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2406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1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讲 明清实学思潮,本讲要求:了解明清时期儒学发展 重点:王夫之的哲学贡献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难点:,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方以智的哲学思想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一、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指的是兴起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中叶的强调务实、注重实用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出现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出现危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宋明理学空疏之弊逐渐暴露,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中国,并震撼着中国思想界。,明清实学,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明清实学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遵循的一种新的价值取

2、向,注重训诂考据,倡导修养践履,倾心自然科技,关心国计民生。它是以泛化的儒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种学术新形态,在明末开其端,至清代蔚为大观,直至近代仍有余响。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廷相、李贽、徐光启、方以智等,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以及清代的梅文鼎、颜元、戴震、章学诚、钱大昕、王念孙、阮元、龚自珍、魏源等。其主要特点是崇实黜虚、废虚求实,以“实事求是”为旗帜,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书写了颇为壮观的中国古代学术的崭新一页。,二、方以智的哲学思想,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他一生正

3、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频,使个人际遇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里,过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富贵文人的生;中期自甲申从北京逃返南都,又经浙江、福建到两广,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晚年从顺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北归,这时期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在对现实失望后,放弃了少年时的经世抱负,出家后,虽然看似逍遥法外,但仍不忘救世,讲学宏道,交朋纳友。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六十一岁时,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1、“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2、“一切物皆气所为”的气一元论3、合二而一的辩证法思想,三、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4、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其治学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宗旨,力图“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在哲学上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他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提出虚空皆气、理在气中,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驳了程朱学说理在气先的观点,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且静即含动,动不含静,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1、“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理气相统一的关系 道器关系2、“太虚本动”、“推故别致其新”的运动发展观3

5、、“能必其副所”、“知以行为功”的认识论4、“日生日成”的人性论与理欲统一论5、理势统一的历史观,四、戴震的哲学思想,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进士出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生平无嗜好,喜欢读书,博闻强记,于小学、经学、哲学、天文、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以“精专”为最高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而为真”,开乾嘉朴学精专学术风尚。戴震是皖学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构建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并融会贯通于声韵训诂、名物制度、经籍考证、天算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卓越。,其主要著述有声韵考、六书、声类表、

6、方言疏证,勾股割圜记、历问、古历考、大学补注、尔雅文字考、经考、水经注、屈原赋注、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中庸补注、考工记图、水地记、绪言、直隶河渠书、气穴记、藏府算经论等共计50余种。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的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思考题,1.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有何文化意义?2.为什么说王夫之把中国古代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3.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有何社会与文化意义?,1、“气化即道”的自然观2、“血气心知”的认识论3、“理存于欲”的理欲人性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