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9934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8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房艳刚,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人地关系、区域关系二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以文化为核心来统率人文地理学各分支的人文地理现象。所以几乎在所有的人文地理学的教材中都把文化作为核心内容。Tery G.乔丹在human mosaic一书中阐述了人文地理学五大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时间过程 人地关系优化调控人地相互作用结果。,一、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地理学是空间的角度来研究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一)

2、形式文化区:根据一种或多种指标划分的,具有某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居住的地域。形式文化区的划分是地理学家用来研究文化空间差异的重要手段。,1.形式文化区,通常以一种文化特征为依据划分形式文化区,最重要的依据(标准)是语言和宗教。例如,以语言和宗教划分的形式文化区,德语文化区、汉语文化区,天主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当然,也有以多种相关的文化特征为依据而划分的形式文化区。爱斯基摩人文化区,它是依据爱斯基摩人的语言(爱斯基摩语)、宗教(萨满教)、经济类型(海上和陆上狩猎)、社会组织(一般以二、三万人具有亲缘和友谊关系为纽带而聚居的地域集团)和住所形式(夏为帐篷,冬为半地窖式石砌房)五种文化特征而确

3、定的。这五种特征相关性强,其分布区完全重合。,(一)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的特点是:(1)均质的,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特征;(2)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域与不明显的边界。一般说来,如果各方面条件均一的话,形式文化区的几何中心就是其核心区。核心区是整个文化区特征表现得最强烈、最典型、最集中、最充分的地区。随着从核心区向外的距离增加,该文化特性的典型性逐渐减弱,最后趋于消失。消失的界线不明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两个文化区之间有较大的过渡地带。(瑞典与挪威、国界)(3)形式文化区划分也可分成不同的等级。大体可分成世界级、地区级和地方级。美国人肯达尔()把世界划分成:西方文化区、伊斯兰、印度、东亚、东南亚、非

4、洲等六大文化区。,(二)功能(职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根据行政区或某种职能划分的,为实现其在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国家、一个贸易区、一个郊区、一个学区都属于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明确的职能中心和明确的边界线。由于功能文化区是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负担此任务需要一种组织机构,其机能中心就是其组织机构的所在地。在其机能中心机构管辖下的范围往往是明确的,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带。(中心不一定位于几何中心,报纸的功能文化区不完整)功能与形式文化区重合:日本与日语,(三)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

5、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乡土文化区的特点与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不同。它既无功能文化区那样具有明确的功能中心,又无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民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例如:长春人民广场每日清晨几千人晨练、跳舞,沈阳中山公园每日清晨有几百人扭东北大秧歌。,二、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的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一)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是指一种文化的发生地,如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发源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四大发明是从

6、中国发源的。牛仔裤则发源于美国西部,风靡全球。文化源地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由人类居住的任何地域都可能成为文化源地。但是,各种文化的影响力有大小不同,影响大者为主要文化源地,主要文化源地是在不断演变的。,例如,在古代,世界古文明中心有五处,这五大古代文明中心都是主要文化源地。即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今巴基斯坦),黄河中游和海河谷地的中国。以上四个市旧大陆的文明中心,都有5000-6000年左右的历史。在新大陆的墨西哥高原和尤卡坦半岛为中心是玛亚文化的源地;以南美洲的秘鲁为中心是印加文化的源地。应该指出,在近代主要文化源地则为

7、欧美,(二)文化扩散,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特朗把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1.扩展扩散。也称展开式扩散或传染式扩散,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纹向四周扩散。即一种文化发明或观点在一个源地发展,又向外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这种文化自然牢固地存在于它的源地。如伊斯兰教。,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容易被人们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电视机与收音机)扩散的速度有差异(交通、通讯技术、事物自身特性),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

8、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少数民族汉语的普及城市小城镇乡村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农民服装更明显巴黎香港上海、北京长春。麦当劳、肯德鸡、沃尔玛在中国的扩散。,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西伯利亚土著人与驯鹿。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原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转放牧驯鹿为生。,2.迁移扩散。,即个人或团体在接受了一种思想或发明后,这些个人或团体移往新地方,这种思想或发明也被带往新地方。唐人街、China town、中餐厅(技艺高的厨师只能来自中国)

9、。速度快,不连续。,3.文化扩散的独有特性,1.S型曲线2.距离衰减规律3.周期性,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最初由人类学家提出,它研究人类及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地理学家吸收人类学的成果,加强了文化生态学研究工作。认为要想说明文化空间必须研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抽象为四种观点。1.直链型文

10、化生态关系: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人基本是自然环境的消极产物,人是可以由自然塑造的泥土。”,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的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是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A-B,A-C,B-C,3.环境观念论:由于心理的因素,不同文化区对于一个地理因素或地理环境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念。人和群体的

11、价值体系(由文化决定)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环境观念,这种环境观又支配着人类行为的动机。(东北,蒙古)北美印第安人的环境观念地球不属于人,而人属于地球。人并不构织生命之网,他只是这个网中的一根线。地球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租用来的。继承的东西很难去珍惜它,因为继承的东西被视为是现成的、非选择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愿望和劳动的凝结,租用的东西则是一种选择且必须付出租金,只有使所租用的东西经过明智的经营而增值才能付得起租金,这就要求所有活着的人都必须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把一个不断增值的地球而不是一个贫病日重的地球还给子孙。,4.和谐型文化生态关系: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2、,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古文化的发源地以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了剩余劳动的产生。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波利尼西亚群岛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所以借助石器生活了几千年。汤因比历史研究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和古希腊)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改变着环境。文化景观就是人类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

13、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整合是文化区存在和扩散的基础。不整合可能导致文化系统的解体与消失。文化交流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中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冲突竞争调适整合。物质文化的整合比较容易。物质文化的发展和运行需要上层建筑的推动,即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市场(制度文化),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国际惯例),精神文化的整合比较慢。,五、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14、,文化景观一般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是视觉上的,例如,我们平时看待一幅风景画或一段风景篇,往往能够从其中所标示的田野风光、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等所构成的复合体认出他是世界什么地方的风光,因为这幅风景画或者段风光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第二是靠人的其他感官感觉到的,是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气氛。如音响、色彩甚至气味等,他们是很难在图片上标示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文化景观研究的主要方面:,1.聚落格局,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某一地区居住建筑物,道路和其他设施的组合特征和空间变化。如中国农村聚落多为集村,反映宗族观念强,美国农村聚落多为散村,反映自由观念,不受束缚,我行我素。例如城市景

15、观与农村景观。,2.土地划分格局,反映人为的经济性或社会性的土地划分。从经营管理上看有集体农庄式(苏联)、小农经济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农场式(资本主义的);从农田分布形态上看,有棋盘格式,同心扩散式等等。,3.建筑风格。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职业建筑与民间建筑,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文化景观论以研究一地区人以前的活动为主,文化景观只反映人文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以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与原因。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二、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

16、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围绕“人地关系”这个客观实体作立论的对象,都是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所以称为人地关系论。要正确进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首先必需探讨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演变。,(一)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只限于对人的生理、性格和气质的制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17、色彩;而后来的环境决定论者扩大到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分布完全受环境的严格控制。,亚里士多德: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足”,“富于热忱”,但“大都绌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气候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希腊“在地理位置上因处于两大陆之间,其秉性也兼有两者的品质。他们既具有热忱,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葆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发展;倘使各种性格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也就能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孟德斯鸠: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

18、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政治制度方面,怯懦使人成为奴隶,勇敢使人维持自己的自由。宗教:顺从的性格容易传播伊斯兰教(亚洲),独立性格容易传播基督教(欧洲)。,黑格尔:三种地理环境干燥高地,广阔草原和平原。平原流域,大江大河流行之地。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游牧生活,好客掠夺成性,无法律制度,家长制。农耕生活,守旧、呆板、孤僻,君主制。捕鱼生活,商业生活,冒险、勇气、智慧,民主制。中国古代也多有这种思想,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是对“天命论”、“神创论”的反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看,在一定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成立的,唯物史观的地理

19、环境决定论是符合实际的科学解释另一方面,它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可能论(possibi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人不能被自然之手所摆弄,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具有一种社会传统,他的活动并不直接由他的自然环境所决定“可能论”认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决定于人的选择能力,强调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相同的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白吕纳认为“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倡导者。“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

20、”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没有必然的需要性,但到处有可能性,而人作为可能性的主人,才是利用可能性的主宰。”,“可能论”过份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而人是根据什么选择?是何动力推动人的选择?白吕纳认为是“心理因素”。如果心理因素是最终原因,必然走向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是结果,仍要回到环境中去寻觅,从而陷入理论上的软弱性,仍未摆脱把人地关系看成因果链的思想怪圈,所以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至少是没有找到人地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但他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具

21、有选择力,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并预见人类改变自然愈甚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愈密切,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该理论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eyRoxby,18801947年)提出。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指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创用了“适应”(Adjustment)一词来代替或(Possibilism)。adjustment这个词不但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指人类对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

22、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故有些学者认为,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4.生态论。(human ecology),生态论观点首先是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18771960年)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其它现象只有当它涉及人和他们的反应时才给予说明。巴氏曾指出“真正的地理学必需从头到尾是一种按人地关系正常秩序的解释性论述”,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因此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

23、识和适应。但当时生态论并没有引起地理学界的支持。,现代生态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再次引伸出人类生态的概念,注重于人类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两理论否定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决定论正好相对,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原苏联的一些学者。“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

24、做不到,就所想不到”。(1)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2)唯意识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7.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文化地理学家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25、因而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美国东北部的农民到西部地区后环境感知出现偏差中国古代把自然灾害看作“神对人的惩罚”湖南人、山东人。,8.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从工具和火作为技术开始使用时,文化就成为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强。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认为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人地关系

26、的观点就称为“文化决定论”。,9.“天人合一”观与天人感应,周易乾卦文言“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人地观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天人合一”观不但有了“人地协调”的意思,而且认为“和”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祭天,旱、涝、蝗灾。反思:东汉王充“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变不能随行而应人。”主张人和地各有其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的绝对化,10.和谐论,20世纪

27、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能力、活动空间的空前膨胀,同时出现了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地关系处于剧烈的对抗中,于是产生了和谐论。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对已经破坏的不协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它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石油会枯竭吗?,对人地关系的思考,第一,人虽然是一种动物,但人更是一种社会动物,有思想、意识,有发明创造,组建成一种社会,并在不断完善这个社会。第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有

28、一个发展过程。第三,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除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外,还应联系到社会、文化环境。第四,人地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彼此对立统一,并在对立统一中前进和发展(P40)。,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埃及文明的产生);2.“逆境美德”:把环境挑战的逆境分为一类,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文明不是建立在条件特别好的地方;3.“中庸之道”(北欧文明扩散在冰鸟受阻)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正确地指出的:“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量。被地理环境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

29、力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不分时间与条件来谈论什么“决定”,“控制”,“影响”,“适应”,“改造”,“征服”等难免会引起不同的理解。,(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种人地关系)天主教中,人犯罪后,只要忏悔就可以得到赎罪和赦免,然后再重新犯罪新教加尔文派,命定论,废除忏悔尽力于自己的职业,增强被选中自信环境生产社会与思想;思想变化生产与环境的变化。制度的初始构建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但制度的改造却可以由理性的人来设计。制度能不能逐步改造、逐步理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宗教)超越价值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立越强烈,他们之间的紧张感就会越强烈,这种文

30、化的理性化潜能也越强。儒家学说过分强调了现实的世界,特别是在早期儒学中,超越价值特别弱,超越价值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对立也特别弱。另一种情形是佛教,在佛教中人们都关注超越世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心。,地理环境是通过生产力的状况对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整个思想上层建筑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地理学比较注意,但对上层建筑的间接作用则不大注意,特别是“环境决定论”受到批判之后,更变得很少有人问津。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环境既然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也会间接地对上层建筑与思想意识产生影响。毛主席提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31、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来。”只有在时、空的背景中,才能正确地理解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利用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和受其限制方面的有利的及不利的条件。,(三)年鉴学派的地理观,历史学家不考虑地理环境不能研究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家不考虑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就不能理解自然的变化。按时间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三种时段,即短(政治、军事、外交)、中(经济与人口)、长(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物质因素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限制而发挥作用。因此,

32、地理学应在时间中研究人地关系。,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提出。,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技术是实物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另两要素的影响。该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其中,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这个四个要素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