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实施阅读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实施阅读教学.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实施阅读教学,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李作芳(13995668478),提纲,阅读课的教学理念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阅读课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阅读课的基本模式,一、阅读课的教学理念,1.案例: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2.反思:在教学目标上,即唯知识,唯教材,唯教参,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忽
2、视学生情感体验。在教材定位上,“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在教学方式上,课堂教学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教师牵引多,学生自主少;巩固教材多,学生创新少;机械记忆多,学生感悟少。,3.现代阅读教学新理念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编者的对话。,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不牵引,多引导。不
3、灌输,多点拨。,4.案例: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课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时,问学生“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教学的本意是想让学生从中感受小男孩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每一条小鱼,感受小男孩的爱心。可是一名学生说“很累”,并说:“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方法不好!他这样是拾不完的。”,5.反思: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对话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挥”及时应对,能够来个“精彩的应对”,使课堂高潮迭起,不仅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
4、互相碰撞,发出夺目的光芒,这是阅读对话的高境界展示。,6.教材定位,吸取知识、掌握方法 发展思维、开发智力 熏陶情感、学会审美,7.教材编排,专题编排,力避繁琐,突出整合;选文前瞻,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变教为学,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阶段目标,1激发阅读兴趣,打下自主阅读的基础。2掌握阅读方法,打下独立阅读的基础。理解词句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加强阅读技能训练,重视朗读、默读和诵读,理解词句。第一学段: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和意思,
5、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一是要求理解的准确性;二是提出对疑难词句的理解用猜读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
6、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加强阅读技能训练,重视朗读、默读和诵读低年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高年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阅读面。,3重视探究性阅读,打下合作交流的基础。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强调兴趣和乐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
7、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乐意到自觉。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阅读面。一是强调有自己的观点,二是提出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4培养爱美情趣,打下人文发展的基础。低: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诵读儿歌等,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
8、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5提倡开放性阅读,打下语文实践的基础。喜爱图书,爱护图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阅读课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主体和主导语文教学与学科整合工具性与人文性年段目标与整体目标 朗读与感悟 阅读与习作 局部与整体 抓本与拓展,问题1: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案例:“你想学哪段就学哪段”;“你
9、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一起学就一起学”。,反思:“主体”与“基本语文素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对策: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不偏离正确的价值方向)。,教师导在何处,抓住学生中有价值的争论调控:“白求恩是不是客人?”生:他是加拿大人,是来帮我们抗日的。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她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他刚来时是客人,后来时间长了就不是客人了。师: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生:自己人。一家人。师:那他和谁是一家人?生:跟八路军是一家人;跟中国人是一家人。师:说得真好,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了生:他自己的事业。师:好,再看看课
10、文中哪些地方最生动地写出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了自己的事业?,在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调控,引导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钻研文本,有效促进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抓住学生的精彩质疑调控;抓住学生独特的感悟调控;,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句读出小鱼很可怜?”一名学生说:“蒸字的四点底就像火一样,要把鱼蒸熟,鱼儿快被蒸死了。”教师趁势引导识“蒸”,可谓“一举三得”:创造性识字、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有助于理解词义,有助于增强对鱼儿生存环境的认识,感受鱼儿面临的处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抓住学生中的错
11、误认识调控。,对于教学中有价值的“意外”,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捕捉;面对学生模糊粗浅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面对学生零星的浮于表面的感受,教师要创设研读的情境,让学生去字里行间品味、深化;面对学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东西,教师要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进行提升。,问题2: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案例 一位高年级教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地球很小、资源有限”的语句后,重点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资料、图片,花大量时间集中探讨了“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离开了地球,人类该何去何从”这一话题。在广泛的交流中,学生发出“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的呼吁,最后教师让学
12、生画一幅“公益广告画”,在课后进一步去收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办一份小报。,反思,“语文素养”:它以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维方法、情感熏陶、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能力的总和。,问题3: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现象:感悟体验过泛,脱离语言文字;要么上成机械训练课,要么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这是对语文现状的反思。语文教育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当然,语文课就是语文,不
13、是思想品德和政治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于漪,反思: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对策1:扣词析句。语文课中的人文性不是“穿靴戴帽”,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润物无声。,对策2:读中感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特有的时间、环境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既是教朗读,又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这又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语言中蕴含着精神,精神依托于语言。,对策3:想中升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
14、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问题4:处理好年段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关系低年级:识字写字、指导朗读、理解积累、培养习惯四大重点。落实识字过程;落实写字指导;落实词句练习;落实朗读训练。,朗读,首先是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保证读的时间。读的形式多样。读得有层次。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展开研读。,高年级: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表达方法 体会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
15、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读书中的独特体验!,问题5: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 忽视读写迁移,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脱节;读写结合点抓不准。对策:1.落实课文中的小练笔;2.换词仿写。3.抓课文中的空白点。,问题6: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策:1.教学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基本原则。2.抓主要问题,“牵一发动全局”。3.抓重点段落,前后勾连,“瞻前顾后”。,问题7: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变枯躁为生动;变复杂为简明;变抽象为形象;变平面为立体。,四、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教无定法而有定规。所谓“法”,就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所谓“规”,就是教学的理念和规律。教师既要掌握反映新课程理念和
16、语文教学规律的一般性阅读教学模式(即“常式”),也要因文而异,探求“变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要模式化。,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课“理解型”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三个步骤,阅读教材,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拟定教学目标及重点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流程,第一步阅读教材,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教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获得了哪些信息、哪些感受?有哪些课外资源可以利用?学生在自主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获得哪些信息?会有哪些收获?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或同伴互助解决的?哪些需要教师帮助?,第
17、二步拟定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
18、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丰富学生感知。,第三步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质疑启思,激起阅读渴望。整体感知,读读议议,初知课文内容。紧扣重点,深入研读,感悟语言精髓。回归整体,升华情感,读写有机迁移。,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质疑启思,激起阅读渴望。这是阅读的开始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生活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去阅读课文,去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读读议议,初知课文内容。这是阅读的初步阶段,基本任务是进入课
19、文整体,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和体会。其重点是初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了解重点的课文内容,对印象深的内容作基本的批画,再与全班同学作基本的阅读交流。这一步的关键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到语言情境之中,为下一步深入研读课文奠定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同时教师要抓住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意见顺势切入到重点教学之中。,第三环节:紧扣重点,深入研读,感悟语言精髓。这是阅读教学最深入的阶段,基本任务是设置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形式,以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为依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
20、朗读感悟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机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善于抓大的、提纲挈领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合理提升。,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情感,读写有机迁移。,感悟型:“整体部分整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感受,提出困惑;深读课文,沉浸其中,依托语言,心灵对话,把握主旨,感悟精神;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写法。适度拓展,如开展相关阅读,进行灵活多样的小练笔。,处理好模式与变式的关系 第一,隐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第二,隐含着教师的专业水平;第三,隐含着教师的情感情绪;第四,隐含着教师的教育机智;第五,隐含着教师的口语水平;第六,隐含着教师的教态风度。,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新课程不是我们要执行的,而是我们要去创造和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