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663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5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电梯控制技术.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电梯的选用与布置,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电梯的选用与配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建筑效用的发挥,只有合理的设置与选用电梯(特别是高速电梯),才能使现代高层建筑发挥其巨大的优越性。配置和选用电梯时,必须考虑到电梯所服务的环境,是写字楼、购物中心、还是饭店宾馆、娱乐中心或是住宅,换句话说就是要考虑到建筑物内人员的流通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人流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上述情况,经过客流分析才能提出满足服务环境所要求的电梯系统的数量及其电梯在高层建筑内的布置方案。当选用电梯时,还必须考虑到电梯系统本身的特点,如梯速、主要参数,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的是群梯还是单梯等。分析原则和考虑的要点如下。,一、单梯控制 自动电梯

2、控制的最简单形式是单呼唤自动控制,即由乘客自已按下层站按钮或轿厢按钮而直接操作电梯,不需司机。轿厢按钮比层站按钮具有绝对优先权。如果轿厢内的乘客按下了要去的目的层的按钮,电梯就直接驶向该目的层,其间即使再按下层站按钮,电梯也不予理采。如果电梯闲着,那末按了层站呼唤按钮,电梯就立即应答。这类控制只适用于四层以下的短程客梯。它的载客能力非常低,因为在大部分时间内,电梯只载一位客人。由于它在直驶时对其他乘客的呼唤不予理采,所以极易造成乘客的候梯时间加长。因而这种自动按钮控制方式多用在货梯上,特别用在控制电梯装载单品种货物时的运行。对于大多数单梯所采用的自动控制形式是集选控制。其设计思路是:所有层站呼

3、唤和轿内呼唤都通过按下按钮而登记呼梯信号,然后按各层的次序给予应答。电梯自动停靠在已登记的层站,停靠层站的次序是按层楼次序,而不是按照按下按钮的次序。通常集选控制分为单按钮与双按钮。单按钮集选控制是在每个层站只有一个按钮,当乘客按下按钮时,电梯只是登记了层站的呼唤,但并不能指示出乘客所要求的运行方向,这类控制只用于短程电梯,目前较少使用。,当基层只与上面各层站之间有运送关系,而各层站之间没有运送关系时,常使用下行集选控制。在该系统中,所有层站的呼唤都认为是下行呼唤,上行的轿厢只应答轿内呼唤而停站。当不再有轿内呼唤登记时,则轿厢向上行驶至已登记的最高层站,然后反向运行,同时应答轿内呼唤与层站呼唤

4、,按层楼次序停站。双按钮集选控制思路是在每个层站上乘客按下“向上”或“向下”按钮之一,轿厢则按照楼层次序应答与其行驶方向一致的轿内呼唤和层站呼唤而停站。如果在轿厢运行方向的前面不再有登记的呼唤时,轿厢就驶向最远的反方向呼唤层,然后再反向行驶,并一应答此方向上的呼唤。这类控制系统可适用于多层单梯,也可用于相互联成一组的梯组中,这就是监控系统或群控的最简单形式。据调查,由乘客自己操作的集选控制,其性能比司机操作的要好。在一组双梯系统上,其载客量比司机操作的电梯要高出约20。,二、梯组控制梯组是由设置在一起的几台电梯所组成,它们在监控系统指挥下将各台电梯的控制机制联结起来,合理地使用一个共用的信号系

5、统。避免了因乘客登记层站呼唤而同时有两台电梯应答的额外调度与不必要的停站,防止运送繁忙时,使电梯挤在一起。在这种系统中,所有层站按钮对所有电梯都是共用的,而电梯是互相紧靠布置在一起的,由运行监控器决定梯组内的每一台电梯应该应答哪些呼唤。可见,梯组是服务于一组共用的层站呼唤。而层站呼唤的响应与分配是按一组规则进行的。因此,监控系统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梯组内电梯的数量以及对电梯系统的要求。其控制方式应能适应于各种不同客流模式的需求,可以是比较简单的双梯控制方式,也可以是较复杂的能同时控制多至台的梯组控制方式。,三、梯群监控系统在现代高层建筑内,为提高效率,不必使每台电梯都服务于每一层楼,这样势必造成轿

6、厢内乘客的等待时间加长。通常,在高层建筑内,相邻的几层形成一个层区,一台电梯只服务于某一层区,或由一组或几组电梯为其服务。在建筑物内包括基层在内的下部称为低层区,中部或顶部的层区称为高层区。层区中的最低层称为直驶端站,客流交通量最大的站或高层与低层的转换站称为主端站。高层区的电梯除服务于与主端站之间的往来,在主端站与层区的最低层间是直驶的。为减少电梯井道所需的空间,还可由一组电梯只服务于高层区内,另一组高速直驶梯专供主端站与层区直驶端站间的往来服务,乘客在主端站可换乘低层电梯再到达其目的层。由一定数量的梯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梯群。通常梯群服务于某一个特定层区,如果每个层区需要大量电梯,则就需要设

7、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梯群。各梯群是分开设置的,以便使客流分流。当一个梯群内只有一个梯组时,梯群与梯组没有区别。因此,梯群与梯组两词一般是同义词。,对于楼层面积很大的大厦,需要大量电梯在早晨把乘客运送至各层区,在傍晚又从各层区回至主端站,同时在其他时间也要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要把任意数量的电梯都布置在一起是不现实的,因为要为主端站内的乘客提供大量的电梯入口比较困难。通常将六台或八台电梯组合在一起,对于六台电梯布置时可以一台挨一台,但最好是三台面对三台,或者四台对二台;对于八台电梯,可以面对面布置为两排,每排各四台梯。以某办公大楼为例。大楼共36层,划分为两个层区,低层区包括主端站在内共20层,由

8、两组各六台梯的梯组来服务,电梯额定速度3.5m/s。高层区由21层至36层,层区直驶端站设在层,由两组各五台梯的梯组来服务,电梯额定速度为5.0m/s。由此组成两个梯群放在两个地方,每个梯群由一个六台梯组与一个五台梯组所组成,该两个梯组紧挨在一起,如此布置可以减少电梯台数,同时也缩短了电梯间隔。,各梯组需要一个自动监控系统以协调各电梯的工作。电梯自动监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运送能力,改进服务,使乘客缩短候梯时间,并处理一些特定的客流工况。随着高楼大厦与大型建筑的发展,对梯组监控系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品质优良的梯组监控系统应有调配对策,在把轿厢均匀地分布于层区范围内的基础上,对每次层站的呼

9、唤只指派一台电梯去应答即可,以便为层区提供均匀、高效的服务。现代梯群监控系统通常有几种程序或控制方式用于对轿厢在区段或层站间的调度。采用哪种程序取决于电梯系统对客流计算后得到的客流模式与强度。控制方式的选择可通过人操作控制板得以实现。然而,在较复杂的系统中,操作程序由一个客流分析器自动选择。这种探测机构主要是通过装在轿厢地板内的称重装置对轿厢载荷进行测量,或者对层站、轿内呼梯次数进行计数、统计,然后估算出主要的客流工况。一旦进入某种客流工况时,客流分析器便对控制对策进行修正或稍加改变以满足新客流环境的需求,或切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控制程序。可见,电梯监控系统形式可以从非常简单的单程序系统到复杂

10、的多程序系统。多程序系统具有很多控制程式,可以应用于多种工况,如:上行高峰、下行高峰、繁忙区段的需求、繁忙楼层的需求、均衡的层际客流、日常服务与夜间服务等。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不仅与备有的控制程序数有关,还与控制程式的本身复杂性有关。应当注意到,具有大量控制程式的电梯系统未必是最好的,因为当控制程式由一种转换到另一种时会发生某些问题。譬如,要有效地重新分配轿厢就需要时间,同时要能跟上客流的瞬间变化,的确难以达到。,第二节建筑物的客流分析及交通需求,电梯服务的环境因大楼的用途不同而千差万别,办公大楼的特点是上、下班以及中午时刻会出现客流高峰,如图6-1所示。上班时属上行高峰,客流的主要流量是由大楼

11、的主端站,通常位于底层,流向各楼层。下班时相反,由各层流向主端站。中午时视餐厅是否在大楼内,或在哪一层决定客流的方向。除了这三个时间的客流高峰外,其余时间的客流量都比较少,如果该大楼内的办公室都属于一个单位,或某几层属同一单位,则同单位的几层间由于业务关系会出现较频繁的层际客流。,图6-1 办公大楼电梯主端站客流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进行大楼电梯配置时,必须分别按上述各种工况作客流分析,以确定楼内电梯系统所需的台数与布置方案。同时还要考虑到在各种工况下电梯系统以何种调度方式服务最为有效。饭店、宾馆的规模有大有小,因此对电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在早晚进出的客流较多,当饭店宾馆里有餐厅与宴会厅时,

12、也需要考虑由此产生的客流量。在选用和布置电梯时,电梯间不能离客房太近,应注意采取隔音措施,这一点比办公楼的电梯要求要高。随着大城市建筑业的发展,高层住宅楼的电梯也随之迅速增加。在早晨一般住宅楼的客流量以下行为主;傍晚以上行为主,如图6-2所示。在客流分析时应给予注意。,图6-2 住宅楼电梯客流情况,除此以外,用于公共场所如购物大厦、娱乐中心、机场、火车站、医院等的电梯,其客流情况都各有特点。不管哪种场合,大楼内的电梯系统在分析其客流情况时,无非可以归纳为三种工况,即上行高峰、下行高峰和层际客流。图6-3为典型的上行高峰客流分布图。客流分布是按瞬时乘客到达率,以单位时间(譬如每分或每秒)到达人数

13、计。在临近上班时间时达到最高峰。高峰的前沿变化比较缓慢,在高峰后面就急剧下降。为使用方便,设计师通常把图6-3的轮廓用5min的高峰率表示。其数量用大楼人员总数计算,即5min内到达大楼总人数的百分率的最大值(见图6-3中阴影部分)。上行高峰的第二种定义也可以用高峰时30min内到达大楼的总人数的百分率表示(见图6-3内大矩形阴影部分)。下行高峰的客流率如图6-4所示,这种下行高峰模式通常出现在办公大楼傍晚下班时,在10min内其客流量通常比上班时的上行高峰还要高出50左右。,图6-3 上行高峰到达率曲线,图6-4 下行高峰时的客流曲线,第三节 电梯输送能力的分析,电梯上下周而复始地运送乘客,

14、其每一次循环都在随机地变化。比如从主端站出发又回到主端站往返所用的时间与停靠层站的次数、等候时间以及达到某一层然后返回的最高层有关。这些都属于随机变量,需用概率论进行分析。计算结果都以其平均值来表示。一、电梯运行过程电梯由一次停站到下一次停站的运行过程如图6-5所示。,图6-5 电梯层站间运行过程,图中:t1:旅客上下电梯的时间;t2:两个层站间电梯工作的时间;:从开始关门到关上门且门锁合上的时间;:门关上到电梯启动的时间(一般为);:电梯从启动到停靠下一站的时间,即运行时间;:电梯启动后到运行至距目的层站5mm的时间;:电梯启动后到再次门打开达80时的时间;:开门时间。电梯在两个层站间的工作

15、时间t2为:t2=A+B+E要想缩短t2时间,就要消除无用时间(如)或缩短操作时间(如关门时间A及电梯行驶时间等),这样才能提高运行效率。,电梯的运行速度受电梯加、减速度的限制,所以当电梯行驶的距离不大或两层站间的层数不多时,电梯往往达不到最大速度。此外,在到站前,电梯要进行微动平层,自然会增加运行时间。因此,合理调度电梯的运行方式对于缩短运行时间非常重要。电梯由主端站(或始发层)出发,经过上、下往返行驶后回到主端站(或始发层)循环一周所用时间的图解如图6-6所示。往返一周时间应等于两停靠层站间运行时间、开关门时间、乘客出入轿厢时间及附加时间之总和。由于两停靠层站间驶过的层数、出入轿厢的乘客数

16、都是随机的,因此,往返一周的运行时间是随机量,而且与客流的模式有关。,图6-6 电梯往返一周所用时间图解,二、电梯往返一周时间电梯在主端站让乘客进入后,上、下运行服务完毕,再一次回到主端站让乘客离去所经历的时间,称往返一周时间,用RTT表示。在电梯客流分析中,一般上行高峰客运最为繁重。因此,通常先求出上行高峰工况情况下的电梯往返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按此时间再确定电梯系统的容量。现以单梯在上行高峰工况下往返一周为例,分析往返一周时间RTT。通常RTT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乘客出入轿厢时间假定每位乘客出入轿厢的平均时间为tp,则位乘客出入轿厢的总时间为tp,乘客数一般取为电梯额定载客量的80%

17、。tp与轿厢门的开度以及上、下乘客的数量有关,开度愈大,乘客出入越通畅,则tp值愈小;乘客数愈多,出入轿厢时就越拥挤,则tp值愈大。一般tp在1.5s至3.5s之间。tp值也可按下式计算(6-1)式中S为电梯往返一周中可能的停站数,其值可以根据概率统计的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N为层站数):,式(6-1)中系数k是门的宽度系数,可由表6-1查出。,2开关门的总时间假定每次停站时开关门时间为td,轿厢的可能停站数为,那末包括主端站在内的总开关门时间为()td。一般开关门时间td在3.5s6.5s之间,如果轿厢在停层以前就开始开门,则td可缩短为2.5s5s之间。td随门开度的增加而增加。表6-2给出

18、了一次开关门所需要的平均时间。,3轿厢行驶时间假定某大楼有层,主端站在楼,电梯在往返一周中可能的停站数为,而可能达到的最高层为,然后返回至主端站。设tf为两停站层之间的行驶时间,其中包括启动、匀速、减速与平层等时间。为简化起见,假定电梯欲停靠的层站间的间隔都是单层,则tf为单层行驶时间。只要知道单层高度、电梯的最大加速度、额定速度及减速度,就不难算出电梯的单层行驶时间tf。同时假设电梯停过层站后,就以额定速度驶向最高层,然后再以额定速度返回主端站。设电梯的额定速度为v(m/s),每一标准层高为h(m),则电梯以额定速度驶过一层的时间tv为,(6-3)由此可得电梯往返一周时所用的行驶时间为(S+

19、1)tf+(H-S)tv+(H-1)tv(6-4)单梯往返一周的时间为RTT=Ptp+(S+1)td+(S+1)tf+(H-S)tv+(H-1)tv(6-5)整理得RTT=2H tv+(S+1)ts+Ptp(6-6)式中ts=tf+td-tv(6-7)根据概率统计的方法也可以得到最高返回层的计算公式为(6-8)在计算与值时,假定乘客的到达过程按矩形概率分布函数,但也可假设为Poisson过程、Erlang或指数分布函数。按矩形分布函数算得的与值为最大,由此求得的RTT值具有一定裕度。以上计算假定为上行高峰工况,对于其他工况,算法类似,不再重复。,三、往返一周时间的简化算法上面介绍的电梯往返一周

20、时间RTT的计算方法考虑比较周全,但计算起来比较麻烦。下面介绍一种采用曲线图计算RTT的简化算法。其计算公式如下(6-9)式中Hm为电梯轿厢由最低层升至最高层的行程,当建筑物层高h相同时,Hm=(N-1)hta为附加时间,它取决于建筑物的用途、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额定梯速、电梯的服务层数以及其他影响RTT的因素。图6-7ad给出了办公大楼上班高峰时的附加时间曲线。,图6-7 办公大楼上班高峰时的附加时间曲线,四、电梯运客能力的计算已经求得单台电梯往返一周的时间RTT,那末电梯的运行间隔INT在单台电梯时即等于RTT。当梯组有台时,则电梯在主端站的运行间隔INT为(6-10)电梯在高峰5min期

21、间的运客能力为HC,在计算时假定轿厢载客量为额定载客量CC的80%,因此,(6-11)如果HC超过或等于乘客在高峰5min期间的到达率则所选电梯能满足运客的需要。设乘客在高峰时的到达率为(人/s)。则HC应满足下式 HC300(6-12)或者(6-13)但两者不希望相差太大,否则由于轿厢实际乘客量大大低于而使与的计算失实,从而使RTT出现较大的误差。,第四节 电梯的选用,选用电梯的要点只有合理的设置与选用电梯,才能充分发挥高层建筑的作用与优越性。一般选用电梯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交通分析和计算得出满足本建筑物交通需要的电梯数量。2使电梯乘客的候梯时间低于某个允许值,以提高电梯的服务质量

22、。3设置多台电梯时,应尽可能将它们集中在建筑物中央,这样可以均衡各台电梯的负载,提高服务质量。4不仅在超高层建筑物中,在一般的大型建筑物中,也可以考虑用分区服务的方法来提高电梯的服务效率。二、选用电梯的基本步骤,图6-8为选用电梯的基本步骤示意框图。,图6-8 选用电梯的基本步骤,1建筑物的交通规模 所谓建筑物的交通规模是指对建筑物内常有人数的统计。人数愈多,交通规模就愈大。对于写字楼、办公楼一般以每人占地面积(米2/人)来计算;对于住宅楼,一般以每套居室人数(人/套)来计算;对于购物中心一般以单位面积可能占有人数(人/米2)来计算;对于宾馆、饭店则应按客房、床位数以及就餐或购物环境来计算。2

23、客流集中率 客流集中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要输送的人数与建筑物内的总人数之比,又称交通需求,一般以高峰期间的5分钟为计算单位。,(6-13)式中:LJ客流集中率,是一个百分数m建筑物内电梯5min内需要运送乘客总人数M建筑物内总人数,3电梯使用人数 指电梯在运行中,轿厢内平均的常有人数,又称可能进入轿厢人数PU=KUCC(6-14)PD=KDCC(6-15)P=PU+PD(6-16)式中:PU、电梯上行时的乘客人数PD 电梯下行时的乘客人数P单台电梯往返一周的乘客人数KU电梯上行满载系数KD电梯下行满载系数CC电梯额定载客人数,4电梯服务方式 电梯的常见服务方式有全程自由服务、下行直驶服务、低层区间

24、直驶服务等(见图6-9)。,图6-9 电梯的服务方式a)全程自由 b)下行直驶 c)低层直驶,5预选定电梯规格、台数 即在计算往返一周时间之前,初选电梯的额定载重量(额定载客人数)、额定速度、控制方式、门的形式等,并初步确定电梯的数量。6计算往返一周时间(RTT)即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电梯往返运行一周的时间。7输送能力 指5分钟内预选的电梯能输送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当此数量大于或等于客流集中率时,表明输送满足交通要求。,式中:LS输送能力(百分数)P5单台梯5min输送人数 M建筑物内总人数 L预选的电梯台数,8平均运行间隔(用INT表示)指乘客的候梯时间,计算方法如下:式中:INT电梯平

25、均运行间隔INT值关系到乘客候梯时间的长短,因而被称为电梯的服务质量参数,在设置电梯时,应将INT值降到一定值以下,以保证电梯的服务质量。,9分析计算结果 指分析计算出来的电梯输送能力是否符合建筑物中客流集中率的要求,平均运行间隔是否达到预定的服务质量要求。如果不符,应重新选定电梯的台数和规格,并再次进行计算与分析。10确定电梯设置台数 指根据计算结果的分析,最终确定建筑物内电梯的台数。11确定电梯的平面布置 指如何编排、布置电梯在建筑物中的位置。,第五节 电梯与机房的布置,1、电梯的布置 电梯在建筑物内是最为引人注意的设备,它应与大楼的布置和装饰相协调。对于电梯在大楼中的位置安排,建筑设计师

26、们做过充分的研究。一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由于电梯是大部分出入建筑物的人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所以要设置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要从运行效率、缩短候梯时间以及降低建筑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好把电梯集中设置在一个地方,而不要分散设置。)从方便使用电梯的角度考虑,可将电梯对着正门或在大厅入口处并列设置。)可以将电梯设置在正门或大厅通路的旁侧或两侧。这时靠近正门或大厅入口的电梯利用率就高,较远的利用率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将电梯指定服务层,使各电梯服务均等。)在购物中心等商业大厦中,电梯最好集中设置在售货区一端容易看到的地方。当电梯同扶梯并设时,应当通过分析来决定二者的位置。)在超高层

27、建筑中,电梯的台数可能达数十台,所以必须特别注意它们的布置形式,一般可采取分区运行的办法,将梯群分成高、中。低运行梯组。此时电梯的设置都将集中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央。,总之,建筑物中的电梯布置,应尽量从方便乘客使用、缩短平均等候时间、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的角度考虑。图6-10是几种常见的梯群布置方式。,图6-10 几种常见的梯群布置方式,2、电梯机房布置 机房可以设置在井道顶部或井道底部,后者结构复杂,建筑物承重大,对井道尺寸要求大,只有在不得已情况下才使用。大多情况使用的是前者。1)机房的大小 机房尺寸应足够大,以保证维修人员能安全且容易地接近电气设备及相关部件。各类电梯对机房面积的要求不相同,一

28、般至少为井道截面积的倍以上。对于交流电梯为22.5倍,对直流电梯为2.53倍。但对于汽车梯和病床梯,由于其轿厢底面积大,在不妨碍设置和管理机器的情况下,机房大小可不受限制。机房内供活动和工作的净高度在任何情况下应不小于1.8m。一般按表6-4 设置机房高度。,2)机房的通风 为了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机房内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540C之间。机房内的最大热源是曳引电动机,如果采用电动机-发电机组的话,则还有发电机。对于上置式机房,受热情况更加明显,因此机房应有良好的通风。一般通过自然通风或空调装置使机房的温度不高于40C,相对温度不大于85(25C时)。,3)机房中设备的布置控制屏(柜)控制屏(柜)

29、前面至少有0.7m的空距,从拉手装置测起可减少到0.6m,宽度方向空距为0.5m或控制框的全宽度,两者中取大者。曳引机、限速器等 曳引机旋转部件的上方至少应有0.3m的垂直净空距离。为了对各运动部件进行维修和检查,要有一块至少为0.5m0.6m的水平净空面积。通道 通往净空场地的通道宽度至少为0.5m,对没有运动部件的地方,此值可减少到0.4m。机房的承重机房承重横梁的总负载可根据下式求出R0=RS+RD(N)其中RS为静负载重量,其值为RS=(QY+QL)g(N)RD为动负载重量,其值为RD=2(P+Q+G+QG)g(N)式中:QY曳引机自重(kg);QL包括导向轮、控制屏、限速器及所有任一

30、支撑在机房地板上所有设备的重量之和(kg);QG包括曳引钢丝绳、补偿绳、控制电缆的自重之和(以吨为单位用t表示);,2一动载系数。如果确定了总负载重量的作用点,就可按承重梁最大弯矩点来计算应力,并计算安全系数,一般承重梁的安全系数要大于。机房地板应能承受6000Pa以上的压力。为搬运设备,常在机房顶板或上横梁的适当位置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金属支架吊钩。吊钩的承重一般应是被升机器重量的倍以上。吊钩主要吊装曳引机、轿厢等组件。对额定载重不大于1000kg的电梯,吊钩承重至少为2t。对额定载重不大于2000kg的电梯,吊钩承重至少为3t。当额定载重不大于5000kg时,吊钩承重至少为4t。对于超高层大楼

31、用的电梯则必须设10t以上的吊梁。,3、隔音措施降低电梯在建筑物内的噪声,除了从电梯设计、制造及安装上采取一定措施外,也应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要充分利用地形或建筑物的隔音屏障的效应,构建环境噪声影响最小的建筑布局,使噪声降低至最低限度。建筑隔音措施必须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因为建筑物完工后很难补充实施。在建筑中,对声音的传递起决定作用的墙壁和房顶结构应是重型的,且具有较好的抗弯能力,一般隔音差的墙壁抗弯能力差,非重型的地板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其固有谐振频率较低,会加强电梯在起制动过程中低频振动噪声的辐射。在设计电梯机房和井道与住房的布置时,为了使居住房隔音,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1)如图6-11所示

32、,电梯井道与其他建筑物始终是隔离的。这里井道壁与住房壁至少都有350kg/m2的单位面积质量,两墙之间的填料厚度至少为30mm,且该填料应能缓冲固体内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案能做到完全隔音。,图6-11 建筑上完全隔离,2)图6-12是在楼梯间旁沿空间设电梯井道。这种情况下电梯井道与住室之间有一定空间。住室与楼梯间隔墙的单位面积质量至少为350kg/m2,而井道壁在采用实心结构的情况下至少要由20cm厚的钢筋水泥或24cm厚的砖墙构成(其单位面积质量必须大于480kg/m2。,图6-12 井道旁为楼梯,3)图6-13所示为电梯井道旁有房间的情况,但靠近井道的房间不许当住室使用,只能通过一道轻型隔墙

33、将其与相邻的住室隔开。这种情况下井道壁单位面积质量至少有550kg/m2。,图6-13 住室旁设轻型隔墙,4)如果住室的位置直接靠在电梯井道周围,那么井道壁至少要用550kg/m2的重型结构,而且井道顶要在“牛腿”柱上加隔声垫(见图6-14)。,图6-14 井道旁设住室,5)如果机房设在地下室(见图6-15),在机房附近不设住室,当住室直接与井道相邻时,井道壁的单位面积质量应大于480kg/m2。,图6-15 机房设在地下室,6)当机房设在地下室的上方(见图6-16)时,若采用单位面积质量大于480kg/m2 的混凝土墙,其厚度至少应为20cm,砖墙的厚度须为24cm,砖的实际密度应大于1.8

34、kg/m3。,图6-16 机房设在地下室上方,小结电梯的选用与布置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本章介绍如何正确、合理地选用、布置电梯,做到即能满足建筑物内交通的需要,又尽量地节约投资。首先分析不同建筑物的客流规律,找出一天中客流最集中的时段,以此时的客流集中率作为设计中对电梯输送能力的要求。在电梯输送能力的计算中,一台电梯往返一周所需时间TR是计算的关键,本章从电梯运行过程分析出发,推导了计算电梯往返一周所需时间的计算方法,又介绍了一种采用查曲线图计算电梯往返一周所需时间的简化算法。结合例题介绍了选用电梯的分析、计算过程。在超高层建筑物中,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通常都将电梯集中设置在建筑物的中

35、央,一般可采取分区运行的办法,将梯群分成高、中、低运行梯组。最后给出了多台电梯的梯群布置方式以及电梯和机房的布置等相关资料。,思考与练习6-1 什么是单梯控制、梯组控制和梯群监控,各有什么特点?6-2 办公大楼电梯与住宅楼电梯的客流规律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客流集中率?6-3 电梯往返一周所用时间RTT由哪些时间组成?结合运行时间图说明之。6-4 电梯往返一周所用时间中的乘客出入轿厢时间、开关门的总时间和轿厢行驶时间各与哪些因素有关?6-5 写出电梯往返一周所用时间的简化算法公式,试解释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6-6 电梯的运行间隔INT如何计算?电梯在高峰5min期间的运客能力HC如何计算?它们满

36、足什么条件才符合要求?6-7 设办公大楼层站数为15,楼内总人数为1600人,楼内设置额定载客量CC为16人、额定速度v为3.5(m/s)的电梯8台,电梯的开关门时间td=4.0(s),电梯单层行驶时间tf=5(s)。试介绍的两种方法计算该电梯系统的运客能力。6-8 试述选用电梯的基本步骤。6-9 根据办公大楼的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哪三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6-10 衡量电梯的服务质量主要有哪两个指标,它们的数值是多大?6-11 某分层出租办公楼,楼高15层,层高3.6米,每层建筑面积850平米,可租用面积系数为75%,每人占用办公面积8m2/人,现有额定载重量1150公斤(17人)、额定梯速3.5米/秒的电梯供选用,请为该楼选电梯。6-12 在布置电梯时。一般应遵循哪几点原则?6-13 电梯机房的布置在降噪方面有哪些措施与规定?,第六章 电梯的选用与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