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5501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行为与态度.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行为和态度,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Robert Musil,1930.本章主要探讨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在世界两个最大的烟草广告商之一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那些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聪明的、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有合作精神的人抱怨自己被称为“大众杀手”。“这是一个成瘾的问题吗?”一个副总裁问道,“我一点儿也不相信,人们可以做各种事情来表现自我和反抗社会,而吸烟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并不是最坏的一种”。,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个人的态度?如果这位管理者真的认为吸烟是一种相对健康的表现自我的方式,那这些态度是如何内化的?或者这些说法反

2、映了他在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口是心非。,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当我们需要对某一事物作出反应时,我们对其感知方式可以指导我们的反应方式。比如,如果某人认为某个种族是懒惰、好斗的,那么它可能会不喜欢这个种族的人并且因而产生歧视。,态度的成分,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41 态度决定行为吗,“我们是什么(内在)”和“我们做什么(外在)”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很久以来

3、,哲学家、神学家和教育学家就一直在思考思维和行动、性格和行为、私人语言和公众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教育、咨询和儿童教养都基于这样一种普遍性的假设,即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爱默生,4.1.1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1)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的研究认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关系,(2)丹尼尔巴特森就人的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现象提出了“道德伪善

4、”的概念,即表现出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他们给被试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十分诱人(被试可能挣到有可能中30美金奖的彩票),而另一个任务却无聊且没有奖励。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务安排给别人。20个人中仅仅有1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最道德的,而尽管80%的人是这样做的。,事实就是人们并不按自己所说的来做,所以试图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吸烟有害的警告也仅仅是在最低限度上影响那些吸烟者而已。公众已经逐步认识到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导致漠然和残酷,但是媒体上的谋杀节目并不减少。安全驾驶的呼吁对降低事故率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其效力

5、远远低于对限速驾驶、隔离高速路和酒后驾驶的惩罚。,“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 鼓吹美德比实践美德容易得多。人们言行不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4.1.2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作出反映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景,因为社会影响力真的非常大大到能够引发人们违反他们最深层的信念。总统助理也许会作出他们明知是错的行为;耶稣坦率的信徒彼得否认自己认识耶稣;战俘也许会撒谎以平息俘虏自己的人的怒火。,(2)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你是种族歧视者吗?(概括的)在公交车上你会给

6、一个黑人妇女让座吗?(具体的)你有博爱精神吗?你会让一个流浪者住到你家里吗?具体的态度要比概括性的态度更能预测行为,(3)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通过给大家几分钟来阻止自己对于确定性问题的看法”。,42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材料乔治大脑中控制头部运动的区域暂时被植入了电极,当神经外科医生约瑟用遥控刺激电极,乔治总要转头。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遥控的结果,而是给他转头做出了合理解释:“我在找拖鞋。”“我听到了一种声音。”“我想看看床下有什么东西”。有时我们确实会坚持我们所相信的,但同时我们会逐步相信我们坚持的东西。态度往往会紧紧

7、跟随行为。,421 角色扮演,角色(role)来源于戏剧,正如在戏剧中一样,它指的是那些出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来的行为。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津巴多的试验:究竟是邪恶的犯人和恶毒的狱卒导致了监狱的残酷性,还是狱卒和犯人在制度上的角色令即便是如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十分怨毒和冷酷。是人们使得这个地方变得暴力了,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了。,422 语言何时变成信念,“一直模仿下去直到你变成它。”匿名酒鬼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我们的听众来调整讲话的内

8、容,并且说过之后也会相信这歪曲的信息。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雷海曼描述了一个看手相的人是如何说服自己相信手相术有用的。我们必须注意自我说服的力量。,423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我们不仅伤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的人。残酷的行为往往会侵蚀行为者的良心,伤害无辜通过发表伤害性的言论或实施强烈的刺激通常会导致攻击者去贬损受害者,以此为其行为的正当性辩护。,若干现实态度的研究,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定义: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偏见的特征,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9、。人们常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的全体成员的特征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体印象。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所以偏见常有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特征。,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因此,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往往具有占有资料和信息不全就贸然下决断的倾向。,424 种族间的行为和种族态度,种族主义 美国民权委员会曾把种族主义定义为“任何根据一个人的肤色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种族主义的基础是种族,具体说它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个体对特定种族成员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第二是社会对所谓特定种族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与规章。,性

10、别主义 性别主义的两个层面:第一是个体对特定性别的人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第二是社会对所谓特定性别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和规章。对女性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曾写道:“中国男人们现在临到了一个难言,便是他的选择妻子,摩登女子与旧式女子二者之间孰优。最好的标准妻子有人说过:要有新知识而具旧德性的女子。”,犹太大屠杀,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一个奴役别人的群体很可能认为这些受奴役者生来就具备受压迫的特质。行为和态度也会相互支持,有时会达到麻木的程度。人们在伤害他人的时候同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其伤害行为越容易出现。当然,同样的道理,道德的行为也可以塑造自我。,如果道德行为影响道德态度的话,那

11、么积极的种族间交流能减少种族歧视吗?美国最高法院决定于195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学校时社会学家的一部分证词。我们要将道德行为立法,那我们就能在目前的情况下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态度。事实和数据证明美国人对黑人的态度越来越友善。,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争议,由于联系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亚里士多德如果你想要更爱他人,你就要表现出你真的爱他。“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托尔斯泰,425 社会运动,社会行为对种族态度的影响暗示了存在这样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即为了整治社会化而将这种影响运用在公众人群中。例如处于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人为了使自己的

12、言行一致,往往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来平衡心态。这个准则适用于极权主义政权。,庄严的升旗仪式,4.3 社会态度的测量,量表测量:瑟斯顿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李凯尔特量表,又称为累加量表法,陈述:“某教师的材料组织得很好”1 2 3 4 5,非常同意 非常不同意,另外的陈述:“据报道,在某拉美小国,当地匪徒再次袭击美国公民,并将美国国旗扯得粉碎。当地侨民感到生命处在危险之中,海军陆战队将被派往那里保护这些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32非量表测量,自由反应测量行为反应测量生理反应测量,4.4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认知平衡理论 弗里兹海德“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

13、知组织的变化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P-O-X”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其中P 是认知主体,O 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 则是与P 和O 有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个人。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存在着不平衡状态。,认知的平衡与不平衡图示,认知失调理论,创始人费斯汀格 基本观点:每一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他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将这种关系还原成三种可能性:(1)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相矛盾;(2)不相干,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互不牵连;(3)不协调,此时两种元素彼此矛盾。,不协调或曰失调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其二,不协调的程度还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的数目的相对比例。,认知失调理论的两个假设,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1)改变行为(2)改变态度(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