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4471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概述.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园林生态学绪论1.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建筑物覆盖的地面或水体。3. 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方向)4. 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5. 生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6.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第一章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一,名词解释1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总和。2.驯化:使生物对某一环境条件变化适应改变的过程。包括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3.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

2、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4.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5.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6.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1)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物种,适应性

3、越窄。 2)生态型是一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生态型。一般分布区域越广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二,简答题:1.城市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或 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2.城市环境特征高度人工化具有空间特征有一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3.城市环境容量1)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载量。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生产发育产生危害的现

4、象。环境污染的决定性因素:环境的自净能力人工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3)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以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城市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物质因素 经济技术因素4.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大气环境因素水环境因素土壤环境因素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 素。6.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本身对植物没有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等; 生物因子: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之间的各种生态

5、关系。 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环境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7.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有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作用。 非等特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多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每个因子都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个因子数量不足时,可有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原因很重要。8.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最

6、小因子定律(德李比希):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因子的影响,而是受那些需要量小的因子的影响。 耐受性定律(美谢尔福德):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的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的最高量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因子的耐受范围。 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9. 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任何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

7、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耐性范围会发生变化,产生生态型的分化。10.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1)改善小气候 (2)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3)净化空气(4)减弱噪声 (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6)净化水体(7)防风固沙第二章 光与园林植物一.名词解释:1.光合有效辐射: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2.光补偿点:在一定条件下,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3.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4.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二.简答题:

8、1城市光照的特点 直接辐射少,反射光多 城市中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2光污染的类型 人造白昼污染 白亮污染 彩光污染3.根据园林植物对光的适应性可分为: 阳性植物:喜光、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 阴性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不能忍受强光照射。 耐阴性植物:处于以上两者之间,在充足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但少受阴蔽时亦不受影响。4.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光照长度分类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对光照不敏感的植物5.园林植物对光照适应性的意义 从栽培上要求实现园林植物的高产优质,必须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证在光补偿点之上。 在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时应根据不同地方光强的差异来选配植物。 要使植

9、物提早开花可以使用适当补光或遮光的方法来保证花卉的终年供应。6. 在北纬200500的范围太阳辐射强度是:南坡平地北坡。光补偿点以上,光合速率与光强成正比,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开始较快,后逐渐变慢,到一定值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照的70%以上。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照的520%。耐阴植物(中性植物):对光照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的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多数)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比较植物的耐荫性一般相

10、对固定,会因外界条件的变化发生少许变化: 耐荫性:幼苗成年树 温暖湿润干旱寒冷 土壤肥沃土壤瘠薄一般而言,一切对树种生长的生态条件的改善,都有利于树种耐阴性的增强。长日照植物:只有经过大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或黑暗低于临界日长的时数才能开花。延长光照时间提前开花。短日照植物:只有经过低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或黑暗大于临界日长的时数才能开花。人工缩短光照时间可促使其开花。如多数深秋或早春开花的植物等。长日照植物其光期有一临界值(不小于12小时),加长光期,促进开花。闪光打断暗期(640660nm的红光最好)也促进开花。短日照植物其暗期有一临界值,加长暗期,但小于22小时,促进开花。闪光打断暗期,(相当于缩短

11、了暗期)抑制短日照植物的花芽形成。 一般短日照促进植物休眠,长日照打破或抑制植物休眠;夏休眠的植物需长日照才能引起休眠,短日照诱导解除。北方植物园引种时,可利用短日照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长日照促进营养生长,如对树苗进行长日照处理可大大促进树苗生长。长日照植物北移,生长会延长,树形高大,易受早霜危害。(短日照使其提前休眠,增强越冬能力);长日照植物南移,发育迟缓,有的不开花、结实。短日照植物北移,发育迟缓;南移提前开花。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一.名词解释:1.冷害(又寒害):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2.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3.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

12、植物受害。4.初霜: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南方植物5.终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北方植物6.霜期:初霜终霜;无霜期:终霜初霜。无霜期被视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7.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伏。8.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向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9.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10.皮烧(日灼伤):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形成层和树皮组织的局部死亡。11.根茎灼伤: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灼伤幼苗柔弱的

13、茎造成伤害。12.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个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简答题1.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空间上的变化:温度随纬度、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北半球南坡温度高,南半球北坡温度高。 在时间上的变化2.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城市下垫面比热容、导热率比郊区大; 城市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减少了城市热量散失;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超过太阳辐射的热量;城市中建筑物密集不利于散热;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重城市空气污染 、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影响取暖季节的能耗 、影响城市积

14、雪、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3.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促进生化反应酶 二氧化碳和氧气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蒸腾作用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力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种子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 生殖生长阶段衰老死亡阶段5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平衡植物的热量 降温作用 .阻挡太阳热辐射 .通过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量 iii.植物覆盖地表能够降温第四章 水与园林植物名词解释:1.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沉没在水面以下,与大气完全隔绝。如地毯草、红柳、红蝴蝶等。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如王莲。3.挺水植物:植物的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4.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

15、即抗旱能力最弱的植物,5.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植物6.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二,简答题:1.城市水环境的特点 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主要水体污染的类型:.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致使水中浮游生物过度繁殖。.有毒物质的污染iii.热污染 城市水资源短缺 城市降雨量高 城市径流量增加 城市的空气湿度低、与物多2.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增加空气的湿度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净化水体降水量与植物生长量密切相关,一般降水量大植物的生长量大。低温季节适当减少水分,增加植物的抗寒性。3.水生植物

16、的生态适应(1)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对氧的需求。(2)具有发达的排水器官。(3)水生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根系退化、株体柔软等。(4)生殖方式多样性:金鱼藻、苦草具有特殊的有性生殖器官,红树林的胎生现象。植物的抗旱性:指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即植物在水分胁迫下的生存能力和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4.植物抗旱性的分级1)耐旱力最强的树种:经过5个月以上的干旱和高温,未采取任何抗旱措施而正常生长或稍缓慢的树种。雪松、木芙蓉、夹竹桃、垂柳、旱柳、火棘。2)耐旱力较强的树种:经过2个月以上的干旱和高温,未加抗旱措施,树木生长缓慢,有黄叶、掉落及枯稍现象。桂花、丁香、常春藤、八角枫、紫薇、广玉兰、龙柏。3

17、)耐旱力中等:经过2个月以上的干旱高温不死,但有较重的落叶和枯梢现象。杜鹃、山茶、八仙花、樱花、罗汉松、海棠、灯台树、桢楠、桦木等。4)耐旱力较弱的树种:经过一个月以内的干旱高温期不会死亡,但有严重枯梢现象,生长几乎停止。三尖杉、柳杉、腊梅、大叶黄杨、珙桐、油茶等。5)耐旱力最弱的树种:旱期一个月左右就会死亡或相对湿度较低、气温达400C以上死亡严重的树种。银杏、白兰花、棕树、珊瑚树等。5,植物的抗涝性1)耐水力最强的树种:能耐3个月以上深水淹浸。垂柳、旱柳、落羽杉、紫穗槐、桑树等。2)耐水力较强的树种:能耐2个月以上深水淹浸。紫藤、重阳木、栀子、棕榈、悬铃木等。3)耐水力中等的树种:能耐12

18、个月以上深水淹浸。广玉兰、水杉、迎春、龙柏、侧柏、竹等。4)耐水力较弱的树种:能耐23周水淹浸。罗汉松、南天竹、紫荆、梅、杏、三角枫、金钟花、合欢等。5)耐水力最弱的树种:不到1周。桂花、玉兰、木兰、腊梅、木芙蓉、柳杉、木槿等。富营养化:大量 N、P、K等营养物进入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大量死亡。(水华、赤潮)如慈菇和水花生对氮的净化。满江红净化磷效果较好。香根草、茭白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凤眼莲净化炼油废水。6.城市水分状况:(1)水污染严重(2)水资源短缺(3)城市降雨量高(4)城市径流量大(5)城市的空气湿度低、云雾多7.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

19、节作用:(一) 增加空气湿度园林树木有较强的遮阳庇荫、降低风速、蒸腾作用。乔灌草结构比单一的配置其降温增湿效果高(二)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林冠层、灌木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 绿地内的地表径流显著减弱。地被层吸水保土绿地土壤良好的渗透性和保水性。 (三) 净化水体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具有代谢解毒的能力。第五章 大气与园林植物一.简答题.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碳氢化物 碳氧化物2.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损害园林植物的生理代谢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大气污染的症状首先表现在叶片3.园林植物的抗性(三级抗性标准) 抗性弱 抗性中等 抗性强4.园林植物的环境监

20、测作用指示植物法(对有害气体敏感)植物调查法地衣、苔藓监测法5.用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具有的特点 能早期发现大气污染。 能够反应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 依据不同污染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初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 多年生的植物可以研究某个地区的污染史。6.园林植物的净化作用 降尘 吸收有害气体 减少细菌 减弱噪声 增加空气负离子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吸收放射性物质点源污染:指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多数工业污染源。面源污染: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居民普遍使用的炉灶,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农田等。园林植物的抗性:植物在进行正常生长

21、发育的同时能吸收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并对其进行解毒,这即是植物的抗性。一般,常绿阔叶树 落叶阔叶树 针叶树。植物监测:即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物质,这些植物在受到毒气危害时会表现一定的伤害症状,从而推断出环境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A、指示植物法B、植物调查法C、地衣、苔藓监测法7、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一)城市绿地的碳氧平衡效益(二)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机理:第一、园林植被覆盖自然地表,可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出现和移动,有效地杜绝二次扬尘。第二、由于园林植物有降低风

22、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便下降到树木的叶片或地面而产生滞尘效应。第三、植物叶表面如有的植物叶片多茸毛,有的植物叶片分泌粘性的油脂和汁液等,能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等。第四,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气孔、皮孔等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等。影响园林植物滞尘效应的因素:叶片宽大、平展、硬挺而且不易被风抖动、叶面粗糙的植物吸滞粉尘能力较强。植物叶片的刺毛、绒毛和粗糙的树皮以及树脂、粘液等是吸滞粉尘的典型特征。叶量大、生长旺盛的植物夏季滞尘能力强。 植物的滞尘效应随所滞尘量的增加有所下降。成片森林的滞尘效应与其防风效应有关:透风的稀疏森林允许较多的灰尘进入,能

23、被植物较好的吸收,随着尘源距离加大,滞尘效应以比较稳定的比率逐渐减少。而较密森林允许进入的灰尘较少,速度较大的风可掠过密林,并将携带质轻的微尘越过森林,通过密林后尘量迅速上升。 因此,就滞尘效应而言,稀疏森林较密森林。(三)吸收有害气体 (四)减菌效应 (五)减噪效应8 .园林植物减噪原理:噪声遇到重叠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9 .影响园林植物减噪的因素:具有重叠排列、大而健壮的坚硬叶子的植物减噪效应最好。分枝和树冠都低的树种比分枝和树冠都高的减噪效应好。10

24、 .提高园林植物减噪效应的途径:适当密植,特别是常绿树的密植能有效地减弱噪声。 (常绿乔灌木密植)人工整枝修剪使枝叶密集形成绿色的墙,其减噪效果较好。(高篱)(六) 增加负离子效应园林植物个体防风效果:乔木灌木草本;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树。总的来说,防风林带的结构以稀疏结构为最佳。林带上下均匀,能使大部分气流穿过,使气流的能量大量消耗掉。过密和过稀时,气流受到阻力小,防风效能低。污染隔离带:紧密结构有害气体、烟尘基本不能透过林带,可翻越。稀疏结构有害烟尘多数被阻滞吸收。透风结构阻滞能力较差,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很大部分可通过。中国空间酸雨分布的特点表现为南方比北方严重。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酸雨的对策

25、。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温室效应:大部分热能被大气中的气体吸收,尤其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氮,由大气层的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温室气体主要指CO2,CH4、N2O。03、CFC(氟里昂)。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第六章 土壤与园林植物一.名词解释:1. 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而萎蔫,此时土壤的含水量。2. 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差。二.简答题.1.土壤的PH 土壤在PH67的微酸性条件下,养分的有效性最高。 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矿物质盐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PH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养分的

26、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2.土壤的矿质营养 有些元素仅为某些植物类群所必需eg.豆科(Go)、藜科(Na)、蕨类(Al)、硅藻(Si) 土壤对养分的吸收有选择性吸收和富集能力。 当土壤的养分严重不足时,植物会出现受害症状,可以判断营养元素的缺乏。 土壤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影响植物的生长。4.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5.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水质污染型 大气污染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生产型污染 综合污染型6.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排土与客土改良 使用化学改良剂 生物改良7.盐碱土堆园林植物的危害 引起生理干旱 伤害植物组织 引起植物代谢紊乱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在

27、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因此容易干旱枯萎8.园林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聚盐植物:能从土壤当中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2.泌盐植物:吸进体内的盐分,通过茎、叶表面分泌将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3.不透盐植物:根系对盐分吸收很小。9.土壤改良21 水利措施: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22 农业措施:种植水稻,大部分盐类可以被洗去。23 生物措施:通过绿肥改良,植物造林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盐分的上升。第七章 植物的种群存活率对数1. 存活曲线 .凸形,在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对角线形,各个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凹形,幼年死亡率高,成年后死亡率低。2. 种群

28、生长类型年龄指数增长型(J型)马尔蒂斯人口爆炸理论Nt条件: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空间无限制、食物无限制)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逻辑斯谛型(S型)前提假设: .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环境容量,记作K。 .随着种群密度上升,种群增长率逐渐按比例降低,即每增加一个个体的影响是1/k。Kt特征:.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目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随着个体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iii转折期,当种群密度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N=1/2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目超过k/2以后,密度增加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不再增加,也称平衡期。意义:.在资源开

29、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逻辑斯谛方程是确定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方程中引入了两个参数(k、r),成为生态对斥理论的重要概念。3. 生态对策 r-对策:r-对策采用高出生率和扩散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通过提高r值迅速增值。采用r-对策的生物称r-对策者。特点: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短,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较弱。进化方向:提高扩散和增殖能力。 k-对策:提高竞争能力来适应环境,采用k-对策的生物称k-对策者。特点: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进化方向:提高竞争能力方向。k和r-对策者的种群增长曲线k-对策者r-对策者S表示稳定的平衡点,x为灭绝点。SSx 两边投

30、注对策:当环境影响幼龄个体的生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减弱,产生的后代较少,寿命较长,生殖能力提高。一 名词解释:1.种内关系:存在于同种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2.密度效应(邻接效应):密度增加导致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自疏现象:种类内部的密度过大造成某些植株死亡的现象。本质:竞争。4.化感作用:植物个体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间接或直接的影响。5.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个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 种间互助与共生:.偏利互生.互利共生 协同进化二.简答题 物种间相互作用类型类型物种作用特征AB中立00两种物种彼此和平共处直接竞争-两个种群之

31、间互相制约资源竞争-缺乏资源时发生竞争偏害作用-0一个物种受另一个制约寄生作用+-一个物种有利另一个有害腐蚀作用+-一种是另一种的食物偏利共生+0一种有益一种无影响原始协作+两种都有利互利共生+互惠互利相互协作生存2.生态位及其理论 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 一般认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重叠并不一定会导致竞争。只有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才会导致竞争。 生态位理论的要点.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如果有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其一最终会灭亡。.由于各个种群中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竞争,从而保证群落的稳定。iii有多个种群组成

32、的生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群更能有效利用,维持长期稳定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前提:种群间生态位不重叠。种群的概念: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并能相互交配繁殖后代的同一个生物种的一群个体。粗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内个体的数目或种群生物量。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最适宜生长的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种群的空间格局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均匀型:种群的个体等距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种群多见,自然情况下很少有均匀分布型。2、随机型:种群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点出现的机会均等。随机分布并不普遍,只有在生境条件对很多种的作用都差不多或某一主

33、导因子呈随机分布时,才会引起种群的随机分布。3、集群型:常成群、成块或斑块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距离、群内个体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常呈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分布格局。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内禀增长率( rm ):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即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最适条件:最适的温、湿度组合,充足的和高质量的食物、无限的空间,最佳种群密度并排除其他生物的有害影响。环境阻力:内禀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值为环境阻力。环境容纳量: 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

34、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损害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态景观的改变农业病虫害爆发威胁人类健康r对策:个体小,寿命短,生长迅速,存活率低,但增殖率( r )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k对策: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K-对策:大型兽类和乔木等;提高竞争能力获胜。r-对策:杂草和小型啮齿类;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自疏现象”:在高密度下,有些植株

35、发生死亡,即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self thinning)。化感作用(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八章 植物群落结构一.名词解释.1群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2.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4.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一个群落只有优势层中存在建群种。5.单优种群落:群落中只有一个建群种。如北方森林和草原。6.共建种群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如热带森林。7.亚优势种:指个体

36、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8.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9.偶见种或罕见种: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数量稀少。二.简答题: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群组成。 群落件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群落能够产生群落环境,并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具有动态特征(任何一个群落都在运动) 具有特定分布范围。 群落具有边界特征。(边界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变化梯度,梯度越大边界越明显)2.种的个体数量指标七级制多度等级Soc 极多Cop3 数量很多Cop

37、2 数量多Cop1 数量尚多Sp 数量不多而分散Sol 数量很少而稀疏Un 个别或单株 盖度与显著度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的百分数。显著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占样地的百分数。频度 高度/长度 重量 体积3.综合数量特征(了解)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度=重量盖度多度=相对盖度相对多度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3综合优势比=(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五项中任意3、4项的平均值。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 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生态入侵 土壤、水、大气污染 全球

38、气候变暖 林业农业工业化3)群落稳定性的标准 扰动一个群落系统时所施加的扰动强度,所需外力越大,表明群落越稳定。 群落从平衡状态的位置上被扰动后产生波动的幅度越小,群落越稳定。 群落变动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所需时间越短越稳定。 多样性可以加大稳定性,多样是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特征。4生活型:不同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应的植物类型。5生活型谱:各类生活型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所占的百分比。6.陆生植物的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隐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高位芽植物能够反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凡是高位芽占优势的群落,其所在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中体现出温热多湿。而地面芽占

39、优势地区,反映了该地区具有严寒的冬季。7.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8.层片的特征: 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类型。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有一个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构成了环境群落。 每一个层片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9.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群落中各种植物在高度上的分层。(成层的决定因素:环境条件;环境越优越,垂直结构越复杂。) 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格局。 形成镶嵌性的原因: .物种的扩散性分布 .环境异质性 .种间的相互作用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1)生物多样性丰富 (2)垂直结构丰富

40、(3)生长迅速 红树林的群落特征:“胎生现象”最为引人注目。具有呼吸根:根从淤泥里伸到空气中进行呼吸。红树林还具备支柱根,即从树干上长出根,呈拱形弯入泥中,以抵抗海风的袭击和海潮的冲击。红树具有拒盐和泌盐适应,且叶片具旱生结构10.岛屿效应 岛屿理论:认为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有一定关系,当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目趋向于动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大面积的保护区供养物种多,小面积的保护区供养物种少。 .若干个小保护区会出现更多的边缘效应,因此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好。iii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取决于:a. 如果每个小保护区物种相同,应建设大保护区。b. 小保护区可以防止传播疾病。

41、c. 小保护区可以提高空间的抑制性,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d. 大型动植物需要大保护区。11.干扰:群落经受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12.中度干扰假说 中度的干扰可以为先锋植物提供生存空间。 干扰间期长短会影响植物的演替,适度的干扰可以使群落维持多样性。 适度的干扰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九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一.名词解释:1.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朝着另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2.植被: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3.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的引种栽培繁殖,已证明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生长良好的植物。 特点:实用性强、易存活、体现当地文化4.规划植物:原不见于本地

42、而是从外地(国)传入(入侵)的植物。5.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荒漠、海洋6.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草场、人工林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等7.人工生态系统:城市、人工气候室、宇宙飞船8.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9.食物网(food web):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存在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构。10.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贮藏和停留的位置,即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上某一个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多数为三、四级,一般不超过五级。11.数量金字塔:描述的是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

43、营养级的个体数量。12.生物量金字塔:描述的是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的重量关系。 13.能量金字塔: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14.生态危机: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与功能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5.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初生演替。16.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二 简答题:1.群落演替成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先决条件决定。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变化。 人类活动。2.群落演替类型 按演替起事条件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演替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听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旱生演替地衣植物原生苔藓植物原生草本植物原生灌木植物原生乔木植物原生 按主导成因分类 内因演替、自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