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3476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地理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相关领域中国自然地理教材书名:地理(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版) 出版日期:2014年6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李娟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15210908261实施者李娟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15210908261指导者吴云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13001981198指导者白灵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13801154999课件制作者李娟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15210908261其他参与者杨宁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15611041696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

2、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地形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正确认识我国地形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真实的地形是三维立体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并不陌生,但地形图却是绘制在二维平面上的,相对抽象,学生在课堂上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本设计利用“立体地形模型”在真实地形和平面地形图中搭建一个过渡桥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地形特征。利用成昆铁路选线的案例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地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节“

3、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进一步研究中国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节内容主要是针对地形特征的深化理解,并进一步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呢?过去更多的是利用视觉感官,学生读图感知,这种方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相比真实地形显得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本设计利用中国立体地形模型,借助学生的触觉感官,促使学生提升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化学生对

4、中国地形的理解。此外,在教材中提到了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但缺少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设计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形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要素的影响。学生情况: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地形都是三维的,但教材在展示中国地形特征和分布的过程中都借助的是二维地图,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化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这对于刚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立体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薄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设计尝试借助立体地形模型帮助学生搭建从三维真实地形到平面地形图的桥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析图能力。此外,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人地关系没有形成全面

5、系统的认识,本节希望在课堂中渗透合理看待人地关系的思想。教学方式:引导发现式教学手段:中国立体地形模型、ppt、中国地形图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中国铁路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立体地形模型、中国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图,以及成昆铁路文字、图片等资料,通过多通道、多途径学习,帮助学生分析中国铁路分布与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立体地形图,通过触觉感知地形类型及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阅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铁路分布特点;阅读资料,并结合中国立体地形模型说出地形等因素对铁路线修建的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人类因地制宜的利用和改造自

6、然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多通道学习、探究的过程;理解铁路分布与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关系。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因地制宜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地形视地形图触地形模型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利用、改造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指图活动:考考你提问:请在中国地形图中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次指出我国的三大平原?提问: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指图说出我国东西走向的一系列山脉?过渡:请跟随老师的教鞭看这个区域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7、脉,这个地区的地形格局我们如何描述呢?追问:是四面都包围起来了吗?过渡:这个区域是三面环山,中国地形有没有四面都被山地包围起来的地形?追问:还有类似的地形区吗?小结:刚刚的问题看来都没有难倒大家,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地形特征,并且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利用教鞭从北向南依次指出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指图说出东西走向山脉有:天山、昆仑山、阴山、秦岭、南岭预设回答:东北平原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包围三面包围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设置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对第一课时中国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后续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复习过程中从单一地形

8、到地形格局的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关注区域地形整体特征。环节二:盲人摸“像”过渡:今天我们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地形,什么方式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这一侧的“中国立体地形模型”。讲解:今天我们用双手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用触觉感知中国地形的特征,你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讲解:讲解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的三种手势活动:盲人摸“像”活动要求:参与活动的同学蒙上双眼,在老师的引导下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并回答老师的提问。1. 触摸山脉提问:触摸到的地形是什么形状的?推断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通过感知能说出山脉的走向吗?提问:对比左、右两只手触摸到的山脉,说说两条山脉的差异?2.触摸地形区提问:触摸到的地形是什么形状的

9、?推断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结合周围与中部的特征判断是哪种地形类型。触摸比较地形区提问:分别描述你左、右手触摸的地形区特征?地表的起伏可能是哪种地形?根据地表特征和方位判断左、右手触摸的分别是哪个高原?提问:通过刚刚的触摸感知,说说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和看平面地形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通道,之前我们利用平面的中国地形图,通过视觉学习中国地形,今天我们利用立体地形模型,通过触觉来亲身感受地形的起伏,学习和认识地形特征,通过这种多感官途径体验式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新的体验,对中国地形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跟随老师学习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的三种手势长的、线状

10、、可能是山脉触摸说出山脉走向差异:长度、海拔、走向可能是盆地、平原平坦/起伏大山地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触摸感知更直观,更接近真实的地表环境设置意图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学习工具中国立体地形模型,开辟新的学习途径触摸感知地形,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更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巩固旧知,加深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铺垫。环节三:地形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过渡: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地势特征会对我国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问: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都有影响,这张图反映了对哪种人类活动的影

11、响?追问:中国铁路线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吗?提问:为什么我国铁路线会呈现这种东密西疏的形态呢?(资料提示:中国地形图、铁路修建工程量表)追问:修建难度大的地区是不是就不用修建铁路了呢?铁路的修建还受那些因素影响呢?小结: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铁路线的分布,是铁路线分布的一个基础,同时地形也会影响城市、人口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分布,城市、人口的分布又会影响铁路线的分布,相反的铁路线对城市、人口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地形是人类活动的基础。预设回答:铁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地形影响铁路修建难度预设回答:人口、需求、技术、开发历史差异设置意图本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简单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

12、解地形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环节四:探究活动成昆铁路选线过渡:地形究竟怎样具体影响人类活动的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提问:时间退回到60多年前,这是1950年的全国铁路通车情况图,对比2014年铁路线分布图,说出两个时间铁路线分布的异同点?过渡:1950年我们国家刚刚建国,百废待兴,亟待发展经济,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因此国家计划在我国西部建设一条铁路以促进经济发展。讲解:国家计划建设一条连接四川盆地内成都市和云贵高原上昆明市之间的铁路线,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规划有A(蓝色)、B(红色)两条线路方案。应该选择哪条线路修建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来探讨。提问:铁路选线的时候要考虑哪

13、些因素呢?过渡:那我们就来比较一下A、B两条线路的差异。提问:谁来比较一下两条线路的长度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两条绳子。讲解:通过实测数据我们看到A线确实比B线长, 从长度上来看,应该选择B线修建铁路。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地形有什么差异吗?哪条线路地形条件更好一些?追问:地质条件存在怎样的差异呢?阅读学案资料1,用圏画关键词的方法对比A、B两条线路的地质条件。讲解:从地质条件看B线更符合铁路修建的条件。提问:请阅读资料2,比较A、B沿线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异?追问:A、B两条线路各有优势,究竟应该选哪条线路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给出答案。小结:最终国家像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一样,选择修建难度大,但对沿线资

14、源开发有利,能够联系更多少数民族和较多城镇的A线,建成后称为“成昆铁路”。过渡:那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条铁路的修建过程和最终面貌。讲解:通过这些成昆铁路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桥隧相连,铁路架设在群山峻岭之间,你可以想象当初修建它是多么的困难!有多难呢?通过照片我们看到都是在悬崖峭壁上进行修建的!小结:成昆铁路与美国阿波罗号、苏联人造卫星一起被称为20世纪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三大杰作。由此我们看到在这里不利的地形等自然环境并没有对人类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讲解:成昆铁路通车后确实对沿线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沿途兴起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等城镇。过渡:40多年过去了,成昆铁路已经不能满足现

15、在的需求了,因此国家计划沿老线进行成昆铁路复线的修建。提问:请阅读学案资料3,找出哪些条件支持了成昆铁路复线的修建?小结: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看到地形对人类活动铁路的限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降低的,同时对铁路线修建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预设回答:同:都是在东部比较密集;异:2014年铁路线比1950年密集预设回答:地形、气候、资金、路程长短2名学生合作完成长度测量和比较A线比B线长B线地形条件较好A线地质条件很差,B线地质条件较好资源蕴藏、少数民族数量、城镇数量等,A线在这些条件上好于B线学生讨论,给出答案通过观察照片,理解和感受成昆铁路修建的艰辛通过案例总结理

16、解人类活动可以适度的改造自然学生阅读资料圏画关键词资金、技术设置意图本环节以成昆铁路选线案例作为探究活动的明线,以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作为暗线,引导学生分析地形等自然条件与人口、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对铁路线修建的影响,从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环节五:课堂总结和反馈练习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地形图,通过视觉感官学习中国地形,今天我们利用一种新的学习通道触觉,对中国地形、地势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国这样的一种地形、地势特征对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是有影响的,通过人类活动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离不

17、开自然环境的限制,但通过成昆铁路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对人类活动也有影响,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造或者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能力。课堂检测学生跟随老师进行总结回顾设置意图利用板书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梳理提升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本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1、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本设计借助“中国立体地形模型”形象、直观的展现中国地形特征,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真实地形到抽象地形图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特征。另一方面,“立体地形模型”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触觉等感官通道,激发学生学

18、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通过课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地形对铁路线修建的影响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在以往的地理课堂上,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图”,通过视觉感知地理环境的特点。其实人的感官是很丰富的,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地理课堂上我们经常使用的是视觉和听觉,其他感官经常被忽视。本设计借助立体地形模型,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调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是教师最需要珍惜的。另一方面,真实的世界是三维的,但学生手中的地图是二维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平面地形图与真实的三维地形建立对应关系是有一定困难的。“中国立体地形模型”恰好是真实三维地形的微缩模型,比平面的地形图更直观、更形象,利用它我们能在平面地形图与真实地形间搭建桥梁,通过触摸的方式身临其境感知中国地形。本设计借助立体地形模型帮助学生完成从具象识图到抽象识图的提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本设计利用成昆铁路选线的案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地关系,在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之初进行人地观的渗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视角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