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8822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177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总复习.ppt(1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蛋白质化学,要点:氨基酸的通式及分类肽键的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关系变性的本质及应用,蛋白质的元素组成,1、元素分析表明:C 50-55%H 6-8%O 19-24%N 13-19%S 0-4%还含有少量的P、Fe、Cu、Zn、Mn、Co、Mo、I,氨基酸的结构特点,(1)蛋白质水解所得的氨基酸为-氨基酸(脯氨酸为-亚氨酸)(2)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均为L-型(甘氨酸除外),氨基酸的分类,1、非极性侧链氨基酸(脂肪族)2、非电离极性侧链氨基酸(芳香族)3、酸性侧链氨基酸4、碱性侧链氨基酸,肽的相关概念,1、氨基酸残基:肽链中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称为氨基酸残基;2、

2、肽或肽链:由多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寡肽,多肽等),谷胱甘肽,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2、空间结构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概念: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这种顺序是由基因上的遗传信息决定的。2、主要结构键:肽键 二硫键,二级结构,1、螺旋2、-折叠3、-转角4、无规线团,螺旋,概念:多肽链中肽键平面通过-碳原子的相对旋转,沿长轴方向,按规律盘绕形成的紧密螺旋盘曲构象。,三级结构,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的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四级结构,概念: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这

3、种蛋白质的每一条肽链称为一个蛋白质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共价键相连接。,变性,概念: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裂,天然构象被破坏从而引起理化性质的改变,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本质是空间结构的破坏),变性的应用,临床上用煮沸,高压蒸汽,乙醇,紫外线等使细菌蛋白质变性,达到灭菌的作用。低温保护或延缓生物活性蛋白质变性,别构效应,概念:当某些小分子物质特异的与某些蛋白质或酶结合后,引起该蛋白质或酶构象发生微妙而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其活性的改变,这种效应成为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蛋白质的两性解离,第 三 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Structur

4、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核酸的分类及分布,核酸的化学组成,1.元素组成C、H、O、N、P(910%),核苷酸:AMP,GMP,UMP,CMP脱氧核苷酸:dAMP,dGMP,dTMP,dCMP,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多磷酸核苷酸:NMP,NDP,NTP,环化核苷酸:cAMP,cGMP,二、核酸的一级结构,定义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书写方法,5 pApCpTpGpCpT-OH 3,5 A C T G C T 3,目 录,(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Watson,Crick,1953),DN

5、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及小沟(minor groove)相间。,目 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Watson,Crick,1953),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GC)。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目 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Watson,Crick,1953),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目 录,(二)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

6、构:超螺旋,(三)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 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的组成DNA:约200bp 组蛋白:H1H2A,H2BH3H4,二、DNA的变性(denaturation),定义: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方法:过量酸,碱,加热,变性试剂如尿素、酰胺以及某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变性后其它理化性质变化:,OD260增高粘度下降比旋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目 录,Tm: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

7、A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目 录,DNA-DNA杂交双链分子,不同来源的DNA分子,一、mRNA的功能 把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 含 1020%稀有碱基,如 DHU 3末端为 CCA-OH 5末端大多数为G 具有 TC,二、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氨基酸臂 DHU环 反密码环 额外环 TC环,氨基酸臂,额外环,*rRNA的结构,三、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rRNA的功能参与组成

8、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酶的概念,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酶、核酶(脱氧核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一、酶的分子组成,金属辅助因子的作用,维持酶分子构象,甚至参与活性中心的形成;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对底物起作用;在酶分子中通过本身的氧化还原而传递电子;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影响酶的活性中心。,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作用主要有维生素及其衍生物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作用,传递电子、质子或其它基团。,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的高度不稳定性,酶的催化特点,酶的活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act

9、ive site),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以定量的阐述。影响因素包括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底物浓度的影响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S:

10、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Km与Vmax的意义,Km值 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意义:a)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b)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c)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目 录,Vmax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升高;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低。,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

11、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低温的应用,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optimum 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五、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抑制剂(inhibitor)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区别于酶的变性,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 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类型,不可逆性抑制(酶与抑制剂共价结合),可逆性抑制(酶与抑制剂非共价结合):,竞争性抑制(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非竞争性抑制(不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反竞争性抑制,酶活性的调节,(一)酶原与酶原的激活,酶原(zy

12、moge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酶的前体水解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这种无活性的前体称为酶原.,酶原的激活,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称为酶的激活,其本质是酶活性中心的形成与暴露的过程 伴有酶蛋白一级结构的改变,生理意义,消化系统中几种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出来,不仅避免了细胞的自身消化,而且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在血液循环中以酶原的形式存在,能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还可视为酶的储存形式,(二)别构调节,某些酶除了结合底物的部位(活性中心)以外,还有一个或几个部位,当专一的代谢物分子可逆

13、结合到这些部位时,可引起酶的构象发生变化,酶的活性中心也随之变化,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三)酶的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常见类型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乙酰化和脱乙酰化甲基化和脱甲基化腺苷化和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四)同工酶,*定义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举例:乳酸脱氢酶(LDH1 LDH5),由四个亚基组成。亚基有骨骼肌型(M型

14、)和心肌型(H型)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它们的电泳速度不同,对同样的底物亲和力也不同。,糖代谢的概况,葡萄糖,丙酮酸,H2O及CO2,乳酸,乳酸、氨基酸、甘油,糖原,核糖+NADPH+H+,淀粉,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15、,E2,E1,E3,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部位:胞液及线粒体,糖的有氧氧化*概念,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G(Gn),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乙酰CoA,H2O,O,ATP,ADP,TAC循环,胞液,线粒体,(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16、(acetyl CoA)。,总反应式:,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中进行。,(二)三羧酸循环,*概述,*反应部位,NADH+H+,NAD+,NAD+,NADH+H+,GTP,GDP+Pi,FAD,FADH2,NADH+H+,NAD+,柠檬酸合酶,顺乌头酸梅,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目 录

17、,.关于的特征记忆,唯一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两次连续脱羧反应,生成三个限速酶四次脱氢产生9个结论:每个乙酰CoA经过一次共生成0个,2.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呼吸链提供H+e。,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此表按传统方式计算ATP。目前有新的理论,在此不作详述,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糖原合成途径,2.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3.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尿苷

18、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UDPG),4.-1,4-糖苷键式结合,此步的糖原合酶是限速酶,二、糖原的分解代谢,*定义,*亚细胞定位:胞 浆,*肝糖元的分解,1.糖原的磷酸解(限速),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部位,*原料,糖 异 生*概念,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1.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丙

19、酮酸,草酰乙酸,PEP,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2.1,6-双磷酸果糖 转变为 6-磷酸果糖,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一)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二)补充肝糖原,三碳途径:指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为糖原的过程。,(三)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乳酸循环(lactose cycle)(Cori 循环),循环过程,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乳酸,乳酸,丙酮酸,血液,磷酸戊糖途径*概念,磷酸戊

20、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一)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水平,即血糖浓度。正常血糖浓度:3.896.11mmol/L,血糖及血糖水平的概念,血糖,一、血糖来源和去路,二、血糖水平的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的调节,举例: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运进入肝外细胞;,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加快糖的有氧氧化;,抑制肝内糖异生;,减少脂肪动员。,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三、血糖水平异常,(一)高

21、血糖及糖尿症,1.高血糖(hyperglycemia)的定义,2.肾糖阈的定义,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称为高血糖。,当血糖浓度高于8.8910.00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可出现糖尿。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二)低血糖,1.低血糖(hypoglycemia)的定义,2.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时称为低血糖。,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 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糖蛋白,定义一条或多条糖胺聚糖以共价键与核心蛋白形成的化合物。,特点糖占比例大,约一半以上,具有

22、多糖性质。,分布分布于软骨、结缔组织、角膜基质、关节滑液、粘液、眼玻璃体等组织。,蛋白聚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CO2和H2O,O2,能量,ADP+Pi,ATP,热能,*生物氧化的概念,乙酰CoA,TAC,2H,呼吸链,H2O,ADP+Pi,ATP,CO2,*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定义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

23、n)。组成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2H 2H+2e),一、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两条主要的呼吸链比较:辅酶Q是汇合点,二、氧化磷酸化,*定义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胞液侧,基质侧,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1.呼吸链抑制剂 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2.解偶联剂使氧化与磷酸化偶

24、联过程脱离。如:解偶联蛋白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如:寡霉素,抑制剂,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CO、CN-、N3-及H2S,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ATP的生成和利用,ATP,ADP,机械能(肌肉收缩)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化学能(合成代谢)电能(生物电)热能(维持体温),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脂类的分类、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脂肪的消化,1、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中进行;2、过程:(1)乳化: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使不溶于水的脂类分散成水包油的小胶体颗粒,提高溶解度和与酶接触的面积。(2)酶作用消化:胰脂肪酶、磷

25、酯酶、辅脂酶、胆固醇酯酶等3、产物: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部分乳化的脂肪微粒。,脂肪的吸收,1、部位:主要在小肠2、过程:(1)甘油、脂肪酸可以溶于水经毛细血管吸收;(2)乳化的脂肪颗粒、高级脂肪酸及相应的水解物等经淋巴管吸收。,甘油三酯的分解,1、脂动员2、脂肪酸的氧化分解3、酮体的生成4、甘油的氧化分解,脂动员,概念:储存于脂肪组织中的三酯酰甘油,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释放入血供给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三酯酰甘油脂肪酶脂肪酶 二酯酰甘油脂肪酶 单脂酰甘油酯肪酶,-氧化,脂酰基进入线粒体基质后,从脂酰基的-碳原子开始,经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酶促反应,

26、脂酰基断裂产生1分子乙酰辅酶A和1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辅酶A。,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FA在肝脏经-氧化生成的乙 酰CoA在酶的催化下转变成的 三种中间代谢物的总称 乙酰乙酸-羟丁酸 丙酮,肝、肾及小肠粘膜为氧化甘油的主要组织肌肉、脂肪细胞中激酶活性很低,甘油的氧化,脂肪酸合成小结:部位:胞液(肝和脂肪组织)、原料;乙酰CoA,NADPH酶系:FA合成酶系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酰基载体:ACP-SH一次循环:缩合、加氢、脱水、加氢,延长2C 合成方向:-CH3-COOH供氢体:NADHP+H+糖供终产物:软脂酸,胆固醇的合成(HMGCoA还原酶为限速酶),1、合成部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

27、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以合成胆固醇,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胆固醇合成酶系存在于胞液及光面内质网膜上,因此胆固醇的合成主要在细胞的胞浆及内质网中进行,2、合成原料:乙酰CoA是胆固醇合成的直接原料,它来自葡萄糖、脂肪酸及某些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还需要ATP供能和NADPH供氢。合成1分子胆固醇需消耗18分子乙酰CoA、36分子ATP和16分子NADPH。,胆固醇的转化,1、在肝脏,胆固醇可氧化成胆汁酸,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2、在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变成肾上腺皮质激素;3、在性腺可以转变为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progestogen);4、在皮肤,胆固醇可被氧化为7-脱

28、氢胆固醇,后者经常紫外线照射转变为VD3。,组成:甘油、脂酸、磷脂、含氮化合物,结构:,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X=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甘油磷脂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甘油磷脂的合成,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有合成磷脂的酶系,因此均能合成甘油磷脂,但以肝、肾和肠等组织最为活跃。,合成原料及辅因子 FA、甘油 G 2位不饱和FA 植物油 胆 碱 3(CH3)甲硫氨酸 食物 乙醇胺(必需AA)丝氨酸(非必需AA)、ATP、CTP,血浆脂蛋白,血浆中含有的脂类统称为血酯;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和游离脂肪酸(free f

29、atty acid,FFA)。血脂都是以血浆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并运输的,脂蛋白由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而形成。,电 泳 法,脂蛋白(LP),泳动最快前脂蛋白(pre LP)脂蛋白(LP)乳糜微粒(CM),停留在点样的位置上,超速离心法,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乳糜微粒(CM),乳糜微粒(CM),在小肠粘膜细胞中生成,主要功能就是将外源性甘油三酯转运至脂肪、心和肌肉等肝外组织而利用,同时将食物中外源性胆固醇转运至肝脏;,(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主要在肝脏内生成,VLDL是体内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方式;(3)低密度脂蛋白(LDL)LDL由

30、VLDL转变而来,功能是将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到肝外组织,保证组织细胞对胆固醇的需求。,(4)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在肝脏和小肠中生成,主要功能是将肝外细胞释放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这样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中聚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2.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催化(酶)、免疫(抗原及抗体)、运动(肌肉)、物质转运(载体)、凝血(凝血系统)等。,3.氧化供能人体每日18%能量由蛋白质提供。,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一家借两三本书来”,蛋

31、白质的互补作用,指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其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而提高营养价值。,一、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消化的生理意义,由大分子转变为小分子,便于吸收。消除种属特异性和抗原性,防止过敏、毒性反应。,消化过程,(一)胃中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2.5,对蛋白质肽键作用特异性差,产物主要为多肽及少量氨基酸。,(二)小肠中的消化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内肽酶(endopeptidase),外肽酶(exopeptidase),二、氨基酸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二肽吸收机制: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三、蛋白质的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和吸收的蛋白

32、质及其消化产物所起的作用,腐败作用的产物大多有害,如胺、氨、苯酚、吲哚等;也可产生少量的脂肪酸及维生素等可被机体利用的物质。,蛋白质的腐败作用(putrefaction),四、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定义指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酮酸的过程。,脱氨基方式,氧化脱氨基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五、-酮酸的代谢,(一)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二)转变成糖及脂类,(三)氧化供能,-酮酸在体内可通过TAC 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H2O和CO2,同时生成ATP。,氨的转运形式:,丙氨酸谷氨酰胺,氨的主要去路:尿素的生成,(一)生成部位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中。,(二)生成过程,尿素生成的过程由Hans

33、Krebs 和Kurt Henseleit 提出,称为鸟氨酸循环(orinithine cycle),又称尿素循环(urea cycle)或Krebs-Henseleit循环。,(五)高氨血症和氨中毒,血氨浓度升高称高氨血症(hyperammonemia),常见于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酶的遗传缺陷也可导致高氨血症。,高氨血症时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称氨中毒(ammonia poisoning)。,TAC,脑供能不足,脑内-酮戊二酸,氨中毒的可能机制,一、氨基酸脱羧基作用,胺类的功能,-氨基丁酸: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牛磺酸: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组胺:组胺是强

34、烈的血管舒张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可刺激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5-羟色胺:脑内作为神经递质,起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多胺: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如胚胎、再生肝、肿瘤组织)含量较高,其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活性较强。,二、一碳单位的代谢,定义,某些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生理功能:作为合成嘌呤和嘧啶的原料把氨基酸代谢和核酸代谢联系起来,种类,甲基(methyl),-CH3,甲烯基(methylene),-CH2-,甲炔基(methenyl),-CH=,甲酰基(formyl),-CHO,

35、亚胺甲基(formimino),-CH=NH,甲硫氨酸循环(methionine cycle),甲硫氨酸,S-腺苷同型 半胱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同型半胱氨酸,FH4,N5CH3FH4,N5CH3FH4 转甲基酶,(VitB12),H2O,腺苷,RH,ATP,PPi+Pi,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白化病:缺乏酪氨酸酶尿黑酸症:尿黑酸氧化酶的酶先天缺陷苯酮酸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头合成补救合成,嘌呤碱从头合成的元素来源,CO2,天冬氨酸,甲酰基(一碳单位),甘氨酸,甲酰基(一碳单位),谷氨酰胺(酰胺基),合成过程: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可分为两个阶段:(1)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

36、(IMP);(2)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定义,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核苷酸,核苷,核苷酸酶,Pi,核苷磷酸化酶,碱基,1-磷酸核糖,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AMP,GMP,H(次黄嘌呤),G,X(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痛风症的治疗机制,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别嘌呤醇,嘧啶合成的元素来源,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DNA RNA 蛋白质 RNA(病毒)蛋白质,复制,翻译,转录,复

37、制,逆转录,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1、DNA的生物合成2、RNA的生物合成3、蛋白质的生物合成,DNA的生物合成,DNA的生物合成方式有:1、复制 2、逆转录特征:1.半保留复制 2.半不连续复制 3.DNA复制具有高度的忠实性和准确性 4.边解旋边复制 5.DNA复制从起始点开始双向进行 6.DNA复制时模板方向是35方向,DNA合成方向为53方向,DNA旋转酶,ATP,ADP+Pi,DNA结合蛋白,引物RNA,引物酶,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连 接 酶,RNA引物,解旋酶,DNA聚合酶,复制叉移动方向,5,3,,3,5,,3,5,,领头链,随从链,反转录作用,1、概念:以dNTP为

38、底物,以RNA为模板,tRNA(主要是色氨酸tRNA)为引物,在tRNA3H末端上,按53方向,合成一条与RNA模板互补的DNA单链,这条DNA单链叫做互补DNA(cDNA)。,二、逆转录过程,逆转录酶,RNA,RNADNA,逆转录酶,DNA,逆转录酶,DNA,切除修复 在DNA聚合酶、连接酶等共同作用下,将DNA的损伤部位进行切除、修补、连接,使损伤的DNA得以修复。切除修复是细胞修复损伤DNA的主要方式。,参与转录的物质,模板:DNA原料:NTP(ATP,UTP,GTP,CTP)酶: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其他蛋白质因子,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s

39、tructural gene)。转录的模板:模板链: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能指导转录生成RNA的单股链;编码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在DNA分子双链上某一区段,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条单链上。,核心酶(core enzyme),全酶(holoenzyme),原核RNA聚合酶:,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RNA聚合酶:位于核仁中,转录出rRNARNA聚合酶:位于核质中,转录出hnRNA(mRNA的前体)RNA聚合酶:位于核质中,转录出tRNA和5srRNA,目 录,终止阶段,(1)依赖因子的转录终

40、止(2)不依赖因子的转录终止,真核细胞的转录后加工,mRNA:(1)加帽(2)加尾(3)剪接()碱基修饰,目 录,碱基修饰,目 录,rRNA的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即翻译,就是将核酸中由 4 种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方式解读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20种氨基酸(AA)作为原料酶及众多蛋白因子,如IF、eIF ATP、GTP、无机离子,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包括,三种RNAmRNA(messenger RNA,信使RNA)rRNA(ribosomal RNA,核蛋白体RNA)tRNA(transfer RNA,转移RNA),tRNA与氨基酸的活化,反密码环,氨基酸臂,氨基酰-tRNA合成酶,氨基酸的活化,IF-3,IF-1,IF-2,GTP,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起始复合物形成,目 录,生物技术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目的 分离获得某一感兴趣的基因或DNA 获得感兴趣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实现基因克隆所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作称基因工程,又称重组DNA工艺学。,重组DNA技术操作过程可形象归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