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282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家凡高教学设计刘妍.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画家凡高学科美术学段:第二学段 年级四年级相关领域欣赏评述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年12 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刘妍望京南湖东园小学13488733173实施者刘妍望京南湖东园小学13488733173指导者车朝晖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13581517280课件制作者刘妍望京南湖东园小学13488733173其他参与者无无无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 评述”领域的课程,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评述的过程,这个领域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引导。学生只有在教

2、师的引领下,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并从构图、色彩、线条、情感等基本要素,去尝试欣赏自然美和艺术作品,在欣赏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感受、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视野。本课设计以“兄弟情”为情感线展开欣赏凡高不同时期众多作品的基础上,用真挚的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从基本要素出发积极思考,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在分析作品过程中,了解色彩、笔触等艺术特色,初步学会评述作品的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911岁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由具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在教学方式的呈现上采取直观作

3、品的欣赏,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笔触、情感等方面观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不同的情感。画家 凡高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以“不朽的凡高纪念册”为引领,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凡高的基本情况,课上观察欣赏、分组实践记录、教师补充延伸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艺术作品,大胆的评述艺术作品,并从作品中感受画家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透过艺术作品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能力。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画家 凡高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十课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本课安排1课时完成。在本册教材中,画家 凡高与第十一课向日葵、第十二课我们身边的植物、第十三

4、课画水果构成了一个色彩单元。第十课画家 凡高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尤其是对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欣赏,为第十一课向日葵、第十二课我们身边的植物、第十三课画水果中色彩的学习及如何运用奠定了基础。画家 凡高一课借助了“不朽的凡高”纪念册,从“认识凡高、早期作品、过渡期作品、晚期作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图文结合,更形象具体的呈现作品特点,并采取“教、扶、放”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欣赏、感受艺术。在与师生、生生互动中,知道凡高的艺术特色,感受这位艺术奇才从迷茫到辉煌的艰难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描述作品,个性化的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学生情况:授课对象是四(2)班学生,这个年

5、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初步具备了独特思维的能力。本班的孩子有16人在外面专业的学习绘画知识与技能,能带领了其他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交流;本班学生在第七册画家齐白石的学习中,能简单的欣赏艺术作品,并用语言对艺术作品的色彩、构图等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做到依据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感受到画家的情感的表达,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结合画家的生活年代、国家、艺术风格、生活经历等去体会画家的情感是欣赏评述课中的难点,也是欣赏评述课最大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画家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时期艺术特色,感受这位艺术奇才从迷

6、茫到辉煌的艰难过程。从凡高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手足情入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打动学生的心灵,而这种亲情,正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最缺失的情感。 通过以上两条主线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欣赏作品和对画家生活的了解去表述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见解,逐渐学会对艺术作品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学方式:(1)讲授法(2)提问法(3)观察分析法(4)探究法教学手段:整节课围绕2条主线展开,第1条主线是画家的情感线(和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的手足情),第二条主线是时期线(让学生了解凡高在创作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本课教师设计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主要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启发、评价艺术作品的方式教会

7、学生如何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表述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见解教学资源:学校教室内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学。教师:教学资料、课件、“不朽的凡高画册”、“星月夜”不完整图片等。学生:美术书、油画棒、铅笔。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画家凡高的生活;在作品欣赏中,知道凡高的绘画艺术特色,并在整个活动中,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学习评述作品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借助“不朽的凡高画册”自主介绍作者的生平,认识凡高;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知道绘画艺术特色;在动手绘画实践活动中,感受其绘画笔触的特点,从而学会欣赏、评述作品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兄弟情”为情感线,激发亲情的伟大;

8、以不同时期作品的欣赏,感悟凡高独特丰富的内心情感,对自然、艺术的无限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在弟弟的帮助下凡高的艺术成就,认识凡高的作品,感受其作品在色彩、笔触上的表现特点,并学习评述其作品。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欣赏评述作品的方法,体会画家创作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 导入环节(2分钟)1.师生谈话,初步感受凡高与弟弟之间的手足情谊。【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兄弟姐妹? 关系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学生活动】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活动】“我了解到有这样一对兄弟,弟弟一生中都在无私的帮助着几乎没有收入的哥哥,甚至为了哥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对兄弟就是画家凡高和弟弟提奥,在他们去世后,弟媳把他们埋葬

9、在一起,相互陪伴。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凡高,并感受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凡高的艺术成就!” 【设计意图】从凡高和弟弟之间的感情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授课中设计的情感主线埋下伏笔。新授环节(16分钟)环节一:认识凡高(3分钟)【教师活动】分享信息,介绍“不朽的凡高”纪念册。“我们分享一个信息:2016年是凡高诞辰163周年,世界各地在举办纪念他的活动,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本“不朽的凡高”纪念册,课上一起把它完成,纪念凡高。【学生活动】观察“不朽的凡高”纪念册。【教师活动】“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凡高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活动】介绍凡高预设回答:学生一:

10、凡高的代表作品向日葵、星月夜等。 学生二:凡高是荷兰人,后印象派画家。学生三:凡高很古怪,有精神分裂症。【教师活动】画家的生活和简单艺术经历。【设计意图】“不朽的凡高”纪念册,是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凡高艺术生涯的“缩影”,让学生初步感受凡高作品的特征。通过对凡高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环节二:了解凡高的早期作品(8分钟) 【教师活动】出示凡高早期作品 “先来看凡高早期的画,其中吃土豆的人是最出名的一张作品。这幅画的色彩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受?你从哪观察到的?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活动】观察、感受并交流。预设回答:学生一:色彩感觉很暗,屋子很黑。 学生二:画面颜色单一,以褐色、黑色

11、为主。学生三:缺少色彩。预设回答:学生一:我感受到画中的人很穷。 学生二:我从画中黑黑的颜色上感受到的。学生三:屋子特别简陋,只有一盏灯。学生四:他们吃的食物非常简单,生活很艰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填写“不朽的凡高”纪念册“请你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你的纪念册中。”教师板书:时期时间代表作早期1880-1886吃土豆的人1886-18881888-1890【学生活动】填写“不朽的凡高”纪念册。【教师活动】补充介绍:画家早期的作品特点及画家的生活。【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凡高早期的作品,了解凡高早期的绘画风格,并感受凡高早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对艺术作品独特的

12、见解。通过教师补充,引导学生了解弟弟对凡高的支持。环节三:感受凡高作品风格的变化(5分钟) 【教师活动】出示当时法国印象派的画家 师:“他看到了这些画,与自己的画差距很大。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学生活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预设回答:学生一:我觉得他们的画颜色很多,而“我”的画颜色单一。 学生二:我觉得他们的画很亮,“我”的画看起来像晚上。学生三:我觉得他们的画的风景太美了。学生四:我觉得他们的画景色很多,而“我”画的都是乡村生活。预设回答:学生一:“我”会买一些色彩,让自己的画色彩丰富一些。 学生二:我会向他们学习。学生三:我可能会坚持自己的风格。【教师活动】“从你们眼里我知道了凡高

13、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他的新生活要开始了,在与好朋友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中,凡高的画明亮了起来,我们一年级下册教材下雨了一课中出现的雨中的桥这幅作品,就是凡高在巴黎画的。”教师板书 时期时间代表作早期1880-1886吃土豆的人过渡期1886-1888雨中的桥1888-1890【设计意图】通过“我是小凡高”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凡高生活和心理上的变化,了解画家凡高绘画上从迷茫到辉煌的阶段性变化。环节四:了解凡高晚期的作品(18分钟) 1.欣赏作品星月夜【教师活动】“在弟弟的帮助下,凡高生命的最后两年是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和圣雷米等地度过的,这两年是凡高创作的鼎盛期,不但

14、艺术价值极高,而且数量多,请你猜一猜最疯狂的两个月里,凡高画了多少副油画?”【学生活动】学生猜想 【教师活动】播放动态的凡高作品并简单介绍。【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动态的凡高作品并感受凡高当时的生活。【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星月夜“这是我最喜欢的画,请你观察: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活动】发表自己观察后的见解预设回答:学生一:从蓝黑色的天空中我认为是夜晚。 学生二:从星云、月亮上我认为是夜晚。学生三:我从作品名称上推断的。【教师活动】“我们再来观察画的细节,从画面中你找到了哪些颜色?(色彩)请你写在纪念卡上【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并填卡:黑色、蓝色、黄色、白色教师板书时期时

15、间代表作早期1880-1886吃土豆的人过渡期1886-1888雨中的桥晚期1888-1890星月夜麦田上的乌鸦【教师活动】“你看到了哪些线条?(笔触)请你写在纪念册上。并拿出不完整的星月夜图,模仿着凡高的笔触在画面右上角白色的地方画一画。”【学生活动】弧线、直线、短直线叠加。并填写纪念册、感受画家凡高的笔触。【教师活动】“我们感受了凡高的笔触,这副画给你怎样的感觉?请你写在纪念卡上。”【学生活动】学生填写并交流预设回答:学生一:我觉得星月夜这幅画很美。 学生二:我感觉画家把天空画的那么大,有一些压抑。学生三:我感觉夜晚的景色有些夸张。学生四:我从那么多的笔触中感觉画家当时的心情很复杂。【教师

16、活动】小结并补充:星月夜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情感特点。2.欣赏作品麦田上的乌鸦【教师活动】“这是凡高的最后一幅画,请你试着从色彩、用笔、情感几个方面欣赏这幅作品,并填写纪念卡。”【学生活动】学生填写并汇报预设回答:学生一:主要运用了蓝色、黑色、黄色、红色,色彩反差很大。 学生二:线条的运用上很有规律。学生三:我觉得画家当时的心情不太好,画了那么多乌鸦。学生四:我从那么多的笔触中感觉画家当时的心情很失落。【教师活动】前30分钟我们了解了凡高简单的艺术经历以及在巴黎的2年间他绘画风格的转变,当音乐再次响起时,我们看到的是凡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请你试着从色彩、用笔、情感几个方面用美术语言评述这

17、幅作品,并填写纪念卡。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笔触、构图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层层递进,并通过作品体会画家的丰富情感,了解画家当时的生活处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看法不同,是源于欣赏角度、生活经历等不同,艺术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和见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感受、会表达的艺术素养。环节五:学生对画家凡高的再认识(2分钟)【教师活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凡高,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画家?”【学生活动】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预设回答:学生一:勤奋的人。 学生二:伟大的画家。学生三:善于学习的人学生四:坚持不懈的人 【教师活动】“

18、由于时间关系,就听这两位同学有代表性的发言,我非常高兴听到你们对凡高的再认识!”【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画家的评价,让学生通过本节课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和画家生活的了解,对画家有新的认识。(三)结束语(2分钟)【教师活动】“同学们!强劲有力的笔触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是凡高作品的典型符号。凡高一生孤独、一生悲伤,生前,他只卖出过一幅作品,还是弟弟为了鼓励他拜托朋友买下的。百年后的今天,凡高的理想终于实现,并大大超过了他的想象,他的油画和钢笔墨水画都卖出了世界艺术史上最高的价格。但是,同学们,我们在纪念凡高,欣赏他给人类留下财富的同时,应该感谢一个人,在凡高生前唯一无条件爱着他、支持着他的弟弟提

19、奥。正是弟弟在生活上的支撑,在心灵上的关爱,才成就了这位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画家!【教师活动】师:“同学们,当你们再看到这张照片,看到这片墓地时,你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动:在亲情的支撑和关爱下,能创造出无限的奇迹!【设计意图】在本课设计中,贯穿着“兄弟情”的情感主线,教师的语言升华是对情感主线的小结,引导学生在欣赏评述艺术作品、认识画家时,逐渐学会将其知识内化,并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培养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最后与课前的呼应,再次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重情感的核心素养。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 通过学生评述效果评价。学生能否运用美术用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识。2、通过学生学

20、习过程表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和审美态度。3、通过学生学习后的感受评价。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对自己的提升是否满意。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 本节课紧紧围绕2条主线展开。其中1条主线是画家的情感线:从墓地导入,再回忆画家兄弟间幸福的童年,到凡高做画商、牧师的经历,再到后来他的绘画生涯,每个阶段都没有离开过弟弟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现在凡高艺术辉煌的背后是亲情的支持,情感的升华也是欣赏评述课最大的价值,同时作为本节课对学生育德的体现。2“不朽的凡高”纪念册的使用。在这

21、节课中我借助了“不朽的凡高”纪念册,分别选择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一本小册子为缩影,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欣赏、感受艺术。在生生互动中,知道凡高的艺术特色,感受这位艺术奇才从迷茫到辉煌的艰难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描述作品,个性化的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3.独特的艺术视角。美术学习是一种个性、独特呈现生活的缩影,本课中通过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色彩、笔触、构图的欣赏感受画家的情感,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时,教师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并多次强调:我们的欣赏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和思考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大胆的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并逐渐学会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的意识。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