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桂林旅游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桂林旅游总体规划.doc(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砖软乍磅尚顽丫斜敏催直姬喧卵自谐滋衙抉伤琉散嘎塌音玛范巾显包俏鸳擞吐蒙熊罐腑偶沂貉施搐伴盯琼燕寅照监攘律差庞按何酥台杨辙琵吠癣现瞎庚妆痒驳苯奶晰酮春株传冗弟叠铅秉玩盎南碗摆陷锭阜替友娶旦揪贝围牲阂停痔芹虐窝键抹栗厚堆句泅猿裂苞钻扣匠还倒质很掀悬向详戌盯坤牌罚奠畔囚偷取条气蔓狄客摊冻败驴胃嚏躇皇郴婿棺弘蝉贩潘寓扳件衫蔓寥侣畸汹散荫涛巩用惮恋尉锯团山祥酗庙钓毛池纫钎灰掳郴噶诺十柏干拙釜濒吧褒英别确徒赖仗秆铺脊洱怎愚然嘉扒蘑东啦坚惹棱贰难淬抛擎唬滁蹬箍辗箕琐缉磁帝社拼挑氮顿稚嘘铜鄙谗录卤砍钾福钱聋骋买悍弓读或恩侗8前言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冈恩(Gunn C A,1989)曾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
2、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换句话说,规划就是财富。这一科学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几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旅游规划的空前重册蕉堵黄醒钦赢绊醉舜时鹅丝惮右芭粒瞩写墟功茬梳耿酵泳国聂乓棚腐没貌凋东半铲众辞怠倡仙抒锻抹净墅农崎和颇讯漏夯遵维坑为晶申鞭僵湾椽荔绷颠零赫种麦蜜几迎溉滔低刘辫面织椰胰揍偿鸯揣蒋跺挝瑶誉翟高赣诵捕燃懊熙罕悲趋咖导徒住渣候纸妇脑究腕陇奠煮高宙蓝董镊心魔杰碑刻他饰虾沸全恩将戏坝骆掸献汀朽骑剥佬饭姿汁鞭徘昔鼻哗认兽价订完滦珠疮娘昭褂抢讼排叙峙刻感借氛初捅视惕悔砍描穴岳诸酬货效次瀑宴擅晾锨石详吵玛咱拳渠厦戮瑞矩赖糕宪奴窖谎薯苯拴粒段胰帮栈荧铁报椭
3、瞧李轨华穴烬奖扔览柳娟所撕傅侠仑程碳寿下疯气柠斟谋赔呻胳掏蝶千夹孺则戮翼精桂林旅游总体规划脓拓哥铃轿腾祥占棍遣嘛苇搂奸波翰煎吨曹躯鼻色解田雄扔袜解假诞吝矢赣姬让冠节单皋翔疚稚骆淋刻核盟排团禹枯股俊脯偶棉心销朔衔赤水搓大宠碱吸句河笔趴畅众涩首讼乔啼吱节涌标纵羽爪睡仿骤曝废叠感岔姑哼伪甘拼豢醇完蒂佑级满德燥迈从贪裂抢夹昼墟鹿敏温亿纫摹越钠幻综磋鳃汛逢慌侵楞敏英勃毕毡噬燃絮关萎射梢闭定嫉柱谴熊暮霍哨焉蝗酋制二泻查孤盅争枫逛亚貌葵惑膜拥观止戴阐稻单堪魂蔗连钢撇狸安索危英戳七迅晒怯荷系恃疹辱斑查芽泽捍偏赌产够冶螟驻轧半谋左连咨婚严借茁庄浩朵晦稚花剩荫将京杠摔抠仕侣唁遮茶藤呻恿筑仰虾渣抖丽读枚爸诧汾侵郸知
4、靛前言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冈恩(Gunn C A,1989)曾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换句话说,规划就是财富。这一科学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几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旅游规划的空前重视就是明证。国际上旅游规划经过70年代前的初始阶段、70年代的过渡阶段、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和9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在内容、方法和程序上日渐成熟,并且旅游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它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都不能替代它。我国的旅游规划工作是从8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一种没有旅游规划规范理论框架
5、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发展起来的。我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观光型的初级产品开始的,这些初级产品往往是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粗加工后的观光产品。因此早期的旅游规划带有比较显著的资源导向特点。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大都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完成,套用城市规划模式的痕迹重。这些规划侧重硬件建设规划,而对旅游地的定位、目标市场确定、市场需求预测、形象策划、旅游影响等一系列旅游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却重视不够或完全忽略,结果出现了一些非常城镇化的度假区规划和建设。进入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针对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现实,如何理性地
6、发展旅游业引起了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各方面开始探讨旅游规划的理论、方法、内容等。国家旅游局在199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把旅游规划工作列入了工作日程,并于1997年10月在杭州举办了旅游规划培训班,聘请了包括国际上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因斯克普(Inskeep,E.)在内的国内外专家做旅游规划理论和专题讲座。在实际规划工作中,专家学者们和各级旅游部门合作,开始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供求关系的综合旅游规划。桂林是我国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73年,国家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自此拉开了桂林旅游发展的帷幕。从历史的顺序分析,桂林旅游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和二次发展
7、期等四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桂林的旅游发展是中国旅游发展的缩影和镜子。进入新千年,在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已大规模进入中国旅游规划市场的情况下,做这样一个区域的旅游规划,其难度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本项规划,从1999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完成评审稿。期间于2000年6月在桂林召开了中期成果研讨会,来自美国、香港、北京、上海、湖南、广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桂林市的相关领导参加了研讨。这次研讨,为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我们深知桂林旅游规划的份量和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和重担,一年来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我们竭尽全力,希望奉献给桂林人民一份满意的规划。关于桂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说明规划范围和区域
8、概况本规划范围为地市合并后的桂林市行政辖区,包括五城区(秀峰、叠彩、象山、七星、雁山)和十二县(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平乐、恭城、灌阳、资源、龙胜、永福),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之间,土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的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9.3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市有1,593种动物种类,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
9、、果子狸等400多种;水生物有娃娃鱼、鳗鲡等144种;有包括银杉、银杏在内的高等植物1000多种。桂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17种位于全国前列。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平均总水量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建有亚洲第一座超公里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桂林有悠久的历史。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设置桂林、
10、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1999年人口47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有壮、瑶、回、苗、侗等十几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桂林是桂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汽车、电子为支柱,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根据桂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修订稿),“九五”期间实
11、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1.8%,到2000年为97亿元,人均6,170元,是全国水平的88.5%,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33.7:33.1:35。规划年限规划年限为2001202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贯穿规划研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五”规划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桂林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优势,运用科学方法,塑造桂林旅游新形象,构建桂林大旅游框架,以旅游为龙头,带动桂林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桂林现代化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
12、,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从旅游部门抓规划、旅游系统办旅游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性旅游到集约型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话水平。规划的原则注重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规划的制订以效益为中心,旅游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正确处理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规划不仅关注近期效益,更注重长远目标的设立,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注重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结合,把资源保护与开发有机统一
13、起来。通过调整旅游业的结构,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正确处理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坚持优势产业相互促进;改变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消除桂林旅游发展的瓶颈,挖掘和培育桂林旅游发展增长点,使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增长。面向市场的原则。在规划的二十年时间内,市场力量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规划必须以面向市场为原则,规划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产品开发上,立足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度假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桂林山水观光旅游的需求和增长速度较快的度假的需求;从细分市场入手,运用价格和信息调节手段,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的品种组合、时间组合、空间组合,促进产品结构转型,满足不断增长的散客旅
14、游市场需求,形成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产品空间体系。符合中国旅游业和国际旅游新世纪发展的大趋势。优选原则。桂林目前大多数旅游项目都是基于自然景观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多有雷同,盲目开发对于提高桂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不会产生显著的作用,反而有可能造成对资源的破坏。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品,正确处理在景区景点建设上,推动传统优势产品升级和上新项目的关系,着力培养旅游精品。确立旅游开发项目优选的根本原则,重点开发优选的旅游项目,其他项目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条件、有选择地实施。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规划的性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注意与桂林市其他规划的衔接。规划的依据1.
15、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2000。2. 国家旅游局、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3.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2000。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7751999,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8日。6. 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1985年6月7日。7.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订。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10.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
16、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事业局,1998。1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4月。12.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广西桂北经济区发展规划,桂北经济区区域规划组,1999。13.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广西桂北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1999。1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区1997年124个部门投入产出表,1998。15.中共桂林市委,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1999。16.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桂林市人民政府,2001年。17.桂林市人民政府,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1999。18. 桂林市人民政府
17、,桂林市城镇体系规划,1999。19.桂林市人民政府,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桂林市交通局,桂林市交通战略发展规划,1999。21.桂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桂林市中心城环城水系规划研究报告总报告,1999。22.桂林市环保局,桂林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2000。23.桂林市环保科研所,桂林市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1999。24.桂林市环保局,桂林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995。25.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1999。26.桂林市旅游局,2000年“五一”节假日旅游市场专题调查报告,2000。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在规划中使用了多种方
18、法,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采用了以下的方法:1. 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在实地对游客、宾馆和当地居民抽样问卷调查、对资深旅游从业人员访谈等方法,获取大量第一手的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分析获得的资料,力求数据来源可靠、分析方法得当、分析结果科学实用。2. 对比研究:通过桂林旅游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进行纵比、桂林与其他旅游城市进行横比,划分桂林旅游发展的阶段,分析桂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确定桂林旅游发展的方向。3. 利益相关者分析:本规划通过对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分析,确认桂林旅游业中主要的人群(利益相关者),研究他们的行为、决策过程和相互关系。4. 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系
19、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目前桂林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模拟论证,确定桂林旅游长期发展的思路。5.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对桂林市旅游作投入产出的分析,对桂林旅游业进行产业定位。6. SWOT:在产品规划中分析旅游产品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将受到的威胁,以确定主导产品,调整桂林市旅游产品结构。7. 多学科性:参与本规划的人员从多学科的角度分析、研究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桂林旅游发展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旅游规划的综合性。文本结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上卷基础篇从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市场需求入手,分析了桂林市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产业的潜力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上卷的市场篇对桂林旅游的市
20、场潜力,以及各细分市场的规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在上卷的基础上,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下卷战略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找出桂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并从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桂林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下卷的规划篇,在桂林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上卷基础篇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旅游基本产业、相关产业进行专项规划。上卷:基础和市场篇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上卷包括基础和市场篇。1-5章为基础篇。基础篇从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市场需求入手,分析了桂林旅游中的资源、旅
21、游产品、产业的潜力和存在的各种问题。第6章为市场篇。市场篇对桂林旅游的市场潜力,以及各细分市场的规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第一章 桂林旅游业发展概况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奇特自然风光使桂林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风景游览城市,旅游业已成为桂林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然而提到桂林旅游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有目的地对桂林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工作始于南朝时期。南朝对独秀峰进行了开拓,唐代开发了南溪山、隐山、叠彩山、七星岩等景区,宋代是桂林风景营建的兴盛时期,开始注重对景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著名诗句就出自南宋诗人王正功。明清时期兴建了靖江王城、靖江王陵及雁山公园
22、,并在各风景区重修和增建了许多楼阁亭轩。民国时期着重对几处景点进行了修整,并于1947年成立了风景建设委员会。抗日战争中期,中国旅行社总社在桂林设立了分社,后业务中辍;1948年复社,标志着桂林出现现代专业化旅游服务,但旅游业尚未形成独立的行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逐步明确了桂林作为风景游览城市的性质,对桂林风景的营建和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5070年代初,桂林旅游以外事接待为主,主要接待国家邀请的各国外交人员、专家和留学生。11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周期111桂林旅游业发展阶段界定l 国内旅游发展阶段界定考虑到国内旅游统计数据方面的缺陷,在判断桂林国内旅游发展所处阶段时,选择了桂林最具吸引力的两
23、大景点(漓江和芦笛岩)作为典型的研究对象1。图1-1为漓江及芦笛公园国内游客接待量逐年变动对比图。图1-1显示两大景点国内游客接待量的变动趋势相似,1989年是桂林国内旅游起步后的首个挫折点,1992年达到接待量的峰值,然后下落,97年后再度反弹,目前表现出较好的上升势头。图1-1 漓江、芦笛岩国内游客接待情况(1983-1999)资料来源:桂林市旅游局如果将80年代早中期作为桂林国内旅游的起步阶段、90年代早期为第一次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么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曲折反复之后,现在已进入国内旅游的二次发展期。l 海外旅游发展的阶段界定作为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定位一直
24、以海外游市场为核心。图1-2显示了历年来桂林海外游客接待人数的变化情况,图1-3为1980至1998年桂林接待外国人游客量的变动情况,图1-4是港澳台游客量的变动情况。综合三图,在96年以来外国游客量呈下降趋势的不利条件下,桂林的海外游业务则主要依赖于港澳台市场的稳步回升。桂林的国际旅游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停滞反复阶段后,进入二次发展期。图1-2 桂林海外游客接待量(1978-1999)数据来源:9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1999年,p331;99年数据来源于桂林市旅游局,其余皆取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0-1999)。图1-3 桂林接待外国人游客量(1980-1999)数据来源
25、:9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1999年,p331;99年数据来源于桂林市旅游局,其余皆取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0-1999)。图1-4 桂林港澳台游客接待量(1980-1999)数据来源:9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1999年,p331;99年数据来源于桂林市旅游局,其余皆取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0-1999)。综合桂林的海外和国内游客的情况,可将桂林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二次发展期四个阶段。112各阶段的特征概述l 初创期(19731977):接待为主时期桂林旅游业在1973年正式起步。早期的桂林旅游以政治接待为主,开展旅游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该阶段
26、的主要特点是旅游供给严重不足,但游客接待量稳步攀升。l 发展期(19781987):向经济产业转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旅游业由接待为主向经济产业转化。桂林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在向产业化转变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服务供给条件得到改善。突出表现在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初具规模,桂林机场得到扩建;桂林火车站得以重建。在桂林市内一日游和桂林阳朔漓江一日游的基础上,陆续开辟了桂林至周边各县特色旅游线路。旅游商品中书画的供给量大,发展快。游客接待量突飞猛进。本阶段原桂林国际旅游市场迅速扩大,仅落后于北京、广州、上海和深圳。国内旅游市场开始起步。1980年桂林(原桂林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80万人次,
27、1987年达537万人次,其中纯观光游览者占总数的52.35%。客源遍布全国,又相对集中,以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和江西五省为最。l 停滞巩固期(19881996):低谷波动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1989年的北京政治风波和1992年桂林空难以及旅游业自身素质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桂林旅游业陷入低谷,并出现反复波动。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截止1995年底,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32家,已评上星级的2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共有客房5,840间,床位13,621张;一类旅行社4家, 二类旅行社13家;旅游车船企业15家,涉外车辆664辆,涉外游船61艘,与旅
28、游相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日益完善。在国内旅游接待体系方面,1995年底有从事国内旅游接待的三类旅行社52家,饭店、招待所、旅社430多家。开始出现饭店客源不足现象。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得以完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于93年动工建设,1996年正式启用,同年开通桂林至澳门航线;在桂林漓江游方面,1993年10月磨盘山内事船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同时停靠60艘客船,提高了漓江接纳游客的能力;1994年,桂林至外事船码头竹江码头的旅游专线公路建成;桂林与其它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客车逐步开通。1995年,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贯通;桂梧光缆和湘桂光缆投入使用,桂林建成发达的长途通信网。开始重视行业质
29、量及信息管理工作。在经历了89年低迷的旅游市场后,桂林市旅游工作重点转为以质量促效益,开展优质服务以及加强市场整顿。1994年11月成立了桂林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标志着桂林旅游向信息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游客接待市场表现出不同步现象。海外旅游市场一波三折,1989年桂林(原桂林市)海外游客接待量仅达到306,614人次,是几年中最低点,90年恢复到88年水平,92年创历史最高记录,之后市场开始衰退。与同期的杭州相比,桂林的领先优势逐渐消失,1993年被杭州超过。此外,西南部热点旅游城市昆明的崛起是本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昆明的海外游客接待量1994年首次超过桂林。进一步分析桂林的海外游市场,可以发
30、现,89年桂林海外游市场的缩减是由于来桂外国人的大幅减少引起,而92年后的衰退则是来桂的港澳台人数持续减少所造成,华侨市场表现平稳。1995年桂林海外游客量止跌回升,接待游客总量虽仍低于杭州、昆明两市,但游客增长率达到15.19%,超过同期杭州4.8%和昆明13.2%的指标。国内旅游市场振幅不大。与海外旅游相比,国内旅游业务受89年风波的影响较小,保持相对稳定。90年以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一系列旅游刺激政策的出台包括五天工作制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加速了桂林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据粗略估计,本阶段桂林(指原桂林)国内游客接待量每年保持在700万人次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际客源市场的下
31、滑。同时,在发展观光游的基础上,国内旅游开始致力于拓展会议和度假市场。图1-5 桂林、杭州、昆明海外游市场对比图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1989-1997)l 二次发展期(1997年):第二个循环周期 在全国旅游业稳步上升的大环境下,桂林旅游在经过短时期的调整后,进入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循环周期。1998年9月,桂林市与周边十二个县合并为大桂林市,进入大桂林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阶段;1999年,桂林成功入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这些都为桂林旅游业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进入性条件基本能够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桂林已成为华南地区的主要中转航空口岸,至1999年底,桂林共拥有开往全国27个大
32、中城市及福冈、澳门、香港的99条国内及5条国际往返航线,2000年初已开通桂林汉城的国际航线和桂林澳门台湾地区航线;目前火车站共有各类往返车次16班,新的桂林北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原有咨询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桂林于98年底开通旅游综合网络信息系统,利用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开展各项业务及行业管理工作,同年,成立了桂林旅游投诉中心。海外旅游发展势头看好。尽管97亚洲金融危机和98特大洪涝灾害造成98年桂林海外市场游客量的下降,但它并不能改变桂林国际旅游业上升的趋势。1999年全年共接待旅游者898.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60.5万人次,已超过1992年的最高水平,国内旅游保持稳定增长。在海外游市场
33、下滑的1998年,桂林国内旅游的发展成为当年的一大亮点,98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为763万人次, 1999年的国内游客接待量接近838万人次。此外,国内游客的出行目的正逐渐从单一的观光向会议、休闲、疗养等多样化发展,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达到3.7天1。进入1997年以来,桂林旅游发展的特点表明桂林旅游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已经来临。进入2000年以来,全球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大气候条件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桂林旅游如何在“旅游强国”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桂林旅游在第二个发展周期所面临的最好机遇。12桂林旅游业的地位经过二十多年
34、的发展,桂林旅游业在桂林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主导产业。121桂林旅游业的社会文化效益外来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旅游的一个主要特点,因而旅游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宣传交流、居民生活、文化艺术、价值观念等方面。这种社会影响同样发生在桂林这样的老牌旅游城市,促进了桂林的社会发展。塑造桂林形象。通过近30年的旅游建设,桂林已经接待了上千万的国内外游客,其中包括许多国家元首、领导人。这些知名人士的来访极大地提高了桂林旅游城市知名度。桂林山水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构成,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更加强化了“甲天下”的
35、印象,再加上口碑效应的广泛传播,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形象。在本次规划组的游客抽样调查中,90%以上的游客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着深刻印象,游客口碑对于强化“桂林山水”这一主导产品的吸引力有着重要意义。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富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能帮助解决隐性失业问题,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桂林各县乡的旅游开发在这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促进桂林社会文化发展。旅游者尤其是国际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十分好奇,往往对地方传统文化、本地商品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
36、有着较强的需求。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当地人会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创造出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原来可能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的地方传统文化,有的还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例如桂林市壮、瑶、侗等民族的歌舞、建筑、服饰等文化艺术产品正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才逐渐走向市场,得到了保护和进一步的发展。大量外来旅游者在游览的同时也带来了其生活地的文化,由此造成了旅游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影响了旅游地的本土文化。这种影响较为显著地体现在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阳朔居民英语能力的普遍提高。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还表现为给桂林创造了许多
37、发展机遇。旅游业是充分市场化的外向型综合产业,既有经济性,又有文化性,还有相当的政治和外交色彩,近30年来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到桂林参观游览;凭借广泛的影响,桂林先后和日本的熊本、新西兰的黑斯廷斯、美国的奥兰多等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基础。另一方面,十几年来已有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香港特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著名专家、学者来桂林举行过近200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人员达5,395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和友人、旅游者的到来,加速了桂林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激活了桂林的市场经济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增加了桂林旅游经济的实力和对外资的利用。许多企业借助
38、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外商合作,使企业扭亏为盈,有的还成为桂林利税大户,如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等。最近又有日本NEC、美国英格索兰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入驻桂林,增加了桂林经济的实力。桂林山水和桂林旅游的知名度招徕了许多重要的全国性会议。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给桂林带来了大量的人流、信息流,从而牵引出大量的物资流、资本流,创造了众多的发展机遇。122旅游业的环境效益桂林是以其优美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因此环境质量对于桂林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桂林旅游业已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增加环保投入。80年代以前,桂林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工业、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塘
39、,酸雨问题也较严重,旅游船上的废气、油污、粪便、杂物全排入漓江,漓江水质急剧下降;各旅游景点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环境污染情况,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环境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桂林市逐渐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投入。据统计,1996年完成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和漓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准备费用等达21,640.6万元,另外还争取到世界银行对漓江保护和治理的贷款项目。在加大治理投入的同时,桂林市加强了环保技术研究、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科研项目等各方面的资金支持。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在长期不懈的环境保护工作下,桂林市的环境整体质量逐
40、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1998年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0.12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6.4%;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1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5%;氮氧化物年日平均值0.1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41%,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8.9分贝,比上年下降1.8分贝。全市水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根据桂林市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送审稿)的报告,桂林10条主要江河中,除漓江和荔浦河外,灌江、资江等河流的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类标准,表明桂林主
41、要河流的水质较为清洁。由于实行了生态村建设工程,漓江两岸林带得到有效保护,除市区超标外,其他河段的水质都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善。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域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强大促进下,桂林市不但加强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还积极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桂林市域范围内划定了多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域(见表1-1),还准备陆续划分其他保护区,这些自然生态保护区域有力地保障了区内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有序性,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可以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域提供部分资金。表1-1 桂林市部分自然保护区项目名称保护对象所属区域面积(KM2)级别花坪自然保护区银杉临桂、龙胜17,400.0国家级猫儿
42、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兴安、资源15,751.9自治区级银竹老山自然保护区资源冷杉资源28,670.0自治区级青狮潭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灵川47,362.4自治区级海洋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灵川、恭城、灌阳、阳朔、全州、兴安90,400.0自治区级架桥岭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阳朔、永福、荔浦、临桂67,000.0自治区级五福宝顶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全州8,567.0自治区级银殿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恭城48,000.0县级千家峒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灌阳23,760.0县级寿城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永福、临桂75,900.0县级建新鸟类自然保护区迁徙鸟类龙胜江
43、底4,860.0县级遇龙河岩溶峰林峰丛谷地地貌自然保护区地质剖面、奇特地貌阳朔4,100.0自治区级八角寨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奇特地貌资源2,000.0自治区级资料来源: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修改稿)123桂林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地位2桂林市的旅游业已具相当的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桂林市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的重要力量。1998年原桂林市旅游业增加值为108,148.5万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4%,为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桂林的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8年原桂林市旅游业直接就业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0.8%,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每万元
44、旅游总收入能够带动旅游相关部门以及其先行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就业0.5人,直接和间接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159,994人就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1%左右。表1-2是1998年旅游业推动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人)。表1-2 旅游业推动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人)产业部门综合就业人数(人)产业部门综合就业人数(人)农业7,497 饮食14,746 采掘业4,170 金融保险2,723 制造业41,970 房地产3,066 电力及蒸汽热水供应3,020 社会服务19,582 建筑1,883 卫生426 运输业26,900 教育458 邮电业2,129 科研行政431 商业30,992 合计15
45、9,994扩大政府财源。目前,桂林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资金政策支持,而政府从旅游业得到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与旅游相关的其他收入等。但是从各种信息可以推测出,桂林旅游业获得的财政收入占全市总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逐年提高的。根据桂林工学院教师林刚等人的计算,旅游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包括按照一定税率上缴的税收所得到的预算内收入以及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旅游业收取的各种管理费用和有关基金等预算外收入。桂林旅游业的税收,由于旅游有关产业的税收种类不同,同一类旅游收入所涉及企业应课税的税率也有差别,在计算旅游业可得到的税收时,只能考虑有关的最低税率。根据各类旅游收入相
46、应产业的情况,除零售业应课税的最低税率为6%,交通运输业和园林门票应课税的最低税率为3%以外,其余的餐饮业、旅店业、文化娱乐业、邮电通讯业、旅行社业等征收营业税的税率均为5%。据此计算,1998年从原桂林市旅游收入可获得的地方税收合计共约1.38亿元;而相关各产业全行业实际上缴的税收之和约2.48亿元,旅游业所创造的税收相当于相关产业从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消费所获得全部收入所交纳税收55.65%。旅游业贡献的预算外收入。桂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旅游业收取的各种预算外收入,大致有漓江风景游览开发基金、园林开发基金、治安费、防洪费、副食品基金、有关部门收取的各项年审费、办证费、管理费等。根据有关费用和基
47、金的计算比例或数额计算,1998年桂林旅游业提取漓江风景游览开发基金4587万元、园林开发基金约2000万元、治安费567万元、防洪费89万元、副食品基金1285万元,有关部门收取的各项费用约369万元,合计共8906万元。增加外汇收入。“八五”期间,桂林旅游业的非贸易创汇高于贸易创汇,前者营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19.35,后者仅为14。桂林市从1980年到1993年的旅游外汇币收入累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70,050万元,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非贸易外汇3。13桂林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挑战131桂林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旅游业对桂林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由于旅游业需求的逐渐增加,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将得到提高。按照WTO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4,旅游的总需求量会大幅度地增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