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9932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整体背诵。(春江花月夜)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二、朗读、提问思索: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务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三、怀古咏史诗1、如何来辨别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形式标记: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国力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2、如何鉴赏(或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留意的方面:)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要分析写法,特殊要留意分析典故。(对比、自比)千古兴亡多少事,叹

2、人叹己叹人生四、鉴赏诗歌1、弄清史实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卷土重来。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遣怀2、体会意图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缘由,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人们历来观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

3、了一种英雄气节。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杜牧,你怎么看?3、诗歌赏析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一般常识,并示意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垂头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缘由,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观赏项羽“无

4、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终关头,假如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接受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输赢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惋惜的是项羽却不愿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供应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挥而就,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概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白“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主动意义的。总结1、借古抒怀(争论)。(诗人重评历史

5、,表达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2、以争论明理,见解新奇、深刻。(诗中含一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行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白“败不馁”的道理,具有主动意义。)4、领悟感情5、分析写法:争论五、对比分析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它确定找到那一撇。它找了许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学生说是分数一一“我”觉得这不是它要的,那一撇究竟又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务,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6、,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惫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务所写的咏史之作,其争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靠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卷土重来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主动向上。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索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定,认为民心和形势确定了斗争的输赢,历史的规律不行违反。第一首好。作者指责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指责、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

7、道理,颇有主动意义。其次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其次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2、为什么两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牧乃世家子弟,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闻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化,探讨文学政治经济,打算入辅为相。杜牧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耻”,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二王安石,他是宋朝出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当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肯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状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危为安的。六、小结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A、咏古迹B、怀古人C、忆古事古事一一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古人一一A、借古人自比(相像之处)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2、思想内容:A、感慨盛衰无常B、感慨国运衰微C、抒发爱国情怀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明珠暗投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