的过程中发展了复苏术,当时有“马背复苏法”和“酒桶复苏法”。马背复苏是将患者横向俯卧在马背上,驱马跑动,由于躯体在马背上反复颠簸,使患者胸部周期性的受压放松,若胸内压随颠簸撞击的频率而有节律的变化,则可恢复呼吸。“酒桶复苏法”是将患者俯卧于酒桶上,施术者或医生用手拖起患者的双下肢,

3、将患者前后拖动,随着酒桶的滚动,患者胸内压增加或减低而引起通气。,2.利用刺激复苏,1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针刺人中穴位,救治突然意识丧失或实际是濒死的患者。用羽毛刺激溺水患者的咽部诱发呕吐,以除去吞咽的水。用烟草或浓香料的烟雾熏蒸直肠。19世纪俄国人曾将患者竖直埋入土中,头和胸部暴露,然后向其面部泼冷水刺激患者苏醒。用高声叫喊、掌击、牵拉直肠、摩擦躯干、在患者鼻子下面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例如氨),甚至用鞭苔等各种办法,用于复苏的尝试,目的是试图用各种刺激的方法唤醒患者。,3.利用热能复苏,很早以前人们发现生命终止时躯体变凉,因而将生命与温暖联系起来。人们认为,为了防止死亡的出现,身体必须

4、保暖。于是出现了将热灰烬或热水直接放置于躯体上的方法。16世纪人们常用风箱将壁炉里的热空气和烟吹入需要救生患者的口内,保持患者的躯体的温度。对溺水的患者进行温暖方法治疗。在溺水患者附近点燃炉火或者将其埋入暖沙中,或为其洗热水澡。还有让两个自愿者与其同卧一张床上用体温进行取暖。,4.人工复苏呼吸,公元前800年左右,先知Elisha就有口对口救活一个孩子的描述。“他伏在孩子的身上,用嘴对着孩子的嘴,眼睛盯着孩子的眼睛,手握住孩子的手”用这一方法救活了一名濒死的儿童。助产士成功地应用这一方法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并且沿用至今。公元175年,希腊人Galen首次描述了风箱通气,即用风箱与一管道连接

5、,管道置于患者口中再挤压风箱,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引起患者肺扩张。,公元200年左右,我国外科鼻祖华佗在抢救心搏呼吸停止的患者时,应用了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这是世界医学书籍中关于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早的详尽记述。1744年Tossach报道第一例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1892年法国人推荐牵拉舌法即掰开患者的嘴,用力而有节律的把舌头拉出与回复以建立人工呼吸。,现代心肺复苏术,Peter Safar提出将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这两种复苏方式结合起来将会对复苏效果大大提高,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心肺复苏(CPR),现代心肺复苏基本程序的建立,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建立了基本程序

6、1962年Pater Safar将心肺复苏的过程划分为三期,A(airway,畅通气道)B(breathing,正压人工通气)C(circulation,人工维持循环)D(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复律),第 I 期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oport,BLS)第 II期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LS)第III期 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院前急救队伍的建立,1963年潘特德哥和盖得医师成功地装备了第一辆有冠心病监护设备的救护车,监护设备来自医院的冠心病监护室,其中包

7、括一名内科医生。世界上第一支院前急救队伍建立了。,生命链,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提高了公众的急救能力,普及了复苏知识,同时协调了临床和基础学科对复苏技术的研究。1992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了“生命链”这一心肺复苏的概念,这个概念认为,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链”,这个链有四个环节组成,他们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成为一条使生命延续的链。这里主要强调现场急救过程及时实现“四早”,这一概念很快得到了全球化的认可与普及。,2000年,颁布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年,修订了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修订了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指南,调整了心肺复苏的流程,由A-B-C更改为C-A-B,把心脏按压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