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0028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0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群体遗传.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群体遗传,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和机理;进化论研究生物物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每个物种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而新种的形成和发展则有赖于可遗传的变异。群体遗传学是研究进化论的必要基础。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解释生物进化根本原因和历史过程。,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一、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二、哈德魏伯格定律,遗传学群体的概念:群体 是各个体间能互配(相互交配关系)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些个体的简单集合体。个体间互配可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以各种不同方式代代相传遗传学上称为“孟德尔群体”或“基因库”。同一群体

2、内个体基因组合不同,但所有基因是一定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所包含的基因总数。,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有机体繁殖过程并不能把各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递给子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群体遗传学是研究一个群体内基因传递情况 及其频率改变的科学。通过群体中 等位基因频率 和基因型频率 来 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一、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在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之后遗传学中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基因型 是基因的一种组合个体遗传组成。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所有性状表现的类型 基因型与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2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基

3、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指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一个群体内由许多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所组合。基因型是受精时由父母本基因共同组成的,而基因型频率则需从F2的表现型比例推算出来,同时再从F3加以验证。,2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或等位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群体内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的比例。基因频率通过基因型频率推算而来只要环境条件或遗传结构不变,等位基因频率也就不会改变。,3基因频率的推算:设一对同源染色体某基因座有一对等位基因A1A2。其中A1频率为p、A2频率为q,则p+q=1由这一对基因可以构成三种不同基因型 A1A1 A

4、1A2 A2A2个体数为 N11 N12 N22 设群体总个体数为N,即 N11+N12+N22=N,基因型频率 N11/N N12/N N22/N,3种基因型频率为:,2种等位基因频率为:,二倍体生物各基因型由两个等位基因组成 如A1A1、A1A2、A2A2,其中:A1基因有 2N11+N12,A2基因有 N12+2N22。,二、哈德魏伯格定律,1.概念: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即一个体与群体内其它个体交配机会相等)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如突变、选择、迁移等),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保持一定,各代不变。,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群内,基因A1与A2的频率分别为p1和p2(p1+p2=1),三个

5、基因型的频率为:P11=p12,P12=2 p1p2,P22=p22当3种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充分进行随机交配则下一代基因型频率就会和亲代完全一样,不会发生改变。这一现象由德国医生魏伯格(Weinberg W.)和英国数学家哈德(Hardy G.H.)在1908年分别发现哈德魏伯格定律。,2.验证:设一群体内三个基因型频率是A1A1A1A2A2A2P11=p12,P12=2 p1p2,P22=p22这三种基因型产生配子频率为A1:p12+(1/2)(2 p1p2)=p1(p1+p2)=p1A2:(1/2)(2 p1p2)+p22=p2(p1+p2)=p2在一个大群体中,个体间的随机交配 配子间的随

6、机结合可得以下结果:,下一代的三个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A1A1 A1A2 A2A2P11=p12,P12=2 p1p2,P22=p22这三个基因型频率是和上一代频率完全一样。就这对基因而言,群体已经达到平衡。,4定律要点:.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则各代基因频率能保持不变;.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原始等位基因频率 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 就可达到平衡。,4定律要点:.当一个群体达到平衡状态后,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关系是:P11=p12,P12=2 p1p2,P22=p22。实际上自然界中许多群体都是很大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也是接近随机的哈德魏伯格定律基本上

7、是普遍适用的。,5定律意义:哈德魏伯格定律在群体遗传学中的重要性揭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规律。.只要群体内个体间能进行随机交配该群体 将能保持平衡状态和相对稳定。.即使由于突变、选择、迁移和杂交等因素改变 了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但只要这些 因素不再继续产生作用而进行随机交配时,则 这个群体仍将保持平衡。,6打破平衡的意义:在人工控制下通过选择、杂交或人工诱变等途径 就可以打破这种平衡 促使生物个体发生变异 群体(如亚种、变种、品种)遗传特性将随之改变。为动、植物育种工作中选育新类型提供有利的条件。改变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打破其遗传平衡 是目前动、植物育种中的主要手段。,第二节

8、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一、突变(mutation)二、选择(selection)三、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四、迁移(transference),一、突变(mutation),1.基因突变对于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能提供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会影响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如:一对等位基因,当A1A2时,群体中A1频率 减少、A2频率则增加。长期A1A2,最后这一群体中A1将完全被A2代替。这就是由于突变而产生的突变压。,2.当一个群体内正反突变压相等即平衡状态时 设:A1 A2为正突变,速率为u;A2 A1为反突变,速率为v。某一世代中A2频率为q,则A1频率为p=1q。平衡时,qv=

9、pu=(1 q)u qv=uuq qv+uq=u q(v+u)=u q=u/(v+u)同理可得:p=v/(v+u),3.当基因频率未达到平衡时:群体中A1频率的改变值(p)是基因A2的突变频率(qv)减去基因A1的突变频率(pu),即:p=qv pu。例如:A1 A2突变率为1/100万,突变频率u=0.000001A2 A1突变率为0.5/100万,v=0.0000005当一对等位基因的正反突变速率相等(即v=u),则q和p的平衡值为0.5。,二、选择(selection),1.基因突变对于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例如:玉米致死基因:设:正常绿色基因C和等位白苗基因c 的基因频 率为0.5。

10、经过一代繁殖,子代群体中将有1/4隐性纯合体白苗。则:子代群体中的C频率变为2/3、c 频率只有1/3。其中(1/3)2cc的白化苗个体又将被淘汰。,2.育种选择可把某些性状选留下来,使这些性状的基因型频率增加,基因频率朝某一方向改变:.淘汰显性性状可以迅速改变基因频率:只需自交一代,选留具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成功。例如:红花白花 红花 红花3/4:白花1/4 淘汰红花植株、选留白花迅速消除群体中的红花。红花基因频率为0,白花基因频率升至1。,.淘汰隐性性状,改变基因频率较慢:设:未加选择一代的隐性基因频率为p2(0)。淘汰A2 A2,下一代隐性基因频率(p2(1)只能从杂合子所占的比值求出(A

11、2只占杂合体基因的一半)A2在总个体中所占的比值可通过计算求出:,3选择影响基因频率的效果:.基因频率接近0.5时,选择最有效。基因频率或0.5时,选择有效度就降低很快;.当隐性基因很少时,对一个隐性基因的选择 或淘汰的有效度就很低。此时隐性基因几乎完全存在于杂合体中而得到保护。,4.选择影响群体质量性状的基因频率和数量性状遗传改良。,5适者生存,通过突变和自然选择综合作用而形成新生物类型:=如新变异类型比原类型更适应环境条件,可以繁殖更 多后代代替原有类型成为新种。=如新产生类型和原有类型都能生存下来,则不同类型 就分布在各自最适宜地域 成为地理亚种。=新类型不如原有类型 消失。自然选择是生

12、物进化的主导因素,而遗传和变异则是其作用的基础。例如:大量使用DDT毒杀苍蝇逐渐出现一些抗 DDT新类型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亦称随机遗传漂变1概念: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就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于小群体中。,三、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2引起遗传漂变的原因:在一个大群体中,如果不产生突变,则根据哈德 魏伯格定律,不同基因型的频率将会维持平衡状态;在一个小群体中,一个小群体与其它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但这种偏

13、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一般群体愈小愈易发生遗传漂变作用。,3.遗传漂变的作用许多中性或不利性状的存在不一定可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可能是遗传漂变的作用进化。通过遗传漂变所产生的作用可将那些中性或无利的性状在群体中继续保留下来,而不被消灭。例如:在人类不同种族所具有的血型频率差异 无适应性上的意义,但能同类人猿一样将血型差 异一直传递下来,可能是遗传漂变的结果。,四、迁移(transference)指在一个大群体内,由于每代有一部分个体新迁入导致其基因频率变化的现象。个体的迁移也是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因素。但迁移一般是小规模的。,第三节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一、生物进化的概述二、达尔文的

14、进化学说及其发展三、分子水平的进化,一、生物进化的概述,生命在地球上起源于35亿年前。原始地球首先合成氨基酸等有机分子整合成蛋白质、核苷酸和脂肪酸等生命分子产生古细菌等生物有机体蓝藻等原核生物(2534亿年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原始真核生物(22亿年前)植物、动物。,进化论认为:形成一个新种需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隔离等因素作用下从一个旧物种逐渐形成。物种在自然界进化的途径认识有机界在系统发育中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用实验方法人工创造和综合新的物种和新品种。如:采用远缘杂交和细胞遗传分析,发现小麦、棉花、烟草和芸苔属的许多复合种,都是由 低级二倍体经过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 多倍体种。,二、达

15、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拉马克:动物学哲学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认为动植物生存条件的改变是引起遗传特性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外界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有两种形式:.对于植物的影响是直接的:如水生毛茛,生长在水面上的叶片呈掌状、而生长 在水面下的叶片呈丝状;.对具有发达神经系统的高等动物则是间接的:当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引起动物习性和行为改变促使某些器官使用的加强和减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的遗传生物才逐渐得以发展。,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核心是选择 作为选择材料的基础是种内个体 间的微小差异。自然选择自然条件下个体微小差异的选择和积累。种和变种内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繁殖过剩现象出现 生存

16、斗争自然选择,这是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主 要动力。人工选择人类对这些变异进行多代选择和积累、选育出新的品种。,三、分子水平的进化,1.生物科学生物学、分类学、胚胎发生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知识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过程。近30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兴起,生物学家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进化。2.生物进化的遗传信息 蕴藏在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序列中。不同物种间的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成分差异估测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彼此间所具有的核苷酸或氨基酸愈相似、其亲缘关系也就愈近。,3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优点:根据生物所具有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上差异程度:.从数量上精确估计生物种类的进化时期和

17、速度;.估计结构简单的微生物进化;.比较亲缘关系极远类型之间的进化信息。,4蛋白质进化: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进化。DNA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蛋白质主体结构和理化性质。比较生物之间同一蛋白质的组成可以估计其亲缘关系和进化程度发现生物进化中遗传物质变化情况。有些蛋白质在各类生物进化中执行着同一任务,例如,细胞色素C是一种呼吸色素、在氧化代谢中起转移 电子的作用。,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是生物繁殖和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二、物种形成的方式 物种的形成:量变质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2爆发式:不一定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