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商业块菌种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攀枝花商业块菌种类.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攀枝花商业块菌种类及印度块菌共生宿主植物范围研究林强,李荣伟,韩灯,柳成益,沙万有,张富春(1.四川省林科院,成都610081; 2.攀枝花市林业局,攀枝花617000; 3.攀枝花市林科所,攀枝花617065; 4.攀枝花市鸿森园林有限公司,盐边县617061)摘要:2005年一2008年问,在攀枝花盐边县和爱乡采用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共计调查7条样线, 52个样方;采集的块菌和菌根样品,在室内对云南松、华山松、板栗等疑似宿主植物进行了接 种试验,并采用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攀枝花主要的商业块菌种类是印度菌、假凹陷块茵。 共生宿主植物范围包含云南松、华山松、板栗、滇榛等。关键词:攀枝花;
2、商业块菌种类;共生宿主植物Researches on the Range of Symbiotic Host Plants of CommercialTruffle Species and Tuber indicum in Panzhihua,SichuanLin Qiang Li Rong wei1 Han Deng2 Liu Cheng yi3 Sha Wan you Zhang Fu churn(1. Siehu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engdu 610081; 2. Panzhihua Bureau of Forestry, Pan zhi hua 6170
3、00; 3. Pan zhi hu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anzhihua 617061; 4. Pan zhi hua Hongsen Garden Company, Yanbian 617061)Abstract: Investigations were made on the commercial trufle species and symbiotic plants in Pan zhi hua from 2005 to 2008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line an d site survey in
4、 field, some of suspected host plants were inoculated and inspected by means of the microscope in laboratory.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two species of com ercial tlqlfnes in Panzhihua, Tuber Indicum and Tub er pseudoexcavtum, an d the range of their symbiotic host plan ts includes Pinus
5、yunnanensis Franeh.,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 or 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 eh.Key words: Panzhihua, Comercial Trufle Species, Symbiotic Host Plants块菌(Truffle),分类学地位上隶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块菌目(Tuberales),块 菌科(Tuberaceae),块菌属(Tuber Micheli: F. H. Wigg.)。欧洲常见的块菌种类60余种,商 业块菌的种类主要是黑抱块菌、夏块菌和意大利白块菌。商业块菌素
6、有“黑钻石”之称,是食 用菌中最珍稀的种类,鲜块菌价格在欧洲市场500欧元/kg1500欧元/kg。西欧是商业块菌的主 产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3国合计块菌年产量200 t一300 t。中国的商业块菌主要分布于西 南地区的四川省和云南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利用,年平均产量150多t,2002年产 量最高,大约300 t。中国是天然商业块菌的最大出产国,是世界商业块菌的第二个分布中心。 但是中国商业块菌的种类一直存有争议,未进行块菌的共生宿主植物的深入筛选,相关报道较 少。四川攀枝花市是商业块菌的主产区,2005年一2008年,在攀枝花盐边县和爱乡进行了块菌 的资源调查,采集了大量
7、标本,完成了实验室检测、分析、鉴定,同时对疑似的宿主植物进行 了接种试验,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1. 1调查方法采取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结合的方式,样线由当地经验丰富的采块菌农户确定,然后在调 查区按照海拔由低至高路线行走,遇到块菌菌塘,即设置10mX10 m的样方,用GPS定位,详细 调查和记载菌塘周边的生境类型、土壤类型,乔、灌木种类,地被植物种类,枯枝落叶厚度等 相关内容。共计调查了7条样线,52个样方。同时,对商贩收购的块菌也进行了样品收集和调查、 鉴定。1. 2采样方法在调查过程中如果挖掘到块菌,则记录块菌着生地点最近的乔木、灌木种类,地被植物的 种类,块菌生长距土表的位置,并采集块菌
8、周圈cm范围内的植物菌根并装瓶编号,供实验室内 作镜检分析。1. 3接种材料及方法1. 3. 1块茵接种体在块菌成熟的季节收集成熟、个头大、外型好、无损伤、香味相对较浓的印度块菌子实体, 先用牙刷轻轻洗净表面泥土,再在75%的酒精中浸泡3 min对其表面灭菌,同时再在酒精灯火焰 上快速灼烧晾干后备用。1. 3. 2培养基质配制基质为蛭石与珍珠岩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蛭石:珍珠岩:泥炭土为!: 1: 1,混合湿润后 在121C126C的高压灭菌器下灭菌2. 5 h3 h。1. 3. 3疑似宿主植物培育收集优质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Franch.)、华山松(Keteleeria
9、 et,e1yniana Mast.)、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滇榛(Corylus yunnanen一sis(Franchet)A. Camus), 种子用水选去除空壳后,用0. 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处理30min后,用自来水冲洗去表面残留的 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再用清水浸泡l d2 d,在这期间每天换一次清水。将灭菌处理后的植物 种子播入混合基质的培育箱中,用清水将基质浇透后放置于室内催芽,待80%以上的种子发芽 后,各选择100株壮苗,移人炼苗室内进行无菌苗培育,需注意的是温度要保持在lOC3OC之 间,基质的温度保持在50%70%。所述各疑似宿主植物无菌苗
10、培育3个月以上即可进行接种。 1. 4显微检测采用MOTIC MB5数码显微镜检测,用photobi3. 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相关的数据。实验室 内对块菌子实层切片和采集的菌根镜检分析。菌根苗接种培育6个月后检测感染情况。2结果与分析2. 1块菌的种类本次调查发现的块菌种类有3个种,其中攀枝花地区最主要的商业块菌为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和假凹陷块菌(Tuber pseudoexcavtum)(见图 1 和图 2)。图1印度块菌图2假凹陷块菌2. 2印度块菌和假凹陷块菌的形态学特征2. 2. 1印度块菌子囊球形,大小60100p mX5580p m,每个子囊含2个4个子囊抱子,子囊
11、抱子黑褐 色,椭圆形,表面有刺状突起,并有多边形的网纹,大小2O35p m X1530p m。2. 2. 2假凹陷块茵子囊果不规则的块状,大小2 cm5 cm,棕褐色,子囊果硬实,表面有小的疣状突起,在 基部往内凹陷形成一个空腔,剖面产抱体组织与包被连接,产抱体棕褐色,有白色不规则纹理。 子囊球形,6085p mX4570p 口,内含4个一8个子囊抱子,子囊抱子浅褐色,椭圆形表面有 刺状突起,和多边形的网纹,大小2228p mX1619p m。2. 3块菌分布的生境类型块菌分布在3种不同的生境类型:(1)针阔混交林:云南松一马桑林,云南油杉一栋类林;(2) 针叶林:云南松纯林;(3)阔叶林(栋
12、类):高山栲、铁橡栋、椎连栋林。块菌主要分布在针 阔混交林林带,云南松纯林和栋类林分布较少。印度块菌和假凹陷块菌交叉分布,分布的海拔 在1000m2500m范围。块菌分布的林分主要是云南松和云南油杉,林龄30 a60 a,林分的郁 闭度0. 5O. 7,地被植物常见的有凤尾蕨,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 L. )。土壤 类型为山地黄壤,枯枝落叶层2 cm3 cm厚,块菌着生在土壤表层10 cm范围内,单生或散生。块菌着生的林下形成大小O. 5 In5. 0 In直径不等圆形或不规则的菌塘,菌塘上植被稀疏, 盖度O. 2O. 3,枯枝落叶盖度0. 70. 9。2. 4
13、宿主植物范围2. 4. 1野外调查采样分析在调查的52个样方中,发现有块菌的样方32个,其中包括1个云南松纯林、1个栋类阔叶林 和1个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l Franch.)样方。采集的含菌根的根部样品共18个,其中 云南松菌根样品11个,云南油杉的菌根样品6个,高山栲的菌根样品1个。对根部样品的镜检发 现,在根部普遍有晶状附属物(cystia),但是在根表面没有发现多角形排列的菌鞘细胞 (mantle)。样方调查统计表明,在块菌最近5 cm的距离范围内频繁地发现云南松、云南油杉或 高山栲的菌根,因此推测这3个树种很可能是块菌的共生宿主植物。2. 4. 2室内接种试验
14、分析室内接种试验检测发现,云南松、华山松、板栗、滇榛接种6个月后,感染率均达100%, 随时间增长,1. 5 a生菌根苗感染指数可达95%以上。感染的菌根呈棒状、二叉状或簇状。菌 根初期呈浅黄色并有附着的囊状体(Cystia),中期顶端保持黄色,后部变棕色,后期菌根呈深 棕色,中、后期压片观测菌根表面呈现多边形的鞘状薄壁细胞,与黑抱块菌菌根鞘状细胞非常 相似。因此可以确认上述植物是块菌的宿主植物。用类似方法,还对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wal1)、地瓜榕(Ficus tikiua Bur)、麻栋 (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高山栲、丝栗(Cas
15、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等疑似宿主植 物进行了接种检测,发现高山栲、丝栗、麻栋是印度块菌的宿主植物,而马桑、地瓜榕则未观测到任何菌根。图3印度块菌菌根形态图4印度块菌鞘状细胞3结论和讨论调查表明西南地区分布的商业块菌的种类,主要是印度块菌和假凹陷块菌。1989年刘波等在四川会东县发现块菌,定名为中国块菌。该种块菌与欧洲的黑抱块菌形态学特征十分相似,随后被大量出口法国。后经法国和意大利的块菌专家通过DNA指纹图谱分析鉴定,认为该块菌实 际上是印度块菌。而另一种块菌与凹陷块菌类似,两者外部形态的区别在于,一个包被是光滑 的,而另一个有小的疣状突起。在当地大量收购的块菌中,
16、印度块菌和假凹陷块菌数量接近, 但是假凹陷块菌的价格要比印度块菌低一倍。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接种试验初步确定:印度块菌常见的共生宿主植物包含云南松,华山 松、板栗、高山栲、丝栗、麻栋、滇榛。马桑、地瓜榕可能不是印度块菌的宿主植物。虽然块 菌常生长在马桑灌丛下,但是未发现马桑菌根的存在。实验室的分离培养中,发现马桑提取物 对细菌和普通杂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能马桑为块菌的发育生长提供了一个竞争相对 较少的小生境,因此,马桑与块菌的共生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调查还发现块菌的菌塘上,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受到强烈阻碍,只能发育成小苗。而在菌 塘外,紫茎泽兰则恶性生长繁衍,植株可达lm多高。因此,有必
17、要进一步研究块菌抑制紫茎泽 兰生长发育的可能性。中国西南块菌的分布区气候与欧洲产地气候类似,但是海拔和共生宿主植物种类与欧洲完 全不同。因此,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二个商业块菌分布中心,还可能是除欧洲外另一个块菌种 类多样性的中心,块菌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多样性保护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参考文献:1 陈应龙.欧洲块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L中国食用菌,2002, 21 (1): 79.2 胡润芳,臧春荣,黄建成.块菌生理生态及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3, 18(2): 112115.3 唐平,兰海,雷彻虹,等.攀枝花块菌资源及适宜生境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05, 26(2): 727
18、5.4 陈应龙.块菌生态生理学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1,20(5): 2830.5 胡炳福,朱忠荣,等.印度块菌菌根合成及其对苗木促生防病效果试验J.贵州林业科技, 2004,32(2):1924.6 陈应龙.块菌菌根合成及其形态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1,20(3): 2021.7 Dupre C, ChevalierG, Morizet J, et a1. Effec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on myconrrhizal association between Qielcns Punescens Willd, and Tuber melanadpi
19、rum Vitt.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J. Coloques-de-IINRA, 1982, B: 156158.8 Wang Y, Hall I R 6er sinense and other Tuber species form south-west China In science et Culture de la TruffleR. Actesdu Ve Congres International, 4 an 6mars1999,Aix in Provence, France.9 Gao J M, Zhang A L, Wang C Y, et a
20、l. A New Ceramide from the Asoomycete Tuber indicum 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2, 13(4): 325326.10 Mamoun M, Olivler J M. Competiton betwen Tuber melanosporum and othere cto mycorrhizal fungi under two irrizgations regimesJ. Plant and soil, 1993, 149: 211 218.11 Wang Y Xing Y. Tuber Hui Dongense sp Nov. form ChinaJ. Mycotaxon 111: 191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