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必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0360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4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必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现代文阅读必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现代文阅读必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现代文阅读必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现代文阅读必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必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必考.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必考复习,论述类文本 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指导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2-12,考纲解读,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社科文),论述文阅读(4题,16分),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考查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鉴赏的成分不大,主要是信息阅读,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分析能力,复习着力点应放在如何理解文章的内容上(学会检索信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解含义、把握观点),训练点:抓准

2、论点、找准论据、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意。,(一)怎样读文章,通读全文,作阅读标志(钩划圈点)作段落标志(用数字)作语言标志(在词语或句子下面划圈或划横线),作语言标志,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示关注上下文。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

3、思相同。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段落)的结论(观点)所在。,文中表述议论的问题的有关词语或句子段落的中心句(观点句)表述文章总的观点(中心论点或结论)的句子文中所用事例论据涉及的人物名字文中在分析议论时表明理由或原因的句子,(二)怎样把握文章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抓每段中心句(观点句),观点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要读懂每一段。明确文中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在哪一段提出来。明确文章的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哪一段提出。明确文中为论证观点用了几个论据,(三)怎样分析文章的思路,弄清文章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

4、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文章由一个个自然段构成,讲同一个内容(话题)的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大的段落(部分),然后明确这个部分讲了什么意思。可根据段落的观点句(中心句)归纳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四)怎样分析文章的结构,不少议论文都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明确总说部分写了什么(问题和观点);分说部分是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围绕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的,用了哪些论据,阐述(列举)了哪些理由或原因;最后的总说部分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得出(强调)了什么结论(观点).,(五)怎样做选择题,2道选择题,分别为选二题和单选题。认真审题,看清题目是要求选正确(恰当、符合文意、分析正确、是理由、属于原因、能作为论据证明),还是

5、要求选不正确(不恰当、不符合文意、分析不正确、不是理由、不属于原因、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的一项。,拿被选答案对应原文的有关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是否与原文意思相同,或者是否与文中的观点相符,或者是否文中所讲的原因、理由,或者能否作为论据论证观点等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项。有时某一项备选答案所讲的内容(信息)与某一段的句子有关;有时与分散在好几段的多个句子有关,实际上是对这多个句子表达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归纳,注意别遗漏一些句子。,有的备选答案直接摘抄文中的有关句子,显然是符合文意和文中的观点的,但也有备选答案对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了信息转换,改变了陈述角度或叙述方式,即换了一种说法,表达

6、的却是同样的意思,仍然是符合文意的。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跟文中的句子相比,某个备选项大部分意思相同,只是多了或少了某些词语,特别是表修饰限制的词语,或者对句中某个词语的含意理解错了,如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把部分讲成全部,把将然讲成已然,把可能讲成事实,把时间顺序颠倒,等等,做题一定要仔细。,(六)怎样做主观题(问答题),2道问答题,各4分,共8分。怎么问就怎么答,有几问就答几问,别答非所问。有的题需要用数字序号分点答,改卷按点给分,如回答“原因”、“理由”的题目,往往要答多个方面。要求做到“准”和“全”,即答案准确,符合题意,信息筛选、整合恰当,表述正确;答案全面,没有遗漏要点(符合题意的主要

7、信息)。,主观题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目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地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看问题。看要求。看分值。看有无字数限制。,第二步带着问题回到原文快速阅读,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信息第三步整合信息,第四步整理答题的思路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

8、作。第五步组织答题语言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第六步复查验证答案,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主观题解题方法:筛选信息的方法,(1)整体把握,快速感知主要信息。速读,借助关键语句把握大意、明确层次结构。(2)审明题意,确定筛选范围。仔

9、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指令”,确定筛选范围。(3)局部研读,准确筛选与题目对应的重要信息 按“指令”找准关键语句:关注关键位置。如:作者观点、写作目的等,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关注语言标志。如:“主张”、“提倡”,“认为”、“推想”、“因此”、“所以”、“总之”、“可见”、“由此可知”等表示推断的词语,主观题解题方法:整合信息的方法,筛选出来的信息常常是分散的、凌乱的,必须经过分析组合,用简明的文字表述筛选出的信息,才能整合成最佳答案。把集中于某段或分散在全文各处的重要信息筛选之后,直接分条罗列即可。(摘抄法)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出来的原文语句进行信息转换,如改变陈述角度或叙述方式等。(

10、转换法)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合并、概括,去掉无关或次要的信息,保留主要信息,组合成答案。(合并法)(4)利用文中的观点或原理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分析法),1.怎样解答理解概念、句子的题目,常见提问方式:(1)如何理解“”的含义?(2)为什么说“”?,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

11、寻找(解说)。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2.怎样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题目,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

12、。,常见设问形式:,(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第二步:定区位。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第四步: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压缩。或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要点要齐全。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

13、非所问。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得不准确。,3.怎样解答理解观点态度的题目,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认为,)应该才能?2.“”,这种说法正确吗?,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14、的重要途径,.抓住作者的评述。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题目:下段文字中,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45个字)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近代科学技术刚刚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时代。先是蒸汽机,而后是电力,作为人类驯服自然力的象征,刷新了生产力系统中基础性的动力部分;人类知识的结晶机器,以它加工的精确和速度取代了灵巧而缓慢的手工操作;化学在农业上的初步应用促进了产量的成倍增长这一切像魔力一样创造出庞大的财富,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革命家科学崭露头角。这正是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这三个具体内容是:,b.机器取代了手工操作;c.化学在农业的上应用。,a.蒸汽机、电力刷新了基础性的动力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