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3703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刘潇,第九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护理,2023/5/24,学习目标,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繁殖方式及速度;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及意义;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是一大类具有独立生命活动的单细胞微生物,能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细胞成分并获得能量,同时不断排出废物,完成新陈代谢,得以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条件适宜时,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旺盛,改变条件时可使细菌生命活动受到抑制或使细菌死亡。,前言,占细胞总重量80%,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15-20%,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脂多糖二氨基庚二酸、吡啶

2、二羧酸、2-酮基-3-脱氧辛酸,水:,固体成分:,特有成分:,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一)营养物质,水:参与营养的吸收与代谢。碳源:co2、碳酸盐、糖、脂肪 氮源:有机氮、无机氮、游离氮 无机盐:K、Ca、Na、Mg、S、P、Fe等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外界提供的有机化合物。种类:B族维生素 硫胺素、核黄素、生物素、泛酸 某些必须氨基酸、嘌呤、嘧啶、胆碱 因子、因子,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二)酸碱度(三)温度 大多数病原菌:37(四)气体 O2:专性需氧菌:有氧条件,如结核分枝杆菌 专性厌氧菌:无氧条件,如

3、破伤风梭菌 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多数致病菌属于此类,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大多数病原菌:pH7.2pH7.6 霍乱弧菌:pH8.4pH9.2 结核分枝杆菌:pH6.5pH6.8,(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 速度:2030分钟/代,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生长曲线,小时,细菌数目的对数,迟缓期(lag phase)最初培养1-4小时,菌体不分裂,但菌体增大、代谢活跃 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一般持续6-8小时。活菌数目呈对数直线上升。细菌形态、染色、生理活性典型,对外界环境敏感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细菌

4、繁殖数与死亡数接近。细菌形态、染色、生理活性改变,产生外毒素、抗生素、芽孢 衰退期(decline phase)死亡数超过活菌数。细菌变长、肿胀、畸形、自溶,细菌生长曲线特点,四、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一)根据细菌具有不同的酶,对糖、蛋白质分解能力及分解后产生的产物不同用生化方法来鉴定细菌,称:细菌的生化反应,甲基红试验(methyl red test,MR),机理:,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葡萄糖乳 糖,PH4.5,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红色,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甲基红试验阳性,甲基红试验阴性,丙酮酸,中性产物,脱羧,丙酮酸,利用分解代谢的产物和能量,合成新的物质,合成产物,毒素和侵袭性

5、酶热原质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医学意义(重点),毒素和侵袭性酶主要的致病物质,包括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 细菌合成的,使机体发热的物质耐高温,需蒸馏、吸附才可去除,(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医学意义(重点),色素两种:脂溶性、水溶性 鉴定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某些细菌、真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和杀灭其它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功能:抗菌谱广,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维生素 营养机体,可供人体吸收利用。如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K,供人体吸收利用。,(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医学意义(重点),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

6、养基(culture medium),人工配制适合于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灭菌”,按照物理状态分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2-3%琼脂,0.3-0.5%琼脂,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一)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重点),沉淀生长,混浊生长,菌膜生长,(大多数),(链状菌),(专性需氧菌),(二)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出现由单个细菌 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意义:鉴别细菌、分离细菌菌苔(mossy):多个菌落融合形成的细菌集团,三、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1.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标本,增菌培养,分离培养

7、,纯培养,生化鉴定,显微镜观察,染色,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诊断,标本,青,庆,红,链,红,青,链,庆,密聚划线接种,培养,药浸纸片,最敏感药物,治疗,2.细菌的鉴定与研究,例如:嗜肺军团菌,3.生物制品的制备,结核杆菌(有毒),培养基(胆汁、甘油、马铃薯),卡介苗(BCG),接种,13年230代,第十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刘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护理,学习目标,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方法;了解细菌的分布及防护原则。,针头上的细菌模式图,抹布和砧板上的细菌模式图,细菌种类多,繁殖快,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是自然界中

8、分布最广泛的一群微小生物。了解细菌的分布对医学生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前 言,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因为土壤中有水分、营养物质、空气、一定的PH环境和温度)。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养基”之称。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动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使人致病的主要为球菌和芽胞杆菌,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可长期存活。所以,当人体创伤处污染泥土时,要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土壤中的病原菌从哪里来?,土壤中

9、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尿、痰、尸体等),多数病菌在土壤中很能容易死亡。,2.水中的细菌,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业及生活污水。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传染病,甚至爆发流行。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水分,且受日光照射,细菌不易繁殖。但由于人群和各种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中的细菌可随唾液、飞沫散布到空气中,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细菌可随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一、细菌在

10、自然界中的分布,常见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脑膜炎奈瑟菌等,可引起伤口或呼吸道感染。空气中的非致病菌,常可造成生物制品、药物制剂及培养基的污染。因此,医院的手术室、病房、制剂室、实验室等要经常进行空气消毒,并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无菌技术进行医疗操作,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及医院感染。,你知道吗?,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存在着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一)正常菌群,生物拮抗作用:即对病原菌的拮

11、抗作用,如大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营养作用:大肠杆菌及乳链球菌能合成VitB1、B12、泛酸、叶酸及VitC、K等,供机体利用;双岐杆菌产酸造成酸性环境可促进对VitD、Ca、Fe的吸收。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剂的作用,可剌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这些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二)条件致病菌,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如大面积烧伤,过度疲劳,受凉,长期患消耗性疾病。正常菌群寄居部

12、位发生变迁:如外伤,手术,留置导尿管等使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泌尿道或血液等。不适当的抗菌素药物治疗导致菌群失调:如长期或滥用抗菌素治疗。,条件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菌群失调:指机体、菌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导至体内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生态体系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菌群失调症:指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者。菌群失调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次感染)。菌群失调经常发生而菌群失调症则少见。患二重感染的机体抵抗力很弱,细菌对抗菌素药物不敏感,治疗难度大,应严加预防,避免发生。,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

13、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的方法。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无菌(asepsis):不含活菌的意思。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称为无菌操作或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实验、外科手术及医疗技术操作等过程,均需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第二节 消毒灭菌,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一温度下,后者效力比前者为大,这是因为:(1)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2)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出的潜热

14、,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一、物理消毒灭菌法(重点),(一)热力灭菌法,1、湿热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利用密闭的容器加热产生的蒸汽灭菌,通常103.4kPa(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容器内温度可达121.3,维持1530分钟,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凡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如手术器械、敷料和一般培养基等,均可用此法灭菌。煮沸法:水温100经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常用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细菌芽胞需煮沸12小时才被杀灭。水中加入2%碳酸氢钠,可使沸点达105,既可促进杀灭芽胞,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一)热力灭菌法,流通蒸气法:利用蒸笼或

15、阿诺蒸锅进行消毒。流通蒸汽法温度不超过100,经153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把流通蒸汽加热的物品放置37温箱过夜,促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经流通蒸汽加热,如此重复3次,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称为间歇灭菌法,常用于不耐高温的材料如培养基的灭菌。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不影响其营养成分及香味的消毒法,常用于牛奶、酒类的消毒。,1、湿热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焚烧: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但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尸体等。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瓶口等的灭菌(图3-2)。干烤:用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60170经

16、2小时。适 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瓷器等。,2、干热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紫外线: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其波长有关,通常紫外线波长为24028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 以260nm最强,这与细菌DNA吸收光谱范围相一致。紫外线杀菌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DNA,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 转录,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紫外线穿透力差,故只适用于空气及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 射线和射线等在足够剂量时,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其机制在于产生游离基,破坏细菌DNA。电离辐射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二)紫外线与射线灭菌法,滤过除菌: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17、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的目的。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细菌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滤菌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滤膜滤菌器、石棉滤菌器(亦称Seitz滤菌 器)、玻璃滤菌器等。,(三)滤过除菌,化学消毒剂对细菌和人体细胞都有毒性作用,主要用于人体体表、医疗器械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2.干扰或破坏细菌酶系统及代谢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一)消毒剂,消毒剂作用的效果受消毒环境、微生物种类及消毒剂性质等因素影响。常见影响因素有: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一般消毒剂浓度越大

18、,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也愈强(醇类例外);细菌的种类、数量与状态:有荚膜细菌抵抗力强;芽胞比繁殖体抵抗力强;老龄菌比幼龄菌抵抗力强。细菌数量越多,所需消毒时间越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排泄物、分泌物中的病原菌常受到有机物的保护,而影响消毒效果。故进行皮肤和器械消毒时,需先洗净再消毒。对痰液、粪便等的消毒,宜选择受有机物影响较小的消毒剂,如漂白粉、酚类化合物等。此外,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还有温度、酸碱度、湿度等。,你知道吗?,某些消毒剂低浓度时可用作防腐剂。在生物制品中,如疫苗、类毒素等加入防腐剂,以抑制杂菌生长。常用的防腐剂有0.01%硫柳汞、0.5%石碳酸和0.1%0.2%甲醛等。,(二)防腐剂,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