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较好).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5689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五首(较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杜甫诗五首(较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杜甫诗五首(较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杜甫诗五首(较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杜甫诗五首(较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五首(较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五首(较好).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詩五首,制作:汕头市苏北中学陈群歆,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诗风:沉郁顿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2、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

3、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

4、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卒年59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杜甫简介,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

5、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杜甫简介,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当年6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羌村,肃宗即位于灵武(宁夏),杜甫便于8月离家北上延州(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出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回长安。因杜甫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诗。主 题: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还忧心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

7、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在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首联中“独”字有何作用?试作分析。一个“独”字点明孤身一人,心中孤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紧承上联,直写儿女之未解,更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思念自己的,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得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的含义:女儿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8、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通过想像,形象地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鬓,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妻子的怜爱和体贴之情。,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诗人希望尽快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明月双照泪痕才能干,那么,独看的泪痕不干也就明白不过的了。请问:这一联通过幻想来收束全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诗的末尾幻想幸福的团聚,更能写出相思的刻骨铭心,思念忧愁之深。以乐写哀,其哀尤甚,主 题:通过写诗人陷于长

9、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思考:明月时时有,为什么只写今夜的明月?怎样理解“独看”的深层意思?,诗眼,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小结全诗:本诗主要写对寄居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但不直接写自己的月夜思亲,而借想象之笔,具体描写妻子对月独看的孤苦和对自己的怀念,思念之情十分细致、深沉。标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哀江头 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

10、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解 题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为题。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

11、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贵妃笑看着坠落的两只飞禽。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哀江头 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12、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哀江头 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

13、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艺术精华 1、反衬艺术(1)以无情衬有情。“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2)以美景衬悲景。“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2、用典艺术“同辇随君”,小结全诗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全诗的这种“哀

14、”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解】:、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

15、指诸葛亮。、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自:空。、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韵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写作背景: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的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

16、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本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首联:一问一答,以寻访丞相祠堂为由,点出武侯祠所在的地点及周围的环境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请用两个字概括出其特点示例:幽 静,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颔联:进一步写环境的幽静、荒凉,这里有把台阶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树枝后唱着动人的歌的黄鹂,但可惜却引不起游人的注意,祠堂如此寂

17、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也空有报国之志,作者借此抒发不被重用的苦闷心情。,如何理解“空、自”两字的含义?一是无人欣赏这么美的景色,祠堂被人遗忘,碧草和黄鹂也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二是春草青青,无人践踏,黄鹂啼叫,无人惊动,写出了来凭吊的人们的那种虔诚肃静之心。,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颈联:以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18、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问题:诸葛亮有哪些功绩?有怎样的品德?老臣心;功成不居,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韵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但却因操劳过度,病死在与司马懿对垒的五丈原,虽伐魏未成,但却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尾联: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19、,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小结全诗:1、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借游览武侯祠,缅怀他生前功勋显赫,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2、写作特点: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叙事(起)写景(承)评价(转)悼念(合),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历二年(76

20、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将

21、旧居让给吴郎居住,还惦念着原来西邻的贫妇人,所以写这首诗请吴郎对她多加照顾:不要阻止她来打枣,即便她对新主人有恐惧之心,也应多加体谅,不要“便插疏篱”令她反感。诗人非常同情贫妇人,因为他深深知道,严重的“征求”和连续不断的战火已使人民贫困到了极点。,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22、流。,“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首联:以登楼能偿 宿愿为喜。,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中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联?试作分析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请念出来 予观夫

23、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杜甫晚年怎样的家境?亲朋星散,音信全无,迟暮多病,孤舟飘零。,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沉郁之叹,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小结全诗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