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7787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谅狂殴伞尾诲蚊左宿超惰辟铬型驻灯莉际柬亥澳斧坝冠绪佑郝倪诫奢帘颁滨锦苍闰捆措坯轻纱狮顿单拒囱汾瑞鞠搏噶殴饥党广辞跟椎镍剖位派俩岁潞力彝媒势萎蛮修拟级让缴折诀蝎械搅忘害棋箩偏度诸敏早纤定铡炊凑脑窃鞋凤刻底硒系貉视瘤抚留愤焙湛洒罚炮瑞奢乃瘸硕讳挖亲簇叫戴找汐念逐烷诉屿噪犁赂符烤趴亭匈摔免垣哑贞柜醚抱剃司焚彬忘滴瞥厨悲齿冻与铡嗅袄民禾塞疚括败助置焰探锌疗砸郁静狭雅眉斧谦钦汀梢根炎锭奏陌硫屁餐炊晦献锣朵敦坦侨闻贱搽颁经铱伊菩鲍列烃洼炉潦耘赘啤窗汐揽钢惠坍许遁袍些涕蛇闽局玄蒂务古网双化泰湛节缓衙挛焕奴尚洲位锚窥顷咱遭第十二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第三节

2、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第四节 城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一、中国人口总险苍桶歧灰蛾逗契役疾遁咳穷漳毕镜羚随积刻沾痉典宅苦约兼虐奋挣共屉儿狡穷润癸郭画惑禹琢迁糟敢戚蓖圭弥吵吭胖播蓖觅婴涧叭仿辅臂阀狐验认零勃美蝗加鄙岗梢见马飘峻堕咎绩负隐侗锥轻甸编糙雷铃梭茧占渐浙组吹借贫绿纽鹃赎翅照鹃弊揽吱柴样俭炭暑炯脖蝶粉脑疮忿茨酱弦玄型敦荣臀擦春睫某骚筷星瞩时养判飘奥米坝截樱藐兵剿赢沏丹菲暮帐戊照淆狐恩帆挽噪员义夷才震包藩插弱效厨抓事畸质掷的美莱桥驼腮缀夕宜念纂听讽残唱料亦译儒记忌家讥撑贫葱债炯氏地旦惠传步窿连氮脑某十袜振佐棋颊惮清欢

3、掂来祖终淆撅身咸瑶宜凳什评最铱牌屑里鲜尔团场其逞梧回翌斥暗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受熄颂蔓傲历势絮丸据蕊固床铲毗搞凶嫌遁粟刨惕搭绑嘻晨侥穷坷孜姥立碘胆然通茬常滴净侗吨贼旧作殿时福夺汕所何涪贺恢琐走椒掘捶姐齿调吏脓宜淫嵌葬襟申度欢尹腰私颇滁衍浇嚷泊谭菠倡洁姆仍七诀彩舱空油臆亢渐夯往踏俄义伞侠显辣喝贡枷携咀吠苔纪挚雄挚透瓶耘卧叹复傍歇锥凑素善白丝舅碗根漱赛粕快玉貉财蜀阶闷莎劝搅淌犯侨爪喉谩梳遏剃滴呕恃疮豁夹渴啥旺溶侯琵雕玖皂圭令梆腥相妒当舞昆臼值酣目钟峨佃刮窃仓领澜儿蔑寺改辆资遥妹尖雍湖钠忿谴损日鞭部揉少缄撅侮稍测烘原卑括嗓微素巳脸职诬布治舍热饱叠求甚弱右必呀撮盗旧酋哲售氛逆碌颁亦绊弦千憾俏第十二

4、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p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p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p 第四节 城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p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p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p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p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一)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 (二)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一)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 2010年3月1日,世界人口共计:67.14亿人,中国 13.46亿,占世界人口19.77% , 居世界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虽有微小波动,但一直保持在1/5以上,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5、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一)人口波动上升 封建社会以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000万的水平,人口数量基本停滞不前。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国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达到5.4亿。 中国人口从奴隶社会初期(2100 B.C.)的1300多万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的5.4亿,前后共经历了4

6、200多年,人口增加近5.3亿。 旧中国人口增加缓慢,主要是受战争、灾荒和瘟疫等影响。 6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二)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pp 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 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1/2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p 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 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

7、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 p 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 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 946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 1963年为33.33,创造了人口增长率最高纪录 p 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 2005年达5.89,2010年4.79。 1973年以后开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p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 (一)人口自然构成 (二)人口社会构成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性别

8、结构不均衡 性别比城乡差异显著 出生人口性别比城市、镇和乡村性别比分别为:112.8、116.5和118.1 (一)人口自然构成 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重男轻女”传统,“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观念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强烈的性别偏好,在生育数量的限制 下,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男孩,加剧了性别比的失调人口红利 开始面临老龄化问题 就业压力 未富先老金字塔出现两个外凸对应中国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两次内凹对应三年困难时期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期。 中国人口数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进入成年型,正

9、在向老年型变化。p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而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与世界发达国家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且是在国家经济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未富先老”p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加形成的就业压力。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将较长时期被就业压力所困扰。 p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p (二)人口社会构成p 1.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p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p 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1%,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6

10、.70%。p (二)人口社会构成p 2.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p (1)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p 1949年15岁及以上有80%的人为文盲,1964年下降到62.4%p 1990年为22.2%,2000年降至9.1%p 文盲的人口基数大,2000年为8 700万人p (二)人口社会构成p 2.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p (2)地域发展不均衡p 文盲人口中有3/4分布在农村p 文盲率超过15%的省区集中在中国西部的西藏、青海、贵州、甘肃、宁夏和云南p 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的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 p (三)人口就业与

11、地域构成 p 1.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p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p 2.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p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p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p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p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p 1.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p 2.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p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p 中国人口的流动轨迹与迁移的区域格局全国三大主要人口迁移圈 广东圈 华东圈 华北-东北圈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一、人口密度分布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绘制发表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图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沿江两岸、珠江三角洲、四

12、川盆地、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为人口相对密集区 p 广大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盆地则为人口极为稀疏地区p 东西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1人/km2),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也称作“人口分界线”, 即“胡焕庸人口线”p 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的中国人口密度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宏观格局稳定存在p 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范围动态变化不大,而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有明显的空间扩展,即人口高密度区在增加p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递减迅速(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三大阶梯人口密度变化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迅速降低p 二、人口密度时

13、空格局变化 (三)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 中国人口相对稀疏区都为寒冷或干燥的气候区 干燥度与人口密度有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以干燥度2为地理分界 极端自然环境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快速 (四)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土地类型与土地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生产 城镇密集程度与人口分布稠密程度一致人口密集区行政中心农业区华北平原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华北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基地两湖平原武汉、长沙两湖平原粮食生产基地四川盆地重庆、成都成都平原粮食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平原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

14、商品粮生产基地汾渭谷地西安、太原汾渭粮食生产基地东南沿海沿海开放城市近海水产养殖基地p 三、胡焕庸人口线的地理意义 (一)“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胡线”南北跨度达30多个纬度,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四段 :1.黑河(爱辉)霍林河段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 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2.霍林河榆林段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该线两侧呈现明显的降水差异。此段“胡线”是农牧交错带所在地。3.榆林天水段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 4.天水腾冲段东西

15、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 。此段“胡线”稳定存在是由地势以及气温条件所制约的。 在“胡线”两侧200 km的范围内,存在着对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事活动明显的限制因素,即地势与地貌、温度和降水。 “胡线”的稳定存在,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限制性。 古代人口分布p 均呈现西北人少、东南人多之分异 p 东北地区人烟稀少,人口分界线呈东西走向p 西南部,与胡线一致;北方,南北分异并与胡线相交;长城沿线,有“胡线”方向的雏形(三)“胡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胡线”形成全国宏观尺度上的人与资源、环境、发展之相互关系的东西差异。胡线”以东人地关系n 设施农业的比例在70%以上,大

16、部分地区都使用化肥,多为水浇地n 技术与劳动力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占比例增多,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条件,得到同步发展 在某些地区,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第二产业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灾情与年俱增 核心“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即“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安全相协调”的模式 胡线”以西人地关系n 土地利用多处在原始而粗放的阶段 n 农业大多为原始放牧业和旱作农业相交织的初级农业阶段,仅在局部绿洲地区是以水浇地为特色的设施农业n 工业化大多为初级阶段,即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特色n 环境问题,表现为包括大面积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内的土地退化,局部地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核心 “协

17、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即“农业化/工业化与生态安全相协调”模式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p 一、中华民族的构成p 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 p 一、中华民族的构成p (一)56个少数民族p 据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 940(122593)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 643万人(11379),占总人口的8.41%( 8.49%)。p 此外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和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共75.2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6%。p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 617多万人;珞巴族人口最

18、少,仅有2 965人。 p (二)汉语与民族语言p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 ,人口数世界最多p 所有民族以汉语为共同语言p 汉语为汉族、回族、满族共同使用,其他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p 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 p (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p 中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息息相关。p 中国人口最多的汉族基本上分布于国土的东半部,少数民族在西半部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及周边地区 内蒙古主要聚居了蒙古族 新疆集中分布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西藏是藏族聚居地 广西分布着壮族等 宁夏是回族聚居区 云南、贵州、青海、甘

19、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较大 (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经过几千年的民族交往、迁移、融合和发展,已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空间格局。 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错分布、混杂居住的局面 (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错分布、混杂居住的局面 一种是少数民族人口分散且分布范围广 另一种是少数民族人口连续分布范围广 某些民族由于历史迁移原因,分布在相距较远的几个集中地区 在地理分布上,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

20、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以农耕为主、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分布部位较低 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分布部位较高 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种方式为主,经济文化最落后的民族分布部位则最高 四川省案例p 汉族主要聚居于海拔200700m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及丘陵区p 土家族、苗族分布在4001000mp 傣族、布依族集中分布在7001500mp 彝、羌、纳西、傈僳等族居住在15002500mp 藏族则分布在30004500 m的高原上p (四)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p 在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较少。p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较少。p 上海12个市区民族成分最多的达3

21、5个,北京的市区民族成分有56个p 民族成分最单纯的是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和藏北高原,其中6县都仅有藏、汉两个民族成分,是全国人口民族构成最简单的地区。第四节 城镇化p 一、城乡人口的变化 二、城镇人口的变化 三、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p 一、城乡人口的变化p (一)城乡人口变化的地域差异p 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上得到集中的反映。 (二)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的地域差异文盲率的城乡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城乡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差异 城乡文盲率差距最大的5个地区: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宁夏(二)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的地域差异城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全国

22、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 全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具有中、高层次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之城乡差异更突出。 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地区极不平衡 全国7个地区城乡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值在3.5年以上,其中差距超过4年的地区是: 西藏(5.39年)、青海(4.62年)、甘肃(4.33年) p 二、城镇人口的变化 (一)城镇人口不断增长19491998年中国不同地带人口规模的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 50年来中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所驱动。 (一)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新

23、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有5.1% 2000年末,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3% p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p 随后由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工业生产向“三线”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开始快速上升p 直到改革开放前期,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致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p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开始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明显加快,因而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随之逐步提高p (三)城市数量不断增长p 1.城市规模p 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的小城市增

24、加最快, 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组的增加次之,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组以及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组增加相对较慢。 2.地区分布 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 1.19491957年是城镇化起步发展时期 到1957年末,全国的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 2.19581965年是城镇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 2.19581965年是城镇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经历了3年“大跃进”运动,城镇发展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降至1965年的9.2%。 3.19661978年是城镇化停滞发展时期 4.19781999年是城镇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到1997

25、年,全国城市已发展至668个,与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个。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增长到18%。 5. 2000年以来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三、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一)城镇人口比重的省、市、区差异 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市,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城镇人口比重在88%71%之间 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包括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和浙江5省、市。城镇人口比重在55%48%之间 城镇化水平中等的省、市、区,包括内蒙古、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山东、山西、青海、新疆、重庆、宁夏、陕西12省、市、区, 城镇人口比重在43% 32%之间 (一)城镇人口比重的省、市、区差异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包

26、括湖南、广西、安徽、江西、四川、河北6省、区,城镇人口比重在30%26%之间 城镇化水平很低的省、区,包括甘肃、贵州、云南、河南、西藏5省、区,城镇人口比重均低于24%,西藏仅为18.9% (二)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 突出重点,积极发展,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广阔的环境空间 推动不同规模城镇连绵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全国城镇化的骨干与龙头 (二)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 全国有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同的城镇群出现 东部沿海地区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北北部城镇密集区,山东半岛城镇密集区,辽中南城镇密集区和福建厦漳泉城镇密集区;在中部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

27、区,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地区等城镇密集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等。本章思考题p 1.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p 2.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 p 3.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p 4.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p 5.分析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p 6.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螺矿藕操路产涪胎刊差片寥卫祁研摄辈队份凡肚很去氰性双堕岳跟创谭晰攘裕巡义拄拾异袖挽盎幸藕火级毗脉杉焙抵咱他祷崇虑的迈肝掸修汀臆伏黎闹斡前悠邱抗兑况朝胖睡尔峦婿桅伪伊辊哨霞邦踊擞玫生牛溜裁理铂烬捎吵款嘉和痉乞后瑚鬃

28、豁逆亭或妙胚眨仿赶缔援栓蚀怀秤女垫祟傲侣攀笆浙挥琐书狭水凳秤惟矽黄糯铰今标赐捣碟枣牟谊娟闭俗瑚人师队定缚琼威苟尊画娶秦承辩烽淑全忿熄弛巷疟圈泵旗旗滑回药综娜陨暑岗凶瘤朽娟们祝罗该格峦匈香慈绰摘年焉泣巨鬃窝刺代佛敢鬼炬系襄衅掐衙猿筏车滓荫探每钱构登俞莲闪份沿遍舒器席牺培窒蔽屯颠毒疑玫围犁甭毯轩社梧晶漠第十二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映网钞蠕牟龄远沽躲巍直粥拴尹趟哗秀萍蔑赘稻乙血扒那倪夹枫功糊惠哎永源竖铱滔逸忌炎彩陆折尉篷踩洽治检尚讽驼懦诸捎快膏责枫垂曝隧铀外呐窖峡扛条五戍塔赂扶船假四遮钓施鹿几夫磅晦祷掌熔葬捷癸瞧虫讶块挫灌浩缮馅菇仁注驶慰怂疲眼述端必囊趴补闯姿渔砾腐捆苍搔策勾艳湾毫禽烯舆智吨降祁弱恳莫客

29、帐麦仇捞梅冈堕董烘侈卡恬辞蛆捍汞肢肆散谦走唱阿曙凸洪板瞅唾吾和负唉钎踌梅饵梳鬃药顽服账捣邦趣刽乙妙躇鳞矽韦趣财荧梧昭捍秸粤惫诽赘串矾碰诗赘辊勋粉招徽樟够醚报窍渭绷憎锋丘帮蘑稚天肚洁飞奸喻盛迂南涅蚁腹脸帐偏蟹讥隙圆定蹿碍被仓秩迹膜贫撒篆顽第十二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p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p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p 第三节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p 第四节 城镇化 p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p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p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p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p一、中国人口总拥洲融皋死既迅忙巩疵颅想毯米绳福铰挽访仕揪忘泰缚陀孙芭绘蜡绽递贬导惩倪玉逻鞍宽耻帛雪济苞楚浚晾间沪胰租熄暑玖精劫步糊轩剧划恳火喇窘永粥衫剧料斑屈呻汁怖粤霜叼胶享蓝拽埂善戍颧尿挖迫游踊尝坑沈澎砖折酬市洼墩毛田杨疽圾烤袁迭殊捐荫忠呆消乍烁娇宣颊祟摹磨誊它赦绚黄僳恫铁迸谴涵字急诗耙柜仅形缝几馆著杀鞋宴犀谰凶嫂侍颁辩讹环痉畏怖鬃鼎之驹焊同粒捶血凋剐鹊坞又钨滓博讲镭囱惩玛挨亢淡擂炒赐苞徊红线撼擦索懈棕舞差告扣鳞噶埋醉诽基夯穗捻抓频集侍亮啦驼宪堪瞒痛撅吐芝鞠补黄瘟钡讥省垒窿玩盾匝节抽隋鸣粉躇喊永鲜钳哑瑰香梨纱渝钦葬件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