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7708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6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翻坝公路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峡翻坝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第 35 页 共 35 页 总第 页三峡翻坝公路(第2合同段)秋千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1 前言拟建秋千坪隧道位于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进口位于万家坝附近,出口位于秋千坪村砖厂附近。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大致由北西向南东展布,走向114130之间。右幅起止里程桩号YK9+681YK13+197,全长3516.0 米;左幅ZK9+653ZK13+195,全长3542.0 米。隧道最大埋深约495米,属特长深埋隧道。隧道底板设计标高210.0241.0m,隧道洞门型式进口为削竹式、出口为端墙式,洞室有效净宽10.25m,有效净高5.0m。为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根

2、据本隧道的特点,我院于2007年8月2007年10月主要采用地调、物探、钻探等手段对隧道区进行了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具体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1所示:表1-1 实物工作量统计一览表项 目单位工作量说 明地质调绘Km21.41:2000平面图钻探技术孔m/孔449.56/5初勘利用孔4个岩 样组4水位观测孔/次4/4初见、稳定水位瞬变电磁法m/条6790/2左、右幅各1条纵测线地震折射波法m/条460/4进、出口各2条横测线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等技术规范、规定执行。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岩土试验以

3、及地调、物探等均按公路行业相关规程、规范执行。2 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隧道位于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地势中间高陡、两边低缓。自然坡角1445,局部稍陡。最高点位于K11+000附近,海拔高度720m。该处至隧道出口之间“V”型冲沟较发育,且多平行于隧道走向方向。隧道进、出口一带自然地面标高分别为220m、280m左右。区内植被发育,缓坡地带有大量房屋及水塘。2.2地质构造隧道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准地台(上)黄陵小区,位于燕山期构造运动产生的黄陵背斜南东翼,该背斜由核部晋宁花岗闪长岩翼部震旦系、寒武系和白垩系地层组成的单斜构造,无次级褶皱发生。隧道区内未发现大的断裂。区内基岩出露较好

4、,主要是晋宁期(Pt3)侵入的花岗闪长岩、震旦系下统莲沱组(Z1l)紫红色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使其围岩岩体破碎,对隧道的自稳性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的节理有以下几组:花岗闪长岩中主要发育两组节理:1)7652,迹长大于2米;2) 34174;3) 26274砂岩中主要发育三组节理:1)2578,间距5-10cm,迹长大于3米;2) 27481,间距5-10cm, 3) 30566,间距0.3-1米,迹长1米左右。 2.3 地层岩性根据野外调查、钻探、物探资料,隧道区通过主要地层为晋宁期(Pt323)花岗闪长岩。上覆零星第四系残坡积(Qel+dl)含砾亚粘土。各地层具体工程地质

5、特征描述如下:2.3.1第四系覆盖层-1块石土(Qc):紫红色或灰褐色,以粉砂岩、花岗闪长岩碎块为主,直径大于0.2m,含量大于60,混有粘性土。此外秋千坪砖厂(靠近隧道出口)附近局部有填筑土。该层最大厚度9.1m。-2 含砾亚粘土(Qel+dl):灰褐色、浅黄色,软塑,含少量风化花岗闪长岩碎屑,表层含植物根茎,钻孔揭示厚度1.24.3m,局段低洼处厚度略大。该层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带。推荐容许承载力O140kPa,极限摩阻力i=35kPa。2.3.2晋宁期(Pt323 ) 花岗闪长岩分布于隧道K11+0000前段,灰白色,细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等组成,

6、节理、裂隙发育。按其风化程度的不同,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基岩可分为全、强、弱三个风化带。1 全风化花岗闪长岩(Pt323):灰色、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结构构造全部破坏,岩芯破碎,多呈砾砂状、碎屑状,采取率约为90。钻孔揭示厚度6.510.1m。极限摩阻力i=70kPa,推荐承载力O270kPa。2强风化花岗闪长岩(Pt323):灰黄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多呈碎屑状,钻进较快,返水正常,揭示厚度1.04.8m。极限摩阻力i=160kPa,推荐承载力O600kPa。3弱风化花岗闪长岩(Pt323):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次为角闪石、云母

7、等,裂隙不发育,断面新鲜,采取率90,RQD=35。钻探未钻穿,揭示厚度2.37.9m,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 =70MPa,推荐承载力O2500kPa。2.3.3震旦系下统莲沱组(Z1l)砂岩分布于隧道洞身ZK11+000隧道出口一带。砂岩(Z1l):紫红色、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夹薄层页岩。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为铁锰质或泥质充填,岩芯多为短柱状、柱状,采取率约为75左右。其强风化层厚约1.2m,弱风化层厚38.7m。推荐弱风化砂岩承载力O1600kPa,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 =25MPa。2.4 水文地质条件2.4.1地表水隧道穿越山岭,地表水流不发育,

8、大气降水形成的面流向低洼处排泄畅通,水量大小受季节性影响和控制。地表水径流主要分布于出口段的溪沟内,流量10.020.0L/s,来源于大气降水,四季长流,水量因季节变化而变化,具暴涨暴跌特点。隧道标高高于水位标高约20.0米,对隧道无影响。2.4.2地下水隧道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覆盖层(崩坡积块石及亚粘土层)中的孔隙水及基岩中的裂隙水。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具有“下雨有水、无雨干涸”的特点,水量较小。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及上部孔隙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及同一含水层的侧向径流补给,就近向低洼处排泄,水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变化。总之,区内地下水贫乏,且渗透性弱。2.4.3地表、地下水化学特征

9、根据相邻地段水样分析结果及本隧道段无明显污染源的事实,可以判定:隧道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2.5 地震与区域稳定性2.5.1地震基本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察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05g,特征周期T=0.35s,场地类型为中硬,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根据湖北省建设厅颁发的关于确定我省主要城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设计加速度和设计分组的通知(鄂建文2001357号),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取度。2.5.2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湖北省地震构造分区图”,勘测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鄂东南地震构造区,地震主要为构造地震,而

10、且都是浅源地震,但因震级小,对地表危害不大,记载不多。总体来讲,测区的地震活动并不强烈,发震次数少。自有记载以来,线路区及周边地区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因此,勘测区属地壳变化平缓的稳定区,破坏性地震少,对隧道建设的危害程度不大。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依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拟建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属重要工程,建议按度地震烈度设防,则其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1g,特征周期T=0.35s。2.5.3区域稳定性评价路线所处岩体区断层构造发震活动较弱,近代无强震记录,有记录的较强地震震级5级,在中国11均衡于重力异常图(王懋林,1982),重力异常值均位于-1

11、010毫伽之间,位于我国东部较低的正异常与西部较高的负异常过渡地段,是均衡异常最接近于零的区域,说明地壳已达较高的均衡状态。在中国大地55平均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魏梦华,1981),重力异常值在510伽之间,是我国异常值最小也最稳定的地区之一,反映了现代应力作用十分微弱。综上所述,本隧道区段位于地壳相对稳定区块。2.6 不良地质现象本次勘察,隧道区未发现明显的的不良地质现象。2.7岩爆问题2.7.1岩爆临界深度由于隧道埋深较大,且围岩为干燥、坚硬的花岗闪长岩,残余应力较高。施工时有可能发生岩爆。目前,国内外有关岩爆的文献不多。现根据侯发亮教授提出的岩爆临界深度公式:Hcr0.318Rb(1)/

12、(34)其中 Rb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岩石泊松比 岩石容重计算时取Rb80000kPa,0.23,26.5Kn/m3计算结果:岩爆临界深度Hcr355m因此本隧道施工时,洞身段右幅YK10+360YK11+610,相应左幅ZK10+770ZK11+600施工时应考虑岩爆问题。2.7.2岩爆发生强度的判别标准岩爆发生强度判别标准采用下述指标:1) max0.25c: 强烈岩爆剧烈岩爆;2) max0.150.25c: 中等岩爆;3) max0.15c: 轻微岩爆或不发生;其中:max为最大地应力,无实测资料时取自重应力场中的垂直应力分量作为最大地应力值,即maxH,H为隧道埋深。根据上述判别指标,

13、本隧道在YK10+800YK11+200(ZK10+78011+180)地段,隧道埋深380m495m,可能发生中等岩爆。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3.1隧道进出口边仰坡稳定性评价隧道进口一带斜坡自然坡度1824,地表覆盖有第四系残坡积亚粘土,厚2.53.3m。下伏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全风化厚度约10m。由于地下水微弱,斜坡自然稳定性尚好。但隧道开挖时全风化岩体易坍塌,故需进行超前支护。隧道出口一带斜坡自然坡度2933基岩出露较好,为弱风化紫红色砂岩夹页岩。岩体中无深大裂隙,地下水微弱,故斜坡自然稳定性较好。考虑到该斜坡为顺向坡,且页岩属软弱夹层,遇水易软化,隧道开挖时需注意防水,以免浅部局部岩体发生

14、顺层滑动。3.2隧道围岩分级及分段根据隧道围岩分级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有关规定,结合钻探、物探、岩土测试资料和区域资料,经综合分析,本隧道围岩可分为、IV、等四级。具体分级分段情况及围岩性质见表3-1、表3-2。表3-1 隧道右幅围岩级别分段划分一览表里程桩号围岩级别长度(m)工程地质概况水文地质YK9+681YK9+75069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物和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雨季渗水,水量较小。YK9+750YK9+83080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岩质坚硬,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雨季渗水,水量小。YK9+830YK10+800970围

15、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洞室干燥。YK10+800YK11+400600围岩为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岩芯呈长柱状,柱状。洞室干燥。YK11+400YK11+840440围岩为弱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洞室干燥。YK11+840YK11+93090围岩为弱微风化砂岩, 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夹薄层粉细碎屑岩。洞室干燥。YK11+930YK13+0601130围岩为弱微风化砂岩, 中厚层状结构,岩质较软,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夹薄层粉

16、细碎屑岩。洞室干燥。YK13+060YK13+15595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夹薄层粉细碎屑岩。雨季渗水,水量小。YK13+155YK13+19742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物和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雨季渗水,水量较小。表3-2 隧道左幅围岩级别分段划分一览表里程桩号围岩级别长度(m)工程地质概况水文地质ZK9+653ZK9+71057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物和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结构松散,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雨季渗水,水量较小。ZK9+710ZK9+80090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岩质坚硬,岩体破碎,岩芯呈

17、碎块状、短柱状。雨季渗水,水量小。ZK9+800ZK9+8001000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洞室干燥。ZK9+800ZK11+360560围岩为弱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岩芯呈长柱状,局部碎块状。洞室干燥。ZK11+360ZK11+860500围岩为弱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洞室干燥。ZK11+860ZK11+95090围岩为弱微风化砂岩, 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夹薄层粉细碎屑岩。洞室干燥。ZK11+950ZK13+0801130

18、围岩为弱微风化砂岩, 中厚层状结构,岩质较软,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夹薄层粉细碎屑岩。洞室干燥。ZK13+080ZK13+14565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夹薄层粉细碎屑岩。雨季渗水,水量小。ZK13+145ZK13+1955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物和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结构松散,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雨季渗水,水量较小。3.3隧道围岩分段评价本隧道为分离式双洞越岭隧道,设计洞底标高在210.0241.0m之间,东南高西北低。由于其左右幅工程地质条件大致相当,现以右幅为准对其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述如下。隧道进口段YK9+681

19、YK9+750(ZK9+653ZK9+710)段:长69(左幅57m)米,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物和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结构松散,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纵波波速Vp=480560m/s,围岩级别为级。围岩极不稳定,成洞条件差,特别是雨季施工会有渗水,开挖易坍塌,需超前支护并加强防水措施。洞身YK9+750YK9+830(ZK9+710ZK9+800)段:长80(左幅90m)米,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岩质坚硬,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纵波波速Vp=36303680m/s,围岩级别为级。围岩稳定性差,开挖易掉块或小规模坍塌,加强支护,加强防水。洞身YK9+830YK10+800(ZK9+80

20、0ZK10+800)段:长970(左幅1000m)米,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 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围岩级别为级。本段围岩稳定性较好,但局部节理发育段可能会发生掉块,洞室较干燥,一般无水,需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洞身YK10+800YK11+400(ZK10+800ZK11+360)段:长600(左幅560m)米,本段为隧道深埋段。根据本次综合勘探成果,本段隧道围岩为微风化花岗闪长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新鲜、完整,稳定性较好,围岩级别为级。洞室基本干燥。建议隧道设计时考虑局部加强衬砌。洞身YK11+400YK11+840(ZK11+360ZK1

21、1+860)段:长440(左幅500m)米,围岩为弱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碎块状,围岩级别为级。洞室基本干燥,目前分界面是依据物探、钻探等资料推测。建议隧道施工期间采取动态设计、施工,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洞身YK11+840YK11+930(ZK11+860ZK11+950)段:长90米。围岩为晋宁期花岗闪长岩与震旦系莲沱组砂岩,两套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围岩级别为级,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分界面,是依据物探、钻探等资料推测。隧道埋深大,洞室基本干燥,建议隧道施工期间采取动态设计、施工。洞身YK11+930YK13+060(ZK11+95

22、0ZK13+080)段:长1130米,围岩为震旦系弱微风化砂岩, 细粒结构,中-厚层状结构,岩质较软,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夹薄层粉细碎屑岩,倾向146左右,倾角12左右,围岩级别为级。洞室基本干燥,雨季可能有裂隙渗水,本段围岩总体较完整,稳定性较好,但局部节理发育段可能会发生掉块或小规模坍塌,需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洞身YK13+060YK13+155(ZK13+080ZK13+145)段:长95(左幅65m)米。围岩为弱风化花岗闪长岩, 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纵波波速Vp=30503150m/s,围岩级别为级。洞室基本干燥,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接触带分界面,是依据物探、钻探等资料

23、推测。建议隧道施工期间采取动态设计、施工。隧道出口YK13+155YK13+197(ZK13+145ZK13+195)段:长42(左幅50m)米。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物和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结构松散,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围岩不稳定,成洞条件差,纵波波速Vp=560580m/s,围岩级别为级。特别是雨季施工会有较多渗水,开挖易坍塌,需超前支护并加强防水措施。3.4隧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根据现场勘测及室内试验结果,参考同类工程经验数据,本隧道各级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如表3-3所示。 表3-3 隧道各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岩石类别花岗闪长岩砂 岩围岩级别II推荐物理力学参数密度(g/cm3)2.772.752

24、.52.22.662.62.2变形模量E(GPa)301851.01021.0泊松比0.230.280.350.40.30.40.45弹性抗力系数k(MPa/m)1500800400100600350100摩擦角()55453525423225粘聚力C(MPa)1.50.80.40.10.70.30.1计算摩擦角c()756555456050404 结论与建议 1. 隧道位于剥蚀中低山区,隧址范围及附近未见大的断裂、滑坡及崩塌现象,其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修建隧道。2. 隧道进出口一带边仰坡的自然稳定性尚好。但进口处有残坡积土,其下全风化花岗闪长岩厚达10m。故隧道施工时应采取超前支护;出口一带斜

25、坡属顺向坡,基岩为砂岩夹页岩,节理裂隙发育。因此隧道开挖时需注意防水,以免浅部岩体顺页岩层面发生顺层滑动。3. 本隧道穿越了晋宁期(Pt332) 花岗闪长岩和震旦系下统莲沱组(Z1l)砂岩两种不同岩性的地层。由于两套岩性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且花岗闪长岩为侵入岩,其发育规模具不规则性,所以花岗闪长岩和砂岩的接触界限为推测界限,与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的出入,因而对接触界限附近的围岩类别及其长度有细微的影响,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采取动态设计、施工。4. 本隧道右洞级围岩长600米,占隧道全部围岩长度的18.8%;级围岩2540米,占隧道的72.2%;级围岩265米,占隧道7.5%;级围岩1

26、11米,占隧道的3.2%。左洞级围岩长560米,占隧道全部围岩长度的15.8%;级围岩2630米,占隧道的74.3%;级围岩245米,占隧道6.9%;级围岩107米,占隧道的3.0%。5. 洞身埋深大导致围岩地应力大且围岩局部裂隙发育,开挖易坍塌,施工期间需加强动态监测和支护。6. 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隧道工程应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a=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0.35s进行抗震设计。7. 隧道范围地下水微弱。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洞口段雨季防渗、排水措施。8. 经计算,岩爆临界深度Hcr355m。因此本隧道施工时,洞身段YK10+360YK

27、11+610,相应左幅ZK10+770ZK11+600施工时应考虑岩爆问题。本隧道在YK10+800YK11+200(ZK10+78011+180)地段,隧道埋深380m495m,可能发生中等岩爆(岩爆级)。因此施工时,对中等岩爆(岩爆级)地段应采取短进尺、多循环的开挖方式及超前钻孔注水措施,以减少岩石内部应力。同时采取信息化施工方法,加强隧道掌子面和洞室内壁的监控量测。9. 隧道围岩对应的土石工程分级见下表:岩土名称状 态围岩级别对应土石类别对应土石等级块石土松 散普通土含砾亚粘土软 塑松 土花岗闪长岩全风化硬 土 强风化软 石弱微风化次坚石砂 岩弱微风化软 石10. 经检测,隧道围岩中花岗

28、闪长岩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比活度符合A类装修材料的限量要求,表明隧道工程中可不考虑围岩的天然放射性。三峡翻坝公路(第3合同段)陶家溪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1 前言拟建陶家溪隧道位于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秋千坪村附近。拟设计为分离式隧道,走向约南东133,洞室净空10.255.0m。右幅起止里程桩号为YK13+312YK13+567,全长255m;左幅ZK13+315ZK13+565,全长250m,隧道最大埋深约50米,属浅埋短隧道。进口洞门型式为端墙式;出口为削竹式。勘察外业于2007年8月2007年10月进行,勘察工作量如表1-1所示:表1-1 实物工作量统计一览表项 目单位工作量说 明地质调

29、绘Km20.121:2000平面图钻探技术孔m/孔90.0/4初勘利用孔岩 样组2动力触探试验次2地震折射波法m/条460/4进、出口段各2条2 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隧道位于构造侵蚀剥低山缓坡地段,自然坡度一般13 ,附近有村庄和乡村公路通过,交通方便。2.2地质构造隧道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准地台(上)黄陵小区,位于燕山期构造运动产生的黄陵背斜东南翼,次级褶皱不发育。区内岩层产状14612,岩体中主要发育三组节理:1)2578,间距5-10cm,迹长大于3米;2) 27481,间距5-10cm, 3) 30566,间距0.3-1米,迹长1米左右。 2.3 地层岩性本次勘察表明,

30、隧道区地表多为第四系崩积体碎石、块石,下伏震旦系莲沱组(Z1l)砂岩。现将隧道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概述如下:2.3.1第四系覆盖层碎、块石土(Q4c+dl+del):杂色,母岩为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直径5-25cm,含量约65%,呈棱角状,松散,浅表含有植物根系。该层厚度3.79.0m,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侧边坡崩滑体中,进口段坡面零星覆盖崩坡块石土层。2.3.2震旦系莲沱组(Z1l) 砂岩分布于整个隧道区,紫红色、灰绿色,薄中厚层状构造,细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节理裂隙较发育。该层按风化程度可分2个亚层:-1强风化砂岩(Z1l):紫红色、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局部铁锰质

31、渲染。该层厚度2.115.2m,推荐极限摩阻力i=140kPa,承载力O600kPa。-2弱风化砂岩(Z1l):紫红色、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裂隙较发育,为铁锰质或泥质充填。推荐极限摩阻力i=180kPa,承载力O1600kPa。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 =25MPa。2.4 水文地质条件2.4.1.地表水隧道范围未见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形成的面流向低洼处排泄畅通,水量大小受季节性影响和控制。两端外侧有山涧小溪,相距较远,且隧道标高高于水位标高约30.0m,故对隧道无影响。2.4.2地下水隧道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山体表层残积层中的孔隙水及基岩中的裂隙水。孔隙水主要接受

32、大气降水的补给,具有“下雨有水、无雨干涸”的特点,水量较小。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及上部孔隙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及同一含水层的侧向径流补给,就近向低洼处排泄,水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变化。总之,地下水相对贫乏,渗透性不强。2.4.3地表、地下水化学特征据水样分析结果,隧道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2.5 地震与区域稳定性2.5.1 地震基本烈度隧道区所属宜昌市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依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拟建隧道应按七度设防,其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a=0. 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0.35s。2.

33、5.2 区域稳定性评价路线所处岩体区断层构造发震活动较弱,近代无强震记录。在中国11均衡于重力异常图(王懋林,1982),重力异常值均位于-1010毫伽之间,位于我国东部较低的正异常与西部较高的负异常过渡地段,是均衡异常最接近于零的区域,说明地壳已达较高的均衡状态。在中国大地55平均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魏梦华,1981)上,重力异常值在510伽之间,是我国异常值最小也最稳定的地区之一,反映了现代应力作用十分微弱。综上所述,本隧道区段位于地壳相对稳定区块。2.6 不良地质现象隧道顶部陡坡上基岩裸露,为震旦系下统莲沱组薄厚层紫红色砂岩夹薄层页岩。由于多组节理(同上)切割岩体,岩体被切割成块状。页岩

34、夹层易风化剥蚀、遇水崩解。当顺层裂隙进一步张开特别是页岩夹层逐渐剥离脱落后,上部块状岩体失去支撑而崩塌。崩塌体在平面上呈半圆形,直径约360m,厚度一般39m,出口一带稍大。成分为碎、块石(母岩为砂岩),推测崩塌时伴随有局部的浅层滑动。崩塌体内无水流,目前处于稳定状态。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3.1隧道进出口边仰坡稳定性评价隧道进出口一带斜坡坡度约13,表层为崩塌堆积体,且伴有一定的浅层滑动,故开挖洞口可能导致堆积体的滑动失稳。隧道施工时应予以加固,或将进、出口一带不稳定体全部清除后以明洞接之。3.2隧道围岩分级及分段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有关规定,经分析,本隧道围岩可

35、分为、等二级。具体分级分段情况及围岩性质见表3-1。表3-1 隧道围岩级别分段划分一览表里程桩号围岩 级别长度(m)工程地质概况水文地质YK13+312YK13+33523围岩为零星覆盖崩坡积块石土及强风化砂岩,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较软,易掉块、坍塌。雨季顺裂隙渗水。ZK13+315ZK13+34025YK13+335YK56+515180围岩为弱风化砂岩,裂隙轻微发育,岩体较完整。洞室基本干燥ZK13+340ZK13+490150YK13+515YK13+56752围岩为厚层块石土、强风化砂岩,薄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较软,易掉块、坍塌。雨季顺裂隙渗水ZK13+490ZK

36、13+565753.2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本隧道为分离式双洞越岭隧道,设计洞底标高在240246m之间。由于隧道区岩性单一,构造简单,左右两幅工程地质条件相差不大,现据勘探结果,评述如下(括号内为左幅):隧道进口段YK13+312YK56+335(ZK13+315ZK13+340)段:长23(左幅25m)米。围岩为零星覆盖的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和强风化砂岩,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较软,纵波波速Vp=530660m/s,围岩划分为级。开挖易坍塌,雨季岩石裂隙渗水。建议超前支护或清除洞口处碎块石并接明洞。洞身YK13+335YK13+515 (ZK13+340ZK13+490)段:

37、长180(左幅150m)米。围岩为弱风化砂岩,局部夹泥、页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洞顶埋深较小,纵波波速Vp=26502850m/s,围岩划为级洞。室基本干燥,局部掉块,局部易坍塌,需加强支护。隧道出口段YK13+515YK13+567(ZK13+490ZK13+565)段:长52(左幅75m)米。围岩为第四系崩滑体碎、块石土和强风化砂岩,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较软,成洞条件差,纵波波速Vp=540590m/s,围岩划为级。雨季基岩裂隙渗水,隧道施工施工时堆积体滑动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建议清除碎块石后修明洞。3.3隧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根据现场勘测及室内试验结果,参考同类

38、工程经验数据,本隧道各级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如表3-3所示。表3-3 隧道各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岩石类别含砾砂岩围岩级别推荐物理力学参数密度(g/cm3)2.52.2变形模量E(GPa)51.0泊松比0.350.4弹性抗力系数k(MPa/m)400100摩擦角()3525粘聚力C(MPa)0.40.1计算摩擦角c()55454 结论与建议 1. 隧道位于构造剥蚀低山缓坡地带。地表有覆盖3.09.0的第四系崩塌堆积体,出口一带厚度稍大,下伏震旦系莲沱组(Z1l)砂岩,岩层产状14612。由于岩层倾角较缓,故斜坡不存在深层滑动的可能。自然状态下崩塌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隧道施工时进、出口一带堆积体极易发

39、生滑动失稳,故需采取加固措施或将进出口一带的碎块石清除后改接明洞。2.本隧道围岩主要有碎、块石(进出口一带)及强弱风化砂岩。右幅级围岩180米,占隧道全部围岩的70.6%;级围岩72米,占29.4%。左幅级围岩150米,占隧道全长的60%,级围岩100m,占40。3. 隧道表层的碎、块石土透水性强,砂岩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雨季基岩裂隙水下渗,局部掉块,建议加强支护,并做好雨季防渗、排水措施。4. 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依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拟建隧道属重要工程,应按基本地震加速度a=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0.35s进行抗震设计。5.施工应

40、尽量避开雨季。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6.隧道围岩对应的土石工程分级见下表:岩土名称状 态围岩级别对应土石类别对应土石等级碎、块石土松 散松 土砂 岩强风化软 石弱风化次坚石三峡翻坝公路(第3合同段)季家坡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书1 前言拟建季家坡隧道进口位于宜昌市三斗坪镇高家老屋附近,出口位于艾家河左岸季家坡。设计为分离式隧道,走向约140。左幅起迄桩号ZK13+728ZK17+255,长3527.0 米;右幅起迄桩号YK13+726YK17+310,长3584.0 米。隧道底部设计标高约248304m,最大埋深约440米,属特长深埋隧道。右幅出口为削竹式洞门,其余

41、洞门均为端墙式。洞室净宽10.25m,净高5.0m。为满足施工图设计需要,根据隧道的特点,我院于2007年8月2007年10月主要采用地调、物探、钻探等手段对隧道区进行了详勘工作,勘察工作量详见表1-1:表1-1 实物工作量统计一览表项 目单位工作量说 明地质调绘Km21.41:2000平面图钻探技术孔m/孔916.83/7初勘利用孔4个岩 样组24水位观测孔/次7/7初见、稳定水位超声波测井m/孔117.5/1瞬变电磁法米/条6890/2左、右幅各1条纵测线地震折射波法m/条460/4进、出口各2条横测线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

42、TG D70-2004)等技术规范、规定执行。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岩土试验以及地调、物探等均按公路行业相关规程、规范执行。2 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隧道地处构造剥蚀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山顶最大高程743.4m,山体相对高差50200m,自然坡度一般1938,冲沟不发育。总体地势中间高,两头低,出口比进口略高。区内地面高程在282m715m。此外,隧道进、出口一带及中部斜坡地带有乡村公路穿行,交通较为便利。2.2地质构造隧道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准地台(上)黄陵小区,位于燕山期构造运动产生的黄陵背斜南东翼,该背斜由核部晋宁花岗闪长岩,翼部震旦系、寒武系和白垩系地层组成的单

43、斜构造,无次级褶皱发生。隧道区内未发现大的断裂。 区内出露地层较多,主要有震旦系南沱组暗灰、灰绿色冰碛砾岩,冰碛含砾砂岩;陡山沱组薄中厚层白云岩;灯影组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黑色薄层白云岩;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灰黑色、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夹灰岩薄层或透镜体。除南沱组地层外,节理裂隙较发育。陡山沱组节理发育两组:走向115,近直立; 320-34070-80。灯影组节理发育四组: 15-2078-81,间距10-20cm; 走向26-40,近直立,间距0.5m,迹长大于20m; 走向5,近直立,间距0.5m,迹长大于20m;33053,间距0.3m,迹长大于5m。水井沱组主要发育2组节理: 走向130,近直立,间距20cm,迹长大于5m;走向40,近直立,间距1m,迹长大于0.5米。2.3 地层岩性隧道通过区以震旦系莲沱组(Z1l)砂岩、南沱组(Z1n)砂砾石层、陡山沱组(Z1d)中薄层硅质条带白云岩及页岩、灯影组(Z2dn)硅质白云岩,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1s页岩、含炭质灰岩为主。岩层产状145167816。沟谷及缓坡地带有零星第四系覆盖层。寒武系()水井沱组(1s):为一套黑色岩系,下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为主,夹黑色碳质“锅底灰岩”;上部以薄层泥灰岩为主,夹碳质页岩,与下伏灯影组平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