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5538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老手.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户外环境与危险识别,课 程 内 容,户外环境基本知识山区气候特点与规律野外常见危险及其防范,为什么要学习户外环境知识、山区气候、野外常见危险及其防范?,2006年遇难发生原因、按数量多少排列,依序为滑坠7人,漂流翻船3人、溺水3人,山洪冲走3人,登山失踪2人,登山中掉入裂缝2人,比赛中猝死1人,中暑衰竭1人,落石1人。,2006山难统计图表,2006年,全国登山和山地户外运动中,山难的发生显著增加,遇难人员达23人,比去年增加8人,增长率53%。其中山地户外运动中遇难人员增长很快,达17人,增长率达112.2%,比去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重庆“驴友”遭遇山洪死亡人数

2、19人,2009年7月11日,万州潭獐峡穿越峡谷时,遭到山洪袭击。,事 故 过 程 简 述,潭獐峡地缝峡“一线天”,是一个原始而未开发开放的峡谷,峡谷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河床最窄处只有2-3米。7月11日下午,重庆“驴友空间”通过网上自发联络组织的35名山友,进入地缝峡“一线天”险滩峡谷徒步探险。下午3时许,本地村民卢延双正在谷底钓鱼,看着一大队人马从谷底经过,提醒可能有山洪危险,然而,这一行山友还是决定继续前行。下午3点半左右,正当队伍穿越峡谷深处,突遇暴风骤雨,山洪暴发,队员受困,最终遇难人数19人。信息来源:重庆日报,2009年中国山难案例统计,事故原因简析:1、不规范的户外活动,盲目出

3、行;2、对天气缺乏了解;3、缺乏对山洪的认识和规避知识。报告人:李荣荣,2009年中国山难案例统计,2009年度共有44人死于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中,分别发生于19个案例中。其中高山探险山难中死亡3例3人,户外山难中死亡为16例41人。直接的死亡原因首位是溺水(主要由山洪暴发造成),为24人,其次为滑坠和从高处坠落11人,设施坍塌事故死亡5人,病故3人,其它为自然灾害(雷击、落石),迷路等。,2009年中国山难案例统计,遇难人数较去年增加了约1.5倍。这些山难中大多数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忽视活动场地的特性,当时天气,以及不懂得危险应对措施而遇难的人数26人,占总遇难人数的59%。,让“不应该发

4、生的”事情不再发生!掌握户外环境知识、山区气候特点、野外常见危险防范。知道你去哪,行程是什么样子,天气如何?哪里可能出现的情况,该怎么办!,地 貌 的 形 成,内力 造就地球表面起伏外力 使地球原有起伏不断降低变缓,常 见 地 形 地 貌,坡地地貌 流水地貌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坡 地 地 貌,坡地地貌是指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 地 地 貌,表现形式-陡坡、碎石坡 危险可能滚石、落石山体滑坡,崩塌,流 水 地 貌,流水的形式暂时性:片状流水、沟谷流水 常年性:河流流水 流水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

5、用堆积作用,流 水 地 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冰川地貌极地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大气降水以固体降水(雪)为主,年平均气温0度以下的地面,终年积雪 冻土地貌极地高纬及高山高原的地下,终年气温0度以下时被冻结的岩(土)层称为冻土,在这里由融冻作用产生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分布在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和海岸带。风成地貌有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蘑菇石风积地貌有沙丘、荒漠等。,海 岸 地 貌,具有一定宽度的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其上界是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

6、,下界为波浪作用开始扰动海底泥沙处。,野外危险来自哪?,人为因素 混合因素自然因素,计划不周密或不符合实际,缺乏野外基本知识与技能,危险地形:陡坡、山谷、山脊、断崖,天气:雷电、洪水、泥石流、等,中暑 失温 脱水 烫伤 水疱割伤及擦伤,山区气候特点与规律,特点:变化快,难预测风 降水 雾 雷暴 气温,降 水,山区存在着大量的上升气流,它使得空气不断的冷却,所以降水量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量降雨所产生的山洪则是对山区旅行者的最大威胁。降水危险:暴雨、山洪、泥石流、失温,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一、脱离团队预防:出发前应再三强调纪律性安排一个副领队押后无论什么情况,必须二人以上行动,严禁单

7、独行动,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个人对于脱离队伍的准备:(1)自身必须明确每天的路程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可以全部依赖领队而盲目跟从;(2)每个人都要带地图、指北针、水壶、粮食、灯具、救生盒等必需的个人装备。,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个人离队处理(1)有能力找到队伍(2)体能有限或过分恐慌有队员离队的领队处理应马上安排整个团队在原地等待派人搜寻,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二、迷失方向个人处理方法:(1)保持镇静,不能慌乱,保持体能;(2)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在定位的过程中沿途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3)适当时候发出求救信号。,户外主要危险及其防范,一、常见地貌的

8、行走技巧1、碎石坡2、灌木丛,户外主要危险及其防范,二、动植物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1)毒蛇(2)猛兽(3)蚊虫、蚂蟥,天气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1)暴雨(2)洪水(3)雷击(4)山体崩塌(5)泥石流,崩 塌,广泛出现与山坡、河湖岸、海岸上 崩塌形成的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50米以上的急陡山坡或河、湖、海岸上,坡度要在30-60度以上其次是要岩石裂隙发达,结构破碎崩塌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特别是岩层层面及裂隙面与山坡倾向一致时,则更容易发生崩塌。,远离!,如何避免,滑 坡,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滑坡的形成条件 在岩石上的约30-40度,在松散堆积层上只需20度。滑坡的概率最多出

9、现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节。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地震作用 特别是当滑动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最易发生滑坡。,滑 坡,滑 坠,攀登坠落:在自然岩壁攀登或较陡的陡坡行走时引起的在岩石及碎石坡、草坡、冰雪坡上向下行走,惯性比较大,速度加快,容易发生滑坠,体力消耗大,疲劳,身体控制能力下降,协调性不好导致滑坠,在雪山上长时间严重缺氧,造成神智恍惚,反映迟钝,因为情绪波动,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兴奋,急于返回的急躁,造成注意力不及中,因为装备损耗,丢失,不能完成正常的操作导致滑坠。,视觉盲区,相对危险,相对安全,陡 坡,陡坡行走注意事项,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断使人摔倒要有自信下

10、坡比上坡更耗体力也更危险不小心滑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速度 架设保护系统,陡 坡,攀登30度以下的坡,可沿直线上升。当坡度大于30度时,采取之字形上升法,落石,山体崩塌,碎石坡,碎石坡行走注意事项:选择较好的落脚点:长满苔藓的、相对较平整的、整体受力稳固的 对落脚点测试:慢慢将身体重量放在每一个石块上,万一石块滑动,立即移动脚步 注意沟通:有石块下落须大喊“落石!”设置保护站:沿绳而上,一次只容许一位队友攀登,其余人在安全处等待,安全地带,雷 电,户外防雷,远离金属物体,如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金属工具等,空旷地带和山顶的孤树和

11、草棚最易遭雷击。如果是在密林里,一时又找不到躲避场所,那么可以利用密林来避雷。最好选择林中空地,双脚合拢,与四周树木保持一定距离就行了。,户外防雷,雷雨时若身在空旷处,应马上蹲下,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千万别用手撑地。应尽量低头,因为头部最易遭雷击。,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边躲避雷雨,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应该尽量往里面走。,如何急救,理论和实践证明,被雷电击中者,只要救助及时,仍有生还的可能。关键在于及时。伤者就地平卧,松解衣扣、内衣、腰带等。立即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坚持至病人苏醒为止。手指或针刺人中(鼻唇沟)、十宣(十个指尖)、涌泉(脚板心)、命门等穴。等有呼吸和心跳后,送医院急

12、救,行走注意事项:,找最短的路线推开和拉开灌木枝,较低的枝条用脚踩,抬起或攀着高处的枝条通过。碰上陡峭的地形利用强壮的枝条做为抓手的地方。,灌木丛,尽量利用山径,走五里山路比走一里灌木丛轻松。走密林,大树下灌木较稀少走碎石或残雪上寻找猎径,动物通常能找出最好的路径如果一侧长满灌木,观察另一侧是否较好走路线若与溪流平行,考虑直接走近河道.路线若与山谷平行,考虑直接爬上林线,选择高于灌木的路线如果山谷两侧有绝壁,往绝壁脚下走;绝壁下往往形成平坦开阔的走廊。,避开灌木丛为上策,洪 水,引发原因 持续降水引发雨水集涌而下,数分钟内可演变为大山洪 预兆清澈的水变的混浊,洪 水,预防手段:除非是有准备的溯

13、溪活动,否则不要沿溪涧河道远足。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盖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同时注意不要试图徒步涉过已达膝盖的溪流。,危 机 处 理,峡谷、溪谷活动中天气恶劣变坏,下雨的时候要密切注意观察下雨量的变化。-天气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腐烂树木的时候,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溪谷。-预兆当雷暴活动加剧时,要避开最易聚水的长沟或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带。-地貌山洪来临后,应先选择高大的树顶作为避难所,离开易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必要时应弃装向高处转移。-应急处理如果不幸掉进湍

14、急的河水里,应抓住随山洪冲来的大树木,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应急处理,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岩石软弱、风化强烈的山区,泥 石 流,泥 石 流,引发原因泥石流通常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生。怎样判定泥石流的发生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拌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声,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速离开。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拌有塌方现象,要速离开,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危 机 处 理,不能沿沟向上或者向下跑,而应该向

15、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不要在土质松软,主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切勿上树躲避。,预 防 手 段,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几天,当天还下雨的情况进入溪谷。-天气泥石流常滞后于大雨暴雨而发生。-天气不可存侥幸心理。,导致失温的原因,环境:风、湿、冷人为:体力衰竭、衣着不当、脱水、伤 病、精神状况、缺乏锻炼,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记忆减退、言语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顿、性情改变或失去理性、脉搏减缓、失去意识,失温的征兆,死亡(有特例),推荐的重温体温,正常中心体温,有失温症兆,发抖,大脑无意识,只对刺激有反应(针扎),休

16、克,昏迷,接近表面温度(持续发抖),解决办法,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脱离寒冷环境、衣着保暖或换干衣服、进食温热糖水保持清醒、予以易消化的热食、怀炉、拥抱、热敷1小时、40度温水浸泡人工呼吸、42度以下的温水以肛门大肠灌洗方式作直接中心重温,中 暑,引发中暑的原因 高温、烈日曝晒、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中暑分类: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解开衣领,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 在额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重症中暑 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热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用白酒或酒精摩擦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快热量的散发 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热射病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迅速送至医院,如何防治?,处理与解决这些野外危险的原则,沉着应付 及时处理身体的受害部位,脱离困境,争取援助工具和技能的准备与使用,end,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