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印发201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委:为切实做好2010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控工作,增强防治预见性,我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2010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及早做好技术与物资准备,扎实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我省全年农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附件:201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二一年二月四日附件:201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
2、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一、发生趋势根据近年我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09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10年我省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和迟熟中稻、单季晚稻的稻曲病将偏重发生,单、双晚稻感病品种病毒病将中等发生。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盲蝽象、枯萎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棉铃虫、斜纹夜蛾、棉蚜、棉叶螨、烟粉虱、棉苗病害、棉铃病害偏轻至中等发生。大豆和玉米病虫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大豆地下害虫中等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
3、麦收前播种)上偏重发生,淮北东部玉米褐斑病中等发生。预计2010年全省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3000万亩次,小麦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6000万亩次,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约为800万亩,棉花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2500万亩次,大豆主要害虫发生面积约为1200万亩次,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800万亩次。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
4、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等目标实现,促进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三、防治任务与目标防治任务:2009年全省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1600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40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3500万亩次,稻螟虫1600万亩次,纹枯病3000万亩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1700万亩次,病毒病800万亩次,稻瘟病1000万亩次;小麦65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2000万亩次,白粉病600万亩次、赤霉病1000万亩次、蚜虫2000万亩次、吸浆虫400万亩次;油菜1200万亩次;棉花病虫需防面积约为3000万亩次,其中盲蝽象1000万亩次,棉铃虫500万亩次,斜纹夜蛾400
5、万亩次,棉叶螨300万亩次,枯萎病260万亩;玉米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1000万亩次,玉米粗缩病150万亩次;大豆病虫需防面积约1400万亩次,其中大豆食心虫400万亩次;蝗虫需防面积约为450万亩次,其中东亚飞蝗100万亩次,土蝗350万亩次。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重大病虫和蝗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头以内,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
6、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5-8%以下,白粉病、条锈病病情指数控制在5以下,小麦纹枯病茎病株率控制在10%以下,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800头以下。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控制在5%以下。棉铃虫累计蕾铃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下,盲蝽象苗期为害株率控制在5%以下。蝗虫防治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总体目标。通过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
7、病虫防治成本。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指挥组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省里已成立以省委常委赵树丛副省长为指挥长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
8、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3、加大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病
9、毒病、稻曲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穗蚜、油菜菌核病、棉盲蝽象、棉花枯萎病、玉米粗缩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对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危害损失大。各地要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各地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同时,各地要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5、着力推进农
10、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各地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健康发展,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6、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各地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要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7、确保防治经费投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各地
11、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作物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流和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五、主要防控技术(一)水稻病虫害1、防治策略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2、主推技术(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防治
12、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3、具体技术措施(1)稻飞虱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有利于稻田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噻嗪酮25克、乙虫腈45克、噻虫嗪0.51克,示范应用醚菊酯57克等。
13、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亩用敌敌畏有效成分200克熏蒸。(2)稻纵卷叶螟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
14、(2)代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始盛期。五(3)代、六(4)代亩用有效成分阿维菌素11.5克、氯虫苯甲酰胺2克、丙溴磷50、甲维盐0.5克,示范应用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34克。(3)螟虫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推行栽培避螟,实行生态控螟。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开展性诱剂、杀虫灯示范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始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
15、可湿性粉剂100克,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杀虫单有效成份6070克;二代重点防治一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补治一次,药剂选用甲维盐、阿维菌素复配剂,或亩用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份2克,示范应用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23克;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杀虫单与阿维菌素复配剂。三化螟:一代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亩卵块密度达120块以上的田块,于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复配剂、杀虫单等;三代主治白穗。卵量达标田块,掌握在一季稻破口期(当510%水稻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或杀虫单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
16、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必须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4)稻瘟病选用抗性优质品种。要高度重视两系杂交稻稻瘟病的防治。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咪鲜胺或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种。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的叶面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及时开展大田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区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一周后补治,亩用有效成份稻瘟灵40克,或春雷霉素
17、23克,或用75%三环唑可湿粉30克,或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612克等。(5)条纹叶枯病加强虫情监测。5月初,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据。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开展麦田等前茬灰飞虱防治。重病区压“粳”扩“籼”、适当推迟播期。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病害偏重发生稻区压缩粳、糯稻,扩种籼稻或推广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盐稻8号、盐粳9号、皖稻119、皖稻86、镇稻6号、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重病区提倡水稻直播,单季晚稻播期适当推迟到6
18、月10日前后,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在灰飞虱二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5克、噻嗪酮20克。(6)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近两年,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在我省水稻产区有所发生,部分地区呈加重趋势。据初步观察,单、双晚稻均有发生,籼稻类型发病较重。要加强对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治,强化单、双晚稻秧田和大田前期的保护。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或高含量吡虫啉3克(防治白背飞虱),或噻嗪酮20克等防治传毒媒介昆虫,
19、治虫防病。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7)稻曲病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协优系列、D优527、秀水664等。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15天施药防治,视天气情况,破口期再治一次,亩用有效成份戊唑醇67克、烯唑醇10克,或选用井蜡芽、井烯唑等复配剂。(7)水稻纹枯病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早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抽穗期病丛率达30%的田块,中、晚稻拔节孕穗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要及时防治。亩用有效成份井冈霉素10克、井蜡芽2530克
20、、噻呋酰胺3. 55.4克,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710天后再治一次。(8)总体防治技术水稻播种至秧田期:抓好种子处理,重点预防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干尖线虫病等);适时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预防虫传病害(病毒病);抓好秧田螟虫、蓟马等防治。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水稻病虫防治中,要按防治要求用足水量,均匀施药,并保持田间浅水层,提高防治效果。(二)小麦
21、病虫1. 防治技术策略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种植小麦抗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用药抓关键。2. 主推技术(1)种植抗(耐)病品种。纹枯病重发区宜种植新麦18、邯6172、豫麦70等品种;赤霉病常发区宜种植扬麦13、14、15、皖麦43、泛麦5号等品种;白粉病重发区宜种植泛麦5号、豫麦70、新麦18等品种。(2)适期播种,减轻病虫发生程度。纹枯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重发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中旬播种,春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减轻其冬前侵染和为害。 (3)药剂拌种。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拌种技术,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有效成份戊唑醇湿拌剂2
22、克,或三唑酮20克;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技术,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有效成份辛硫磷25克,或甲基异柳磷20克;药剂拌种病虫害同时防治的地区,可选用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混配使用,也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毫升。拌种时将药剂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公斤搅匀边喷边拌,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厘米。药剂拌种时要按规定药量使用,不能随意加大用量,防止产生药害。(4)适量播种和扩行(行距22厘米以上)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5)总体防治技术。着力抓好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3次病虫总体防治。 3. 主要技术措施(1)小麦纹枯病。在做好播种期种子处理的基础上,加强
23、重病田春季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亩用药剂有效成份井蜡芽25克,或烯唑醇67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9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天再喷一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2)小麦赤霉病。沿淮及其以南赤霉病常发区,在小麦初花期(扬花5%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多菌灵悬浮剂亩用有效成份60克、多菌灵超微可湿粉亩用有效成份80克,或多菌灵三唑酮悬乳剂、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应在药后57天,再喷一次。淮北麦区如果小麦扬花期遇
24、连续2天以上降雨,雨后及时喷施上述药剂。(3)小麦白粉病。在做好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春季药剂防治。于小麦倒三叶展开时,对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药剂有效成份三唑酮10克、烯唑醇8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4)小麦锈病。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要立即摘除发病叶片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天后再喷一次。(5)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
25、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药剂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啶虫脒2克、吡虫啉4克,或抗蚜吡虫啉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6)小麦吸浆虫。吸浆虫常发区,在中蛹盛期每亩选用辛硫磷有效成份75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药剂有效成份倍硫磷37.5克、高效氯氰菊酯23克喷雾防治,或敌敌畏120克拌毒土撒施。(7)总体防治技术。秋种时以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为重点
26、,推行药剂拌种;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麦蜘蛛、苗蚜等;小麦抽穗扬花期以赤霉病、吸浆虫、穗蚜(或其中之一)为主治对象,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粘虫等。(三)玉米病虫害1、防治技术策略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2、主推技术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种子药剂处理技术。3、具体技术措施(1)播种期防治对象:苗期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蓟马。防治措施:调整播期。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20日以前;5月份,油菜、豌豆、大蒜等作物收获后,不要急于播种玉米,推
27、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避开玉米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期,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推广综合抗(耐)病性较好的蠡玉16、农大108、皖玉17、登海3号、鲁单981、鲁单661、金海5号、户单2000、苏玉20、濮单6号、鲁宁202、泰玉2号等玉米品种;玉米粗缩病重发区,选择对粗缩病抗性较好的农大108、登海3号、蠡玉16、蠡玉35、鲁单6018、宿单9号、中科4号、东单80、皖玉17等玉米品种。种子处理。选用包衣种子。或用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福美双甲基异柳磷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也可用吡虫啉加混福美双拌种。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
28、性。(2)苗期防治对象:粗缩病、灰飞虱、蓟马、地老虎等。防治措施:灯光诱杀。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玉米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地老虎低龄幼虫盛期(4月中下旬),春玉米田亩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分1克、氯氟氰菊酯有效成分0.5克,对水喷施玉米苗。夏玉米播种前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分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3)穗期防治对象:玉米螟、褐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防治措施: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
29、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每克含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30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它药剂混配喷雾。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亩用有效成分912克丢心。玉米褐斑病、小斑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0克、烯唑醇有效成份6.25克、多菌灵有效成份25克对水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粉剂有效成份10克对水喷施玉米基
30、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4)粒期防治对象:玉米螟、蚜虫、锈病等。防治措施: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20克,对水喷灌玉米穗顶。当玉米蚜虫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如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2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
31、四)大豆病虫害1、防治技术策略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抓住适期,科学用药。2、主推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3、具体技术措施(1)苗期和分枝期防治对象:蚜虫、地下害虫等。防治措施: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防治蚜虫。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大豆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金龟子、蝼蛄、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2)开花结荚期防治对象:豆天蛾 、大豆食心虫、大豆霜霉病等。防治措施:在豆天蛾卵孵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喷雾;幼虫3龄期之前、百株有虫1
32、0头时,亩用阿维菌素有效成份1克对水喷雾。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始盛期后710天,亩用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1克对水喷雾。田间初见大豆霜霉病病叶时,亩用甲霜灵有效成份12.5克、或百菌清有效成份37.5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鼓粒期防治对象:豆荚螟 、大豆造桥虫等。防治措施:豆荚螟产卵高峰后57天,亩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份2克、或氰戊菊酯有效成份8克对水喷雾,同时兼治大豆造桥虫。 (五) 油菜菌核病1、防治技术策略以预测预报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药控为关键,全面推广综合治理技术。2、主推技术油菜菌核病花期适时药控技术。3、具体技术措施(1)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良种
33、。油菜菌核病重发地区,建议推广种植目前对菌核病表现相对较好的抗(耐)病品种,如秦优10号、秦优7号、史力丰、中油14等。(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播种(育苗),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逆性。油菜生长中后期适时摘除病、老、黄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菌侵染机率。(3)规范施药技术。切实把好药剂防治“三关”,即防治适期关、防治次数关和对路药剂关。偏轻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时)进行防治;对于易感品种或中等以上发生年份,要在油菜盛花初期(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
34、%),开始第一次用药防治,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时)进行第二次防治;大发生年份高产栽培区第二次防治后710天再治一次。过早用药或施药次数不足对最终病情控制效果都不理想。防治药剂亩用有效成份:菌核净40克,或腐霉利37.5克,或咪鲜胺15克,机动喷雾器兑水30公斤,手动喷雾器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技术要求使用烟雾机进行油菜菌核病防治。(六)棉花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以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2、主推技术 生态控害技术;科学用药技术;苗期、蕾期、花铃期阶段性总体防治技术。3
35、、具体技术措施(1)播种期防治对象:苗病、枯萎病等。防治措施:选用抗(耐)病虫品种皖棉53、科棉6号、皖杂5号、中棉所53号、中棉63号、鄂杂棉24号等。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土质肥沃、无枯黄萎病的田块作苗床。使用大钵育苗,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降低发病率。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盲蝽象、棉叶螨虫口基数。(2)苗期防治对象:苗病、盲蝽象、棉叶螨、苗蚜、地老虎等。防治措施:及时中耕除草、追肥,缩短缓苗期。遇阴雨天气苗病重时,亩用有效成份多菌灵12.5克、甲基硫菌灵17.5克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盲蝽象百株虫量达3头时,亩用有效成份马拉硫磷
36、30克、顺式氯氰菊酯2克、氯氟啶虫脒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棉叶螨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超过15%时普治。亩用有效成份哒螨灵2克、阿维菌素1克、噻螨酮3克、炔螨特30克;苗蚜在棉花3叶期以前百株蚜量达1000头,3叶期以后达2000头时,选用吡虫啉有效成份2克防治;防治地老虎亩用有效成份溴氰菊酯0.5克、氰戊菊酯5克对水喷雾。雨水偏多时注意防治蜗牛和野蛞蝓,亩用四聚乙醛颗粒剂有效成份30克撒施。(3)蕾期防治对象:盲蝽象、枯萎病、二代棉铃虫等。防治措施: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根据棉株长势适时用缩节胺控制旺长。小麦、油菜收获后迟灭茬,推迟作物离田时间,使天敌充
37、分向棉株转移,以害养益,以益控害。对出现缺钾症状棉田,及时追施氯化钾等钾肥,同时用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进行叶面补钾。早发棉田、杂草多的棉田和附近有树林、蔬菜地的棉田,要重点防治盲蝽象,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5头,掌握在上午9时前施药,药剂种类同苗期。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当百株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520头时,亩用50亿PIB/毫升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24克防治,如残虫量偏高,再用速效药剂,如亩用有效成份辛硫磷30克、灭多威20克等防治。田间初见枯萎病病株时,亩用乙蒜素有效成份20克、1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00克等灌根或喷雾。(4)花铃期防治对象:前期(7月中旬8月上旬)重点防治三代棉铃
38、虫、斜纹夜蛾、棉叶螨等,后期(8月中旬以后)重点防治盲蝽象、四和五代棉铃虫、棉叶螨、斜纹夜蛾、烟粉虱、棉蚜及铃病等。防治措施:及时打顶心、摘边心、抹赘芽;打顶后根据棉花长势适时进行化学调控;适时摘除斜纹夜蛾卵块。如雨水偏多,及时采摘病铃摊晒。当百株三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015头,四、五代百株低龄幼虫10头时,在低龄幼虫盛期施药防治;三代亩用有效成份高效氯氰菊酯2.5克、氟铃脲8克,四、五代亩用有效成份丙溴磷60克、甲维盐0.8克、溴氰菊酯1克或氰戊辛硫磷轮换使用。当百株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窝时,抓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亩用10亿PIB/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40克50克、溴氰菊酯有效成份1克、
39、辛硫高氯氟等农药在下午4时后施药防治;不同作用机理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斜纹夜蛾的防治。盲蝽象当百株虫量达10头时,轮换使用药剂防治。烟粉虱、伏蚜发生重时,亩用有效成份噻虫嗪3克、吡虫啉23克、啶虫脒24克防治。甜菜夜蛾重发时,在低龄幼虫盛期亩用有效成份茚虫威1.8克2.7克、虫酰肼16克20克。 (七)蝗虫1、防治策略贯彻“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大力推行生态控蝗、生物治蝗和应急防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的治蝗目标。2、主推技术东亚飞蝗生态控制与生物防治技术。3、具体措施(1)大力推行生态
40、控蝗措施。以生态控蝗为目标,做好蝗区治理规划,合理调配水资源,抓好蝗区改造,逐步压缩蝗虫适生环境。同时,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大豆、西瓜、棉花、烟草、杞柳、牧草等经济效益高、蝗虫不喜食的作物,达到人为增强自然因子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生态调控作用,实现长期控制蝗害。(2)积极开展生物防蝗工作。加大生物防蝗力度。一方面通过适当放宽蝗虫防治指标,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应用牧鸡(牧鸭)食蝗,以及使用苦参碱、天然除虫菊素等生物农药防蝗技术。(3)切实提高应急治蝗能力。蝗区要结合病虫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工作,积极建立防蝗应急队伍,切实提高蝗虫应急防控能力。涉蝗重点县要确保每万亩蝗区有23个地面应急防治队伍(10台以上机动喷雾器/队);一般蝗区县要确保每万亩蝗区有12个地面应急防治队伍。要认真开展防蝗应急队伍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规范农药施用技术,合理安全用药,减少对环境及天敌的影响。各地蝗虫应急防治站和植保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国家投资建设的设备、设施效能,切实起到在治蝗工作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