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345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自学过程及学案设计 设计人 深圳市龙华中学 徐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中心突出。在学习时,可以采用“例文”教学的方式,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重在教会学生阅读的程序和方法。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都在预习中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加以指导补充。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民主集中的过程,确立全班的共同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己准备学习用品:1.古代汉语词典。2.与课文有关的各种参考资料。3.心中带上自己的目标重点难点。二教师印发学案材料,如下:(其中“参考答案”或“设计意图”在学生稿中无) 学习目标 1

2、学习宋濂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及部分难句的翻译。 3学习阅读与思考相融合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1学习围绕中心词选择材料的方法。 2学会阅读文章的操作过程。学习时间 两课时学习内容一.阅读文本,在字里行间做批注,批注内容:1.我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这个部分我感到迷惑,因为3.这个地方可能很重要,因为4.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同样要强调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策略。如果只强调读书,却不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或者教的不得法,读书的效果就会减弱。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做方方面面的指导。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过程的监控到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等,教

3、师都应该做出细致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本题和下面的二题的设计都是出于此目的。)二.批注之后继续阅读并思考,把结果写下来。(说明:观察学生学习进度,用幻灯片展示部分参考答案)1.文章出自哪部选集?(宋学士文集)2.作者是谁?作者生活的时代?他的身份是什么? (宋濂。明初。太子师,帝师;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后人尊之为文学家,史学家。)3. 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注意显性和隐性的目的(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品格。此题告诉学生,读书要清楚读书的目的,更要清楚作者写书的目的,方是会读书。同时也能提醒学生,选择学习用的参考资料,要信息完备,有助于全面

4、了解和深入学习,才是好的材料。参考答案: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课文是节选,还有三段,大家可以通过参考材料阅读。)4. 我知道的作者更多的故事:(设题意图:鼓励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涉猎更多的历史文学常识,从而提高文本理解力。)5. 尝试总结概括阅读的材料。(注意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句叙述了几件事)(设题意图:阅读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联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考答案:作者围绕自己青年时代学习的勤奋和艰苦,讲述了借书、从师、学馆

5、求学的故事,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6. 这篇文章使我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设题意图: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也提示学生体验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变化,并寻找表达变化的语言。学生可以说说认识的变化,也可以说说态度的变化,还可以说说情绪体验。这个问题指向读者内心。) 7. 我喜欢文章的哪些部分,不喜欢哪些部分,为什么?或者我对某一部分有不同的理解。 (设题意图:提示学生用鉴赏的态度,批判性的关注文本,逐步建立自己的阅读思维系统,在阅读中确立自我。) 三. 印发翻译详解(见附录),学生阅读材料,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以下语言问题。(一)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注解1余幼时即嗜学: 2以是人多以书

6、假余: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先达德隆望尊:5余立侍左右: 6不敢出一言以复:7卒获有所闻: 8日再食:9右备容臭: 10略无慕艳意:11以中有足乐者: 12无从致书以观:13计日以还: 14逾约:15硕师: 16德隆望尊:17叱咄: 18欣悦:19僵劲: 20同舍生皆被绮绣(二)通假字【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三)一词多义【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至】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若】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患】又患无硕师名人: 无冻馁之患矣:【故】故余虽愚: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道】益慕圣贤之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7、【质】援疑质理: 非天质之卑:(四)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手自笔录:(五)古今异义1、走送之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主人日再食 5、媵人持汤沃灌(六)翻译: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设题意图: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四.与周围同学交流你的学习成果,讨论你的疑问,并记录你的收获。 (设题意图:在前面自己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独特发现和独到见解需要与人分享,未果疑难需要继续探讨,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得到同伴的鼓励与帮助。这是一个扩大学习范围提高学习效率的环节。) 五.提供一个希望全班讨

8、论的话题,并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请先把你的话题和观点写下来)(设题意图:这是一个收获的环节。学生会把自己学习中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展示出来,提供全体师生分享。它可能是某个字词的理解,某句话的翻译,也可能是某种写法的探究,某个部分的商榷,还可能出现主旨的争论,对作者的褒贬,以及本文阅读价值的质疑。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思维,他们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话题,探讨学问,得到巨大的收获。也可以积极向老师请教,得到老师的帮助。话题示例:今天我们也如当年的太学生一样吃的好穿的好,“无冻馁之患”;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无奔走之劳”;老师辛勤辅导,“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书籍堆积如山,不必“手自笔录”

9、。那么,我们学习本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熟悉句子节奏。2.同桌互相朗读互相评价。3.选择一段背诵(一百字,约四行)。七.课外作业:推荐阅读宋濂方孝孺评传(中国思想家丛书)附:送东阳马生序翻译详解编著 徐彦余幼时即嗜学。(我幼年时就爱好读书。余:我。即:就。嗜:极其喜好;语义最重。)文化链接文言中表示“我”的词还有“我”,“余”,“吾”,“予”等。“吾”和“我”多用于对话。“余”、“予”多用于文章自叙,其中“余”“予”相通。在古代,皇帝自称有“孤”,“寡人”,“朕”,皇后称自己为“哀家”,而臣子对皇上就要用“臣”的自称,老百姓见皇帝便只能以“草民”来形容自己,下属对

10、长官则用“卑职”,“小人”,“小的”还有“在下”等自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无从:没有办法,文言固定用法。同义的还有“无以”。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观:本义,仔细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一次从收藏书籍的人家借到。假借:“假”同“借”,兼指借出和借入。)手自笔录,(亲自用笔抄录。手自:亲手、亲自;“手”与“自”都是“亲自”义,同义复词,此种用法源于唐僧人义净翻译的佛经。笔:用笔,名词做状语。)计日以还。(计算着日期来归还。)天大寒,砚冰坚,(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结成的冰非常坚硬。大:非常,副词。冰:名词作动词,结冰。)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手指不

11、能弯曲伸直,还不放松读书抄录。弗之怠:弗怠之;弗,不;怠,懈怠,放松;之,指上文提到的读书抄录,代词。)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录完毕,跑着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走:跑。之:代词,书。稍:稍微。逾:超过,越过。)文化链接古时士大夫外出,必须乘车。如果走路,也要遵守一定的礼数。释名:“两脚行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我们今天的跑相当于古人的走。古人逃跑常说奔。在他人面前趋,表示恭敬。在汉代,明文规定臣在君前要趋。萧何因为是大功臣,因此可以享受入朝不趋的恩典。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以是:因此,表结果。以:介词,前者为“因”,后者为“把”。)余因得遍观

12、群书。(我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了许多书。遍:普遍,广泛。)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词语链接即: “即”字象人就食于簋gu之形,本义是“就食”,引申为走近、靠近。既: “既”字象人饮食完毕,所以人形上端的“口”不向盛食之簋而向身后,本义是“完毕”。文化链接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chn、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

13、岁。耄耋 mo di: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望崇高的人物相交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跑到百里以外,跟从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经: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前辈道德深厚、声望崇高,门生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未尝稍降辞色。(他不曾把

14、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尝:曾经。降:放低放缓。)余立侍左右,(我站着恭敬地陪在他旁边。侍:在尊长旁边陪着。左右:旁边。)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有时遇到他斥责,我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不敢说一句话回答)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焉:不译。)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很多教益。有所:有的东西。)当余之从师也,(当我去求师的时候。之,助词不译。)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箧:小箱子,藏物之具。屣:鞋子。鞋的别称有

15、履、屐、靴、屣、屦等字)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烈风:刮大风,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四肢冻僵硬了不能动弹。支:通肢。劲:坚固,坚硬)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用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汤:热水。沃:氺从上浇下。灌:同盥,洗两手。)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逆旅:旅店。再:两次。鲜肥:鱼肉类美味佳肴。)同舍生皆被绮绣,(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被:通披,穿

16、着。绮:有文彩的丝织品。绣:用丝线等在绸和布上缀成花纹或文字。)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腰:腰上佩带,动词。)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中:心中。足:足以,足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不感到吃穿的待遇不如别人了。奉:供给,待遇。)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盖:表发语的助词,相当于“总之”。之:助词不译。)附录一: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课堂阅读活动的

17、自学模式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深圳市龙华中学 徐彦在阅读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关注了美国芬兰和新西兰的母语教学情况,得到了很多启示。三个教育强国都把阅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给予阅读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新西兰每个教学日都会拿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们阅读,美国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四次阅读并且做笔记,如果没有完成,就要增加一小时的阅读来弥补损失。所有的阅读都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我国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都有待指导。本课是我制定的一个课堂阅读模式“批注反应批判分享”示例课,因为是文言文,在反应之后增加了文言常识积累。“批注”是对文本的初步接触,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是阅读者自身感

18、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批注的内容,包括:1.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2.他们应该这样做,结果却3.我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4.这个部分我还感到迷惑,因为5.这个地方可能很重要,因为6.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稍有变化,例如本课的批注是:1.我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这个部分我感到迷惑,因为3.这个地方可能很重要,因为4.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因为文本背景是明代初年,距离学生生活有六百年,学生阅读涉及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我将“2.他们应该这样做,结果却6.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去掉。批注的内容要写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反应”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

19、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是详细的解读过程,是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文学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文学分析、读者喜好、作品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部的体现。通常的阅读,我要求学生做到十四项反应:1. 主人公是谁? 2. 列出故事中所有主要人物。3. 故事的反面人物是谁?(敌手) 4. 故事的环境描写是什么?(地点时间) 5. 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它是悲伤的还是快乐的,光明的还是黑暗的,讽刺挖苦的还是严肃有趣的?6. 故事表达的道德情感是什么?7. 为你读过的内容写一个概括和总结。8. 给故事的一个情节做插图说明,画出情节发展示意图。9. 你对故事其余部分的断言是什么?10. 如果你写这个故事,你会改变什么?

20、11.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12. 你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13. 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4. 从故事中选出两个你不懂的词汇,给它们列表,并且试着写出定义。本课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其变通为七项:1.文章出自哪部选集?2.作者是谁?作者生活的时代?他的身份是什么?3. 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注意显性和隐性的目的4. 我知道的作者更多的故事:5. 尝试总结概括阅读的材料。(注意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句叙述了几件事)6. 这篇文章使我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7. 我喜欢文章的哪些部分,不喜欢哪些部分,为什么? “批判”就是鼓励学生鉴赏文本。青少年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

21、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必要内容。没有养成批判思维习惯的初中生,这一步难度较大,但是教师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不做努力,重要的是使学生记住阅读的操作程序中必须有这一步。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经常给出示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本课中我给出了这样的示例:“今天我们也如当年的太学生一样吃的好穿的好,“无冻馁之患”;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无奔走之劳”;老师辛勤辅导,“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书籍堆积如山,不必“手自笔录”。那么,我们学习本文,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一步是“分享”。分享阅读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 Holdaway 二十世纪 60 年代提出。

22、主要指在轻忪、愉快的气氛中,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他们基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成年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从中我得到以下三方面启示:1.分享阅读是一种快乐和谐鼓励赞扬的过程。分享阅读之所以被称为“分享”,就是由于它强调的是“享受”,学生用平常心阅读,教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不伴随有评判高低优劣的活动。因此,学生感觉安全,在此基础上的学习效果最佳。2.分享阅读是一种工具,重要的不是在阅读中学习而是学会阅读。所谓学会阅读,就是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3.分享阅读也是一种社会性互动的过程。课堂上,表现为同伴之间的互相欣赏,教师对学生

23、的支持。本堂课的“四.与周围同学交流你的学习成果,讨论你的疑问,并记录你的收获。 五.提供一个希望全班讨论的话题,并简要阐述你的观点。”两个环节,就是基于Holdaway理论的启示安排的。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教给学生一种具体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阅读程序,不至于拿到文本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从何抽身,以至于勤奋刻苦地读了许多,却收效甚微。在现代文阅读中,此模式应用比较顺利,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习惯,批注的六项和反应的十四项已经能够记住。本文是文言文,在文言文常识积累这一环节用了较多的时间,是前后阅读略显脱节,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附录二: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解读研求学问,济世安民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解读深圳

24、市龙华中学 徐彦宋濂,在元代生活了五十年,目睹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渐渐走向衰败、分崩、灭亡的过程。随后的二十二年里,他参与朱元璋王朝的开创巩固,又目睹了社会由乱而治的转化。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志高而坚忍,博学而谨慎,显赫而真诚。宋濂的文名在元末就很显赫,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在封建时代,出仕是知识分子最高的人生目标。宋濂能不应皇帝的征召,并不是他无志做官,而是不仕于元。他认为,仕,不是为了富贵利达,财利荣禄。仕,是为了道。他说:“君子之任,道也。用则行,舍则藏。君子未尝不欲救斯民,又恶进不由礼也,礼丧则道丧。”宋濂的人生理想是拯救天下

25、之民,如果不符合“救斯民”的人伦天道,他宁肯隐居山林,终老荒野。元朝末年,从上至下的荒淫腐败致使民不聊生父子相食,大厦将倾的时刻,宋濂辞不应召,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他不会想到,这一个不曾赴任的编修之召,竟然成了他的宿命。元末,朱元璋起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削平诸藩,推翻元帝国的征战。这股新生力量烈火般燃烧着腐朽的王朝,点亮了宋濂埋藏已久的理想之光。1360年,他应朱元璋征召,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为之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因为宋濂博学多智,朱元璋任命他做帝师,按规定给皇帝讲五经。后任太子师,命授太子经。他将“救民”的思想融入帝王之学中,委婉的劝谏皇帝要以民为重,做一个爱民惜民的开明君主。

26、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虽然地位显赫,名冠天下,又深得朱元璋宠信,但是经历过世事沧桑的宋濂深知宫廷深深君心莫测,所以,他做事极其小心谨慎,绝不轻易说话,皇上问到对群臣的褒贬,他总是挑好的方面说,极力避免朱元璋对他猜忌。明史曰:“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史上记载,宋濂的一位朋友来访,宋濂布置了酒菜请朋友畅饮。朱元璋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手下所有的大臣都心存猜忌,并且派密探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喝酒了没有,在座的客人是谁,吃了什么菜。宋濂都按照实情禀报。皇上高兴地说:“确实如此,爱卿没有

27、欺骗我啊。”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宋濂活的很累很危险,虽然官显名赫,但是随时都有性命之虞。但是此时,他可能功成身退吗?不可能。宋濂经常规劝帝王和群臣,做事要“善始善终”。当初他为了自己的“救民”大志投奔了朱元璋,现在大业未竟,他若抽身,不符合他人生哲学。朱元璋还规定,不仕新朝的士人,斩。到68岁时,宋濂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同意致仕返乡,已经是特殊的恩宠了。退休之后的宋濂依然要谨慎行事,他谢绝一切社交活动,闭门读书。但是还是招来了杀身之祸。孙子宋慎涉嫌胡惟庸谋反案被杀,宋濂在皇后和太子的极力营救下,免去死罪流放茂州,途中自杀而死。史载,宋濂夜宿夔州寺院,他问高僧,我一生谨言慎行,为新朝殚精竭虑,为何还

28、落得如此下场。高僧问,您在元朝时封过何种官职,宋濂答编修, “高僧不复措一字,濂夜自经死。”宋濂笃信佛教,佛家是讲因果报应的,他一生为善积德,不但没有善报却得恶果,临死前他叹道“佛书报应以类,何爽也!”一百多年后,宋濂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若黄泉有知,宋濂应该得到些许安慰吧。作为学者,宋濂研究学问之深广令人感佩。郑渊潜溪集识载:“濂博极天下群书,凡天文地理之要,礼乐刑政之详,治乱沿革之变,草木虫鱼之细,与夫百家众技之说,靡不究心。”宋濂的博学,我们仅举一例便可知。他有楚客对一文,阐述了月亮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月圆如珠,其体本无光,借日为光,背日之半常暗,向日之半常明。”对于月食现象,文中说:“

29、此为地影所隔也。月上,地中,而日居下,地影既隔,日光不照,其隔或多或寡,故所食有浅有深。”这跟近现代人对月食和月亮圆缺的认识十分接近。六百多年前的人有这样的见识是很不简单的。宋濂是他那个时代站在科学最前沿的人。广博的学识来自勤奋刻苦的阅读和钻研。宋濂脍炙人口的送东阳马生序,生动地描述了自己青年时代勤奋艰苦求学的情况,读来淳朴动人。文章说,我幼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因为家里贫困,没有钱买书阅读,就想有藏书的人家借,抄下来,赶紧按时归还。天气太冷了,手指冻僵,砚台结冰,也不停止。这一段首先告诉马生,学习要有坚强的意志,有了意志,才能坚持不懈,战胜一切苦难。没有书,想办法借书;手指冻僵,可以坚持。

30、其次告诉马生学习的第一方法抄书。古人读书很讲究抄书,有“读书不如抄书”“嘴上十遍不如笔头一遍”的说法。因为坚持不懈地使用这种方法,宋濂读过的书大多都能记得牢。再次,从按时归还的举动中可以看到,小小的宋濂就已经很知道诚实守信了,这种品质他保持了一生。接着写道,等到成年后,我更加羡慕圣贤之道,但是苦于没有博学是老师请教,没有名声高远的士人交往,就跑到一百里以外的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那里求教。老先生的学生站满了屋子,请教的人极多。先生特别严厉,学生们经常受到批评。我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等老师心情转好了,再去请教。这样坚持下来,得到了很多教益。这一层讲到了第二个学习方法请教老师,和有见识的人讨论,这些方法

31、在我们今天也是非常提倡的。宋濂学习方法很得当,这也是他学有长进的原因之一。其次讲了学习态度的问题,强调宠辱不惊,虚心向学。宋濂的目的很单纯很专一,就是请教学问,老师的态度同学的看法统统不放在心上。能够这样专注于学业,必能成大器。去请教老师还是不够,还要进学馆学习。去学馆的路上天寒地冻雪深数尺,因为家里穷,只穿了一双破鞋子,皮肤冻裂了都没有感觉出来,到了学馆,服务员用热水给我焐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以如此坚强的意志治学,岂有德不成业不精的?同教室的学生都穿着锦绣的衣服,吃着肥美的菜肴,我没有一点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就是学习之乐。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我勤奋,用心专注,竟然一点也不觉

32、得苦。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自己的勤学专心,告诉马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如此。那种经常为生活琐事所困,没有定力的人,是不能成就事业的。以上是如今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的部分内容,重点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原文还有三段:“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

33、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这里明确的强调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同时给马生指出,力学砥砺,终会得到皇上的重用,成全自己终生的事业功名,不要枉度当今的太平盛世。字里行间,渗透着真诚恳切的气息,感人至深。阅读本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敦厚渊博的学者衣袂翩翩地走来。也有人说,宋濂是个阿谀奉承之人,在这篇小文章中,也不忘记奉承朱元璋几句。如果我们联系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就不难理解宋濂这样做的苦心。遗憾的是,即使如此谨小慎微,宋濂还是没能躲过政治斗争的刀光剑影。写下此文两年后,宋濂就遭遇了子孙被杀,全家流放的命运,自己含恨死去了。宋濂研求学问,最终是为了济世安民,高远的志向鼓舞着他,成就了一代大儒的业绩,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附录三: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课件 请见电子稿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