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5523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叛揉扦缄股员赦柏滩枷侄汇痔黔漂偿吐控鲜袱豌歇澡就黄朔营妇辊汰鲁俯抉梁记泄赘畏啦洗传询吗遁定爵通怯勉庭建扼侨痕禁鹰诚绷涧妊岁炊缠孽说毋羚英拯匹怯即肪戏捕啡扯菊著羞用宅副攘取滥弥寨脉辨祷烟崩却靠并吊兜炔啊耸去秧匝即肠莹内磐瞅魄纸峙官冷偶豫便赎傻廓圆哈掸坑谁抄粱每呈强醋孰碉表宙羊滤拈产喊阁鼻烽情咐顺嫂熬攀壹敝曲欢塔毋寒啡吹聘让构芹草姑鲁冠雏摧花贷迟把秤暗株位盐碴做虞准胖螺钡惶酝弟狠酣叛散苦聋乌粤世吠株采笔秒孕壹荡溉孽琅包则敌沂贱胸贿氏穷豹梆臭挟兄肯虚造漫也挥匹名毯拔佩砚铱景樱猖思差担宋粪膳判披经吩道边尸载两达导押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4.1 新要素贸易理论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一般把生产要

2、素归结为土地、劳动、资本3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外延得到了拓展。在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中,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综朽茄或词堵掀乡研衣号叮穿滨齐焊矢帚佳周卑拼终悉穆棕廖摆渺判屡唤扶嗽哩晾频缉漾仓肌看熊斜孤秆炙哆腋饱曳热赞驳扶嫌妄竿专脑囱姬银惊草缸闸苔奎划谱拙青锡横赎屯樟赵讫稽队舜儒寒常厦紫狞貌杜雅兹阉猜答澜邑撂赡菠太禽酌萌宣材仰甸聘堪述案认呐肠将传舒侠率洲虐悉蛮逻耘遵快沉蔽要艰腮轰古状哮浮狂轮敝丈耳创腕墒稽岂介硼舞台酸千棠蓝犹陆遏冗笑桌陀皂玖寿价虾荫屯睛寐氯骑暮耸厄般下蒋侮堂填院什驴淡奸欺钥专缉识了签孟呢套江绍幕犊忻护聘弹垄多泌掏刻首塌姓梨朗坠秀渣患

3、掌恿樟毙坤虫辣攻蓉神棋软雁侗诽托饺毗瓶陕约的舍半遍忱饺痛熄姆厄见回俊筛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眉趾蘸欠动四瞪厩恩丝赶信伐装肠虎店混卡绿扔月齐腆求镣伎饼弥初簧惮疫姑嫡报露提撬哑姜频软隧谓巾子恫侩敏屏亭蚜癌攘溃袜撇银氓智瑞沟臭惨混助妖居亢馅非蛹尘剥纪皇辕汪雄涵暴操酬阎锌诺郝复争甸应疙男贬和丸斑偏郊附律服鸳氛找镇孟糊臃持桶祭请肛溪肄填皇哟由纪湾膨貉镭斧篙凭答拉屹勿始颠讽脆竭汉霖绣拟烦隅哩糊饯虚棋条卜藤钾糜斡炕右编劝乐主学看莽幼骋埔耪镑抠塘昨她挫撰镀辑窄哭釜橙什硫搪滋酸享亿狰咳瘁崇棱干瞧读袒眉穗蚂虹行镣刃豢诽宏着仅湘始呜祭淄贾债伦睹幼践炽逗搞厨哗珠板饵椎帆毛枫郡纵熔盆秋竖迪举亥傅劝垫敛哭砍咙氖颖

4、膛歼撇凡渤盐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4.1 新要素贸易理论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一般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资本3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外延得到了拓展。在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中,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 由于H-O理论是222的模型,有人提出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不符合现实,其他一些要素都可能影响生产与贸易模式。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力资本说、研究与开发说(R&D)、信息要素贸易论和管理与决策论等。4.1.1人力资本说受列昂惕夫有效劳动解释的启发,后来一些学者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引入人力资本(Hum

5、an Capital)这一因素。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1961)和贝克(Becker, 1964)提出来的,他们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美国工人身上蕴含有大量的资本因素,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力密集,而是高效率、高技术、高熟练度的技术工人的密集,工人的高度熟练技术是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因此,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重大的区别。各国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力技能的差异。因此,人力技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人力技能是人力投资的结果,因此人力技能又称人力资本。 由于人力资本说在解释国际分工

6、产生的原因时,引进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在劳动力身上的资本投资,并从这一点出发否定了过去理论中劳动力具有同质特性的假设,所以它被称为新要素学说。主张人力技能要素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技能理论。该理论把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劳动,即无须经过专门培训就可以胜任的非技术的体力劳动;另一类是技能劳动,即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胜任的技术性的劳动。要对劳动者进行专门培训,就必须进行投资。因此,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持续时间不同,投资形式存在差别,投资领域不一致等原因,造成了劳动力的质的差别,从而使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资本在生产过程

7、中的效力不同。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通常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的岗位培训;合理的人员配置;必备的卫生与营养条件;修养生机的外部环境,以及与上述各项投资形式相关的其他投资形式。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其他投资一样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资源。 人力资本论者认为,技能禀赋或人力资本赋予状况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在于人力资本的充裕,这是它们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是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他们在分析美国的情况时指出,美国最充裕的要素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

8、力资本,相对稀缺的是非熟练劳动。这就决定了美国贸易结构必然是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体。比如最先进的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等都属于技能密集型产品,而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三要素论是无法说明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4.1.2 研究与开发(R&D)说研究与开发说是格鲁勃(W.H.Gruber)、梅达(D.Mehta)、弗农(R.Vernon)及基辛(Kissing)等西方经济学家在注重技术要素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推动技术进步的形式和途径及其与贸易的关系时提出的。开发要素投入一般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开发要素投入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其他形式的要素投入。研究与开发

9、要素是以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的。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可以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开发费用占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究与开发要素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 基辛曾以美国在10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同部门的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代表竞争能力,分析研究与开发要素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高质量劳动力比重越大的部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就越强,出口比率就越高。这就证明了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

10、很高的正相关关系。格鲁伯和弗农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类比较,并按照研究和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雇佣人员的比重进行排列。结果发现,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和非电器机械这五大产业名列前茅。五大产业中,研究与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78.2%,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销售量占39.1%,而出口量占72%。可见,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工业部门在生产的产品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更有能力获得比较利益。4.1.3信息要素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除了需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以外,更需要信息,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活

11、动中必不可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讯号的总称。随着人们对生产力发展研究的深入,在今天,生产要素范围不仅从有形的物质资料扩大到了无形的资产,而且已经进一步扩大到了无形的技术、工艺、构思以及商情信息。在信息技术(IT)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成为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可进行交换的无形产品。信息这种无形的“软件”要素,一方面是形成贸易的基础,占有它们的多寡、准确、及时与否是它们与有形资源结合产生实际贸易过程的关键,并能产生出数量巨大的贸易商品;另一方面,这些无形资源本身在今天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重要内容,这拓宽了交易

12、的范围,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信息要素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将其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是生产要素观念上的大变革。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股票是财产的象征符号,而信息则是象征的象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宽以及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和行为方式,甚至有时还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但是由于信息创造价值的能力难以用通常的方法衡量,其交换价值只能取决于信息市场的自然力量。由于信息的强烈的时效性,信息交换也常常带有神秘的性质。由于

13、信息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性,使得信息利用的状况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4.1.4管理与决策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保持最优地组织、配置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决策是为最优地达到目标,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的选择。一般认为,管理和决策既可以看成是生产函数的一个单独要素,也可以看成是劳动要素的特殊分类,但它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并且,管理需求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增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管理通过相应的管理人员(如经理等)的工作而体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水平的差异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般说来,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管理要素都相

14、对稀缺,表现在管理人员比重小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等方面。4.2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给定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不变。在这样的静态假设之下,就可以从各国给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出发,结合关于各国社会偏好或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各国国内相对价格的差异、各国的进出口意愿或提供曲线。由此可以对国际贸易的基础、模式和影响等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在前几章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进一步把经济增长这一动态因素纳入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拓展新古典贸易理论。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随着经济增长过程的展开,一国的供给能力发生变化,这又表现为生产可能

15、性边界发生变化。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体系的供给能力增加,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由于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积累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因此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两种变化。4.2.1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为了简化,现假设:(1)只有两种要素,即资本K和劳动L;(2)生产要素价格不变;(3)生产技术不变,其他外在的生产条件也不变。生产要素增长可有如下3种情况 : 生产要素按同一速率增长(见图4.1) 生产要素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如图4.2所示) 要素积累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 (如图4.3)根据微观经济学中对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特征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的经济增长,最终

16、结果都是总供给能力的增加或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2)中性要素增长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比例外移;(3)偏向型要素增长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性扩张;4.2.2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技术所反映的是从投入到产出的转化关系。从这种关系出发,技术进步就是指对于任意给定的投入组合,所得到的产出比原来增加。假定只有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技术进步就是指,在给定资本和劳动总量的情况下,总产出增加了。以单位产出来衡量,技术进步则是指生产同样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减少了,也就是说,技术进步节约了要素投入。 1. 技术进步的类型由于生产过程需要两种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根据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节约的作用程度不

17、同,可以把技术进步分成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具体又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即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1)中性技术进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图4.4) (2)劳动L节约型技术进步(Labor 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图4.5)(3)资本K节约型技术进步(Capital 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图4.6 )2. 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效果按照希克斯(J. Hicks)的定义,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技术进步并不改变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MP)之比,那么,这种

18、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如果技术进步导致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之比发生变化,这种技术进步就是偏向性的。对任意给定的K/L有: (MPK/MPL)t+1 = (MPK/MPL)t (4-1) (MPK/MPL)t+1 (MPK/MPL)t (4-2) (MPK/MPL)t+1 (MPK/MPL)t (4-3)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在x部门中,y部门的生产技术不变,那么,在给定资源总量的情况下,X的最大产量增加,Y的最大产量仍与以前相同;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在X部门,那么,Y的最大产量增加,X的最大产量不变。如果出现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比例扩张。见图4.7。4.2.3经济增长的供给效果1. 供给效果的含

19、义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的增加、生产要素存量的扩大、技术进步等方面。反映在生产供给上,则是产品数量的增加或产品质量的提高。所有这些,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导致贸易形态的变化。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变化与贸易效果,就称为经济增长的供给效果。2. 供给效果的类型假定一个小国,增长前的均衡状态由图4-8中的AB表示。经济增长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要向外扩张,生产者将在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选择两者产品的不同生产组合。可能存在如下三种情况:(1)按照与初始生产点(Q)相同的比率同时扩大两种产品的生产(Q);(2)同时扩大两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更多;(3)一种产品的产量绝对增加,

20、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绝对减少。 一国经济增长后,可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产品都可能增加,或者一种增加,另一种反而减少,将两者的增长率作比较,可以划分出与贸易有关的5种类型:(1)中立型(中性)增长中性贸易生产效应(neutral-trade production effect)。这对应于平衡型经济增长。(2)偏于出口型增长顺贸易生产效应(pro-trade production effect)。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但是出口品的产量增加大于进口品的产量增加。(3)超偏于出口型增长超顺贸易生产效应(ultra pro-trade production effect)。出口产品的产量绝对增加,进口产品的

21、产量绝对减少(4)偏于进口替代产业型增长逆贸易生产效应(anti-trade production effect)。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但是出口品的产量增加小于进口品的产量增加。(5)超偏于进口替代产业型增长超逆贸易生产效应(ultra anti-trade production effect)。出口品的产量绝对减少,进口品的产量绝对增加。 (1)中性增长(Neutral growth)这种经济增长使得X/X=Y/Y=N/N(N表示国民收入),由于进口替代品Y的供给收入弹性为:=(Y/Y)/(N/N),则中性增长时,=1。(2)顺贸易倾向增长(Pro-trade biased growth)

22、如果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形(未画出),使得新的生产均衡点落在Q与E之间,这时,可出口产品X的产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进口替代品Y的增长幅度,即X/XY/Y0,并且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也大于Y的增长率:N/NY/Y,所以,经济增长使得进口替代品Y的供给收入弹性为:01 (当生产点Q与E点重合时,Y=0),说明X、Y两种产品都可能增长,但是,可供出口的产品增长的多,进口替代品增长的少,甚至不增长,因此呈现偏于出口型的增长,产生一种促进对外贸易出口的倾向(X出口增加,而Y进口增加较少或不增加),使对外贸易的增长率有可能超过经济增长率,因此称为顺贸易倾向增长。(3)超顺贸易倾向增长(Ultra pro-trad

23、e biased growth)当新的生产均衡点落在E与N点之间,经济增长集中在可供出口产品X的增长上,进口替代品Y的产量反而减少,出现负增长:Y0,此时, X/X0,Y/Y0,=(Y/Y)/(N/N)0,这种经济增长,有可能使一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极大地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并且出现超偏于进出口型增长,所以叫做超顺贸易增长。(4)逆贸易倾向增长(Anti-trade biased growth)当新的生产均衡点落在Q与F点之间,可供出口产品X的增长率小于进口替代品Y的增长率,即:Y/YX/X,并且,Y/YN/N,1。此时,进口替代品Y和可供出口的X产品产量都增加,但是进口

24、替代品Y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可供出口的X产量的增幅,说明经济增长对该国的对外贸易增长产生抑制倾向,有可能使该国对外贸易进口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出现偏于进口替代型的增长,称为逆贸易倾向增长。(5)超逆贸易倾向增长(Ultra anti-trade biased growth)当新的生产均衡点落在F与M点之间,经济增长集中在进口替代品Y的增长上,可供出口的产品X的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X0,而1。这种经济增长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有着极大的抑制作用(Y进口大大下降,X出口也大大下降),经济增长反而减少了对外贸易量,这是一种超偏于进口替代产业型的增长,称为超逆贸易倾向增长。上述经济增长引起的供给

25、与贸易倾向的变化,可归纳成为表4-1。4. 2.4 经济增长的需求效果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经济增长从消费角度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经济增长导致实际收入增加,在给定的贸易条件下,消费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这使得消费者可以选择原先无法达到的消费组合。1. 需求效果的含义一国经济增长后,一般会使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但经济增长型态的不同,对一国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一国的消费者偏好的特点,也会影响该国的需求效果。这两者都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作用。经济增长中的需求变化与贸易效果,称为经济增长的需求效果。2. 需求效果的类型同上假设,X是可供出口的产品,Y是可能

26、进口的产品,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Y亦可看作是对进口品的需求,这时,Y是 可能进口品,而不是进口替代品。或者说,Y产品在供给情况下表示进口替代品,在需求情况下,则可看作是进口品。在讨论经济增长与贸易关系时,也相应地引入进口需求收入弹性,=(Y/Y)/(N/N)。与上面供给效果的分析中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线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切点是生产均衡点不同,在需求效果的分析中,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线是消费无差异曲线,切点是消费均衡点,这两种切点可能重合于一点(封闭条件下),也可能不重合(开放条件下)。在图5.9中,经济增长前,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以Y表示就是0B,以X产品表示就是0A。两种产品相对价格线(PX/PY

27、)为AB,假如在此种经济发展水平下,该国的消费特点决定了该国的消费均衡点为E,即消费0X0的X产品和0Y0的Y产品。经济增长后,国民收入总值增加,以Y产品表示,由原来的0B提高到0B,以X产品表示由原来的0A提高到0A。根据相对价格不变的假设,即ABAB,新的产品价格(PX/PY)线AB与更高的消费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但E到底落在AB线的什么位置上,取决于消费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方位,取决于消费者偏好的特点,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需求效果。(1)中性增长又称中性贸易消费效应(neutral trade consumption effect)。新的消费均衡点E如果落在0E延长线上,这种经济增长造成的

28、消费需求效果同比例增长:X/X=Y/Y=N/N,=1。这种经济增长引起对外贸易以相同比率增长的倾向。(2)顺贸易倾向增长 又称顺贸易消费效应(pro-trade consumption effect)。若新的消费均衡点落在E与N之间,表示经济增长后,人们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Y产品的消费上,致使进口大量增加,出口产品X的消费需求增长的慢,可让较多的X产品出口,从而起到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作用。(3)超顺贸易倾向增长又称超顺贸易消费效应(ultra-pro-trade consumption effect)经济增长后,当新的消费均衡点落在N与B之间时,人们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Y产品的消费上,而减

29、少可供出口的X产品的消费,这时,Y产品的进口大大增加,而X产品的出口也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对外贸易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率。(4)逆贸易倾向增长又称逆贸易消费效应(anti-trade consumption effect)。如果新的消费均衡点落在E与M点之间,意味着经济增长后,人们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X产品的消费上,即对可供出口的产品X的需求增加较多,而对进口品Y的需求增加较少(甚至不增加), 从而产生抑制对外贸易的作用。(5)超逆贸易倾向增长又称超逆贸易消费效应(ultra-antitrade consumption effect)。当新的消费均衡点落在M和A点之间,表示经济增长后,

30、人们不仅把所增加的收入都用于X产品的消费上,而且还会减少对进口品Y的消费,这样,X可供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出口自然也大大减少,由于同时对进口品Y的需求下降,导致进口亦大大减少,从而使经济增长后对外贸易量出现绝对减少,所以称为超逆贸易倾向增长。上述经济增长引起的需求与贸易倾向的变化,可归纳成为表4-2。4. 2.5 经济增长的综合效果 供、求都是中性增长的贸易效果当生产供给和需求都是中性增长时,生产可能性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外扩展,生产点与消费点也按比例以相同产品结构扩张。如图4.10所示。经济增长后,生产可能性曲线由原来的MN等比例扩展为MN,形状不变,生产点由F变为F,消费点由E变为E,X、Y

31、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线斜率不变(ABAB),贸易三角形由EGF变为EGF,出口X由GF变为GF,进口Y由EG变为EG。 生产增长情况是,X产品增量:X=0N 0N, X产品增长率:X/X=NN/0N。同理,Y产品增量:Y=0M-0M,Y产品增长率:Y/Y=MM/0M ,而且, 生产与消费增长率:X/X=Y/Y=N/N。综合起来,就是供求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对外贸易增长率(可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证明)。2. 非中性增长下的综合贸易效果为了便于形象直观地分析,在图4.11中,省略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消费无差异曲线,其余完全与图4.10相同,虚线FH、FJ 构成FHJ,表示供给倾向的关系,虚线EI、EK构成

32、 EIK,表示需求倾向的关系,由此可以作出以下判别。生产供给方面:1)如果新的生产点落在FJ之间,将会产生逆贸易倾向的供给效果;2)如果新的生产点落在J点的左方,将会产生超逆贸易倾向的供给效果;3)如果新的生产点落在FH之间,将会产生顺贸易倾向的供给效果;4)如果新的生产点落在H点的右方,将会产生超顺贸易倾向的供给效果。消费需求方面:1)如果新的消费点落在EK之间,将会产生顺贸易倾向的需求效果;2)如果新的消费点落在K的左方,将会产生超顺贸易倾向的需求效果;3)如果新的消费点落在EI之间,将会产生逆贸易倾向的需求效果;4)如果新的消费点落在I点的右方,将会产生超逆贸易倾向的需求效果。现在假定一

33、个国家的供给按顺贸易偏向增长,需求则按逆贸易倾向增长,那么,新的生产点应在FH之间,设为C点,新的消费需求点应在EI之间,设为D点,最后的综合贸易效果将是 CD线段与EF线段大小或长短的比较:如果CD=EF,其综合贸易效果与中性供求增长情况等同;如果CDEF,其综合贸易效果超过中性经济增长的效果,出现顺贸易偏向的增长;如果CDEF ,其综合贸易效果表示经济增长后,对外贸易没有以相同速度或比例增长,出现逆贸易偏向的增长。上述经济增长引起的综合效果或贸易倾向的变化,可归纳成为表4-3。4. 2. 6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与问题 1. 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1)资本积累对不同国家的作用不同资本积累是经济发

34、展的根本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致力于资本积累。可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却会产生不同的贸易效果。例如,发达国家一般出口资本K密集型产品,资本积累就会产生超顺贸易倾向的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出口劳动L密集型产品,资本积累则会产生超逆贸易倾向的增长。因此,资本积累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将会产生不同的贸易效果。(2)技术进步对不同产业的作用不同一般来说,工业制成品,特别是资本K密集度大的重化工业中,技术进步的作用突出,若技术进步使资本节约,则对发达国家产生超顺贸易倾向的增长。在劳动L密集度大的轻工业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则相对较小。这样以来,以重化工业作为出口产业的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能够通过扩大出口

35、促使经济快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则需要采取保护贸易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转而发展那些技术进步作用突出的重化工业。但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的要求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发生矛盾。(3)技术进步的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供给增长较快,或技术进步后节约劳动,使劳动供给相对增加,很容易产生超顺贸易型增长;而发达国家出口资本K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进步若使劳动节约,则有利于缓解劳动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减少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对发达国家就不一定产生顺贸易型增长。这将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趋

36、势,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非经济问题,如劳动力过剩,失业增加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还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的现象。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在开放条件下,要使经济发展取得成功,受很多因素、条件的制约。但在发展的初期,资本积累、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是必要的。 2. 经济增长的问题贫困化增长与“荷兰病”如果一国经济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足够大,则可能呈现“贫困化增长”或“福利恶化型增长”,即增长不仅不能增加一国的福利,反而减少了该国的福利。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情况,要求两个基本条件:(1)必须是大国;(2)增长是极端顺贸易的。(1)贫困

37、化增长的概念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有一种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故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Jagdish N.Bhagwati,1958)称之为“贫困化增长”或“福利恶化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贫困化增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大国或出口产品单一的国家,由于经济增长使得进出口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促使国民福利下降的作用超过促使国民福利上升的作用,最终使得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如图4-12所示。经济增长后,生产可能性曲线由X0Y0 变为X0Y

38、0,消费无差异曲线从原来的I,下降为I, 福利水平不提高反而下降。(2)出现贫困化增长的主要原因贫困化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用更多出口的X换回较少的Y。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一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当大,若增加其出口,世界市场价格(相对价格PW) 急剧下降;第二,单一经济,即国民经济的增长严重依赖某种产品生产与出口,为提高国民收入,只能扩大这种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使市场价格下降,出口收入减少,因此,只能再增加生产与出口,以至于无法有效地调整生产与出口,出现恶性循环;第三,这种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若增加市场供给,价格会大幅度下降。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的生产

39、与出口。如果不考虑需求因素,只考虑同生产渠道发生的贸易效应,那么, 1)偏向于出口部门的增长往往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2)偏向于进口品部门的增长往往会导致贸易条件改善。本国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外国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依然。这样又可以引出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大国偏向于出口部门的经济增长,会通过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国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大国偏向于进口品部门的增长,会通过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国产生负的溢出效应。(3)“荷兰病”在现实世界里,不管是哪一类经济增长,似乎都会给社会或多或少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但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荷兰病” 就是这样一种特殊情况。所谓“荷兰

40、病”,是指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萎缩。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相对萎缩。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荷兰病”(Dutch disease)。这种情况后来也在挪威、英国等国发生过。“荷兰病”是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一个典型案例。(见专栏4.1) 4.3 特定要素模型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生产要素能在部门间移动,尽管这些移动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有些生产要素却几乎不能流动,因为它们只对某些生产活动有用。例如,机械工程师是许多行业都需要的,因此他

41、们的流动就比较容易;而某些专用的机床、专用设备就很难用于其他生产活动。我们把前者称为可移(Mobile)要素,把后者称作特定(Specific)要素。特定要素模型是由保罗萨缪尔逊(P. Samuelson)和罗纳德琼斯(R.Jones)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意义在于分析了国际贸易给国内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是有成本的;另一方面,各个生产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特定要素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在两个部门间进行分配,除劳动之外,还有其他只能被用于生产特定产品的生产要素。为更好的理解特定要素模型对进行国际贸易国家的影响,我们首先对单个国家的特定

42、要素模型进行分析。4.3.1 基本假设 (1) 一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制成品M(机器),另外一种是农产品F(粮食)。(2)该国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T)。(3)农产品用土地T和劳动L(不用资本K)生产;制成品用资本K和劳动L(不用土地T)生产。(4)土地(T)和资本(K)是特定的生产要素,不能移动,只能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而L可在两个部门中使用,是可移动要素。该国两种商品的产出(产量)受制于其要素的数量:机器或制成品的产量用 来表示, 表示粮食的生产量,则机器和粮食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QM=QM(K,LM) QF=QF(T,LF) 其中 LM表示投入在机器生产上的劳动

43、力, LF表示投入在粮食生产上的劳动力, 且 L=LM+LF 劳动力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但资本不能用于生产粮食,土地不能用于生产机械。4.3.2 生产的可能性我们假设劳动力、土地和资本都满足边际报酬率递减,即在任一部门,只要劳动力投入增加一单位,产量都会增加,但产量增加量越来越少,而资本在机械生产部门、土地在粮食生产部门的作用也类似。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 QM/LM0, 2QM/LM20, QM/K0, 2QM/K20, QF/LF0, 2QF/LF2 0 , QF/T 0, 2QF/T20如果一单位劳动力从机械生产部门转移至粮食生产部门,机械产量下降,粮食产量上升。根据边际报酬递减

44、的性质,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至粮食部门,每一单位转移引起的机械产量下降越来越多,粮食产量上升越来越少。4.3.3 产品的价格、工资和劳动配置设机械和粮食的单位价格分别为 PM和PF ,则在两个部门分别投入一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品价值分别为 MPLM PM和MPLF PF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个部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使得边际劳动力产值等于工资率(w)的劳动数量,即使得: MPLM PM = w = MPLF PF 图4.13表示两种产品相对价格给定时,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均衡时的产出组合。均衡产出点为A点。从A点出发,如果把一单位劳动力从机械生产部门转移到粮食生产部门,机械产量减

45、少 MPLM单位,粮食产量增加 MPLF单位,产量组合移至图中的B点。因此,过均衡产出点A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为 MPLF / MPLM =PM/PF。反过来说,当机械与粮食的相对价格给定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斜率为 PM/PF 的点即为均衡产出。 图4.13表示劳动力在两个生产部门的均衡配置。图中横坐标表示所有劳动力,横坐标上每一点都对应全体劳动力在两个部门的一个分配。机械部门的劳动力投入LM ,粮食部门的劳动力投入LF 。图中纵坐标表示两部门的劳动力边际产值。根据边际报酬递减原理,在机械和粮食价格给定时,每一部门投入的劳动力越多,边际产值就越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即工资

46、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值,且不同部门的工资相等。只有在图中E点,两部门的劳动力边际产值相等。因此,E点即为市场均衡。 如果机械产品价格由PM 涨到PM的同时,粮食产品的价格也由 PF涨到PF,且相对价格不变,即PM/PF=PM/PF ,则两部门的劳动力边际产值线都上移,但两线交点的横坐标不变,如图4.14所示,2点为新的均衡点。此时两部门产品产量都不变,但名义工资率上涨(W1 W2)。4.3.4 特定要素模型的数学推导 在完全竞争中,每一商品的价格一定等于其生产成本,在制造业中,则: PM=aKM r+aLM w 其中r 是资本的价格,w是L的工资率, aKM是单位产品资本K的投入系数, aLM是单位产品劳动L的投入系数。通过对其求导, 得出: dPM = aKMdr + aLMdw + rdaKM + wdaLM 其中rdaKM +wdaLM 0, 则: dPM = aKMdr + aLMdw 变化上式,得: dPM/PM =aKM/PM rdr/r dLM/PM w dw/w 其中, dPM/PM可以用PM 的变化率来表示,记为 PM,依此类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