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8217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小学生品德心理.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小学生品德心理,主讲人:单 位:教师教育学院,第十三章 小学生品德心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法,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与道德,道德的概念品德的概念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一、品德与道德,(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

2、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2.

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等三类。,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他们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在一定条件下,道德情感的激发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

4、、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意志推动人们实现道德行为。,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复杂性2.整体性3.历时性与共时性4.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二节 品德的发展理论,本 节 内 容,一、皮亚杰的理论,三、班杜拉的理论,二、科尔伯格的理论,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说1前道德阶段(1-2岁)2他律道德阶段(2-8岁)3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4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他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

5、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2.权威阶段(6-7岁),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

6、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

7、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秩序定向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

8、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道德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实例: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

9、,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道德两难故事法,实例: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

10、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水平二: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

11、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结论,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结论,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所以他主张

12、,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三、品德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和模仿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两个实验: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育的实验,得出社会学习理论。同时他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示范而进行的。社会学习: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13、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四、道德发展理论的启示,第一,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受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制约的。第二,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

14、要制约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一、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二、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三、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四、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特点,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培养,一、小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一)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三)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第一,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第二,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第三,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2.引导学生把道德

15、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第一,从“他律”到“自律”第二,从“结果”到“动机”第三,从“对人”到“对己”第四,从“片面”到“全面”,(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2.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四、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发训练,第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第二,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第三,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第四,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第五,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二、小学生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一)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提高道德认识,讲究谈话艺术(三)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心(四)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五)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区别对待,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心理发展理论(重点)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重点)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法(掌握),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