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0596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派特辛普曼最近撰文指出,在过去的260万年中, 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远远超过了现代人与宠物的关系,它几乎贯穿了人类的 进化史,并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动物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是十分少见而独特的,但这在人类中 却广泛存在。在自然环境下,几乎没有动物会喂养其他动物的幼仔,因为食物总是有限的你 每喂其他动物的幼仔一口,你自己的幼仔就少吃一口。面对这一现实,养育其他动物的幼仔 显然难以理解,那为什么人类会这么做呢?辛普曼指出,正是因为260万年前石器工具的 发明与应用,才促使人类与动物逐渐产生了这种密切的关系

2、。装备锋利的石器工具的人类, 一下子从孱弱的猎物变成了高效的猎手。同时,成为掠食者也使得我们的祖先直接参与进了 与其他食肉动物争夺动物尸体和猎物的竞争之中。正如辛普曼所说,人类祖先既学习观察那 些潜在的猎物的习性,以期提高狩猎的成功率,获取更多的食物,同时,为了在自然界的竞 争中获得相对的优势,他们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竞争对手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于动物的认识与了解日渐加深,又可以通过沟通,将这些知识传递 给其他人。语言的进化,以及信息与知识的交流手段的产生,使得我们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辛普曼推断,当人类关于动物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进化的天平明显地向人类倾斜,我 们的祖先开始一项革

3、命性的尝试一驯化动物,于是3.2万年前狗被驯化了。如果仅仅是从 保证稳定的肉食供应出发,传统上认为,把狗作为家畜来驯化是一个非常不理想的选择,因 为狗本身就要吃掉很多食物。然而,驯化动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取肉食,而是将我们经过 千万年观察而熟知的动物,变成我们活的工具。不同的驯化动物为不同的工作提供了大量可 再生的资源。例如追踪猎物,消灭老鼠,保护族人与货物,提供毛皮取暖,远距离运输,以 及为人类的婴儿提供奶制品。驯化是一个持续数代的过程,并基于对这些动物的观察,一旦完成了这一驯化的过程,家畜 便会根据各自的特性,为人类提供大量的便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最为古老也是最 为基本的特性,它为

4、我们族群的生存与繁衍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种联系,取决于人类的两 个关键的属性语言与工具的制作,两者为现代人建立起一个适合我们生活的得天独厚的 环境。(潘伊凌/编译)文章来源:Science Daily中文名称: 驯化英文名称:acclimatization;domestication定义1 :某一物种习惯于新迁入地区的气候和生境条件的过程。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生物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1)人类将野生生物培育成养殖生物的过程。(2)使生物适应新的环境,或形成一定条件 反射的过程。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二级学科)定义3:在人工选择条件下,生物体的性状向人类所要求

5、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经典遗传学(二级学科)定义4:人类将野生动物或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第一批被驯化的动物1.8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过着游牧生活。狼和人一样,也饱受着食物紧缺的煎熬。人和狼这对竞争对手,注定要相遇。但这似乎并不是一场公平的角逐,因为人能够制造工具。狼最终选择了 退出。但人类捕捉到猎物后并不会把猎物全部带走,他们会把族人不吃的部分留在原地。这使得狼群待人离 开后,可以享用剩下的美食。在公元前2万年至1.5万年间,人类的迁移频繁起来。与此同时,一些狼群也悄悄地跟在人类的迁徙队伍后面。终于有一天,一个念头偶然出现在原始人的脑海中:为什么不借助

6、狼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更高效地抓捕猎物 呢?这个想法,使一些幼小的狼崽被人们捉到部落中圈养起来。这就是第一批驯化动物的由来。从野生狼到第一批狼犬,中间只经过了50代。从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的转变,使它们的荷尔蒙分泌发生了变 化。它们的首要任务不再是捕猎,而是保卫家园,遇到危险时发出警报。如果某只狼犬身上还残存着野性,人类就会把它杀死。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祖先在下意识中完成了一个“选 择”,使得狼犬能看懂某些手势,能和人类进行一定的交流。家猫和人的相遇,则可追溯到尼罗河两岸的狩猎时期,当少量家猫出现后,古代祭司修建了很多大型猫舍, 家猫和野猫被集中在里面相互杂交,这样,出生的后代会渐渐失去野性,变得

7、更加温顺。从驯化植物开始人类对猪、马和家牛的驯养大约是从1. 1万年前开始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狩猎采集者逐渐定居下来,他们开始享用自然生长的小麦、大麦和豆类植物。这种对植物 的驯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于摄入的动物蛋白质减少了,他们的身高有了些微下降。于是除了猪、羊 身上的肉,他们看中了动物身上的另一种资源:奶。但有一个问题让他们颇为头疼:怎样才能既得到羊奶又 不至于让小羊羔挨饿呢?最后他们想出了答案:圈养。经过100多年的选择之后,猪和羊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在人类中间了。但牛的驯化要困难一些。野生的原牛 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牛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头骨很大,身长可达2米,体重超过1吨,力量和速度不在

8、美洲野牛 之下。当原牛被圈养后,由于不能迁移,他们均衡的饮食被打破。长期被囚禁使它们的个子变小,也不再那么凶猛。但是,人类在开始驯养动物时为什么没有选择马呢?答案是,捕捉野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的奔跑速度 很快,而牛和羊跑起来慢得多,也更容易对付。人类在驯化了牛、羊等反刍动物5000年之后,意识到了马 的种种用处,从而开始了对马的驯化。一个被驯化的世界19世纪是一个养殖的世纪。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人类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品种。某些新品种在被 创造出来之后,性成熟的年龄会有所提前。利用这个特点,饲养者增加了动物的繁殖次数,以从中获利。野 生母鸡一年只能下蛋60个,而通过杂交产生的母鸡一年

9、却能下蛋300多个。在布鲁塞尔,两位科学家培育出一种没有毛的动物一一斯芬克斯猫。与别的猫不同,斯芬克斯猫无法离开人 类生存,因为它们主要通过皮肤排汗,需要经常性的清洁。另外,由于没有毛发,它们的皮肤还不能直接暴 露在阳光下,否则就会被晒伤。所以,斯芬克斯猫必须性情温和,喜欢群居,如果它表现出半点侵略性,就 会被淘汰掉。人类巳经创造出上百种新的动物,那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能被人类驯养呢?迄今为止,只有30种哺乳动物,15种鸟类,2种昆虫,一小部分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甘愿被人类驯 服。对于人类来说,要想把鬣狗、猎豹、瞪羚这样的动物带回家,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某些动物虽然被驯服,但 它们却从

10、来不愿屈服于人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象,它会帮助人类,但从不会纤尊降贵。从驯化第一只动物开始,千万年的时光如水流逝,我们巳经离开大自然太长的时间。或许,我们不仅仅需要 动物来提醒自己,我们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作物的栽培是农业起源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从 原先的狩猎、采集带有掠夺性的方式进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产性经营方式。 自从人类栽培植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 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第一篇人类与自然放下征服者之剑关于自然与人类之关系的哲学反思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正面临着生态危机。许多志士仁人在为保护自

11、然而奔走 呼号,然而这种呼声却往往淹没于享乐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喧嚣声中,它根本不能 抵御18、19世纪以来日渐强盛的征服自然的狂热。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 理解已被误导到一个危险的方向上,今天意识到人类之生存危机的人们与沉溺于享乐并贪婪 地向自然索取的人们相较只是绝对的少数。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亨们、各国的决策者们也许不 得不在口头上喊喊保护环境的口号,但他们实质上仍然被征服自然的欲望所驱使,相信愈能 驾驭自然便愈能得到享受,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获得自由。然而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不纠 正这一错误,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自觉地保护环境,从而不可能摆脱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人类亟须一次自然

12、观的革命,亟须纠正对自然及其与人类之关系理解的错误。地球这个在无法探知的深空宇宙中因无数偶然和必然因素构成的星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 物质,那就是生命。如果说地球的生物史在进化演变过程中曾经历过浩劫,不管是外来或内 在,那么现在这个蓝色星球也许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生物史浩劫过程,而发动此次浩劫的就是 被人类自己歌颂为伟大文明的人类文明,也可以称之为智慧文明。为什么说人类发动了此次浩劫,或者说怎么样理解此次浩劫?在生物界每个种类都 有其延续生命的核心特长,而人类保持物种长期发展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智慧,是智慧保证 了人类物种的不断繁衍生息。人类作为万亿生物中一员,因为有了高度发达的智慧才统治了 这个星

13、球。众说周知生物界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链系统,才能保持平衡,那么人类在生物链中 属于哪一环呢?这个太令人值得思索,太多人也许会回答是最高端的一环,其实这个答案是 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形态上的见解,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人类生物应该不属于这个生物链,而 是生物史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基因变异,导致了人类这个新物种的出现。人的出现完全打破了 原来的循环渐进周而复始的生物链系统,让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生物史浩劫历程。这个浩劫 的罪魁祸首就是基因突变产生了智慧这个东西。存在于正常的生物链中的任何生物,不管是处于最低端,或处于最高端,但终将是 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通俗一点就是你的存在必须有付出而得以存在,得失是成正比的,任

14、 何一链出了问题就会打破这个平衡。从生物学上来说,新物种的出现应该会伴随相应的适合 其生物链系统的环境出现,反之就是全盘崩塌。而人类物种的出现是一种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使其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物链系统,同时在演变过程中也没有产生一种相互循环的新的生物 链系统,结果就是人类不断的侵蚀各个生物链,犹如变异病毒将原来正常的生命循环系统打 破,虽然人类不断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修复,但如果不能建立起新的生物 链或有效维护现存生物系统,那么未来浩劫将是必然结果,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 人类现在是从各个角度对现存生物链系统进行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用浩劫这个词也就不足为 奇了。虽然一直在说人类

15、是目前地球生物链系统的外员,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个层面,下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这个议题。人类除了智慧外,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病毒变异体的温床,恐怕自然界中再也找 不出第二个如此脆弱的生物体了。其实这只能是一种对待变异基因新物种的一种极端的两极 生物链系统,虽然人类一直在和疾病抗争,这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节点,在后面的章节 中将予以讨论,这里不做太多的讨论。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生物没有自己的一 个生物链系统,从宏观到微观都没有,所以面对新的入侵体时产生的变异的几率就非常大。 反之任何新生物体,不管是宏观或微观,人类对于它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场所,为了适合生 存就容易产生适当变异,这些变异

16、的结果除了给人类自身带来打击外,还给其他物种产生了 不同程度的打击,当今的动物界的流行疾病可以说都是被人类直接或间接改变的物种,这就 是答案所在。人类靠智慧发展和得以生存,而智慧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变异基因产物,它没有 从客观的角度来对待生物体系,而是主观的改变了这个延绵生息了亿万年的生物体系,破坏 了正常的生物链系统,在人类文明开始的那一刻起,蓝色星球就又开始了一场生物史浩劫。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改造着天然动植物,使驯化适应于人类需要而发展, 并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分布而扩散传播,触发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一一农业 的起源。人类的驯化活动是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

17、会对地理环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 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预,其结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驯化的 最初起源约始于1.43.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曾经历了缓慢驯化和游牧阶段;公元 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导致大规模的驯化动植物地理迁移。驯化活动体现了人类对生物圈 持续的改造、利用和干预,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摘要目录 1概述 2起源 3普洱茶驯化文化 4栽培作物驯化说 5中国家畜驯化文化 1概述2起源o 2.1概观o 2.2过程o 2.3条件o 2.4起源地o 2.5扩散3普洱茶驯化文化o 3.1茶树驯化o 3.2茶树栽培o 3.3茶叶加工4栽培作物驯

18、化说o 4.1宗教起源说o 4.2拥挤说或接近说o 4.3发明说o 4.4农业源于采集延伸说o 4.5驯化地理学起源说 5中国家畜驯化文化驯化文化-概述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改造着天然动植物,使驯化适应于人类需要而发展, 并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分布而扩散传播,由此触发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一 农业的起源。人类的驯化活动是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出的最初的 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预,其结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驯 化的最初起源约始于1.43.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古希腊学者迪西亚库斯(Dicae-archus) 约在公元前320年

19、提出人类曾经历了缓慢驯化和游牧阶段;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导 致大规模的驯化动植物地理迁移,直到20世纪初地理学者仍然应用“气候相似”理论探索驯化 引种规律。驯化活动体现了人类对生物圈持续的改造、利用和干预,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 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关驯化植物地理起源和传播的论著,最有影响的是苏联植物地理学 家瓦维洛夫(N.I.Vavilov) 1925年所著:对栽培植物起源地的研究一书。他在广泛的野 外工作基础上,提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是那些发现驯化植物栽培种类最多的地区;概述了 多种植物的地理起源。这一理论启迪了从现代的变异中心推论驯化原始中心的可能性,推动 了农业地理起源的研究

20、,迄今仍然有巨大影响。1952年美国地理学会出版了人文地理学家索 尔的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书,提出了驯化地理学需判定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 驯化的民族;指出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因为那里有大量的遗传因 子可供选择和杂交。美国出版的文化地理学家伊萨克(E.Isaac)著驯化地理学一书,旁 征博引了大量考古学、文化历史地理学、农学文献,较全面地论述了驯化起源,反映了驯化 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水平。田驯化文化-起源概观一般认为,农业是从驯化植物开始的,驯化动物为时较晚。驯化工作不是单纯重复种植某种 植物,而是在种植过程中,逐步变成有意识地选择对人类有利的性状,由于长期积累过

21、程, 遗传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巩固了其特殊性状,使其与野生状态下的祖先有明显区别。结果, 驯化的植物比野生种一般个体大,能结更多更大的子实。长期的发展,驯化的植物所占据面 积越来越大,甚至使野生的祖先完全淘汰。例如,今天广泛种植的玉米,其棒子长度可也0 厘米,可谁能想到早先的野生玉米的棒子长度只有2厘米呢! 过程植物驯化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积累过程。这可看作是人对其周围天 然植物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有意识导向的结果。其驯化过程的第一步是人从其周围的植 物界中能够把它与其他植物区别出来,并且认识到这种植物对人有某种用途。这样,人们就 开始利用和保护这种野生植物,种植这种野生植

22、物。今天,这种驯化野生植物的过程在一些 部族居住的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例如,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当地人对棕榈的栽培中, 非常注意选种工作。他们都从最好的树上选取新鲜果实中的种子。这些种子的大小、颜色、 味道等方面都是合乎需要的。为了表示某棵树上种子的特性,不但对该树倍加照顾,而且给 以特殊命名。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掌握辨认优良种子的老农确定一些作为繁育优良种子的 树,并供给全村使用。驯化植物过程中,选取优良植株上的健壮与特殊的种子或枝条进行繁 育是重要的步骤,但是,对有性繁殖的植物,所选择出的优良性状还需要进行遗传隔离以维 持和巩固其特性,而避免异花授粉中消失其已获得的择优因子。例如,在中美

23、洲的森林地区, 印第安人虽然实行的是迁移农业,可是其种植的10多种玉米,并不混种在一块土地上,而且 分别种植于不同的地块,中间保持一定距离。可见,土著居民清楚地知道繁育优良品种需要 避免异花授粉。条件从印第安人选育优良种子的例子来看,驯化植物起源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供作食物的作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虹供作食物的,如小 麦、大麦、水稻、玉米等。这类植物的驯化成为种子作物农业(seed agriculture);另一类是 以根、茎、叶或果供人食用的,如香蕉、木薯、山药、竹芋等,这类植物的驯化成为非种子 作物农业(Vegeculture)。一般认为非种子作物农业的起源要早于

24、种子作物农业。从现有条 件看,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是热带与副热带地区,那里高温多雨,适于植物常年生长。 特别是地形复杂的地方,地形在高度与方位上的不同使局部环境具有多样性,也给植物的个 体和群体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第二是人的条件。要驯化植物,人就要认识植物、熟悉植物。只有熟悉植物,才可能选出合 乎需要的植物进行种植。决定人能否长期停留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应,一地有了长期稳定的 食物供应就会把人吸引在该地停留下去。那时,食物除植物外,还有动物包括鱼类。动物在 一个地方数量有限,而且动物经常在移动中,如果人群要想获得肉食的不断供应,就需要追 逐动物而不断迁移。依靠捕鱼则情况就可能不同,河岸与海边是

25、鱼群聚集地方,因而这里往 往也就是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所以,热带、副热带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容易捕获鱼 类的河流两岸与海边两个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地区是理想的植物驯化的起源地。苏尔认为开始植物驯化可能出现在14000-35000年前,很可能是在东南亚的干湿季风气候 区,由那里居住在淡水河流旁的森林中,靠捕鱼和采集的定居人进行的。最近在泰国及其邻 国的考古工作上的发现,也给他的设想提供某些科学的依据。上述生活环境与草地和大河垩原不同,它没有原始居民无法克服的厚厚的草层与周期性泛滥 的洪水;也不像中纬或高纬地区环境中的原始居民,需要熟悉四季与季节的变化才能完成适 时的播种与收获。在常年湿润的雨林环

26、境中,不存在温度与降水方面对植物的限制,一年中 任何时节都可以种植。所以热带,副热带的湿热气候和地形条件带来丰富的植物,是驯化植 物的理想场所。当时驯化的种类中,非种子植物有:山药、芋、荸葬、结球甘兰、柑橘、香 蕉、荔枝等。据考证,地球上的另外两个非种子植物驯化区是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的西北部。在非洲西部 驯化的非种子植物有:油棕、山药、葫芦、可乐果、油莱籽、西瓜等;在南美洲驯化的植物 有木薯、甘薯、箭苎、马铃薯、西葫芦、番茄、番木瓜等。种子植物的驯化虽然比非种子植物晚,但是种子植物的驯化在农业上的作用却超过了前者。 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所有学者都认为种子植物的驯化首先出现在西亚,尤其是幼发拉底

27、和 底格里斯平原北部边缘沿丘陵的周围地区,即所谓肥沃的新月地带。在该地区的种子植物驯化上,也许最著名的是麦类植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此 外还有菜豆、豌豆、芝麻等作物。起源地在旧大陆,除了西亚以外,种子植物驯化的起源地还有亚洲的中国和印度,非洲的埃塞俄比 亚。中国被认为是种子植物驯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起源于中国的种子植物作物有黍、稷、 粟、菠麦、乔麦、薏米及大豆。中国的南部也是水稻起源地之一。印度也是水稻、小米、绿 豆、豌豆、向日葵等作物的起源地。埃塞俄比亚被认为是高粱、大麦、油菜籽及蓖麻等作物 的起源地。在美洲大陆,有两个种子植物驯化的起源地,即墨西哥和秘鲁。这两处相距不远, 相互

28、交换很早就存在。在墨西哥有玉米,在秘鲁及周围地区有菜豆、花生和棉花等。扩散小麦原是西亚的作物,不仅传遍旧大陆的温带地区,而且也为新大陆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 用。其在食品中的地位,远超过玉米,并且又在当今新大陆的粮食出口中占绝对优势。 在蔬菜方面,旧大陆的黄瓜、新大陆的番茄都已成为普遍种植与人们喜爱的菜蔬。在其他作 物方面值得提到的是原产于新大陆的可可、橡胶,今天都成为旧大陆热带的主要经济作物; 而原产东半球的咖啡,今天产量的大半出自西半球。此外,象原产于中国茶树,现在遍种 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西非洲的油棕,现在马来西亚大量栽种;原产于东南亚的甘蔗,现成为 加勒比海各国重要作物。从这里我们看到驯化

29、植物的扩散使其分布范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也可看到世界人民已在分享到各个国家人民在驯化植物所带来的成果。罔驯化文化-普洱茶驯化文化W驯化文化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 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品饮、宗教、民 俗、人文等方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茶树驯化布朗族先民“濮人”在游猎生活中最先认识并驯化栽培茶树,从其语言演变的脉络看,布朗族 先民利用作佐料的野茶为“得责”,把栽培的家茶称为“腊”,由此可以看出布朗族先民对茶认 识利用的渐进过程。布朗族先民最初把茶归入佐料“得责”中,是为初识阶段,后

30、来的栽培家 茶有了“腊”的专有名词,是为进入人工栽培利用阶段。佤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后裔,佤族、布朗族称野茶、酸茶为“缅”,发音与古代茶名“茗” 同声母近韵母,“茗”古汉语发音“ming”,读上声,而,茗”即是茶,据中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 教授引证茶叶全书说:“茗是云南的土音,暹罗语的miag是云南土音茗的转变”。佤族 称家茶为“腊”,与布朗族完全相同。“腊”是家茶,布朗族先叫的,后来被傣族、基诺族、哈 尼族傻尼人所借用,称茶为“腊”。茶树栽培在栽培种植方面: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历史上统称扑子蛮,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 西双版纳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据

31、史记周 本纪中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221116年),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 落就有以茶叶作“贡品”的。这以茶叶作“贡品”的南方小国部落,当指善种茶的德昂族、布朗 族先民濮人部落。经调查,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五 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 傣历五十七年(695)以前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临沧的布朗族地区有着许多驯化栽培 的大茶树大茶林。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等地有着许多布朗族栽培种植的大茶树大茶林。勐腊 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本族人种茶了,这里最早 种植茶

32、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在云南,凡有布朗族、佤族、德昂族 这些古代濮人后裔分布的地方,大都有茶树,有栽培种植的茶叶,可说是最早识茶种茶的民 族。茶叶加工唐咸通三年(862)樊绰撰蛮书,卷七载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 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唐南诏时“六节度之一”。“诸山” 泛指无量山、哀牢山。“蒙舍蛮”中亦有“扑子蛮”布朗族,远古时“无采造法”而“和烹而饮之”。 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次出现“普茶”之名,明代学者谢肇潮著滇略中曰:“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蒸而成团”。明朝末年的方以智(万历三十年至清康熙十年即16111671年)在物 理小

33、识中说:“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茶也。明代后至今, 布朗族人会做“蒸而成团”的“普茶:所用工具有铁锅、木甑、铜壶、木炭、铁三角架、纱布, 原料有生糯米、晒青春茶。在木甑底部放入事先泡过的糯米,盖上纱布,再在纱布上放入晒 青干茶,将泡糯米的水倒入铁锅中作脚锅水,燃起炭火熏蒸15分钟,待甑中之茶回软后,连 纱布取出包起来,用双手多次捻揉而成团,拉开纱布后即成团茶,香气四溢,品味香醇回甘。驯化文化-栽培作物驯化说现代科学对栽培作物的起源学说法不一,据哈伦(J.R.Harlan)的归纳,约有以下一些:宗教起源说主张作物起源于宗教而非经济的原因。许多植物,不论是栽培的或是野生的,最初都是由于 祭祀的、仪礼的或巫术的原因(动物也一样);这些植物中有的是药用的,有的是染料用的, 有的是因其叶片或花朵美丽好看。如西非森林中有一种植物的叶片具有金属闪烁的光泽,用 来标识在丛林中一种神秘的集会场所。有一种苋属植物(Amaranth),它的花序呈血红色, 是古代南美洲的一种宗教节日中常用的祭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把这种苋属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