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的经济.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1487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世界的经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世界的经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世界的经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现代世界的经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现代世界的经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世界的经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世界的经济.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难点问题剖析,201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政治二、中国古代经济三、中国古代文化四、中国近代政治五、中国现代政治六、中国近代经济七、中国现代经济八、中国近现代文化,九、近代世界政治十、现代世界政治十一、近代世界的经济十二、现代世界的经济十三、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十四、世界近现代文化,201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十二、现代世界的经济(一)归纳比较(二)易错问题(三)高考预测,(一)归纳比较,1.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2.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3.“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

2、的原因及特征,4.“二战”后英、法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5.l9世纪晚期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同因素,6全面认识和理解影响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思想流派,7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8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9.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10斯大林模式与英国、中国制度的比较。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11怎样理解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教训有哪些,1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结果及其原 因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启示是什么,13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苏联解体有何

3、启示,1.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1)成功的原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新政有能力干预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发展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

4、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2)评价:实质和特点: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它悬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政未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它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其次,由于经济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再次,新政开创了国家加强政府干预经

5、济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模式。,(一)归纳比较,2.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自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开始产生。受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各国纷纷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二战”后得以迅猛发展。(2)发展原因: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

6、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战争的特殊作用。在战争中,国家必然要对大量的工业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以应付战争需要,这种战时的管制有很大的强制性,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为战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能力,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使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这就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3)影响:积极意义:a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可

7、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消极意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一)归纳比较,3.“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一)归纳比较,4.“二战”后英、法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英国经济的特征:英国经过工党和保守党长期以来的改革,逐渐形成了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

8、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后来经过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进一步改革,经济自由主义重新确立其重要地位,但英国仍然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2)法国的经济模式:法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计划指导型经济,即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但法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不强迫企业实施,而是通过激励措施推动其实现。(3)对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评价;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强调政府埘经济的主导性作用。其优点在于:通过发挥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防止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9、以此作为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保证。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市场机制的相当部分功能被政府所取代,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自由发展空间,抑制了企业的活力。而且一旦政府的判断有误,其政策效应发生错位时,则会对整个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这也是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中不能自拔的原因。,(一)归纳比较,5.l9世纪晚期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同因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l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产生,“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垄断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对落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l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殖民地进行侵略。“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巴黎公社之后的30年,国际工人运动尚处在聚集力量、准备革命的和平发展时期。“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都不敢贸然发动国际性的战争,资本主义国家又推行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一)归纳比较,6全面认识和理解影响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思想流派。一定时期的经济思想与一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关,它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资本主

11、义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1)盛行于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主张积累金银,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它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要求的反映。(2)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日益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废除封建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3)凯恩斯主义: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如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在位时期的经济政策。(4)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

12、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5)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注意: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一)归纳比较,7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的根本目的

13、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动乱;后者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5)两种政策的

14、结果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一)归纳比较,8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实施的背景是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后者实施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做任原则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措施不同:前者是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后者是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3)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

15、济的干预;后者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一)归纳比较,9.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 从建设上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即习惯上所说的斯大林模式;中国起初也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1956年后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没有摆脱苏联的模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上看:苏联在50年代、80年代先后兴起两次改革,虽然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但总的来看

16、,是在原体制上的修补,成效不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改革失败。中国从l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波及城市,走了一条渐进的改革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结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取得成功。,(一)归纳比较,10斯大林模式与英国、中国制度的比较。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一)归纳比较,(1)从积极方面来看,它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有着不可

17、分割的联系,它的形成,既是一种历史选择,也是社会制度及体制的一种质的进步。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它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积极作用。同时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对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也起了重大作用。斯大林模式为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启发。(2)从消极方面看,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该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畸形的经济结构难以改变,生产效益日趋低下,浪费消耗日益严重,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下降;第二,党的干部和机关

18、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第三,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个人迷信的盛行,导致社会意识的贫困和教条主义及形而上学盛行,使社会知识潜力遭到巨大破坏,学术思想上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压制和摧残,社会政治思想水平日趋下降。第四,在长期的阶级斗争高压下,社会政治气氛和人与人的关系很不正常。第五,最为严重的是斯大林在长达30年的执政时期,为维护他的社会主义模式,培植了一个比较牢固的“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基础,和从这种政治经济体制中得益的一大批党政干部构成的社会基础。这为苏联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一)归纳比较,11怎样理解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教训有哪些?工业化理解(1)必要性:工

19、业化建设开始前的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的、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2)制定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的方针和政策。(3)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不同:苏联工业化的特色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4)工业化的过程:1926年。苏联进入了工业化的建设时期;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1934年苏联完成了一五计划。从

20、l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l937年提前完成。至此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一)归纳比较,农业集体化的教训(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党员认识不到集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数农民也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大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3)贪大求功,直接进入国有农业的最高形式农业公社。(4)对富农采取了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所有这些,都使农民无法接受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

21、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而且它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一)归纳比较,1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结果及其原因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启示是什么?(1)指导思想: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2)内容: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

22、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革。(3)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4)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是在斯大林体制框架内的政策调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启示: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完善;苏联

23、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它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二)归纳比较,13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苏联解体有何启示?(1)解体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剧变的外部原因。(2)影响:苏联解体使欧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俄罗斯由战略进攻态势转为战略防守态势,北约的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国家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解体(如南斯拉夫等);苏联的解体也加速了

24、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东扩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控制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苏联的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使欧洲的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一)归纳比较,(二)易错问题,易错点l: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认识不清。,易错点2:对不同阶段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把握不准确。,易错点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认识 不清。,易错点l:

25、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认识不清。例l:2008年“救市”成为炙热的名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中国为防止经济下滑,于2008年11月公布了总额达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以拉动内需,这4万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这项措施与以下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中的哪项措施最相似()A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分析:本题需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作用进行分析。中国政府出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计划,实际上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推行“以工代赈”,兴

26、办公共工程极为相似,故C符合题意。学生易误选A、B,原因是对调整工业以及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认识不清。答案C,(二)易错问题,易错点2:对不同阶段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把握不准确。例2: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A20世纪5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C美国经济受到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分析:20世纪70年代,发

27、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一些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冲击着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所以B、C、D三项均是弗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而不是50年代。本题易误选D,原因是混淆了不同阶段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忽视了时间是“1976年”。答案A,(二)易错问题,易错点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认识不清。例3: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分析

2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出现,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A、D。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国家只起宏观调控作用所以B排除。答案C,(二)易错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

29、发挥作用。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三)高考预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

30、什么思想?(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既然里根政府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的现象?解析:解答该题时注意三则材料的主线: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即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减弱。答案:(1)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3)原因:里

31、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答出“滞胀”亦可)。成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原因:政府减税;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规律技巧: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把握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演变的主线。,(三)高考预测,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l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

32、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l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三)高考预测,解析:第(1)问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芝加

33、哥学派“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说明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说明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第(2)问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斯大林时期经济特点和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局限性可通过总结对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找出共同点。第(3)问是开放式问题,可以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思考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三

34、)高考预测,(三)高考预测,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材料二

35、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三)高考预测,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与中国农业化进程中的农业问题。(1)问,农业政策的变化据相关史实回答即可,农业集体化政策取代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

36、发展的需要;(2)问解答的关键是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特定角度来分析评价;(3)问据相关史实直接回答即可;(4)问“突破”,关键是要分析出在体制上是变革、弊端上是克服两方面内容。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

37、民的生产积极性。规律技巧:本题将苏联历史上的农业问题与中国现代史上的农业问题、体制问题融合在一起命题,体现了“材料选择和情境设计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对所学知识以专题方式来重组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三)高考预测,4从20世纪初到晚期,中美两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请回答:(1)美国在20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有一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一次?有何作用?(2)20世纪中50年代中期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38、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三)高考预测,解析:回答问题要紧紧围绕20世纪初到晚期中美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发展。第(1)问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第(2)问主要涉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第(3)问主要从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进行思考。答案(1)美国调整: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作用: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模式。(2)中国调整: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作用:实现了生产资料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3)比较:A相同: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成分中都有国营经济存在。B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昕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变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全是政府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