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3145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3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翻译与断句》优秀.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语句翻译,一、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二、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基本原则,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1、对(直译),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郑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 之 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

2、 的,钥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 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 名、人名、朝代名、器物 名、书名、度量衡单位 等。,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郡。3)客有吹洞箫者,古今同义的字词,只 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 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必须用 该词的今义去替换;通假字换成本字,1)疏屈平而信上官 大夫 疏远 信任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因此 不一定 3)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去掉那些没有意义 的词语。包括:发语 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 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 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 等。,1)夫赵强而燕弱。2)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

3、!3)何罪之有?4)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方法5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句子成分。,即学即用,练习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 水,(人们)列坐在曲水的旁边。,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方法6调,即学即用,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 应和。(定语后置句),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 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介宾结构后置),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多义实词 常见虚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判断句固定句式,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主要考察翻译六字法中的哪几个?留 删 换 调 补 对,换: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 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 语。【主要的方法是组词】,调: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主谓倒装等。,专有名词照原样,(留)单音词语译成双,(换)语序不当要调整,省略部分要补上,某些虚词可删去,上下对译要恰当。,文言文翻译口诀:,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5、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试译下文中的有关语句:,译文:1、早晨起来,(妻子)便暗中跟踪丈夫所到的地方,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2、(妻子)和他的妾一起讥讽她们的丈夫,在庭院中相抱着哭泣,但是丈夫却不知道这回事,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依然)在妻妾面前骄傲地夸耀。,要有踩点得分的 意识,洞悉命题 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

6、,就会徒劳无功,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总 结,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表官职变动的实词一、表授予官职的: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再如: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汉书平帝纪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三十年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前后九辟公府。后汉书钟皓传,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

7、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4、拜:授予官职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后列传5、除:任命,授予官职。如: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南史虞愿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6、授:给予官职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 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二、表调动官职的升迁的:1、迁:

8、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 贾谊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再如: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调动官职的:1、转、调 徙:调动官职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2、补:补充缺职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

9、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降职、罢免的1、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出”有时也指平调。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5、黜、废:废弃不用。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

10、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1、兼:同时掌管,兼任。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余传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3、权:暂代官职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4、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 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令”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

11、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高考文言断句技巧,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 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 上下文的联系。,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光 映 书 而 读 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凿壁偷光),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 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 反复出

12、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 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 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 名不提姓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例2: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 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 等,前后都可断

13、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例3:天 下 事

14、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 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例4: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15、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 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 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 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 么还被我俘虏了?”韩

16、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译文:,规律四:依修辞,定句断,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 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 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 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 又作了主语。,据排偶,定句读,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 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17、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 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5:积 善 多 者 虽 有 一 恶 是 为 过 失 未 足 以 亡 积 恶 多 者 虽 有 一 善 是 为 误 中 未 足 以 存 人 君 闻 此 可 以 悚 惧 布 衣 闻 此 可 以 改 容。,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参考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 事,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 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君 主听到这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些,就会改变脸色。,察反复,定句读,

18、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 常见的修辞方法。,例6: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参考答案:,参考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 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

19、识的贫困 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 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 了他的本性。,规律五:依总分,定句读,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 老 而 无 子 曰 独 幼 而 无 父 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而 无 告 者 也。,例7:,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 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规律六: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实际 操作 中要 综合 运用,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3.对话、引文定句读。,4.据修辞,定句断。,5.依总分,定句读。,6.借助句子成分及固定结构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