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8767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6:2009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保障认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使用为主线,以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较大的产品为重点,加大检查指导和依法查处力度,强化全程监控,完善认证及监管制度,实现“三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促进“三品”持续健康发展。二、工作目标(一)“三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防范和杜绝突发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二)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水平,实现获证单位生产

2、过程有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以及与其对应的生产管理记录档案。(三)增强获证单位使用标志的积极性和规范性,确保90%以上的用标单位规范用标;(四)全面提升认证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健全“三品”监管长效机制。三、整治重点(一)重点产品“三品”中的肉类、禽蛋、生鲜乳、鱼类等。以上产品中不符合“三品”标准的产品,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不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产品。(二)重点单位涉及上述重点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由农技推广和管理部门作为“三品”申报主体的上述重点产品生产基地。(三)重点区域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四、整治任务(一)完善

3、工作制度,提高认证管理有效性一是各县、区(市)“三品”工作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和程序,梳理文件档案,切实做到认证管理“事前有制度、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文档,证后有监管”;二是进一步加大证后监管力度,完善产地动态监管、产品质量监测、包装标识管理、全程可追溯管理、应急预案等监管制度,逐步实现“三品”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强化认证检查员职责,确保检查员在材料受理、材料报送、文件审核以及现场检查过程中行为规范。(二)突出关键环节,强化生产经营规范性积极推行全程监管理念,全面监控“三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突出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证书标志使用等整治要点,加强产地环境

4、监控,规范投入品使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与开展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包装标识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相结合,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与强化获证单位质量安全意识相结合,积极打造从养殖场到屠宰场到市场的安全链条,促使获证单位普遍做到 “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管理有制度、生产有记录、用标规范化”。(三)开展产品监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性深入开展“三品”质量监测,对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加工车间(仓库)的认证畜产品进行抽检。“三品”的申报主体在国家和省例行监测中检出违禁兽药的,第一次将给予黄牌警告,一年内累计两次检出违禁兽药的依据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一律摘证,并向社会曝光。通过开展产品监测,及时发现产品质量突出问题,找准

5、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加强执法与督查,建立健全以监测、分析、预警、防范、控制为主线的“三品”风险管理机制。(四)规范标志使用,维护包装标识合法性积极开展“三品”包装标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促使法律法规规定转变成“三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觉行动。切实开展年检和标志市场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及公众举报的违法违规用标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切实维护“三品”市场秩序。五、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统筹协调“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各县、区(市)局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三品”专项整治工作,建立

6、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组织专门力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二)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各县、区(市)“三品”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迅速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三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整合现有监管力量,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切实将专项整治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应注重宣传引导,强化技术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掌握动态,及时总结各县、区(市)局应指定专人负责“三品”专项整治联系工作,联系人名单于4月1日前报市兽药饲料监测站。要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每月8日和22日前向市兽药监测站通报工作动态,并在各阶段工作完成10日后递交阶段工作总结,及时总结进展和成效,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作为监管制度固定

7、下来,逐步完善“三品”监管长效机制。(四)分工合作,加强沟通市、县两级畜牧部门要按方案要求各负其责任,确保“三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六、工作安排详见附表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市兽药饲料监测站联系人:居炼电话:0852-8620873邮 箱: gulian55552009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列表阶段时间工作名称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目标承办单位第一阶段3月启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印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部署各级“三品”工作机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各地“三品”工作机构按照专项整治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迅速制定本

8、地区具体工作方案市执法支队3月获证单位内部自查组织获证单位对照标准对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自查及时查找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完善内部管理市局规划科3月“严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绿色食品专项抽检组织监测机构对相关绿色食品产品进行抽检,完成产品抽检任务抽检不合格产品及时报告任务下达单位,并依法作出查处。市局兽药饲料检测站3月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根据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风险预警技术规范的要求,转发我省无公害农产品风险预警技术规范,并下达实施。及时掌握风险信息,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质量安全事件市局执法支队第二阶段3月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市场专项检查组织各地工作机构对市场销售的无

9、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用标行为进行查处确保90%以上的用标单位规范用标市局规划科3月有机农产品标志使用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用标行为进行查处确保用标单位规范用标市局规划科3月-11月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通过狠抓十二类产品强制性用标、加大标志监督检查力度、创建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等措施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监管长效机制促使获证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使用标志,实现标志加贴率大幅度提升,初步形成“地县”齐抓共管的标志监管新格局。市局规划科3月-11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抽检在生产基地、加工车间(仓库)和主要销售点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

10、查处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抽检不合格产品及时报告任务下达单位,并依法作出处理市局兽药饲料检测站3月-11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组织监测机构对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进行抽检,完成产品抽检任务抽检不合格产品及时报任务下达单位,并依法作出处理市局兽药饲料检测站4月-11月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有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市局兽药饲料检测站3月-11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标志管理人员培训配合省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的培训1-2期,培养一批懂管理、会审查、善监督、能服务的人才队伍培训检查员,充实体系人员队伍市局规划科第二阶段3月-11月无公害

11、农产品内检员培训配合省厅举办对获证单位内部检查员的培训1期,指导获证单位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监督管理培训内检员,提高获证单位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市局规划科4月-11月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培训组织各地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人员培训培训管理人员,提高认证监管队伍素质市局规划科4月-5月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组织对全市市场中标称为绿色食品的产品进行检查配合工商部门查处假冒绿色食品,纠正企业不规范用标行为,进一步净化绿色食品市场市局规划科8月-9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督察对“三品”认证管理有效性、生产经营规范性、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包装标识合法性开展全面检查督导检查各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市局规划科11月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信息共享体系掌握各地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信息,搭建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监测信息及时在遵义市畜牧水产局网页公布,并上报省农业厅,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信息共享,提高监测工作实效性市局办公室第三阶段12月总结及通报表扬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总结整治工作经验,完善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市局规划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