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孔子.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1780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孔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二讲:孔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二讲:孔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二讲:孔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二讲:孔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孔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孔子.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孔子,一、孔子与儒家二、仁三、天命四、中庸五、君子与圣人,一、孔子与儒家1、孔子简介2、孔子与儒家3、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孔子简介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ou)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e)。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wei)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 了解孔子生平思想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可信度比较高,司马迁史记中有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也主要依据论语编撰而成。此外还有孟子荀子 礼记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也记载了不少孔子言论。近年来出土材料中也有一些孔子言论。,孔子的个子很高,史记中说:“孔子长

2、九尺六寸,人皆谓长人而异之。”如果按照西汉时期一尺23.1厘米计算,孔子身高有二米二,和姚明的个头差不多。孔子的祖上个子也很高,大部分都是任武职,他的父亲叔梁纥的力气非常大,史书中记载他“以勇力闻于诸侯”,可以用手托起城门,这样,孔子是个高个子也不足为奇了。,孔子生死的年月孔子生死的年月,两千年一直争论不休。今孔子生年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月日从谷梁传载“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周时历法比夏历早两个月,故十月庚子后世推算为鲁寒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死年、月、日从左传载“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丘卒”,即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公元前

3、479年3月4日)孔子死。这里孔子七十三岁是指中国习惯虚岁年龄,实足年龄为七十二岁。今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现在有人提倡不用公历纪年,要用黄帝纪年,教师节也要改为孔子的诞辰日。,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后来人尊称他为孔子,汉代被称为“素王”,清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新文化运动时被批为“孔老二”。生平:133岁,3435岁孔子出国,3650岁在鲁收徒讲学,5154岁仕鲁,5568岁周游列国,6973岁返鲁整理六经。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少也贱,故多能

4、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2、孔子与儒家儒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周礼.天官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司马谈:夫儒者以六艺为法。(论六家之要指)班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现代学者的解释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靠他们的宗教知识为衣食之端。徐中舒: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需在甲骨中像沐浴濡身,濡应是儒字的本义。汉衡方碑“少

5、以濡术”,即以濡(从水需声)作为儒的形声字,可见东汉时人还知道儒的本义为濡。沐浴濡身本来是人之常事,为什么会成为儒家的专名呢?原来古代的儒为人相礼,祭祖事神,办丧事,都必须经常斋戒。礼记甲骨文中儒字的本义为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历史事实:儒家的起源决不是班固所说的“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专门替殷商奴隶主贵族祭祖事神,办丧事,当司仪的那一批人,才算是最早的儒家。(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四川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儒”在孔子之前也已存在,从事教育或者相礼行业。但是“儒家”却是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他们以孔子为圣人,以六艺为经典,以修身治国为实践目标。,儒家还是儒教?是教

6、化的“教”,还是宗教的“教”?宗教的三个特征:a、彼岸世界:儒家关心现世生活,儒家没有彼岸的鬼神世界。德行的养成都要靠自身的观察体会。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b、生死(烦恼)问题:,c、组织问题:儒家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倡民间团体自治,充满了宽松、自由的之风,没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概念。有私德而无公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梁启超:“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组织能力,在没有法治精神。”(欧游心影录)所谓儒教的“教”只能是教化的“教”,而不是宗教的“教”,儒教是儒家被

7、官方化的产物,借助与官方的力量实现教化。,二、仁1、仁一字在论语出现109次。仁字的本义是“亲”“爱”的意思。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庄子.天运:“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2、仁字最流行的用法是“爱”,先秦文献中多以“爱”释“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体爱也。”(墨子.经上)“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天地)“仁者,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解老),3、冯友兰先生解释说,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这就是“仁”最为基本的要求。“刚毅

8、木讷,近仁。”(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两个例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予之。”(公冶长),孔子发展扩充了“仁”的思想,使“仁”不仅仅指“亲”“爱”一种德目,而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特性,最高的品格,德行的总和,一种“全德”之称。孔子对“仁”的重新解释使“仁”成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后世对“仁”的不同解释,使其思想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孔子直接论“仁”的地方很少,多数是根据弟子的提问

9、,针对弟子的具体情况回答。唐君毅先生认为,“仁”有三个层次的差别:首先是对急于事功弟子的回答,其次是对德行较高的弟子的回答,第三是孔子自述“仁”的境界。,对急于事功弟子的回答:对德行较高的弟子的回答:是孔子自述“仁”的境界:,4、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不自许为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有才能未必有仁)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能够自制也不能称为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10、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子路),5、仁是心之全德,细分则包含有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中庸:“仁者,人也。”朱熹:“心之德,爱之理。”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后世用“体”与“用”的关系来看待仁与诸德。,6、张岱年先生认为孔子对“仁”有明确的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所定仁之界说,定无可疑。”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

11、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三个理由:,这个“仁”的定义包含着三层意思:a、自立(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b、立人(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c、能近取譬的“仁之方”,即忠恕之道: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里仁),忠恕之道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从消极方面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

12、分开来讲是“中”“心”,即内心,指内心诚实不欺。“恕”:分开来讲是“如”“心”,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来讲,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他人”的恕道,更加被今天的人们所重视。北京大学的何怀宏认为是最低的道德底线。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全世界宗教会议被写入全球伦理宣言,作为适用于任何人群的法则。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

13、,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7、孝、悌仁的社会构建的基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天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四川大学的黄玉顺教授说“人是天然的儒家”。这一点,后世儒家加以发挥。特别是孟子,与墨家兼爱相对立,提出了“爱有差等”。汉代察举制度,有孝廉。宋明理学则将“仁”由家庭范围扩充到天地万物。,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

14、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知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孟子在反对墨子兼爱时强化了“亲亲”原则,使得仁的内涵不如孔子宏大,这一点被近代以来学者所批判。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受到了佛道教的影响,仁的范围扩大。,三、天命论语中孔子言“天”有12次,说“命”有5 次,讲“天命”有3 次。罗振玉指出:“说文解字天,从一大,卜辞中有从二者。二即上字,大象人形,人所

15、戴为天,天在人上也。”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令,发号也。”阮元的经籍籑诂以“令也”、“制令也”、“使也”、“教也”、“政令也”等等来说明“命”字。可见,“命”是由“令”字而来,是“令”的衍生字。从文字上来看,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之意。,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上天没有让他的志向实现,只让他传播伦理道德。,传统的天命大致有三种形态:1、上天命令之义,自觉天命在身,担负着上天给予的使命,因而不在乎世间的得失容忍,天命必定会实现。但是“大德者必受命”,首先要有大德、大智、大

16、勇才行。很多杰出人物都相信这一点。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商书汤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商书西伯戡黎),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述而)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17、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汉高祖刘邦:“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高祖本纪),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梁漱溟结识海上豪杰“吴发仔”,乘船过海到大陆。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吴发仔运棉纱的船共有16只,分三批出发。梁漱溟原先是和一位陆君乘一船,后友人发现梁漱溟和陆君都不会粤语,怕万一出事不好应付,于是让梁氏换船,与擅长粤语的陈君一道走。那天晚上,风大但风向顺熬了一天一夜,梁漱溟这只船总算靠岸。

18、吴发仔一清点,有十三只船被海匪劫去,到达的三只船,一船的货物被劫光,一船被海匪劫了两次,只有梁漱溟这只船安然无恙,毫发未损。原先与梁氏乘一船的陆君下落不明。梁漱溟的幸运当然是一种偶然,但这样的偶然在梁漱溟的生活中一再出现。屡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给了梁漱溟这样的信心:“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我在某处,某处便无凶险事这样的暗示给我一种自信!我总是平安的。”“一旦出事,总有不相识的人出来搭救。”,“我心中何以能这样坦定呢?当然这其间亦有一种天分的,而主要还由于我有一种自喻和自信。自喻,就是自己晓得。我晓得我的安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太大的一件事。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假如

19、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又若我做事只顾一家人的生活安享,那么,我的安危亦不过关系一家而已。但不谋衣食,不谋家室,人所共见我凄凄惶惶究为何事,朋友国人,或深或浅,多有知之者。”,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下),2、个人力量所不及之处,即“命运”

20、。但是儒家和道家在这一点上有些不同。虽然都讲安命、顺命,道家持消极的态度,儒家是积极的态度。“知天命而尽人事。”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下),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21、。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孟子论性与命)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

22、: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孟子.万章上),3、天所赋予的万事万物的本性。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中庸:“天命之谓性”。礼记.祭法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孟子说: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

23、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对鬼神的态度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迅雷风烈,必变。”(乡党)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说苑:“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

24、,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四、中庸1.中与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dao)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按照宋明理学的说法,自尧舜以来,有历圣相传的16字心传,中心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也是继承下来的。后来宋明理学又将中庸理论化。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皋陶谟说:“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 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2、“中

25、庸”的含义。说文解字:“内也。从口、|,下上通也。”“庸,用也。”以用中解释中庸:郑玄:“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以“天理”解释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我的理解是“中庸”就是“用中”,“用中”就是“用心”,讲如何用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中庸:“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3.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

26、路)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王夫之认为没有“过”,只有“不及”。,4、中与时(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5、通过学习可以达到中庸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27、;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6、中与礼荀子:“曷谓中?曰:礼义是也。”(荀子.儒效)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修身)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五、君子与圣人 1、孔子标举君子,君子一语在论语一书

28、中凡106见。仅次于仁(109),远多于礼(75)。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其要者有十九。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29、,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2.圣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绪论,绪论,绪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