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激素抗生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使用激素抗生素.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虽可防病治病,但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抗生素与大多数化学药物一样,几乎每一品种均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用的合理即为“药”,用的不当反成“毒”,即所谓“药源性疾病”。抗生素不仅可导致人体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二重感染,同样也会使体内某些有致病可能的细菌因而产生耐药现象,不合理使用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已达到杀死致病微生物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几种情况:,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用于无细菌并
2、发症的病毒感染;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后继续用药;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药物;给药途径或给药间隔时间不正确;发生严重毒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不适当的联合应用抗生素;过分依赖抗生素的防治作用而忽略必需的综合措施;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一、抗生素的使用原则,1.抗生素使用前应注意的几点:,药物可有一定量进入胎儿循环和乳汁中,故孕妇和哺乳妇女一般不宜采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选用疗效明显且对胎儿或婴儿潜在危害小的药物,或在服药期间停止哺乳。患儿对某一品种或某一类药物产生过敏时,应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对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或不全者,应警惕可能发生的药物蓄积
3、中毒。老年人和婴幼儿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2.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1)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确立正确诊断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先决条件,应尽一切努力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可送血、痰培养分离病原,鉴定病原菌后必须作细菌药物敏感度试验,有条件单位还应作血清杀菌活性试验,对判断预后和疗效有重要参考价值。(2)熟悉所选药物的适应性和不良反应。在药敏结果未知晓前或病原菌未能分离而诊断相当明确者,可先进行经验治疗。选择药物时应结合其抗菌活性,不良反应,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药敏结果知晓后是否调整用药仍应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为主要依据。临床上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用药例子很多,如以氨芐西林(不耐青霉
4、素酶)或第三代头炮菌素(对金葡菌作用不如第一代)治疗严重金葡菌感染,以庆大霉素作为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门诊一线用药等。,(3)按照生理、病程状态合理用药新生儿、早产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完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按体重计算药物剂量后,其血药浓度比年长儿和成人为高,随着月龄增加,肝、肾功能日臻完整,因此应按月龄调整药物剂量或给药间期。孕妇肝脏易遭受药物的损害,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和无味红霉素等抗生素,因此类药物已导致肝脏脂肪变性和转氨酶升高或淤胆性黄疸。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进入胎儿循环,孕妇应用后有损害胎儿听力的可能,应慎用或避免使用。肾功能衰退时下列抗生素应避免使用或减量使用:a
5、.四环类、磺胺类、氯霉素等不宜应用;b.青霉素、两性霉素B、林可霉素等在肾功能中度减退时剂量宜减少;c.头炮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可按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给药方案,有条件时可进行血药浓度检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最好能做到个体化,目前临床上逐渐采用一天一次注射给药的方法。,(4)下列情况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a.预防用药估计约占抗生素总用量的30%40%,有明确指征者仅限于少数情况。不适当的预防用药不仅无益,还可引起耐药菌的继发感染。b.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应尽量避免,局部用药易引起耐药菌株产生和变态反应发生。因此宜多采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英匹罗星
6、等。c.病毒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急外,不宜轻易采用抗生素。d.联合应用抗生素必须有明确指征,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伴发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较长时期用药造成细菌耐药者,联合后毒性较强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者少,可以肯定获得协同作用者等。,(5)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各种给药途径均有其优点和应用指征。通常每34个血药半衰期给药一次,一天量一般分24次平均给予,即612小时给药一次。半衰期较长者或有抗生素后效应者可每日给药一次,抗生素的剂量应准确计算,剂量过大或过小均不适宜。抗生素的疗程一般是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的34天,如临床效果欠佳,急性感染者在用药后4872小时应考虑调整抗生素。(6)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或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二、常用抗菌药物,(一)青霉素(G),虽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但至今仍是很多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气性坏疽、梅毒、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球
8、菌等感染的首选药物。如致病菌对本品敏感,则大多数内酰胺类包括新发现的品种在内,均难与其抗菌活性相比。阿莫西林和氨芐西林常用以代替青霉素。,(二)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由于耐药菌株逐年增加,两者的应用范围较以往明显缩小。四环素类常用于立克次体病、布鲁菌病、支原体感染、军团菌病、霍乱、回归热,以及少数敏感菌株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厌氧菌感染、敏感菌所致的脑膜炎等。二者用于咽痛、菌痢、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常无效。,(三)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中度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大剂量红霉素对军团病有效,且属首选,红霉素也可用于弯曲菌感染,如下疳、百日咳等。,(四)氨基糖苷类,由
9、于其有耳、肾毒性,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一般与内酰胺类合用,不宜采用轻症感染或作为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用于门诊以处理儿童的呼吸道感染或高热尤属不当。,(五)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见等优点。根据抗菌谱及抗菌活性的不同,目前将头孢菌素类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噻啶等。此类抗生素虽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所水解,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其他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第二代头孢菌素主孢要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孟
10、多、头孢替安等。抗菌谱较第一代为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代增强,但对某些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的抗菌活性仍孢差。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强,部分品种对绿脓杆菌有良好的作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广,对金葡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活性增强,对内酰胺酶尤其超广谱质粒酶和染色体酶稳定,主要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头孢菌素类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以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并非首选药物。,(六)其他种类,处理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轻中度呼吸道感染时,宜先选用口服制剂如复方SMZ-TMP,复方SD-TMP,以及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
11、依诺沙星等。吡哌酸及诺氟沙星对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有相当疗效,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因可深入人体组织和细胞内,故用于治疗伤寒,前列腺炎等常可获得较好效果,儿童应避免使用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尤其7岁以下儿童,因其能抑制儿童骨骼钙化。,三、抗生素药敏试验和细菌耐药,多种致病菌对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也随之增加,因此药敏测定的结果正确与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极为密切,一个正确的结果,可供临床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参考,并提高疗效。目前最常用的测定方法有两种,即稀释法和扩散法。,(一)药敏测定的原理,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
12、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的方法,称为药物敏感试验,有的以抑制细菌生长为评定结果的标准,称最低抑菌浓度,有的以杀死细菌为评定标准,称最低杀菌浓度。,(二)药敏测定的指征,1.进行药敏测定的目的:(1)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2)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了解本医院、本地区某种致病菌的耐药变迁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3)为抗菌药物的原理和新药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2.以下情况不需做药敏测定:(1)已知某些抗菌药物对某种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且很少有耐药菌株存在,如溶血性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等;(2)可能是污染菌而不是引起发病的真正病原菌;(3)对一些营养要求较高,
13、不宜生长的细菌,一般也不做常规药敏测定,如淋球菌和流感杆菌,必要时可进行有计划的调查研究。,(三)药敏结果的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1.高度敏感。当一种细菌引起的感染,用某种药物常用量治疗有效,这种细菌即对该药高度敏感。2.中度敏感。当细菌引起的感染仅在应用高剂量抗菌药物时才有效,或者细菌处于体内抗菌药物浓度的部分或体液时才被抑制,这种细菌对该药仅呈中度敏感,对于毒性较小的药物,可适当加大剂量仍可望获得临床疗效。3.耐药。药物对某一细菌的药敏高于药物在血清和体液内可能达到的浓度时,有时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不论其最低抑菌浓度值大小,仍应判定该菌为耐药。,(四)血清杀菌滴度试验,经抗菌药物治疗
14、后,患者的血清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采取患者血中药物浓度最高和最低水平时的两份血清标本,与患者自身分离所得病原菌,用与试管稀释法药敏试验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患者血清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大稀释度即血清杀菌滴度,一般认为血清滴度在1:8以上者预示治疗有效,在1:4以下者则治疗有可能失败。,(五)细菌耐药性的防治,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致病菌耐药的前提,首先必须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凡有条件的单位都应进行监测,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资料,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用抗菌药物前应尽一切可能进行病原学的检查,有条件时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
15、整用药的参考,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可用窄谱者则不用广谱抗生素。但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利福平等)应用时须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现象的发生。2.医院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对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予以隔离,医院中医务人员,尤其与病人接触较多的医生、护士和护工等,应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发现带菌时应暂时调离病房或接触病人的岗位,以免院内感染的传播。,3.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应由受过适当训练的医师开出处方,方可配给抗生素,应尽量避免用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牲畜的治疗,以免对
16、医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4.新抗菌药物的研制。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型抗菌药物,同时可以针对某些主要因细菌灭活酶而失效的抗菌药物,寻找适当的酶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保护药物不受灭活酶的破坏而保存其抗菌活性。,四、新生儿使用抗生素注意点,新生儿时期具有与成人及年长儿不同的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日龄的增长,变化迅速,这种变化对抗菌药物药理性质起着重大影响。如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细胞外液量、蛋白结合率和肾脏的发育情况等,每日均在变化中,这种变化
17、影响了抗菌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此在新生儿感染时的抗菌治疗需按日龄变化而调整给药剂量和周期,并不能简单地将成人剂量机械地推算用于新生儿,否则将导致治疗的失败或毒性反应的发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需注意以下方面:,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分布容积和新生儿的体表面积均较成人为大,因此新生儿抗菌药物用量较按体重计算者略高,但由于其肾脏发育不成熟,药物半衰期可较成人长数倍,因此给药间期一般较年长儿为长。上述情况主要适用于毒性低、由肾脏排泄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生儿期由于肝脏各种酶类缺乏,肾脏排泄能力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主要经肝脏代谢的
18、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主要由肾脏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四环素类等均应尽量避免使用。如确有指征应用氨基糖苷类或氯霉素时,必须有血浓度监测,并个体化给药,以保证安全和治疗有效。喹诺酮类和呋喃类抗菌药物均不宜用于新生儿。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时不宜肌注给药。新生儿体重和组织器官的成熟与日剧增,药动学过程不断随日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需按照日龄的不同而调整给药方案。,合理使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按其生物活性可分为三大类:,1.糖皮质激素以氢化可的松为代表,因其对糖代谢的作用被最早发现,故称糖皮质激素。2.盐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有潴钠排钾效应。3.性激素以雄性激素,少
19、量雌激素为代表。临床上所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不包括性激素。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天然和合成两种,主要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弱的免疫抑制作用,几乎无直接的解热和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用于抗炎药无效和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与抗炎药物一样能控制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停药后短期内即可复发,因其副作用多,不宜长期维持用药。,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一)对糖代谢的作用 加强糖原异生,增加肝内糖原形成;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显示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增高。(二)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导致负氮平衡。(三)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作
20、用较复杂,当体内皮质激素过多时,体脂增加并影响其分布,呈现向心性肥胖。(四)对水盐代谢的作用 有一定的盐皮质激素作用,如潴钠排钾,但作用较弱,对钙平衡也有一定作用,可减少肠粘膜对钙的吸收及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新收,可引起低钙血症。,(五)对血细胞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血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能导致周围血液中性粒细胞增高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减少。(六)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有助于维持其正常功能,可提高其兴奋阈。(七)对骨骼的影响 可影响骨基质形成,促进钙磷排泄,使骨质溶解,防碍骨的形成,表现为骨质疏松。(八)对伤口的影响 能抑制胶原沉着和瘢痕形成,延迟创伤的愈合。,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21、(一)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所致的炎症反应。炎症急性期,激素可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少局部渗出,减轻局部症状从而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激素虽然有减轻炎症症状,保护脏器功能,防止后期粘连等作用,但不能取代感染时特异的抗感染药物治疗,由于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必须给予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二)抗毒作用 细菌内毒素能引起高热、乏力等毒血症症状,糖皮质激素能提高肌体对毒血症的耐受,减少毒素对人体重要器官的损伤,抑制白细胞热原的生成,有一定的退热效果。(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机制免疫应答反应,可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肌体的四种类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常用于速发性过敏反应,免
22、疫复合物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某些细胞介导的疾病。(四)替代治疗 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换用激素以纠正由于其不足所致的代谢异常和脏器功能障碍,称为替代治疗。,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一)类皮质醇增多症 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痤疮、高血压、高血脂等,一般停药后数月,上述症状逐渐消失。(二)诱发和加重感染 糖皮质激素在多个环节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机体抵抗力,因此易于发生继发感染或增加条件致病菌感染机会,还可使体内原有的潜在感染灶扩大或播散,所以对于长期应用激素者,应于用药前摄胸片、作结核菌素试验,注意有无结核病灶或结核感染。在激素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感染症状或体征,应及时给予强有
23、力的抗感染治疗,同时视原发病情况,考虑是否激素减量或停用,对长期大量应用激素者原则上不宜骤减或停用,以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激素可引起钠、水潴留,导致水肿和高血压,还可引起低血钾、碱中毒和低钙血症。(四)对中枢神经系统地影响 可致兴奋、多语、激动、失眠,个别诱发精神病或癫痫发作,在改变剂量或方案时,还可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五)反跳现象 长期应用激素后如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则原有症状出现或加重,称为反跳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症状,如肌痛、关节痛、呕吐、乏力等,称激素戒断综合征或撤停综合征。,四、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1.严格掌握适应证
24、和禁忌证,不宜为缓解某些症状而盲目应用,尤其在不明发热基本原因之前,不能因其有退热作用而将激素当作退热剂常规应用。在基层门诊更应限制激素的常规使用。2.应对所有制剂的性能有较全面的了解,根据不同疾病选用不同类型制剂。首先他们抗炎和保钠的作用,彼此间差异很大,应对之有明确的了解。,不同制剂的抗炎、保钠能力,由此看出,如以皮质醇抗炎能力为1.0,脱氧皮质酮潴钠能力为1.0计算,氢化可的松的保钠能力仅为脱氧皮质酮的1/3,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则突出显示抗炎能力。当临床上需用替代疗法时则宜选用氢化可的松,因其具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和轻度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能满足肌体两方面的需求。,3.剂量。视病种、病情
25、及病期而异。如以氢化可的松为例,其剂量如下:生理维持量。肌注:0.44mg/kg(13mg/M),每日一次;口服:0.66mg/kg(20mg/M)分3次。治疗早期。肌注:4.4mg/kg(130mg/M),每日一次;口服:6.6mg/kg(200mg/M)分34次。维持治疗。肌注:一次1.32.2mg/kg(4060mg/M);口服:一次2.03.3mg/kg(60100mg/M)。其他制剂根据下表中相当剂量核算,常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特点,4.投药间隔。应兼顾药效及其副作用,特别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反馈抑制作用,以强的松为例,每日剂量分次投用,能较快显示作用,但也很快发生柯兴
26、综合征,且显示对HPA轴的明显抑制作用,如每日或隔日晨顿服,则对HPA轴抑制减轻,其他副作用也较小,所以通常在开始治疗时先分次投药,以尽快发挥药效,待症状控制而需较长期用药时,则尽早改用每日或隔日顿服,临床多选用中效制剂强的松。5.给药途径。儿科通常口服给药。局部用药时可使病变部位有较高的浓度,以提高疗效,如某些皮肤病、结膜炎、哮喘时的气雾剂等,这种方式用量小而副作用轻,但长期用药也可产生类似口服的副作用,危重病例也可选用静脉给药。,6.防治激素副作用。一般而言,大剂量静脉注射不宜超过4872小时,抗酸治疗可以防止发生消化性和应激性溃疡,长期超生理剂量用药时,应定期测血压、血沉、空腹血糖、血钾
27、、便潜血等。对生长发育的小儿应定期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在达到治疗目的后应减少剂量,尽量采用晨顿服给药方法,长期用药准备停用时应逐渐减量以防反跳,减量时应先减下午量,在接受4个月以上疗程皮质激素治疗者,停药后6个月至2年内如有手术、严重感染或其他应激情况时,应给予治疗量的激素,以防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7.用药期间预防接种问题。用药期间一般不进行预防接种,因有发生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危险,另一方面皮质激素还可抑制有效的抗体反应。,抗生素的广泛、过度使用,激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消炎!消炎?关于抗生素过度使用的调查 2009-04-29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哈尔滨儿童医院有一个
28、青少年门诊,近几年来门诊量不断攀升,原因之一是好多孩子患上了成人病。八岁的小女孩薇薇得了真菌性外阴阴道炎,她的父母十分不解: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医生的回答让孩子父母大吃一惊:滥用抗生素所致。据该门诊主任于泓介绍:“给孩子滥用抗生素,导致并发其他疾病,这类疾病占门诊量的五分之一。女孩外阴感染,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就是其中较典型的表现。给儿童滥用抗生素,其不良后果可能影响终生,严重者会造成孩子成年后不孕不育。”得此病的女童有一半是因为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滥用现象极其普遍据儿童医院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患者或患者家属陷入到“不点滴就治不了病”的怪圈里。不仅儿童过量、过度使用抗生
29、素现象严重,成人们自己也随意服用抗生素,或要求医生给自己抗生素输液。一位医生说:“几天前,一位患者得了小感冒而命令我给他静点抗生素,我说服用一些口服感冒药就可以了,患者因此和我大动肝火吵起来。”医院的静点室人满为患。在儿童医院的静点区,记者询问数十位家长,是否限制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药物?绝大多数家长表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一位姓吴的家长说:“为了孩子少遭罪、快点好,当然希望医生能用贵的药,贵的药应该就有效。至于细菌的耐药性从未想到过,也不很懂。”,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调查,美国每年约1.5亿件抗生素处方,其中1/3是非必要处方,感冒的有1800万件处方均为非必要处方。1979年9月美国医学协会公布一
30、项调查结果,主诉感冒症状的占一半。其中70%患者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后,生命力弱的细菌可被杀灭,但残存的细菌则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可以继续繁殖。增加耐药菌似乎与抗生素用量成正比例增加。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后,如不使用更加强有力的抗生素则疗效欠佳。如果一旦出现完全获得耐药性,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美国疾病管理中心的舒瓦兹博称:“减少抗生素用量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紧急课题。”,过量使用抗生素 公众健康堪忧,过度使用注射剂引关注2009-08-10 19:18:00来源:北京晚报(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讯(记者贾晓宏)社区医院药物治疗普遍流行“三素一汤(糖)”,也就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葡萄糖
31、,造成了抗生素以及注射剂的过度广泛使用。记者今天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北京地区社区医院抗生素购入量占全部药品购入量的19.6%,低于文献报道的20%至30%,这表明社区医院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但注射剂的使用比重达到2/3,“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值得关注。”,激素滥用现状及危害,近年来,由于多用、滥用和不当使用激素造成严重感染、结核播散、消化道出血、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并发症的病例越来越多。临床上还能遇到一些患者长年服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造成了对激素的依赖;有的患者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而擅自购药,造成了不良后果;相反,也有因激素的副作用而用药不及时或剂量不足的,以致病情加重。在临床中常见一些
32、医生对发热的病例无论诊断明确与否都使用激素,有的还利用激素的“抗炎”作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这样既达不到治疗效果,严重的还会延误和加重病情。1.1 病毒扩散长期使用激素可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使病情加重或扩散。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使用激素可激发出血性水痘或继发性细菌感染而死亡。某医院在收治43例严重流行性出血热(此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人中,32例使用激素,死亡21例(65.6%)1,11例未使用激素者死亡1例(0.91%),故病毒感染性疾病应慎用或禁用激素。1.2 溃疡穿孔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和穿孔。激素可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易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甚
33、至引起溃疡出血穿孔。国外曾报道15例应用激素使无症状溃疡患者因穿孔而死亡的病例。国内亦有无先兆症状突然胃大出血死亡的报道。有45%的穿孔不能早期发现,而死亡者可达20%,少数可发生在原无溃疡症的患者,很难预防。1.3 加重感染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等,临床治疗中有时也大剂量应用激素,其实激素对病原菌无抑制和杀灭作用,仅在抑制炎症的反应,减轻症状。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细胞和减少干扰素合成的作用,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减弱。为避免感染恶化,最好是应用足量抗生素的前提下,方可使用激素,否则可导致细菌感染加重。1.4 代谢紊乱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可引起代谢紊乱
34、,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肌无力、低血钾、浮肿、糖尿病、高血压、多毛、痤疮等。1.5 哮喘加重郝氏2报道1例患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加重20天就诊,曾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0年。住院后给予氨苄青霉素6g/d,7天后因症状不能完全消除,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静滴,2min后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大汗淋漓、心慌、心悸、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伴有呼气时间延长。即刻停药30min后,心悸、心慌消失,2h后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双肺仍闻及哮鸣音,次日给予氟美松10mg静滴,上述症状再复发,停药后又消失1。1.6 停药危象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能反馈性地抑制脑垂体前叶促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减退,出现突然停药综合征和停药危象。故必须逐渐减量,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停药。1.7 药物联用激素与甲氨蝶呤合用,前者可抑制后者穿透细胞膜进入癌细胞,使疗效降低而毒性增强。联用后可使白细胞、血小板严重减少和全身严重感染。激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前者可增加后者的肾清除率,使后者血药浓度降低,后者又可将前者从血浆白结合点置换出来,使激离型增高而作用增强,易致消化性溃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