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培训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培训课程.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培训课程,主讲:黄远大心理学高级讲师联系电话:邮箱:,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Question: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什么是余角”Problem:需经过一定的思维操作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如“一棵树生长在30的山坡上,树与山坡所成的角是多少度?”,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 1、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3、问题的分类 有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的问题,如“59113?”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
2、含糊,不易找到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问题解决1、定义2、基本特点:目的性 认知性:内在的心理加工 系列性: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简单的记忆提取不能称为解决问题。3、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桑代克的试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一)发现问题(二)理解问题:问题空间(三)提出假设:算法式和启发式(四)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问题的特征:抽象问题比具体问题容易,“文字题”比“实际题”容易,有直接线索比线索隐含容易。(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先前活动形成的思维习惯。影响
3、学习迁移功能固着: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四)个性心理,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一)创造性的含义1、定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真正的创造和类
4、似的创造(二)创造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三个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一)环境。民主的教育氛围(二)智力。(三)个性。幽默感、有抱负、高挫折忍受力、喜欢幻想、好奇心、独立。,三、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用途
5、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结构与实质(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和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但有本质区别。3、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
6、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3、道德行为: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10岁以前):外在的不可更改的规则。自律道德(10岁以后):内在的可修改的规则。,(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根据行为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2、习俗水平(920岁):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
7、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行为上的服从)认同(思想情感上的认可)内化(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论据和观点、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利用群体约定。主动参与制定规则、利用群
8、体压力四、价值辨析。引导学生讨论、反思和选择并付诸于行动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比惩罚效果好、注重时效、不能过滥,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概念: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自身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理解:1、心理健康的实质是适应。显性表现看心理健康:是个体的适应状态。隐性机制看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心理功能不断发挥与调节的过程,2、心理健康状态具有相对性和
9、动态性。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二节 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的意义在学校应以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为主,主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改善。1、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二、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3、观察法4、自述法,第三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途径多
10、种多样,但核心是发展。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一)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理斯的ABC理论,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投入到课业中,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课堂管理具有促进(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维持(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的
11、功能。,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风格与监督式领导风格;民主型管理风格、专制型管理风格、放任自流式管理风格。(二)班级规模: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学生间的交往频率就越低、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越大、小团体就越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三)班级的性质:不同班级的班风不同,课堂管理的模式也应不同。(四)对教师的期望,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们共同体。群体的特点:具有共同的目标、成员间有直接的交往和沟通、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
12、怠,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要支持和保护,中间型的要积极引导,消极型的要教育改造,破坏型的给予必要的制裁。,三、群体动力的表现(一)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二)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使群体成员产生从众行为。,(三)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教师的教学水平、领导方式、情绪状态、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
13、要因素。(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吸引与排斥2、合作与竞争,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性质(一)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二)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一)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二)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程的规划,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性质: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14、,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二)类型:外向型的攻击行为和内向型的退缩行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不成熟问题行为。(三)处置与矫正使用信号制止、邻近控制、提高学习兴趣、使用幽默、安排余暇、移除诱因、提出要求,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一)教学测评的概念 指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活动被称为教学测评。测量:搜集材料的过程 评价: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二)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测量:收集数据材料的过程。测验:是运用一系列问题来鉴别能
15、力、性格、学业成就等个体特质的工具。教学评价:对测量和测验获得的学习结果(客观描述),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一)形成性评价(学习进展情况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二)常模参照评价(以学生的平均成绩为标准)和标准参照评价(以课程目标为标准)(三)配置性评价(教学前的摸底)和诊断性评价(对特殊个体的评价)(四)正式评价(全体学生接受相同的评估)和非正式评价(对个别学生的观察谈话),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第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第二、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16、;第三、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可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略)二、教师自编测验(一)自编测验的含义: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二)测验前的计划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选择适合的题型。,(三)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四)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2、效度:指测验的准确性,即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
17、东西的程度。3、区分度:看测验能否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出来。4、难度:测验难易程度,以通过人数的百分比为指标。,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对学生个性、情感、兴趣等领域的评价(一)案卷分析:对学生认知活动成果的考察分析。(二)观察(三)情感评价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一)评分(二)合格与不合格(三)其他报告形式,如个人鉴定、综合评价等,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你适合做一个老师吗?在教师这个职业你能取得成功吗?一、教师的角色和应具备的特征家长的代理人:仁慈、体谅、耐心、温和等知识的传授者:业务精通、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等团体的领导者:公平、民主、合作、处事灵活等模
18、范公民:言行一致、幽默开朗、守纪律等朋友或心理辅导者:同情、理解、真诚、关心等,二、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一)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教师专业所需的特殊能力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二)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在人格特征中,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证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教师的期望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一、课时计划的
19、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一)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决执行。(二)吸引学生注意力。用不同技巧提醒和吸引学生的注意(三)教材的呈现。回顾先前知识、导入式方法,(四)课堂练习。时间合理、有检查反馈(五)家庭作业的检查。查验、纠错省时(六)教学策略的运用。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在提问与反馈策略上更有效果。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一)关注生存阶段:集中表现为需要被认可和肯定(二)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三)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和方式。是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二)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三)进行专门训练(四)反思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