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9263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5.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02细菌概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02细菌概述,目 录,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目 录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的结构、生长繁殖、细菌的致病因素。2.正常菌群、灭菌、消毒等基本概念。 3.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及感染的来源和类型。难点1.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及特殊构造。2.细菌的代谢产物及致病性。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及医院感染。,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目标,1.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具有正确应用 常用消毒灭菌法的能力。2.掌握细菌的结构、生长繁殖、致病性及正常菌 群、灭菌、消

2、毒等基本概念。3.熟悉细菌的形态、培养、分布、感染方式与类 型及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4.了解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在培养基上的 生长及变异现象;能判断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了解其临床意义及医院感染的预防。5.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法操作及结果判断; 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学习目标1.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具有正确应用,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一)细菌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细胞性微生物,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一)细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 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以微米(m)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

3、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螺形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球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球菌:菌体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如肾形、矛头形等,平均直径0.81.2m。根据其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八叠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成对排列。,肺炎链球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球菌:菌体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如肾形、矛头形等,平均直,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成对排列。,肺炎链球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在一个

4、平面分裂,分裂后成对排列。肺炎链,链球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成链状排列。,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葡萄球菌,呈多个平面分裂,分裂后成葡萄状排列。,链球菌 在一个平面分裂,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四联球菌,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成正方形排列。,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八叠球菌 沿着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成正方体排列。,四联球菌 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成正,杆菌的形态多样,2.杆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杆菌的形态多样两端齐平炭疽芽胞杆菌两端尖细白喉棒状杆菌2.杆,(1)典型杆状;(2)球杆菌;(3)分枝杆菌;(4)链杆菌; (5)棒状杆菌;,分枝杆菌,

5、双歧杆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典型杆状;(2)球杆菌;(3)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弧菌,3.螺形菌,螺形菌,菌体有一个弯曲或几个弯曲的细菌称为螺形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弧菌3.螺形菌螺形菌 菌体有一个弯曲或几个弯曲的细菌称,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二、细菌的结构与理化性状,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二、细菌的结构与理化性状基本结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细菌的结构模式图,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1.细胞壁,(1)位置与性质 位于细胞膜外层,具有坚韧弹性的膜状组织。(2)组成成分 随菌种不同而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G+ 厚2080nm ,主要由磷壁酸和肽聚糖(又称粘肽)

6、组成。肽聚糖层约1550层。,(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1)位置与性质(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磷壁酸:位于最外层,抗原性强是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壁磷壁酸膜磷壁酸磷壁酸:位于最外层,抗原性强是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 位于磷壁酸和细胞膜之间,1550层 是由两种单糖链、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组成。 单糖链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糖交替间隔排列,经-1,4糖苷键联结而成。 四肽链是由谷、丙、甘、赖四种氨基酸组成 是G+和G-的共有成分。,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肽聚糖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革兰氏阳性菌肽

7、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青霉素作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细菌概述课件,革兰氏阴性菌G 薄1015nm,由肽聚糖和外膜构成。肽聚糖只有12层;外膜由内向外依次为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肽聚糖:少12层,缺乏五肽桥 脂蛋白: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 外膜 脂质双层结构是革兰氏阴性菌特有结构。 脂多糖(LPS)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多 糖构成。是内毒素成分。,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革兰氏阴性菌G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

8、四肽侧链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G+菌与G-菌肽聚糖结构比较,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G+菌与G-菌肽聚糖结构比较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敏感 溶菌酶、青霉素 链霉素 致病物质 外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3)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与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药物敏感性及染色性有关。,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细胞壁的功能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主要化学成分: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是细

9、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形成中介体与细菌的分裂有关,2.细胞膜,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主要化学成分: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2.细胞膜第一节 细菌的,(1)核糖体: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控制特定的遗传性状,与细菌耐药性有关。(3)胞质颗粒: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多数为细菌营养贮存物质。常见的是异染颗粒。,3.细胞质,为细胞膜所包裹的无色透明溶胶状物,基本成分为水、无机盐、核酸、蛋白质、脂类等内含有多种酶系统,是细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核糖体: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3.细胞质 为,4.核质,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细

10、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核质是由一条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控制着细菌的生长代谢、分裂繁殖、遗传变异。,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4.核质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1.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分泌并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较厚的黏液性物质。,肺炎链球菌荚膜,荚膜,(二)细菌的特殊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荚膜 荚膜:是某些细菌分泌并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较,荚膜的化学成分:多数为多糖,少数为多肽,个别的是透明质酸。荚膜的意义抗吞噬作用: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作用,与细菌致病

11、性有关。抗杀菌物质的损伤作用:可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等对其损伤。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细菌鉴别和分型的依据。黏附作用:荚膜彼此粘连,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荚膜的化学成分:多数为多糖,少数为多肽,个别的是透明质酸。第,2.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而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经特殊染色法后才能在光镜下看到。,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鞭毛的分类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2.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而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鞭毛菌分类,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单毛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鞭毛菌分类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12、单毛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鞭毛的类型,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鞭毛的类型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伤寒杆菌的鞭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免疫性,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可用于细菌的鉴别。与致病性有关,可使菌体粘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而导致病变。,鞭毛的意义,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伤寒杆菌的鞭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意义第一节 细菌,菌毛:为存在于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的比鞭毛细而短直的丝状物。,3.菌毛,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菌毛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毛:为存在于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的比鞭毛细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普通

13、菌毛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数量少,14根,与细菌的耐药性质变异有关。,按其功能分为,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普通菌毛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静止的休眠形式,来保护细菌度过不良环境。芽胞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形式,只是用来度过不良环境。产生芽胞的大多是革兰氏阳性菌。,4.芽胞,芽 胞 细菌(繁殖体)休眠状态 正常代谢不能繁殖 能繁殖,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芽胞 细胞分裂 繁殖体周期子代细胞,芽胞的意义,炭疽

14、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鉴别细菌抵抗力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芽胞的意义炭疽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鉴别细菌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胞质颗粒核糖体菌毛核质细胞壁细胞膜质粒鞭毛荚膜细菌结构总结,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实验目的】1.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方法。2.熟悉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辨认。3.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法操作及结果判断。,实验一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实验内容与方法】,1.油镜的原理2.油镜的使用与保护,二、细菌的基本形态与 特殊结构观察(示教),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实验目的】实验一 细菌形,1.细菌涂片标本制作 过程:

15、细菌涂片干燥固定2.革兰染色法丹麦细菌学家革兰(Gram)在1884年创立,将所有细菌分成两类:G+菌和G-菌。 初染:龙胆紫或结晶紫染液,1分钟,水洗; 媒染:卢戈碘液,1分钟,水洗; 脱色:95%酒精,0.51分钟,水洗; 复染:稀释复红,0.51分钟,水洗。,三、细菌涂片标本制作和革兰染色法,实验一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1.细菌涂片标本制作 三、细菌涂片标本制作和革兰染色法实验一,结果:G+菌:紫色; G-菌:红色。,实验一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意义:鉴别细菌; 选择抗菌药物; 研究细菌的致病性。,结果:G+菌:紫色;实验一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意,一、细菌生长的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

16、的条件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2.酸碱度(pH):7.27.63.温度:37。C4.气体:O2、CO2 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将细菌分为 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一、细菌生长的繁殖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必要的气体环境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如结核分歧杆菌。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只能在无氧环境中 进行发酵,如破伤风芽胞梭菌。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类,如葡萄球菌。微

17、氧菌:在低氧低压(5%6%)生长最好,如幽门螺杆菌。,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必要的气体环境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二)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1.生长方式: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2.繁殖速度:多数为2030 min 3.繁殖规律: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分为四期(1)迟缓期(2)对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二)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细菌生长曲线,活菌数的对数,培养时间,对数期 稳定期,衰亡期,迟缓期,细菌生长曲线活菌数的

18、对数培养时间对数期 稳定期,(三)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1)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不同分为,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细菌生,(2)按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分类基础培养基: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 营养培养基:供营养要求较高或特殊的细菌生长鉴别培养基:有助于细菌的鉴别选择培养基:选择性培养目的菌,抑制非目的菌生长厌氧培养基:供专性厌氧菌的生长,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2)按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分类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9、与变异,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混浊生长、沉淀生长,菌膜菌沉淀均匀混浊对照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2.细菌在,(2)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菌落,(2)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菌,(3)半固体培养基,无动力 有动力,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3)半固体培养基无动力 有动力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3.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1)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生物制品的制备。(3)细菌的鉴定与研究。(4)基因工程的应用。,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3.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20、(1)传染,1.致热原:又称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G-菌,少数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2.毒素和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外毒素是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G-菌的脂多糖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一)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二、细菌的代谢产物,1.致热原:又称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3.维生素: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到周围环境中。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

21、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5.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其近缘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6.色素: 细菌的色素有两类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是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水溶性色素,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3.维生素: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到周,糖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HCOOH 脱氢酶 CO2+H2,(二)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不同的细菌含有不同的酶类,因此对糖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及分解后的产物也不相同。根据细菌的这些特点可以对细菌进行鉴别。,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糖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二)分

22、解代谢产物及意义不同的细菌含,吲哚试验色氨酸吲哚玫瑰吲哚 吲哚试剂,-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吲哚试验 -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产,遗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亲代将其生物学性状传给子代,而且代代相传,其子代和亲代之间表现为相似性。 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1.形态结构变异,形态:鼠疫杆菌:3%6%NaCl琼脂培养基荚膜:肺炎链球菌:人工培养基,遗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亲代将其生物学性状传给子代,2.毒力变异,强毒变异为弱毒卡

23、介苗的研制弱毒变异为强毒用于细菌战争,3.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2.毒力变异强毒变异为弱毒卡介苗的研制3.耐药性变异细菌,(二)细菌变异在医学的意义,1.病原学诊断方面2.临床治疗方面3.传染病预防方面4.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二)细菌变异在医学的意义1.病原学诊断方面第二节 细菌的生,一、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耕作层细菌含量最多,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有益。病原菌主要来自人、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引起创伤感染。2.水中的细菌不同的水源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水中

24、的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等。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3.空气中的细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较少。主要来自土壤、尘埃、人和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排出物。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一、细菌的分布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教材表2-3),正常人体的血液、内脏、肌肉等部位是无菌的。,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教材表2-3)正常人体的血液、内,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正常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为人体的正常

25、微生物群,称为正常菌群。,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一定的抗癌及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正常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3.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因此把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诱因,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3.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二、消毒与灭菌(一)基本概念1.消毒 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

26、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用于消毒的化学制剂称为消毒剂一般用化学方法2.灭菌 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一般用物理方法,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二、消毒与灭菌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一般不死亡用于防腐的化学制剂称为防腐剂同一种化学制剂,在高浓度时可为消毒剂,在低浓度时可做为防腐剂4.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意思,是灭菌的结果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操作或无菌技术,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27、的方法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二)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低温:细菌酶活性降低,细菌生长抑制。 24C保存菌种和食物。高温:使细菌的蛋白质和酶活性破坏、死亡。临床上常用热力进行灭菌。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效果好,其原因是湿热中细菌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湿热比干热穿透力大。湿热的蒸汽与物体接触凝结成水时放出潜热,能迅速提高物体的温度。,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二)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1)湿热消毒灭菌法煮沸法:100 510分钟 用于注射器、食具、饮水消毒。杀死芽胞13小时。(注意事项)流动蒸气消毒法:用蒸笼或阿诺蒸汽锅 流通蒸气灭菌153

28、0分钟 间歇蒸气灭菌法:经过流通蒸汽消毒的含糖类、血清、蛋白的培养基灭菌移入37温箱过夜,再流通蒸汽加热消毒,连续次,可达到灭菌目的。,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1)湿热消毒灭菌法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用高压蒸气灭菌器压力1.05kg/cm2 或103kPa达121.31530分钟 注意事项,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高压蒸气灭菌法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2.830分钟或71.71530秒。常用于牛奶、酒类的消毒。,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2.8,(2)干热灭菌法,常用的

29、有干烤法、焚烧法和烧灼法焚烧 是一种最彻底的灭菌方法 仅用于废弃物或动物尸体烧灼 直接用火焰灭菌干烤 在干烤箱中进行160170, 2小时,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2)干热灭菌法常用的有干烤法、焚烧法和烧灼法第三节 细菌与,2.辐射杀菌法 (1)日光与紫外线日光杀菌主要依靠其中的紫外线 病人的书籍、衣服、被褥等用品在日光下曝晒数小时,可杀死大部分细菌。紫外线有效杀菌波长为200300nm,其中以265266 nm的杀菌力最强,与DNA吸收光谱范围相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但紫外线穿透力弱,只适用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等的空气消毒及物品的表面消毒。

30、,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2.辐射杀菌法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3.过滤除菌法,是用物理阻挡的方法将液体和空气 中的细菌除去。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主要用于不耐热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空气等的除菌。石棉滤菌器 烧结玻璃滤菌器薄膜滤菌器 素陶瓷滤菌器高效颗粒空气滤器,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2)电离辐射杀菌,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射线等主要是破坏细菌的DNA,3.过滤除菌法是用物理阻挡的方法将液体和空气第三节 细菌与外,(三)化学消毒灭菌法,1.消毒剂 消毒剂对细菌和人体细胞都有毒,故只能外用 (1)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与用途:表2-4 (2)影响消毒剂作用的主要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

31、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环境因素2.防腐剂低浓度的消毒剂可用做防腐剂,防止或抑制细菌的生长0.01%硫柳汞、0.5%石炭酸、山梨酸钾等,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三)化学消毒灭菌法1.消毒剂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1.概念 2.医院感染的危险原因 感染对象免疫功能低下及患有免疫缺陷或其 他疾病者。各种诊疗技术,尤其是侵入性检查与治疗的 广泛应用。损伤机体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激素和抗生素的 不适当使用等。,三、医院感染,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1.概念 三、医院感染,3.常见的医院感染 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23.3%42%。尿路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20.8%31.7%。伤口感

32、染: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病毒性肝炎、皮肤及其他部位感染等。4.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3.常见的医院感染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一、细菌的致病因素,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细菌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称为细菌的致病性,侵入数量,毒 力,侵入门户,细菌的致病性,侵袭力毒素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 外毒素内毒素一、细菌的致病,(1)菌体表面结构:荚膜、菌毛荚膜、微荚膜菌毛等粘

33、附素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称为粘附素分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如脂磷壁酸、蛋白质 ),1.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机能,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一)细菌的毒力 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1)菌体表面结构:荚膜、菌毛1.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透明质酸酶: A群链球菌。可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链激酶和链道酶:能激活溶纤维蛋白酶其他侵袭性物质:杀白细胞素、溶血素等,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侵袭性酶:协助病原菌侵蚀和扩散,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

34、,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毒素,来源:多由G+菌合成释放,部分G-菌亦可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酸、蛋白酶分解破坏。,(1)外毒素,概念: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毒性强,抗原性也强。如肉毒毒素纯品1mg可杀死2亿只小白鼠,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来源:多由G+菌合成释放,部分G-菌亦可释出。(1)外毒素,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症状(见表2

35、-5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2)内毒素,来源: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菌体死亡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与特性:脂多糖,性质稳定,耐热;对强酸、强碱不敏感。 不能用甲醛处理成类毒素。,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第,内毒素结构示意图,内毒素结构示意图,对人体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致病作用发热反应:内毒素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后,导致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WBC反应:因骨髓受到内毒素的刺激,释放大量白细胞,造成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但伤寒沙门菌内毒素可始终使白细胞总数减少。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弥漫

36、性血管内凝血(DIC),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对人体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第四节 细菌的,表2-6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表2-6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二)细菌的侵入数量菌量又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高低有关(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有了一定毒力和数量的病原菌,如果没有适宜的侵入门户,还是不能使易感染者发生感染。不同细菌其侵入途径不同: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粘膜创伤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多途径感染,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二)细菌的侵入数量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一)感染的概念: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

37、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感染常称为传染,但感染与传染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感染不一定具有传染性,而传染属于感染范畴。,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1.感染的来源 感染按其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1)外源性感染:指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2)内源性感染:指来源于病人自身的感染。,(一)感染的概念: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2.传播方式 根据病原菌侵入门户的不同,其传播方式(1)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感染。(3)皮肤黏膜创伤感染。 (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媒介感染。,第四节 细菌的

38、致病性与感染,(三)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2.传播方式 根据病原菌侵入门户的不同,其传播方式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携带病原体作为重要传染源。2.显性感染:又称为传染病。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按照病程长短: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按照感染的部位和性质: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感染,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毒血症: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不入血流,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

39、。菌血症: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其,3.带菌状态 机体感染后细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后带菌的健康人。 恢复期带菌者:显性感染后带菌者。,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3.带菌状态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本章小结 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大类 细菌的结构有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以无性二分裂方式增殖。不同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后,会出现不同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细菌也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主要有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第二章 细菌概述小结,本章小结第二章 细菌概述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