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3466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来源:上海成昊(微博)“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 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我们可以想见,在三代之时,玉是重要 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 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读之举。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礼仪,一定是非常庄重的场所, 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也自然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现矩,关于这个用玉的规矩,将 “三礼玉论”的有关文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鉴玉尚质。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

2、型寓意,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要达到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 雕刻繁得四纹样,以免影响玉质的表现和形意的表达。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资者,无敬 无文.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礼记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意思是很明白的, 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代表天地神灵及率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当没有纹 饰。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制联。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纹样装饰, 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质。事实上玉器的纹样变化万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响了玉的天 然美质的表现,古人对这个规律是非常注重的。在这个问题上,周礼也吸相同的观点: 璋,邸射,素功。这里讲的素功,如就是

3、不加雕饰朴素无华的意思。三礼所论之玉,大都遵 循了这个原则。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美的标准。于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当 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 质所吸引开始的。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格,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 法则。这个法则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品质的标准之一。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 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第二个方而是执玉尚谨。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 神情

4、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禁之态。在这方面,礼记曲礼记叙 了几策很有意思的规定。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乃吧帘,堂乃客堂,趋是小步快 走的意思,这是对行走动作的一种规定。古者讲究礼节和仪表,君子要讲究风度。在礼仪场 合,无论是在幄帝之外还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许快步行走。当手捧正器的时候,跨步动作 必须做到稳健协调、从容不迫,否则便于礼不合,失掉规矩,同大不敬。其二是:受珠玉者以掬,受弓箭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受是接受之意,掬乃鞠躬之态, 快是抱服,挥乃挥动也,这是对接受货赐和馈赠者的一种动作规定。在接受大礼的时候,见 受珠玉的人要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

5、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接受弓箭者要用双手 托起施取来承接。用玉说饮酒的人要注意不能随意摆动手臂和身躯,防止产生酒杯晃荡和投 酒等不告礼仪的后果。其三是:“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挪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 曳踵。”主器即尊者之器,这出面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最尊贵的人所使用的玉器,另一种 是指话器中最尊贵的玉器这是对执持玉器的姿势及有关前进动作所做的规定。就是说,凡是 在执持至伸至贵的玉器时,要以相当做重的心情和非常慎重的态度,即使要棒的压器很轻小, 但执持在手时要表现得很庄重,让人觉得玉器很沉亟仿佛有不胜之容。凡是执持主器或排持 币、圭、话器之时,如只需单手使用,按规定

6、必须用左手,而不能用方于。根据国的传统观 念,以左为上首,代表阳,执玉必须:最上首方为正确。当需要行走时不可大步跨越不能跑步前进,必须是不紧不慢、小步前进。当足跨出,后足立即跟,两足紧紧相连,有如车之运 转,连续而不间断。这一条规定虽然并不难到,但细想起来,其减慢诚恐之状如在眼前,古 人对玉的态度可谓是敬之而又慎之矣。其四曰:“君无故玉不去身,人上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军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诸 侯加特殊变故,玉不能离身。大大级的官员如无特殊故,不能去掉身上的侃饰。士如无特殊 变故不能去攀瑟。也就是说,是永远不能离身的。第三个方面是用玉尚慎。一枚瑞玉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7、? 抓有规定如果用的不适当,说不定也有杀身之祸。这当中有很严格的规定。根据礼记的 论述我们发现两个重要的区分,一个是公礼和私礼的区分,另一个是喜事和丧事的区分。关于公礼和私礼的区分,礼记都特牲一段话;朝几大夫之私见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以 申对也。不敢私觐,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觐,何为手渚们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二君 也。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这段引文中的“时既 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 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不 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

8、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 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 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 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 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这一条是说 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 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则故事来说明问题:石 胎仲年,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

9、曰:“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 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手? ”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卫人以电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骆仲死了,他没有嫡亲的儿子,只有庶子六人。这就要通过占卜来确定谁 可以代替嫡子的继承权。掌卜的人说:“谁沐浴佩玉,谁就可能在占卜中获得吉兆。”于是乎有五个人都进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饰。可石析子却说:“哪有在服亲丧期间沐浴 佩戴玉器的规矩呢? ”只有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玉。经过用龟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获得了 吉兆,得到了继承权。卫国人都说龟是有神灵先知的。其实,这并不是龟的灵验,而是关于 执行礼制方面的宣传教义。在六位庶子当中,有五个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实他们都 不合礼仪的规范,故而大错特错了。只有石祈子能知礼并切实地按礼办事,因此也只有他能 享受合法的继承权。这是以礼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则典故。通观“三礼”,佩玉应总是吉祥 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场合,在亲丧期间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