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1760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分解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5节 姓名:李立利任教学科:高中物理当前教学年级:高二 Email:lilili_2004 工作单位:天津市咸水沽一中邮编:300350教学课题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通过对前两章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但由于应用的较少,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在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

2、用。学习内容分析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它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学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求出分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运用理想化思想创建物理模型的能

3、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 两个分力方向的确定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分力的大小。难点 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物理情境的分析教方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探索教学方法教具使用1、木板、铅球、海绵2、台称、重物3、细绳、铅笔、钩码。或两人一组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器材教 学 程 序 设 计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利用有趣的flash动画展示力的分解现象,即一辆汽车不小心将掉入泥潭,用另一辆汽车都拉不出来,而一个小朋友却能很轻松地办到,这是为什么呢?猜测、讨论、分析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温故知新 明

4、确目标回忆上一节课力的合成满足的运算法则即平行四边形定则。与力的合成进行比较,再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借助台秤探究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上拉力的作用效果。分析作答采用回忆、比较法。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并引出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本节内容的知识及重、难点提出几个问题。本节课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问题的探究上:即在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和在具体情况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动手操作, 分析讨论明确目标,知道要研究哪些问题。以便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把握好重难点。联系实际 实践探究联系实际 实践探究对于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首先:提出问题:(1)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是

5、否有唯一解?(2)已知两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是否有唯一解?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析画图、实践探究、讨论交流。对自己探究的体会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说明,并对其画好的图,进行投影展示。总结得出结论:(1)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说没有其它限制时,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分力。(2)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已知两分力的方向或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对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在具体情况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创设如下几种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分成四

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情景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选择对应的实验仪器去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动手操作。探究结束后,请每组同学派代表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感受,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作用效果。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通常要按力的效果确定好分力的方向。即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将一本厚书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问学生有何感觉?再给学

7、生演示课本上的一个实验装置(即通过在物体和挡板之间增加海绵来放大形变效果)。学生操作 分析思考完成课本上例题即定量地去分析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G如何分解?两分力的大小如何?为了帮助学生强化依据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这一思想。全体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去感受斜面上重物所产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总结出的力的分解步骤,求出四组探究题目中各力的分力大小,进行巩固训练。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找出代表,通过实物展台让全班学生观看,并逐一给出评价,纠正错误、指出注意事项。学生总结力的分解的具体步骤: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 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根据三角形知识求分

8、力的大小和方向。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1、2、3、42. 开放探究题:设计一实验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实验器材不限。但要求把实验设计的器材、步骤都写出来。板书设计一、力的分解1、概念2、力的分解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3、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4、力的分解方法:按实际效果分解二、力的分解步骤:1、找出力的作用效果2、确定两分力的方向3、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结合数学知识确定两分力的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结合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触觉和视觉体验、自主活动,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习的主动

9、权交给了学生,提供更多的建构自己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对学生的自主活动适时巡视引导,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合理评价及指导,起到了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汇报结果时,讲述探究的曲折经历,引起全班共鸣得到激励的掌声,同时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探索教学方法1、 有助于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化;2、 强化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解剖问题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透过实际现象去挖掘其本质所在。3、 通过实验、图片、录像、现代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真实物理学习

10、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明示了一种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获取途径。不足之处:该课设计的教学进度,在实验探究部分容易受到学生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的影响,如果学生基本功薄弱则会影响探究的进度,导致实验探究不够透彻。创新点创新点一:情景引入生动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创新点二:利用分组实验探究各种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直观性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附件一:1:情景激学 引入新课 2:温故知新 明确目标 3:联系实际 实践探究例题:4:学以致用 开放探究附件二:第三章 第五节 力的分解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分力的概念及力

11、的分解的含义;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可以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出发,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数学知识求解分力。二、 基础知识:1分力:如果几个力的 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 ,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原来那个力也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分解:求 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个力,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可以分解为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对一个实际问题,要根据力的_来分解。三、 基本应用例1、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与水平方向成角的拉力F如何分解?例2、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G如何分解?探究:将下列力进行分解?巩固训练:四、 自我知识总结:五、 自我难点总结: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