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3489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期经济波动》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短期经济波动,一、经济波动导言,1.长期和短期与价格的“粘性”和“弹性”,现实经济中存在着经济的不断变动和波动,经济学家将产出和就业的这种短期波动叫做经济周期。当然,经济周期并不意味着经济波动具有准确的时间规律。由于古典经济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引进一些可以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模型。,宏观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与微观经济学有所不同。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和长期的区别关键在于价格的变动情况。在长期中,价格可以变动,有伸缩性,可以对供求作出反应。而短期中,价格基本上是不太容易变化的、“粘性”的。因此,经济政策在长期和短期中的影响是不同的。,经济中存在着两类调整方式:在长期

2、中,价格可以调整,而产出和就业基本不变(因为古典理论认为,长期中经济处于接近充分就业或自然就业率水平和既定生产函数水平上);短期中,价格处于“粘性”状态,难以改变,能够调整的反而是产出和就业。这就是说,当价格为“粘性”时,古典二分法不再成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经济也会背离古典模型所预言的均衡。于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价格“粘性”条件下,就可以影响产出和就业。“粘性”的价格理论也就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对经济的稳定作用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2.总供求模型的总需求方面,总需求反映产出需求量与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利用货币数量的交易方程式或剑桥方程式,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货

3、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来说,数量方程式都给出了物价水平和产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也可以用总需求曲线表示。(如教材P220,图9-2),总需求曲线的负斜率是由于既定货币供给下实际货币余额和物价水平的反向变动关系。(参见教材P220)每条总需求曲线都对应着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下的价格和产出需求量的组合系列。如果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原有的组合值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货币供给减少,总需求曲线左移;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参见教材P221)不过,应该知道,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事实上还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引起的,而不仅仅是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3.总供求模型的

4、总需求方面,总供给反映产出供给量与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考察的时间范围长短有密切关系。,(1)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根据古典模型,由于长期内总供给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只取决于充分就业或自然就业率下,既定的生产函数,所以,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符合古典二分法的理论。这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能影响物价水平,无法影响产出和就业水平。(参见教材P223),(2)短期的总供给曲线:极端情况下是水平的,在价格不变的极端情况下,只要有需求,企业就会提供相同数量的供给,供给总是随着需求的增减而增减。所以,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参见教材P224),(3)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情况,

5、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在短期中首先影响产出,使之增加或减少,随着时间的延伸,在长期中,实际产出和就业会逐渐恢复到自然率的水平,而最终变动的只是物价水平。(参见教材P225-227的有关图形),(4)稳定政策,稳定性政策是指减缓经济波动影响的政策。一般地,稳定性政策主要是抵消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所造成的影响。(参见教材226-230)不过,也应该注意到,稳定性政策的实行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反而增加了经济波动的幅度。,二、总需求,强调总需求在短期经济波动中的作用,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也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现代宏观经济学正是从凯恩斯强调总需求的理论开始的。而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

6、经济的调控作用也基本上是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体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模型是IS-LM模型。IS-LM模型实际上就是总需求模型。它主要是说明,在物价水平既定条件下,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国民收入的变动。,1.产品市场和IS曲线,(1)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凯恩斯主义交叉图是对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理论的最简单解释。其基本思想是:短期内国民收入取决于需求。国民收入(GDP)取决于经济中的实际支出,即家庭、企业和政府支出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数量。如果计划开支和实际支出不一样,其差距就是非计划的存货投资。,凯恩斯主义交叉图模型的第一部分就是计划支出曲线。计划支出曲线是收入水平的函数。收入高,则消费高

7、,计划支出也高。计划支出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参见教材P236)凯恩斯主义交叉图的第二部分是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的均衡。45线代表了全部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均衡时的均衡点的集合。(参见教材P237),存货调整机制,计划支出小于实际支出时,非计划的存货投资增加,导致企业缩减生产,解雇工人,以至于GDP也减少。这种减少过程一直要达到均衡为止。如果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时,非计划的存货投资减少,导致企业增加生产,增雇工人,以至于GDP也增加。这种增加过程也一直要达到均衡为止。这样,经济中需求(支出)对于GDP的决定作用就得到了某种说明。(参见教材P237238),财政政策与乘数:政府购买,根

8、据上述机制,政府支出的增加当然也会增加GDP(图形中通过向上移动计划支出曲线达到),而且会引起GDP的更大增加。政府支出增量产生的GDP增量与该政府支出增量之比值,叫做政府购买乘数。凯恩斯主义交叉图表明,政府购买乘数大于1。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在其中发挥了连锁作用。政府购买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参见教材P237240),财政政策与乘数:税收,税收的增减与政府购买的变动一样,也会引起GDP的相应更大的变动,即,税收变动也有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是负数的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值。(参见教材P240),(2)利率、投资和IS曲线,由于计划投资是依存于利率的,但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包含了计划投资水

9、平固定不变的假定,因而,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IS曲线则弥补这一不足,描述了利率与收入之间的联系。利率上升,导致计划投资减少,从而投资函数(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计划投资减少必然导致收入减少。于是,IS曲线则将投资函数和计划投资于收入的关系结合起来。IS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关于IS曲线的推导,可以参见教材P242页图形),财政政策对IS曲线的影响,IS曲线描述了货币供给既定条件下,对于给定的利率,能够得到的均衡收入水平。实际上,给定IS曲线时,也就假定了财政政策是不变的,即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不变。如果财政政策发生变化,即政府支出和税收发生变动,那么,IS曲线就必然发生移动。一般说来,政府购买

10、支出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政府购买支出减少,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税收增加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税收减少,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参见教材P242-243),IS曲线的可贷资金解释,IS曲线的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因而,IS曲线实际上是表明了当储蓄和投资相等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通过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也可以推导出IS曲线。以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YC(YT)GI(r),等式左边表示可贷资金供给取决于收入和财政政策,右边表示可贷资金需求取决于利率。利率的调节可使可贷资金的供求达到均衡。于是,IS曲线也可以解释为在既定收入水平下使可贷资金实现均衡的利率。因而,IS曲线也可以由

11、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共同推导出来。(参见教材P244)从该角度也可以解释财政政策变动对IS曲线的影响。,2.货币市场与LM曲线,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L表示货币市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M表示货币市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1)流动偏好理论,流动偏好理论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把人们对货币的持有解释成对其流动性(灵活性)和便利性的一种偏好。他认为,人们对持有货币的偏好是基于三种考虑:交易动机;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其中对经济分析最有意义的是投机动机。,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可以假定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如教材P245给出的公式)。货币供给被认为

12、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它与利率无关。物价水平也被认为是不变的(这里它也是一个外生变量)。所以,在利率和实际货币供给构成的平面内,实际货币供给就是一条垂直线。从实际货币需求角度看,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采取货币形式持有资产时,所必须放弃的以债券形式持有等量资产可以得到的收益。利率上升时,这种机会成本会增大,因而人们在利率较高时对持有货币的需求降低了。由此,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就是利率的减函数(如教材P246页画出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将实际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需求结合起来,就可以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得到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参见教材P246-247)货币市

13、场的均衡利率不仅由实际货币供求来决定,而且也会对实际货币供求进行调节:如果货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那就意味着现有利率水平高于均衡利率水平,一些银行为了促进放贷和获利,不得不降低利率,最终现有利率就会达到均衡水平;如果情况相反,货币需求大于供给,那就意味着现有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水平,银行不仅需要提高现有利率来吸纳更多的存款,而且提高利率也可以贷放款项来获利,于是,现有利率最终也会达到均衡水平。,上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行为来引起:当中央银行改变实际货币供给量时,在社会上对实际货币的需求没有改变时,均衡利率就会发生变化,调整新的水平。(参见教材P247-248),(2)收入、货币需求和L

14、M曲线:,LM曲线的推导:实际货币需求函数是:L(r,Y),该式表明了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即,实际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当实际货币供给余额不变时,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即,会使实际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拉高了均衡利率的水平。由此,可以推导出LM曲线。LM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参见教材P248-249),(3)货币政策对LM倾斜的影响:,当然,根据流动偏好理论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在收入增加时,要想保持原有的均衡利率水平不变,就必须相应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但是,一旦增加了实际货币供给量,原先的LM曲线也会发生移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改变实际货币供给量的货币

15、政策,在产品市场情况不变的前提下,可以使LM曲线发生移动。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可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可使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参见教材P249-230),(4)以货币数量方程式对LM曲线加以解释:,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的原有含义是,在实际产出水平由生产函数决定,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货币供给量决定名义收入的大小。如果M不变,那么,价格也不变。,现在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就是说要保持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根据流动偏好理论可知,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货币的需求,利率上升,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货币需求上升。如果货币供给量M不能发生改变,又要在Y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货币市场的

16、均衡,就只能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加以变动,当货币需求增大时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当货币需求下降时,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于是,货币数量方程式现在被改写为:MV(r)PY。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利率上升时,如果货币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不变,要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或者说必须和利率的变动相适应)。,改变后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也表明,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使LM曲线移动,即,对应于既定的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货币供给量必须和收入水平保持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才能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这也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当然,LM曲线实际上只是对于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它并不表明LM曲线在经济中能够真的决定收入或现实存在的利率。,3.短期均衡,将 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短期均衡点。IS曲线:Y=C(Y T)I(r)GLM曲线:M/PL(r,Y)该模型中,G、T、M、P都是外生变量。在均衡点,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等于需求。(参见教材P251)ISLM模型对于总需求方面有关问题的说明和总需求曲线的解释是有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