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7226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一、由来与构想 基于省情反思地方课程建设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文化大革命前。据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全省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达50多种,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省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保证了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实现。但的地方课程建设也存在突出问题:一是缺少统一的规范。如应开发什么地方课程,怎样开发地方课程,步骤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等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要求。二是缺少规范化标准。开设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等缺乏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三是缺少科学评价,致使课程开出后,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未能进行科学评价。顺

2、应课改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地方和学校分享了课程权力,为地方参与课程管理提供了平台,但权力意味着责任,这对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认真总结的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地方课程设计及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既是课程理论丰富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地方课程既是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直接的产物,也必然对课程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国家的课程框架内,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互动协同,以推动课程改革,呼唤着 “地方”的智慧。 如何根据实际,发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在课程

3、实施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从不同角度参与到课改中来,考验着“地方”的能力。如何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课程的地方特色,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更有效地为地方、学校和学生服务,亟待“地方”的创造。 因此,作为“地方”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课程建设中,职责不能缺位,作用不能弱化。 二、认识与构想 1、基本认识 在国家宏观课程框架内定位地方课程的价值。地方课程作为一种现代课程理念和制度设计与安排。它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构成一个互动的整体,在国家宏观课程结构中,发挥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作用,并引领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因此,

4、要在课改精神的引领下,在国家的课程框架内,定位地方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地方教育特色,从而推动整个课程改革。从地方文化和地方问题为切入。 “地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地方负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地方课程必然坚守地方文化,传承地方优良传统。地方问题既可以是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成长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地方文化和地方问题为切入点,设置地方课程,表达了课程设计者对区域内学生发展愿景的展望与期盼。围绕学生发展,结合“地方”实际,培育地方情怀。地方课程要在本土生根、为本土所用,在国家的统一要求下,应当表达对学生素质的独特要求。地方课程的设置,必然要紧贴“地面”

5、,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梳理地方文化现象,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情怀。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生命与健康,使学生成为心智健康、素质结构完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2、具体构想基于经上认识,我们在管理的视域中关注地方课程的开发进行整体谋划:(1)研究地方课程设置。明确国家课程中由地方开发和管理的课程;规划省域自主开发、管理的课程。(2)研究地方课程开发基本模式。依据省情和基础教育实际,提炼地方课程开发的形成了“行政主导,四环相扣”模式。(3)探讨提升地方课程开发水平有效途径。加强地方课程管理和研究的队伍建设,提高地方课程的

6、研究能力、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及其水平。3、研究行动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为标志。我们即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至2008年基本完成,大体可分为如下环节与过程:第一阶段(2000年7月2002年6月):开展前期研究,通过调研确定研究方向。成果表现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报告,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6期。第二阶段(2003年1月2005年3月):研制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成果表现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湘教发200320号)、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及地方文化常识实验教科书(上、下册)。第三阶段(2005年5月2006年7月):研制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编写义务教育生命与健

7、康常识实验教科书。成果表现为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湘教发2005105号),义务教育生命与健康常识实验教科书共13册。第四阶段(2006年7月2008年7月):修订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重编地方文化常识实验教科书。成果表现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修订)湘教发200729号,地方文化常识实验教科书由2册扩展为4册,供七、八年级使用。第五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成果表现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获得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特等奖。(见教育厅关于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的公示)三、成果与成效1、研究成果(1

8、)形成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体系。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的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国家课程中由地方开发和管理的课程,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活动等。二是我省自主开发、管理的课程。包括地方文化常识、生命与健康常识两门。很显然,这种地方课程设置,在坚守国家统一课程要求的同时,体现了从地方文化和地方问题切入的特点。地方文化常识从地方文化切入,着眼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生命与健康常识从中小学生发展的问题切入,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提高维护生命与健康的能力。两门课程都体现了教育对

9、新一代人发展愿景的展望与期盼。当然,地方课程的地方取向,并不是封闭的。的地方课程设计也表达出广博的胸怀,具有广阔的课程视野。(2)提炼出符合我省省情和基础教育实际的“行政主导,四环相扣”的地方课程设置与开发模式。公布检测文本开发实施文本研制规范文本颁发基础文本编写教科书课程标准、指导纲要地方课程方案设置方案提出考试要求纳入考试范围颁发基础文本: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修订)。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这一基础性文本,在课程理念与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

10、实施奠定了法规依据。省地方课程设置表年级周课时课程三四五六七八九备 注科技活动1111九年级空缺一课时,主要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地方文化常识11生命与健康常识1111111研制规范文本: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6月,研制完成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2005年10月,研制完成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地方文化常识和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开发实施文本:编写地方文化常识、生命与健康常识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地方文化常识教科书于2003年9月核准立项,2004年

11、3月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纳入中小学教材用书目录,秋季在全省初中七年级开始使用。2008年由2册扩展为4册,供七、八年级实验使用。2006年初生命与健康常识被批准立项,整套教材共13册,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每学期一册,初中三年级全一册,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2006年秋季,在全省实验使用。公布检测文本: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思想品德考试标准、历史考试标准、地理考试标准提出考查要求。省教育厅颁发的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中,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三个学科,从2006年开始明确规定了考查地方文化常识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内容,各占总分的10%。目的主要在

12、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学生研修地方课程的情况,推动地方文化常识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的实施。2、实际成效 地方文化常识从2004年秋季开始、生命与健康常识从而006年秋季开始,纳入中小学教材目录,得到全面使用,对于培育学生的地方情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地方课程的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中国雅虎搜索 “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649,096条;“生命与健康常识”网页约6,220篇。同时,由于生命与健康常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但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作为科学知识在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实现了生命与健康教育的社会辐射。3、创新特色 1、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

13、体系。研发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修订),开发对中小学生普遍适用的地方文化常识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完善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2、拓展了湖湘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地方文化常识拓展了湖湘文化传承的途径。湖湘文化的精神内质,必将通过地方文化常识对新一代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2、首提了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的命题。生命与健康教育基于当前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支持,既体现了新兴生命教育的内涵,也照顾了学校健康教育的现实,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现有课程资源和教育专题整合的实际。3、开创了生命与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先河。从2006年秋季起,开设独立的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成为全国在中小学首设

14、“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的省份。开设独立的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有助于关爱生命、健康第一教育要求的落实。四、深化与打算地方课程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许多盲点,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还需要更加深入。下一步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提升学校的地方课程执行力。从了解的情况看,在我省一些地方和学校,地方课程并未列入课表,未真正得到实施。从本质上说,这是应试教育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因此,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和评估,要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全面提升学校的课程执行能力。二是探讨地方课程管理权力“地方”分享。在这一轮地方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指令的设计与开发模式。如何在坚持省统一规划、部署的同时,给市、县(区)留下应有的空间,实现地方课程管理权力分享,责任的分担,是需要解决的迫切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