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哀江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五首《哀江头》.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哀江头 杜甫,这首诗为至德二载(757)春,杜甫陷贼长安时作。曲江为唐时游赏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今玄宗奔蜀,杨妃缢死,诗人身陷贼中,旧地重游,抚今追昔,哀思有感,遂作此诗。,创作背景,诵读,感受诗的情感,并从诗中找出最能概括整首诗情感的词【诗眼】出来。,哀,感情基调是:沉痛,围绕“哀”,全诗分三层展开:,现实过去现实,哀江头 杜 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
2、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一、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二、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三、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眼前,从前,现实,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行人哭,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两句诗,侧面反映了因战乱造成的死寂压抑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眼前,诗句理解赏析,“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细柳新
3、蒲”,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显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凄凉。,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写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从前,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讽刺帝王后妃放纵淫逸的生活,种下祸乱的根苗!,赏析题:分析此四句情与景的关系 此四句具体描写唐明
4、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一笑”二字颇有深意,含蓄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唐可笑。“正坠双飞翼。”已暗含玄宗、贵妃马嵬死别。这一层表面上写昔日之“乐”,随从豪华,射技高超,游苑欢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杨玉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写杨贵妃遭变横死游魂亦“归不得”,唐玄宗却经由剑阁逃入蜀地。与前面“笑”“乐”形成鲜明对照。指出了他们纵乐无度与悲惨结局的因果关系
5、。,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现实,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反衬手法的运用,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诗人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欲往城南望城北”:诗人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战乱给诗人带来的内心巨大哀恸。,“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哀”是诗人 爱国真情的体现,哀国破,哀家
6、亡,哀君王之出逃,哀杨妃之罹难。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总结:,诗眼,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主旨,1、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2、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3、强烈的对比效果,以回忆李、杨的乐衬亡国的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艺术特色,诗人抚今追昔,痛感玄宗君臣行乐无度,以致酿成国破家亡的悲剧。诗人先从曲江景象的变化写起,再由杨氏的娇宠和惨死,道出国家灭亡的历史悲剧,对唐玄宗、杨玉环既有谴责,又寄予哀怜。,诗歌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