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8770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 液,血 浆,水(90%92%),晶体物质(2%3%),血浆蛋白(5%8%),白蛋白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细胞(40%50%),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Plasma),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量(blood volume):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6%-8%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血液。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流动缓慢的血液量。血量恒定:维持动物血压恒定,维持全身器官血供失血10%: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

2、代偿恢复 失血20%: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失血30%:出现生命危险,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二、血液的主要机能营养功能血浆蛋白运输功能血浆蛋白、球蛋白维持内环境稳定缓冲对参与体液调节激素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与气味(二)血液的比重(哺乳动物)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粘滞度血液的相对粘滞度约45,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相对粘滞度约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3、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四)血浆渗透压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称血浆渗透压。正常值(哺乳动物):313mOsm/kg.H2O5330mmHg711kPa,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等张溶液:张力相等的溶液。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五)血浆的pH(酸碱度)1.正常值:pH为7.27.5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

4、血浆蛋白等(2)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其功能形态: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中央部较薄,周边稍厚。直径约8m,厚约2m,表面积约145m。数量:男子为4.55.51012个/L(450550万个/mm)平均5.1012个/L(500万个/mm)女子为4.05.01012个/L(400500万个/mm)平均为4.51012个/L(450万个/mm)。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男子Hb的含量为:120160g/L(1216g%)女子Hb的含量为:110150g/L(1115g%),第二节

5、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其功能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O2和Hb结合成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Hb 还可以和CO 结合,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的形式运输CO。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运输CO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2.缓冲作用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维持血浆pH。主要的缓冲对:KHCO3/H2CO3;蛋白质钾盐/蛋白质,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和渗透脆性,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循环中,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

6、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然后恢复原形,称为可塑性变形。,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和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会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若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以至最后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发生低渗性溶血。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5%的NaCI溶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5%的NaCI溶液中几乎全部破裂。故临床上以0.35%0.45%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三)红

7、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ESR)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的概念: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又称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值:男性第一小时不超过15mm(015mmh),女性第一小时不超过20mm(020mmh)。,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测定血沉的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此时易发生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是多个红细胞发生以凹面相贴。叠连的原因是

8、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造血过程(图),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原料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Hb的分子结构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骨髓造血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

9、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原料叶酸: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严重的贫血)维生素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有促进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内因子维生素B12 形成复合物:.防止维生素B12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内因子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吸收入血。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4)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调节

10、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爆式促进因子;雄激素,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2、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血管外破坏:在脾、肝等处进行。红细胞衰老后,变形能力下降,不易通过直径比它小的血管。脾脏具有复杂的血管分布,变形能力差、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容易滞留于脾内血窦,被脾内丰富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肝脏内的巨噬细胞也能识别、吞噬损伤较重的红细胞。由于肝血流量远大于脾,所以肝对红细胞的破坏远大于脾。红细胞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碰撞而破坏。,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1、数量:4.010.0109/L(400010000/mm3),白细胞的生成部位:红骨髓,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渗出:白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趋化性: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主要功能: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

12、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清除衰老与损伤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巨噬细胞在吞噬血红蛋白后,还参与机体内铁的代谢以及胆色素的代谢。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白介素(IL1、IL3、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INF-)等。,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引起临床荨麻疹、哮喘等速发性

13、过敏反应。胞内颗粒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 敏反应。,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4.嗜酸性粒细胞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吞噬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颗粒。产生前列腺素E释放组胺酶参与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将通过其膜上受体粘着于蠕虫,进而释放颗粒内所含的碱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等损伤蠕虫。,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功能5.淋巴细胞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

14、性免疫反应,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称为胸腺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骨髓源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二、白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哺乳动物血小板无细胞核,为两面凸起的椭圆形小体,

15、直径24m,内有各种细胞器(颗粒、致密体等)。数量:100300109/L(1030万/mm3)。,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等表面粘着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当血液流经受损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粘附反应可能与vWF(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有关。,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聚集血小板发生粘附后,进一步互相聚合在一起,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但聚集后又可解聚,称为可逆性聚集,主要由受损组织释放的ADP或低

16、浓度的外源性ADP引起。第二时相发生较慢,聚集后不能解聚,称为不可逆聚集,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引起。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的存在,而且要由ATP提供能量。,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释放和吸附血小板在聚集的同时,向外释放生物活性物质:ADP、血小板因子(PF)、5-羟色胺、TXA2、vWF、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因子(PF3)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凝血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4.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17、,牢固地封闭血管破口。,三、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的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生成的调节,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14天,衰老的血小板在肝、脾内破坏。,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检测指标:出血时:13min,凝血时:35min。,一、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一、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特点:除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外,都存在于血浆中;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的球蛋白;凝血因子一旦被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即按一定顺序使凝

18、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患血友病,表现为即使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凝血时间延长。,一、血液凝固(二)凝血过程,二、抗凝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有时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由此引发凝血过程。但这一过程仅在损伤部位形成一个血凝块止血栓,通常并不会堵塞血管内腔,更不会扩展到全身,这表明体内存在抗凝系统(anticoagulative system)。1.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AT)AT是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脂蛋白,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都是丝氨酸蛋白酶,AT

19、的作用是封闭这些因子的活性中心,使之失活,起到抗凝作用。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粘多糖,肝素与AT结合后,可使AT的抗凝作用大为增强(约1000倍)。另外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二、抗凝系统1.体液抗凝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一是抑制凝血因子a的催化活性;二是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蛋白质C(protein C PC):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由凝血酶(a)激活。作用:一是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

20、作用;二是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二、抗凝系统2.细胞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是指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主要是巨噬细胞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等参与凝血的物质进行吞噬。,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办法1.加速凝血(1)加钙离子(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3)应用促凝剂(4)局部适宜加温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草酸铵或草酸钾(2)降低血液温度。(3)应用抗凝剂(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三、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意义:使血液保持在液体流动状态,血管内血

21、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非特异性免疫:由皮肤、粘膜等外部防御部分、以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清蛋白等内在防御部分组成的先天免疫防御系统,组成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入侵的第一道生理防线。能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迅速作出应答(反应),由于这种应答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无特异性,因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当病原微生物突破了生理上的第一道防线,获得性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组成了第二道生理防线。获得性免疫系统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后产生的,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而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二节

22、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细胞免疫:具有特异性免疫机能的细胞直接与某种特异的抗原相互作用(直接接触)而实现的免疫机能。体液免疫:由免疫细胞生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以对抗某一种相应抗原而实现的免疫机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主要功能:吞噬细菌: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

23、(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2.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颗粒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 敏反应。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引起临床荨麻疹、哮喘等速发性过敏反应。,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吞噬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颗粒。产生前列腺素E释放组胺酶参与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将通过其膜上受体粘着于蠕虫,进而释放颗粒内所含的碱性蛋白和过氧化

24、物酶等损伤蠕虫。,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4.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吞噬杀伤并消化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和损伤组织;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白介素(IL1、IL3、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INF-)等。,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5.淋巴细胞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

25、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称为胸腺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骨髓源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二、白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的生成,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2、聚集3、释放反应4、收缩,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称为血

26、液凝固(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其每一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反应。血凝过程一旦开始,各种凝血因子便按一定顺序先后被激活,形成“瀑布”样的级联放大的正反馈反应连,直至血凝过程结束。,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12,11,9+8,10+5,2,1外源性凝血途径:3+7,10+5,2,1,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二、抗凝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有时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由此引发凝血过程。据估计10ML血浆所生成的凝血酶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凝固,但这一过

27、程仅在损伤部位形成一个血凝块止血栓,通常并不会堵塞血管内腔,更不会扩展到全身,这是因为体内存在抗凝系统(anticoagulative system)。,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二、抗凝系统(一)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AT),因子、都是丝氨酸蛋白酶,AT的作用是封闭这些因子的活性中心,使之失活,起到抗凝作用。(二)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粘多糖,肝素与AT结合后,可使AT的抗凝作用大为增强(约100倍)。另外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三)蛋白质C(protein C PC):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

28、因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由凝血酶(a)激活。作用:一是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二是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一是抑制凝血因子a的催化活性;二是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意义:使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内变得通畅。血浆中还存在对抗纤溶酶的抗纤溶酶,两者

29、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四、相互作用凝血抗凝系统纤溶抗纤溶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一)凝血系统能激活纤溶系统:F 激活启动凝血系统后,继之启动纤溶系统。(二)纤溶系统能抑制凝血系统: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时的降解产物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纤溶酶可分解多种凝血因子。(三)两者处于动态平衡:既能在血管受损处迅速发生凝血,参与止血过程,又能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第四节 血型,血型:通常指的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MN、P等23个血型系统。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在人与人之

30、间输血时,若血型不同,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的血管内会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簇的细胞团,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它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白细胞膜上也有血型抗原,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一、ABO血型系统(一)分型原则(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把血液分成A型、B型、AB型和O型4型。由兰茨坦纳(Landsteiner)1901年发现。凝集原(血型抗原):为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分为A抗原、B抗原2种。凝集素(血清抗体):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有

31、抗A抗体、抗B抗体2种,属于天然抗体,为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血清抗体的分布规律:某一型血型的血清中不能含有与自身血型抗原相凝的血清抗体,只含有不与自身血型抗原相凝的血清抗体。,(二)遗传与分布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H)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A、B、H凝集原生成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上。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ABO血型在汉族中的分布:A型31.31%,B型28.06%,AB型9.77%,O型30.86%。,(三)ABO血型鉴定,二、Rh血型系统恒河猴(Rhesus m

32、onkey)的红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取家兔血清与人红细胞混合发生凝集反应。(一)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c、D、E、e五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汉族1)(二)Rh血型抗体 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Rh-的人接受Rh+血液输入后,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抗体。抗体主要为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三)临床意义1.输血时:Rh-者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必须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时:Rh-的母亲若曾输过Rh+血,怀孕后其胎儿又为Rh+,孕妇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进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溶血。,Rh血型系统及新生儿溶血,三、ABO血型的输血原则输血时以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