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20892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ppt(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经典选读,完成人:李笑 学号:,专题讨论-史记,史记,目录,简介 史记完成背景主要内容 重要观点对当下的启示意义,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

2、璧”。,史记完成背景,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

3、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

4、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5、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容,主要内容,史记,思想

6、开放 进步的民族观;进步的经济思想;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严谨实录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评价分明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重要观点,史记,对于司马迁“仗气直言”的记录方式班固在司马迁传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

7、。因为史官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古人治史大多坚持已见,这难免造成记录的种种误差。司马迁在随父亲到长安后曾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使他年轻时就熟知治史知识,也形成了他自己对于历史的见解和体会,特别是对于春秋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部“贬天子”的著作,使他形成了客观公正的治史态度得到启蒙,让他日后摈弃了“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错误方法。当然,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治史态度也不是只有司马迁所特有。从我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史学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春秋及以前从巫师到史官的设立,这个阶段史官的政治地位高,独立权限不容置疑。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齐大史因崔杼弑君

8、而成的惨剧,及晋灵公时史官董狐的坚持立场。第二个阶段是秦汉以后,虽仍保持着独立权限,但是政治地位却下降。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的那样:我的祖先并没有获得封王赐侯的功勋,掌管文史书籍和天文历法,地位接近于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员,本来就是被皇上戏弄、象乐工伶人一样养着,为世俗所轻视的。这个时候的史官地位也不过如倡优一般。第三个阶段是唐朝之后,特点是史官的独立性下降。唐太宗晚年曾几次提出要看“起居注”,开始褚遂良等大臣还能拒绝他,后来终于拗不过,将“起居注”删为“实录”给他看。由我国史学的历程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记录方式传承了秦汉以前的治史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近代史官的工作被新闻

9、工作者取代。章太炎新纪元报发刊词中说:“今史官既废不行,代有日报”作为记录事实,指导民众的新闻工作者,这也是梁启超在主编清议报时强调的:“史家精神”所要求记的不仅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叙述,而且需抽绎发明事实中所蕴涵的意义指导国民。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于司马迁的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文风和骨气也正是当代传媒人需要学习和继承的。古代史官只对事实负责,秉笔直书,对皇帝及大臣的言行进行监督和暴光,从而对其言行形成修正和指导。正是这样的气魄给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尊重,而今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履行的职责亦是如此,徜若我们不实事求是只是一味的粉饰太平,欺上瞒下那也就失去了它作为群众喉舌的舆

10、论监督意义。,对当下的启示意义,史记,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可避免要触及一部分团体和个人的利益,新闻媒介对于自身定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坚持自己立场和职业操守,在合理利用自己权利的情况下,履行自己的义务,有效行使自身作为人民意愿的表达者,政府工作的监督者权力,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从我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到现代新闻学的发展,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不论是史官还是新闻工作者,仅仅靠自己的“不虚美,不隐恶”是远远不够的。新闻工作者自身弹性较大,监督与被监督是双向的,需要双方品质的保障,偏重于任何一方都起不到舆论监督的效果,这也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法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只有保持新闻媒体的相对独立性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舆论监督。史记除了其史书属性外,司马迁也同时给予了它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它在现了真实的历史,这是史记精神之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史记精神之善;文字语言简练富有浪漫色彩是史记精神之美。如今,在浩瀚的史学著作中史记仍是最为光芒万丈的一个。这除了它优美的文学观赏性外,更多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史学家真实朴素的唯物史观,那就是以人为本,弘扬进步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他实录严谨的精神。这些是当下我国新闻工作者需要借鉴和改进的地方,而史记的传播学意义也正在于此。,对当下的启示意义,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