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8678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4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9年*林业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林业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实施方案)二一年五月委托单位:*林业局编写单位:二一年四月1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概要11.2编制依据3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1.4可行性研究结论5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62.1项目背景及由来6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7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93.1自然资源条件93.2 社会经济条件103.3林业资源分布状况113.4 项目区退耕还林现状11第四章 建设目标134.1项目建设目标134.2指导思想134.3主要建设任务14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55.1项目建设总体布局155.2项目建设内容175.3

2、造林技术措施185.4 项目可行性分析21第六章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246.1生态环境现状246.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246.2.1 林业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246.2.2畜牧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246.3环境保护措施256.3.1 林业环境保护主要措施256.3.2 畜牧业环境保护主要措施266.4环境影响评价28第七章 项目组织管理297.1 建设管理297.2 经营管理307.3 工程管理安排31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38.1项目建设期限338.2项目建设进度安排338.3项目实施进度直线图33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359.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359.2投资估算及项目管理年费用估算359

3、.3项目资金来源37第十章 综合评价3810.1风险评价3810.2 项目影响分析3910.3 项目评价40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4811.1结论4811.2建议48附表: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与投资落实情况表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特色养殖任务落实情况表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特色林果业任务落实情况表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薪炭林建设任务情况表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落实情况附图: 项目区域位置图 项目区现状图 项目区布局图 项目区设施图 薪炭林造林典型设计 图 经济林典型设计 图 围栏设计 图 宣传牌设计图 棚圈设计 图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 1

4、.1.1项目名称 2009年*林业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林业部分)1.1.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建设项目单位:*林业局法人代表:(*林业局局长)1.1.3项目性质 新建1.1.4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重点分布在英格堡乡、西吉尔镇、东城镇、照壁山乡等;薪炭林建设主要分布在*北部荒漠区;特色养殖项目主要分布在博斯坦乡、大石头乡等牧业乡镇;退耕农牧民培训主要针对全县各乡镇退耕农牧民。1.1.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特色林果基地造林面积1500亩;薪炭林建设面积1333亩;建设暖圈6500平方米;培训规模为1833人次。建设内容:特色林果基地整地、栽

5、植、抚育管理面积1500亩。 薪炭林建设面积1333亩,围栏4000米,设置标志牌1座;特色养殖建设棚圈总面积6500平方米;退耕农牧民培训1833人次,购置教材1833套,租赁场地20次、外聘教师20人次,印发宣传材料3000份,购买培训器材1套。1.1.6项目建设期 2010年5月-2010年12月,1年完成。1.1.7项目建设总投资和资金筹措 1、项目建设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249.5万元。其中: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项目投资78.67万元,薪炭林建设项目投资13.33万元,特色养殖项目投资130万元,退耕农牧民培训项目投资27.5万元。 2、资金筹措如下:本项目总投资249.5万元。其中:申请

6、国家专项资金133.33万元,农户自筹116.17万元。其中: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78.67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专项资金60万元(特色林果基地每亩补助400元),地方和农户自筹18.67万元。薪炭林建设项目总投资13.33万元,申请国家专项资金13.33万元(每亩补助100元)。 特色养殖项目总投资130万元,申请国家专项资金补贴32.5万元(每平方米50元),地方和农户自筹97.5万元。 退耕农牧民培训项目总投资27.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27.5万元。1.2编制依据 1、退耕还林条例 2、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3、林木种

7、子(GB79088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99)、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4、*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林业厅关于报送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林业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发改西开2010736号) 5、*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关于下达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新发改西开20092804号)6、自治区林业厅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7、自治区林业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方案编制指南8、*2002-200

8、7年退耕还林作业设计。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国家每亩补助400元;2、薪炭林建设项目国家每亩补助100元。3、特色养殖项目国家每平方米补助50元。 4、退耕农牧民培训项目每人次补助标准为150元。1.4可行性研究结论本项目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部分收入相对偏低的退耕农户发展特色养殖、特色林果种植,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建立林果基地,同时,加强对退耕农民的培训,实现退耕农民的再创业或转业,项目建成后,对提高退耕农民增加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解决退耕户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

9、的作用。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建设方向和要求,有利于加速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并可探索出一条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多重目标兼容的优化模式。项目可操作性强,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明显,项目可行。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及由来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不同程度地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与此同时,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

10、。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并适时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项目,以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个多丘陵的山区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资源匮乏,植被稀少,干旱少雨,高温多风,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自2002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近几年退耕还林的调减,退耕农牧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后续项目,是解决农牧民生活需求,保证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途径。借此,我们将依托农技校、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退耕农牧民实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农牧民掌握一定的

11、生产技能,依据政策建立一定面积的林果基地,发展特色养殖,以促进退耕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2.1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目前,*已经完成退耕地还林5.1万亩,分布在全县的十一个乡镇(场),有前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坡耕地,有沙漠前沿“三化”严重的低产田。由于*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退耕营造的基本为生态林,无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后续项目的启动将为退耕农民转产提供便利,尤其是退耕农户的培训,为实现退耕户创业、再创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根本上防止了复耕现象的发生,是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前提和基础。2.2.2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

12、要退耕还林自2002年在我县实施以来,已经涉及退耕农户3060户,约20%的农户将50%的耕地用于了退耕,约11.1 %的农户,将承包的所有耕地全部用于了退耕,这部分农户在国家58年的补助期满后,生计将成为严重的问题。退耕还林后续项目特色养殖棚圈建设、特色林果种植是退耕农民新的增收渠道。改造和新建的特色林果基地在35年后开始收益,实现以林养林的目标;特色养殖通过退耕地林间种植饲草,科学合理的牛羊饲养,从而增加退耕户的收入。2.2.3是改善生态的需要*属干旱荒漠区,自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虽全县人民自强不息,不断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但严酷的地理条件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近几年营造的退耕地虽不断

13、进行补植,但连年的干旱仍造成近万亩退耕地保存率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农户连年补植经济负担非常重。因此,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对一些不合格造林进行补植补造非常必要,不仅帮助农民重新补植了退耕地造林,更主要的是为改善生态打下了基础。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3.1自然资源条件3.1.1地理位置*位于*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巴里坤、哈密为邻,西与奇台县接壤,南越天山与鄯善县相望,北与蒙古国交界,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519219,北纬43144515,东西宽约110公里,南北长约180公里,全县总面积22171平方公里。3.1.2气候条件*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

14、洋,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而凉爽,春季多风,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年温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典型的大陆气候。地形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地势南高北低,形成明显的区域性气候差异,光热资源丰富,山区全年日照时数3073.8小时,平原沙漠全年日照时数3070.7小时,日照百分率达69%。全县各地日照充足,夏季日照时数最长,在58月实际日照平均在10小时以上,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38.8142.5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为66.368.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56,年平均最高气温可达-42,无霜期120150天,大于10有效积温2567,80%保证率的积温2344。年均降水量294.9毫米。降水分布不均,

15、沙漠地带年均降水100150毫米;戈壁平原年降水150250毫米;前山丘陵地带,年降水250400毫米;南部深山区年降水400500毫米,年均蒸发量为2165.5毫米。3.1.3水文县域境内无现代冰川,山沟狭窄而短,河流属山溪性河流,集水面积小,全县共有山水河6条,泉水沟16条,大于0.1公升/秒的泉眼127个,地面水年总径流量10341.8万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4515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3612万立方米。3.1.4土壤全县土壤分布差异性大,山区以黑钙土、栗钙土为主,土层深厚,丘陵区以棕钙土为主,土层较薄,养分含量较低。3.2 社会经济条件*是自治区牧业县之一,属国家级贫困县和边境县。200

16、9年末全县总人口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人,少数民族人口29612人。总户数27839户,世居汉族、哈族、维族等11个民族。*交通较为便利。S303线西行,可直达乌鲁木齐、昌吉,公路全长318千米,东行可达哈密,公路全长270多千米。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总计里程188千米。通讯条件良好,基本实现了县、乡、村通电话,广播及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和95%,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城镇固定电话用户7139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5667户,移动固定电话用户4200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85户。2009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89007.0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935.37万元,林业产值1115

17、.2万元,畜牧业产值66024.02万元。年末牲畜存栏头数49.27万头(只),粮食总产量90190吨,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74元。3.3林业资源分布状况3.3.1林业资源状况*林地面积176.6万亩,(不含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其中有林地2.44万亩,疏林地0.53万亩,灌木林地54.5万亩,宜林地105.8万亩(其中沙生灌丛44.9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24万亩,苗圃地650亩。全县范围森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山区天然林,主要以天山云杉、山杨、桦楸为主,二是平原人工林,主要以杨树、榆树、沙枣为主,这些树种大都有耐寒、耐贫瘠等特性,生命力较强,在*有广泛的适宜性;三是荒漠灌

18、木林,分布于北部荒漠,主要以梭梭、驼绒黎、沙拐枣、柽柳、胡杨为主。3.3.2林业建设现状近年来*林业生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全体务林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据统计,截止2009年,完成造林面积21.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2.0万亩),封沙育林9万亩,种植四旁树134.8万株,义务植树377万株,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同时我县不断加强对戈壁荒漠植被的保护,科学放牧,制止樵采,有计划的恢复天然植被,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缓解了土地沙化,使生态环境逐渐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3.4 项目区退耕还林现状*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分布在12个乡镇(场),退耕还林总

19、面积为21.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2.0万亩),封沙育林9万亩,种植四旁树134.8万株,义务植树377万株,有2683户农牧民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其中:英格堡乡退耕地造林6938.7亩,涉及农户449户;西吉尔镇退耕地造林6421.6亩,涉及农户327户;东城镇退耕地造林7369.5亩,涉及退耕户250户;照壁山乡退耕地造林5625.6亩,涉及农户256户;新户乡退耕地造林 4157.1亩,涉及农户332户;乌孜别克乡退耕地造林2026.4亩,涉及农户104户;大石头乡退耕地造林4653.6亩,涉及农户305户;白杨河乡退耕地造林6248.5亩,涉及农户238户;博斯坦乡退耕地造林4039

20、亩,涉及农户276户;克热克库都克牧场退耕地造林350亩,涉及农户104户;良种场退耕地造林480亩,涉及农户3户;雀仁乡退耕地造林2690亩,涉及农户39户。2002年2006年荒山荒地造林69000亩;封育20000亩,退耕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通过近10年的建设,*沿山乡镇将部分旱作耕地用于退耕,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果十分显著,使区域环境得到了改善和美化,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沙漠前缘退耕还林,已有效缓解了沙漠南移的脚步,这对于一个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来说,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退耕还林,恢复和保护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遏制

21、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局面,意义非常大。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初具规模,通过几年的治理,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退耕地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树木成活率较低、生长慢; *从2002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作,根据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地丘陵区和农区外围中低产田,二、三类地实施,多数地点灌溉设施缺乏或是老旧,退耕地造林苗木长期灌水跟不上,部分地含碱量大等因素影响着树木生长。二是受到自然危害,树木损失严重;受冬季气温下降的影响,退耕的苗木,尤其是退耕经济林,受冻害严重,造成新定植的幼林苗木保存率低,同时定植苗木时常受到病虫鼠害的危害,影响到苗木的正常生长。三是退耕

22、还林补助较低,部分农户生活水平达不到当地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直补和综合农资直补政策的实施,部分退耕还林工程区种植农作物的比较效益高于退耕地的收益,全县有2683余退耕户中有近1052余退耕户生产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退耕户的比较收入下降,退耕还林地存在着复耕的隐患。四是退耕农户就业创业,需进行培训; 退耕还林工程使部分农户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由于部分退耕农户综合素质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对林果管理,牲畜养殖缺乏系统的知识,造成当前部分退耕户收入较低,因此,必须对这些群体就业创业培训,使其再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第四章 建设目标4.1项目建设目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3、规划建设项目建设目标主要为:一是通过对2002年以来退耕地营造的经济林和经济生态兼用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完善林果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林果产量,为全县林果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带动特色林果业发展,探索林果产业体系。改造建立特色林果基地1500亩,栽植树种以苹果、文冠果、杏为主,总结出文冠果、杏丰产栽培标准化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拓宽渠道。二是通过对北部荒漠区四荒造林地35年的封育,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人工植苗等技术措施,使荒漠灌木林盖度由封育前的10%达到封育后的30%以上,建立薪炭林1333亩,满足当地农户用柴生活需求。三是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退耕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扶持牧业乡镇的退耕农户建

24、立养殖棚圈6500平方米,养殖羊3200只,提高养羊产值,增加退耕户养殖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四是依托县、乡镇农技校、广播电视等各类培训阵地,广泛运用职业教育、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各种培训手段,对退耕农牧民实施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退耕农牧民逐步掌握一定的技能,鼓励农牧民自己创业或转移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退耕户的生计问题。4.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利用退耕地间作苜蓿等饲草料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养

25、殖。根据*发展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局部优势,加强管理,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4.3主要建设任务 依据新发改西开【2009】2804号文件,下达*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任务,本项目通过一年的时间,完成文件所下达的薪炭林基地1333亩,特色林果种植1500亩,特色养殖6500平方米,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833人次的任务。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5.1项目建设总体布局5.1.1林果种植基地建设2003年以来*结合退耕还林,已营造林果种植基地2.5万亩,均分布在前山丘陵区也是文冠果和杏树的适生带,农民不仅有栽培杏树的喜好,也形成了栽培的习惯,

26、为农户增收有一定成效,农户种植踊跃,在*进行林果种植基地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林果种植基地建设位于县山区逆水温带区,总种植面积为1500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741.7亩,海棠种植面积581.5亩,桃杏种植面积80.3亩,文冠果种植面积96.5亩。具体布局如下:英格堡乡160亩,其中菜籽沟村103.5亩,庙尔沟村36.5亩,月亮地村20亩,栽植树种为文冠果96.5亩,海棠63.5亩。西吉尔镇83.9亩,其中西吉尔村83.9亩,栽植树种为杏80亩,苹果3.9亩;东城镇142亩,其中水管站栽植142亩,栽植树种为苹果;照壁山乡200亩,其中全部分布在北闸村200亩,栽植树种为苹果;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27、913.7亩,栽植树种为苹果396亩,海棠518亩。5.1.2薪炭林建设自2002年以来,木垒已经实施四荒地造林近10万亩,具备薪炭林建设的基础条件及技术基础,牧民在春秋转场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薪炭用于取暖烧饭。薪炭林建设在北部荒漠区,主要由林业局统筹实施,项目主要对雀仁乡北部2002年以来的四荒地造林进行围栏全封育,建设薪炭林1333亩,尽快提高灌木林生长量和盖度,为牧民提供一定数量的烧柴。5.1.3特色养殖*是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县,聚居的哈萨克族是多年前的游牧民族,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些牧业乡镇的牧民将大部分耕地用于了退耕,并在林间种植饲草,以发展养殖业。同时,养殖收入已经成

28、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县财政收入的60%来也源于养殖业,农牧民不仅有养殖的信心,也形成了养殖的成熟技术,使木垒牛羊肉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特色养殖基地建设,主要布局在大石头乡、博斯坦乡两个牧业乡。采取对方投入的方式,将畜牧业养殖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建设特色养殖小区。规划建设养殖棚圈6500平方米,养殖羊3200只。项目在大石头乡拜格卓勒村新牧民定居点建立暖圈20个,单体面积为166平方米,每个棚圈饲养羊80只;在博斯坦乡博斯坦村结合畜牧养殖建立养殖小区1个,建立暖圈20个,单体面积为166平方米,每个棚圈饲养羊80只;共建设养殖棚圈6500平方米,养殖羊3200只。以退耕地间作优

29、质饲草料为基地,为养殖业提供牧草,从而提高退耕户的收入,拓宽退耕户增收渠道。(具体分配详见附表三)5.1.4退耕农牧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农牧民技能培训,由林业局统筹实施,培训农牧民1833人次,具体分布在英格堡、东城镇、西吉尔镇、照壁山乡、博斯坦乡、大石头乡等所有有退耕还林的乡镇场。培训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一是采取集中培训,围绕本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重点,组织退耕户参加技能培训,或利用冬闲季节集中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授课。二是采取分户培训,将一些使用技术制作成技术光盘,在各村文化室电教设备开展培训。三是采取现场培训,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实地操作培训。大力推广成套

30、的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特色林果上,引进外地高科技人才或培养本地的科技人员对农牧民进行林果栽培培训,使退耕户尽快掌握林果的修剪、管理、丰产等关键管理技术。在特色养殖上,依托*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对退耕养殖户进行肉羊繁育技术和饲养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广氨化、青贮等处理技术,加大秸秆的开发利用。根据羊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要点,确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做到科学养羊,全面提高肉羊生产科技含量。2009年退耕户创业就业转移培训任务分配表统计单位退耕面积(亩)退耕户数应培训人数培训任务英格堡乡6938.74711413499西吉尔镇6421.63871161327东城镇7369

31、.53521056250照壁山乡5625.6269807256新户乡4157.14051215140雀仁乡26904116410乌孜别克乡2026.410742850大石头乡4653.63261304100博斯坦乡4039265106086白杨河乡6248.5351140483克牧场3508324927良种场4803155全县总计510030601026118335.2项目建设内容1、林果种植基地建设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面积为1500亩,主要种植苹果、桃杏、海棠与文冠果,其主要建设内容:整地、栽植、抚育管理林果1500亩,购苗木67500株,施肥料135吨。栽植、管理过程中加大科技含量,大力推

32、广高效节水技术,总结林果栽培管理模式。2、薪炭林建设在2002年以来的四荒地造林区建设围栏4000米,采用围栏方式进行全封闭式封育,封育1333亩,增加灌木林盖度,为当地的牧民提供相应的薪材,同时设置,标志牌1座,用于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特色养殖在大石头乡、博斯坦乡建设棚圈40座,建设面积6500平方米。使退耕户利用林间空地种植草料,加大养殖数量,从而提高退耕户收入水平。5.2.4退耕农牧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培训退耕农牧民1833人次,购置教材1833套,租赁场地20次、外聘教师20人次,印发宣传材料3000份,购买培训器材1套。5.3造林技术措施5.3.1 特色林果基地

33、项目1、适合范围:主要适合于英格堡乡、西吉尔镇、东城镇、照壁山乡等区域。该区域是*退耕还林重点区。2、立地条件: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和土地产出率极低的耕地,不适宜农业耕作的耕地、沙化农田及坡耕地。 3、林种确定:选择以减少水土流失、减缓地表径流、土壤侵蚀,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生态经济兼用林。 4、树种选择:树种选择坚持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原则。选择主根系发达,侧根强大,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乡土树桃杏、文冠果、海棠及苹果为主。5、栽植方式:以纯林为主,文冠果、桃杏、海棠及苹果为纯林,行间间作苜蓿草,突出兼用树种经济效益。6、造林密度:水土保持林要求迅速覆盖地表,尽早发挥生态效益,造林密

34、度应适当大一些,根据*丘陵地区干旱的特点,兼用树种桃杏、文冠果的初植密度为45株。文冠果株行距为3.53.5m,桃杏株行距为3.53.5m,苹果与海棠株行距为3.53.5m,每亩定植45株,定植时可根据地貌特征做适当调整。7、整地方式:山前丘陵区,坡度较大,应避免全面整地,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以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整地可选择抗旱集水保墒整地技术,选择鱼鳞坑或水平沟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半径0.6m以上,下埂半月型1m以上,定植穴 0.5m0.5m0.5m。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宽0.6m0.8m,沟深0.3-0.5m,定植穴0.5m0.5m0.5m(见山前丘陵地带典型造林设计图),鱼鳞坑主要

35、用于坡度较大地带,坡度较缓处及坡度均匀处采用水平沟。5.3.2薪炭林建设项目1、适合范围:主要适合于雀仁乡北部荒漠区。 2、树种选择:根据*北部荒漠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原则,选择耐旱的白梭梭为主,为一年生梭梭苗,高0.4米以上,根系完整。3、栽植方式:以梭梭纯林为主。 4、造林密度:根据*荒漠地区干旱的特点,白梭梭造林亩初植密度为150株。株行距为1.04.0m,定植时可根据地貌特征做适当调整。5、薪炭林抚育:栽植时用人工提水浇头水,以后不再浇水。每年做好管育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围栏管护,修理工作。5.3.3特色养殖项目项目建设养殖棚圈6500平方米,共40座,单体面积为166平方

36、米,长20米,宽8.3米,采用砖混结构,棚舍建筑以走廊后坡式,前高后低,坡度30度左右。前檐高2.4米,后墙高1.7米以上,走廊宽1.2米,前墙高1.4米。根据羊群大小设计棚舍,以防体热消耗。搭塑料暖棚以活动式,中午天晴时,打开棚框,换气晒圈。羊圈舍搭塑料暖棚应注意:保温: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干燥的地方建棚,选择保温好的塑料。目前应选聚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薄膜等,采用双层覆盖,覆盖双层塑料薄膜,夹层间形成空气隔绝层,防止了对流的发生。密封好塑料薄膜边缘缝隙,及时修好破损部位,门口应挂门帘。确立适当的饲养密度,充分利用羊只活动所产生的体热能,可显著提高棚内和舍内温度。防潮:塑料暖棚由于密封好,

37、在不进行通风换气时,羊只粪尿或饮水所产生的水分蒸发,导致棚内湿度较大,肉羊饲养过程中,如不注意,会导致生产力下降和疾病发生,所以,每天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通气孔或天窗进行通风换气。减少棚内用水,清除剩料、废水和粪尿。铺设垫草或草木灰,可适当吸水起到防潮作用。通风换气:以进入棚后感觉无太浓的异常臭味、刺鼻、流泪等为好,说明羊棚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较少,可适当减少通风,以利保温。反之,应延长通风换气时间,一般应在羊出牧或外面运动时进行彻底换气。棚圈平面图 20m 8.3m5.4 项目可行性分析5.4.1特色林果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文冠果和山杏都可作为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用于退

38、耕。2003年以来*结合退耕,已营造文冠果近1.5万亩,山杏近1万亩,主要分布在前山丘陵区。前山丘陵区也是文冠果和杏树的适生带,农民不仅有栽培杏树的喜好,也形成了栽培的习惯,可以说发展特色林果从气候特点上和文冠果、杏树的适生性上都是切实可行的。5.4.2特色养殖的可行性分析*是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县,聚居的哈萨克族是多年前的游牧民族,养殖是哈萨克族的特长。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些牧业乡镇的牧民将大部分耕地用于了退耕,并在林间种植饲草,以发展养殖业。养殖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县财政收入的60%来也源于养殖业,农牧民不仅有养殖的信心,也形成了养殖的成熟技术,使木垒牛羊肉

39、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同时,*根据畜牧业为主业的发挥思路,在棚圈建设中,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和牧业养殖补助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因此,为增加低收入退耕农民的收入,帮助其发展特色养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5.4.3薪炭林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牧民对烧柴的需求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农区已经实现取暖采用大煤,烧饭采用煤气,对烧柴的需求量在逐步减少。但牧区的牧民仍需要一定数量的薪炭用于取暖烧饭。自2002年以来,木垒已经实施四荒地造林近10万亩,具备薪炭林建设的基础条件及技术基础。5.4.4退耕农民培训的可行性分析近几年,*林业生产与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且均具一

40、定规模,并有较好的基础。随着退耕还林的不断延伸,促使大部分农民重新选择就业模式与创业机会,为此,*各级领导对农民退耕非常重视,并多次组织退耕农户进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8万次,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给退耕农民培训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农民退耕涌跃,培训积极,为本项目实施提供基础。本项目任务落实到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具备立项起动的条件。本项目财务分析,项目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第六章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6.1生态环境现状项目区位于*,建设地点分布较散,但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光热资源丰富,供水、供电条件便利,环境条

41、件,适合林业种植与养殖,在各实施占方圆2公里内无工矿生产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源。当地水、空气、土壤均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6.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6.2.1 林业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主要进行林果种植、特色养殖、薪炭林建设与退耕农民培训四项内容。林果种植、薪炭林建设属于生物工程,是绿化环境、美化环境的绿色产业,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集约经营工业原料林的规模化、有序化发展,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项目建设区人民的共同致富。但人工造林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也潜在有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因素。这种潜在的因素主要有:1、未能采取适当环保措施的大面积

42、纯林,单一无性系品种造林,由于不能实现造林品种的广泛性和选择性,容易引起病虫害和土壤退化;2、不适当的造林整地,必然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这些潜在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造林地布局和经营措施控制得当,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避免。6.2.2畜牧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畜牧养殖业在生产与运行中,主要产生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如不妥善处理,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1、废水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尿液、畜群消毒除虫、洗浴用水及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PH、CODcr、SS、BOD5及酸、碱、实验药品等。2、废气主要是牛羊粪便及尿液产生的臭气。3、固体废物粪便、病死牛羊尸体等。6.3环境保护措

43、施6.3.1 林业环境保护主要措施针对以上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如下保护措施:1、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人工林造林整地时,严禁砍伐一切有保护价值的天然林分,采取适当的营林措施,使新栽的人工林与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形成适当的块状混交,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2、树种镶嵌混交本项目所选用的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树种大部分是我国或本区的优良乡土树种,有较好的适应性,防护效能好,并能速生、丰产,项目除了营造一定面积比例的多品种混交栽种,小班配置尽量形成块状或带状混交,避免大面积连片营造纯林。3、水土流失控制造林必须沿等高线设置植被隔离带,“品”字布穴,林地清理要注意保留原有珍贵荒漠植被,整地采用穴垦

44、,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不论坡度大小,都应采用水平阶,鱼鳞坑等整地方式,此外,禁止樵采林下桔枝落叶,以提高林地水源涵养能力和保持土壤肥力。4、病虫害防治在立地选择和树种配置等方面都考虑防止病虫害的因子,在发生病虫害时,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细菌和哺食天敌控制虫害,及时清除病株,提高林分抵御病虫害能力。病虫害严重时,要使用高效、广谱、低毒、低残效,减少伤害有益生物,在调入种子苗木、种植材料时,必须做好严格的检疫制度。此外,减少环境污染,应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6.3.2 畜牧业环境保护主要措施本项目将按照“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使用”的原则,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

45、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项目属于种养殖项目,本身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本项目选取了目前较先进、合理和清洁的工艺,污染量很少。1、废水的治理将生活污水、牛羊消毒及洗浴用水通过中心地下污水管道汇集流入已有的污水处理场,经地埋式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经二段生物氧化工艺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其处理流程如下:固液分离发酵 液 体处理水固 体 灌溉、排放生活污水集污池牛粪尿收集地下厌氧氧化池调节池耕地粪便污水处理流程图2、废气的治理在特种养殖区栽植防护林及大面积绿化。定期对棚圈喷洒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粪便臭气向外扩散及对外界大气环境产生影响。3、固体废弃

46、物的治理粪便采用高温发酵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用于林区或农田作为有机肥料。病死牛羊经焚烧炉处理。6.4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建设,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的特点,合理布局各生产要素,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周边原始植被,提高覆盖率,改善生产基地周边环境。本项目的实施,只要依托科技、合理规划,注重和克服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项目建成后不会对项目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大的不良影响。只要生产工艺合理,操作管理得当,就能促进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第七章 项目组织管理7.1 建设管理7.1.1组织机构为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建成,在建设期,本项目将成立“*林业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