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3695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 赤壁赋第三课时 苏轼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

2、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2.教学背景分析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

3、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3.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通过自读旁批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养成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师生探讨中了解“主客问答”赋体的传统手法,掌握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l 过程与方法引导理解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体悟

4、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感受自然美,体悟真性情。培养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师生探讨,生生互答中走进作者的内心。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处逆境乐观旷达的情怀,汲取其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分析作者心情由乐悲喜的心路历程。2.体悟作者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感受身处逆境旷达乐观的情怀。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教学导入情境导入:奇才苏轼,我们看到苏轼辉煌的成就,如夜空璀璨的明星照耀千古苏轼一生仕宦沉浮,漂泊颠沛,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处在命运低谷时却能

5、站在的人生的巅峰。背景引入:黄州之意苏轼艰难而不平凡的岁月乌台诗案让苏轼蒙冤入狱,身陷囹圄,他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来到荒凉的黄州,从此一代名人,一位享誉一时的大文豪,一个曾豪情满志,经世济民的苏轼,将与麋鹿和鱼虾为友,与山野渔樵为伍,黄州让苏轼尝尽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但这个苦难之所却让也成了他的“洞天福地”,著名的“赤壁三咏”就在这里产生。苏轼用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乘此来到赤壁下,他又看穿什么?悟透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敲开千年文字,穿越时空,与这位旷世奇才赴一趟心灵之旅。二研读思考1.速读回顾,抓住提示性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提示内容范围) 板书:

6、乐悲喜2.研读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缘由。方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3.深入解读,要点和难点 作者因何而乐?结合文本具体赏析乐:江山风月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信可乐也) 道景澄澈、幽静、开阔的意境宁静、舒畅、惬意、逍遥 提示:注意赏析时抓住关键字词: 清风徐来、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羽化(知人论世、几经重辟、惨遭迫害,如今的自由是人身、精神自由) 读书陶性情、山泉洗浮躁 小结: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徜徉于山水之间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古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的体悟深刻的多。环保不仅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更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承上启下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这歌声是欢快

7、还是忧郁? 提示:注意前后语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应和之箫声亦是符合歌声的)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好中快乐因何骤变为悲呢?是什么让他不能释怀? 悲:歌中 箫中 怀古 伤今 儒 (壮志难酬的失意) (郁闷低沉的幽怨) (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物喜己悲的小悲伤 千古同悲的大悲提示:意象:桂、兰、美人、箫;(引用屈原诗句的目的)ppt材料链接 “箫”中国民族乐器,音色悠远、苍凉,声调多哀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手法:比喻、夸张、先扬后抑、对比【材料链接】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与李公择 “

8、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去安置所” 提示:怀古伤今:写曹操的目的 铺陈功绩先扬后抑,曹操盛极一时的一世枭雄,都难长久,最终也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对比何况我们这等渔人樵夫。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将会被滚滚历史车轮碾碎。英雄落幕,吾辈不济而悲;如果到此是苏轼的以物喜,以己悲的小悲,那么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生是何等渺小、短暂;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理想与现实冲突而悲。 小结:儒家的入仕失意和道家的出世超脱的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作者如何从这种悲中走出? 提示:以水月为喻阐述道理矛盾关系:变 不变 (提示针对上文一层) 矛盾关系:取 不取 (理

9、想与现实)苏轼不取的是什么? 释 喜: 旷达超脱 随缘自适 小结:三种复杂的思想、两种矛盾的人生取向最后在苏轼的智慧下融合唯一,升华了苏轼的思想,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人生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面对人生的不幸,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扔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中国文学史 今天的学习内容到这里记住苏轼的人生真谛,会让我们今后的风雨人生中多一份从容。4.深耕阅读名家解读余秋雨

10、苏东波突围片段“成熟的含义”,深层理解苏轼的思想价值。“几经重辟、惨遭折磨”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寄语:语文的学习,用心感悟字里行间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另一种人生。古人已逝,江月犹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让我们带着苏轼给的这碗心灵鸡汤远行。 三作业(一)拓展阅读比较赏析题阅读苏轼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比较赏析两篇赋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见课

11、后第三题)要求:结合文本比较分析四板书设计 乐 悲 喜江山风月情 入世失意苦 超脱豁达理出世羽化乐 短暂渺小悲 随缘自适真5.流程图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知识与技能评价等级(ABCD)过程与方法评价等级(ABCD)情感与态度评价等级(ABCD)通过提问反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释文意的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反馈自主阅读后的理解水平初步阅读能从景色描写中读出作者的乐趣通过问答反馈落实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式通过合作探究,意见交流的方式反馈深入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后理解作者由悲到喜的原因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观默写的方式反馈理解背诵的效果课堂表达反馈语言鉴赏水平面对苦难应有什么样的态度A:课下基本能达到或部分完

12、成 B:课下能自主完成学习,课上的回答较好C:课下完成很好并有个人特色,主动回答问题D:基础落实完成,并有很强的鉴赏能力,有自己个性的想法。7.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用自己的“裸备”回溯学生的“裸学”,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祛除华丽的外衣让思想在碰撞中走向成熟。对于这篇苏轼的经典散文赤壁赋的解读方案众多,角度众多。教过了很多遍,每次有不同的设计,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在查阅和参考众多资料后形成的完美设计方案。所以在教师的布景中学生的精彩成分不多,他们的思考和鉴赏都是在引领下完成,终究是碎片式,华而不实。于是我抛开一切教辅,开始“裸备”进入文本重新寻找,在不同的角落里留下自己的疑问,再到课堂上去聆听学生自

13、主的“裸学”后产生的疑问,彼此碰撞后,找一个恰当的时间一块共同探讨,在师生互答中,生生互动中彼此激发,彼此互补,教学相长,这就是本堂课的设计呈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正是我这对这次教学的设计理论依据。真正的教学是适当的引导,恰当的点播,好的语文课堂是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劲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差距。客观上的应试教育,学校的阶段性的考试,备课组中的进度统一等因素会让我们在课时安排上显得不能游刃有余,主观上学生长时间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流于模式化的思维,缺少创造性的理解。同时学生大多数重理轻文的概

14、念强,在语文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踏实的走进文本的时间就是课堂。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设计最大的要求就是实效性、高效性。于是对这篇篇幅较长,又要求全文背诵的赤壁赋,我的三节课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从诵读到梳理再到探究,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的方式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最后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通过默写检查,理解背诵后最明显的就是错字减少了。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形式优美,思想价值很高的素材,一篇赤壁赋可挖掘的东西很多,不是三两个课时能完全解读好的,学生的吸收也不一样,所以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想让学生有怎样的几个深刻的记

15、忆点留存,是我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鉴赏形式到探究思想,由前两课时的文字和文化的常识积淀到第三课时的思想价值的体悟,每节课都有一点点收获。从字句的理解到鉴赏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最后能体悟到苏轼“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懂得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目标明确,任务明确,重视落实。学生之后的作文写作中用到苏轼的素材较以前多了,应该是一种效果再现。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零负担”,是我的一个追求,所以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不断的变换形式,有“咬文嚼字”、“课本剧”、“遣词造句”等等,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但课堂的效果上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后会不断的完善,争取让自己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形成个人的特色,也能够给同仁们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 科 教 案 授课教师:杨桐茂 时间:2015-0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