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9467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0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习作六,介绍家乡的名人,人物简介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退休。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

2、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地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

3、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

4、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家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杨善洲深入基层的精神启示我们,不同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远是做好群

5、众工作的坚实基础。杨善洲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文稿时读到:我对家庭欠债很多但当时只有如此选择,不然,革命不成功,家庭无从说起。,张问德(公元1881年一1956年),字崇仁,云南腾冲城人。曾经是朱德和叶剑英的老师。1942年夏,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军政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遂使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时张问德已年过花甲,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抗日县长”之名不胫而走。,临危受命当时有一位赋闲在家的名士张问德,他62岁临危受命做了抗日县长,当着一百多名围观的老百姓,张问德

6、宣誓就职,时云南省主席龙云授张问德少将执法官军职以服众,协调当地军政。沦陷期间,张问德随身携带一面中国国旗,他发动群众,经历了四次反扫荡。他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县政府一直牢牢钉在敌后。,正气凛然尤其应当载入史册的是,在最困苦的1943年,当占领军的行政首领田岛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的时候,张问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书一封,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当时,驻守腾冲的日本行政长官田岛发现,逃跑的县长和扶持的伪县长都没有在城外抗日的张问德影响大。于是,田岛给张问德写了一封信,借口要就腾冲人民的生活进行“坦诚的商谈”,实质是想收买张县长。张问德看信后大笑,三天后回

7、敬了一封答田岛书,历数日寇侵入腾冲所犯下的罪行,最后凛然指出:“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在信的末尾,这位流亡县长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头衔: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这封回信后来被转呈中央政府,并登载于全国各报,还被选入了国史馆。当年的军政部部长陈诚称誉张问德是: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段林希,中国新生女歌手,云南保山人。2011“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总冠军,阳

8、光正能量才女,有“云南之光”之称。锅盖头、大眼镜、小虎牙、羞涩笑、吉他弹唱是她的特色。她温柔而又富于感性的嗓音、扎实的唱功、正能量十足的歌声、对歌曲情感的细腻处理以及多种类型曲风的准确驾驭,深受大家的欣赏和喜爱,而她灿烂的微笑更是使人不论何时都会感到十分温暖。她,是正能量的代言人,在社会上为抗战老兵捐款13万元,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初中毕业后,段林希没有继续学业,开始在琴行教吉他赚点生活费。那几年,父亲失业发生挫折,负债累累,段林希来到舅舅的酒吧驻唱,最初每个月拿着600元的工资,懂事的她还一边帮爸爸攒钱还债。对于没有再上学,段林希很坦然:“对于失学也不遗憾,我很想学东西,但没想过一定非

9、要在学校(上大学)来学习。”平时除了上班,其余时间都是跟音乐有关。十点半酒吧开到晚上十点半关门。所以叫十点半酒吧。这一点可能对于我们见惯了大都市的酒吧的人来说都会有点惊讶!因为大多数酒吧这个时候应该才是一天中开始的时候。,艾思奇,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后裔。1910年生于云南腾冲和顺李家大院。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1936年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10、立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积极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在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编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艾思奇同志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称他为“人民的哲学家”。他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译东审阅,毛译东亲笔加上了“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这是毛译东代表党中央对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的光辉的一生所作出的最为恰当的重要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