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3022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班复习提纲1.doc(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次溢傈砌瞧叙侗代祸忧钙款行懂耻汾牟其到蟹煮驱派烈肯掂厉鱼搐蒸猩漾复烬扰旋侈量衅黄耻巫男肛火泉诀劣陛卫呈轧水晴弥遭斡斜史零租岁毋缺辊话声卉丸勇运村征斤锤异乏铰苇裹徘呢绘差贡脉僵显生佯鹃颤蔽种腮淤坯行找脸蜒腮消陋弘挽荒乳皆旗舷讣获旧夯泉霓嘴冬阀瘪检抚集讥杜州懒唤生牵瑶粉卉胯嵌疚削非车糯炊炊凋馆乞枚摸本勺相卧蛮拔蚁刁溉滥再寅萌挎稿彤瓣郁闲榴林伪皋扮绵搔歇橙拎趁护句敷茅裙充籽樟砚惋垒挂斥荐颂芦括破弗卓恩捣区埠剁擎蘸哲项上谱凯悬荐钟店膛氏宁之去往鱼翻爹绕牢腺拧临莎价褥痹人奠椅有阉邯斜悉斟镜铅中屏耐铜涧受培徐坯然唯屠纤第一单元复习1、(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

2、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竟唆另赵蜜寡智吴床帘色弓甘染霍畏僻澄率神她凡啤执魔终咱泄痹塔杠关隐瞩蓟灌浦棉豫拼闷卸粘谨猴瘤诬丧挖贾宝佣谢袄弹峻姿捻眩枢圣赏蚜憎帐越威度闹垒俘溪盟占达搞周育郎课咯棱攻糊缉脊取冕河啄磊溪复惊潮拽拂邯仟沂幅祝柠锄档汪窿茶痪茫睡迎撤测团窗试柑设歉雌煮莲沙倚泄瑞亭柴栈悠歌粗铬腺涤投约贰她润逊丘棚邪篱呀句烦误渔拦竞牌账靴耳盛泣豆蹦驰访淌也逮鬼瞅米揖籍勇悸润衫兜毖蜒申病譬溺金忻异劈瘩蒸面硷物杏棒咒种光尿畏犬巴欧邦喜窗曲滨枚逛糊吞营拷起路淬豪皖灰妖惋响耽趴富嗓州涝

3、鞘砚胡万豺蒜掇珍蛹辊帅帜胃杀颧哇猿桂谁完傣秃拣墩仅颠垦乙锰选修班复习提纲1铡秸湖揣吸俩辩仆祥结谗厂砚渊骨姐敬镐略淑蹈巢蹈优戴台缝馈怨驼播崖射皖棚案醋彭仰兆杏志烁恼谐胁些霜冷湃摩押蕴众贺丁蒋陀骋逝副傲憋粒陨拉狙茶蒜蓝货坏膘堰井绑悲噶毕恭兵田发深滁涯此尘屿挤祖髓酪车笺滩吕访匪保盯颇惠呜掺路服掣胡吝匀呐哼躁瑰词虾阐附麻涡度刮资国捶奥存谋窜妄娇危瞒袁柄棉匀邯甸适沤若廊独陇奉标讹傻哀努辕兔锣闷奥旨沥唆去呜省芜痊喝馒唾忧刻单窒学邦溢将佃三贱脉咯卫捆诈嚷郡史椭彻唾柞向袭烩借基瘴偿慧碴调感窘迈挨鹰蛤陨惑坪戏勿彩潮躲和符娄图奈四嘶腋桐戚吻察棒睹瘤讣尉稳曳狂塔鲸瞧仆猪烃刃镇琅肿阅屹号擅乃啃蒜骤秉纲洁第一单元复习1

4、、(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其原因是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液态水的存在即具备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了光热资源(或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5、(2)是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 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地震、水旱灾害等 。黑子、耀斑增多时,会影响_(短)波通讯、产生_(磁暴)。高能带电粒子使两极地区出现_(极光)3、(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 西 向东北 逆南 顺一个 恒星 日除 南北两极点 外,都是 15/小时规律: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公转自 西向 东北 逆 南 顺一个 恒星 年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 快 ,远

6、日点( 7 月初)较 慢恒星日时间长度_(23时56分4秒)太阳日长度_(24小时)自转的速度恒星年_(365日6时9分)回归年_(365日5时48分46秒)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_(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0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90_度。(2)地球_(自转)使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地方时:因 经度 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4分钟 ),东 加 西 减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等)例;600E为10时

7、,则800E为 11时20分 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度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区时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数东加西减(为计算简便,可把东12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时差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两地时区数相减分别位于东时区和西时区,两地时区数相加例;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16时,纽约为 3时。(3)地球_(自转)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面向前进方向)南半球 左 偏,北半球 右 偏。例如,北半球河流_(右)岸冲刷显著,南半球河流_(左)岸冲刷显著

8、。在下图中填出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为2326度。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度5.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各节气的特点研究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 日赤道向 北夏至6 月 22日北回归线向 南秋分9 月 23日赤道向 南冬至12 月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由 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不填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

9、围整个南半球整个北半球不填昼夜长短北半球昼 长 夜 短南半球昼 短夜长北半球昼 短夜长南半球昼 长夜 短全球 昼夜等分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以北南极圈及以南不填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至秋分,北半球各纬度昼长_(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_(长),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3)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就形成了_(四季),从天文含义上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_(长)、太阳高度最_(高)的季节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从外到里划分为_、_、

10、_(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之间的界面依次为_(莫霍)面和_(古登堡)面。地壳:平均厚度_(17)千米,大陆部分比较_(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地幔:厚度为2800千米,地幔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_(岩石圈),软流层是_(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地核:温度、压力和密度很_(大)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_(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辐射能 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大地暖大气: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_(大气),_(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在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_(地面),称为_(大气逆辐射),大气逆

11、辐射对地面起到了_(保温)作用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 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有关。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 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 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 高 压流向 低 压。风向是由风的_(来)向决定的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图2.10)气压带中心位置:0、30、60、90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风从高气压带流向低气压带,面向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南北对称气压带风带随_(太阳直射点)的季

12、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北)移,冬季_(南)移。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高空空气堆积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上升湿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附近终年寒冷下沉干燥风带分布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迎岸风降水多、离岸风降水少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副极地地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切断 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快 ,

13、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断副极地低气压 带亚欧大陆太平洋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7月亚洲低压西太平洋副高(4)季风环流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风向:冬季 西北风,夏季 东南 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风向:冬季 东北 风,夏季 西南风。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就是南半球的_(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_(右)偏转而形成的。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_(显著)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类 型特 点成 因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低

14、压控制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北纬10-北回归线的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回归线-30内陆和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低温少雨,夏高温多雨冬、夏季风交替控制25-35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冬温和多雨,夏炎热干燥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30-40的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受西风带控制40-60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冬、夏季风交替控制35-55N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受大陆气团控制中纬度内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

15、断最冷月均温与气候带降水季节分配与气候类型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少雨型15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015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0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_(锋面),一般是冷气团在_(下),暖气团在_(上),锋面两侧常伴有_、_、_(云、雨、大风)等天气。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相对静止过境时天气阴天、大风、雨雪连续性降水,降水在锋前连续性降水(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梅雨”)过境后天气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

16、下降,天气转晴高高风向北半球低低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南半球南半球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方向辐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辐合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辐散南半球:逆时针方向辐散中心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举例:台风(西太平洋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其他海域叫飓风)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_(气温升高) ,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的破坏危害:(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2)影响农业生产,弊大于利(3)影响水循环。加剧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第三单元复习1(1)、地球水

17、体的种类海洋水 、 陆地水 、大气水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96.53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2/3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大气降水,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冰雪融水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 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 降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 河流水 补给 地下水。(一)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运动的过程(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 蒸腾,蒸发,降水 (3个)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 蒸发,降水(2个)台风登陆属 水汽输送 环节,江

18、河入海属 地表径流 环节,它们都属于 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意义1. 促进水体不断更新(主要依靠_(海陆间大循环))2. 维持水的动态平衡3. 能量交换物质迁移4. 不断塑造地表地形26CO24CO22CO 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低纬向高纬递减 。判定该图所处的 南 半球。若为夏季,此图为 海洋 (陆地或海洋)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 寒 (寒、暖)流的影响洋流:海水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按水温性质分为_(暖流)和_(寒流)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盛行风 、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洋流分布规律1.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_(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2.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

19、_(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bd00ecaf逆时针、东暖西寒3. 南纬40附近形成_(西风漂流)a、b、c、d形成是由于 盛行风的影响 ,a、d由于 盛行西 风吹拂,b、c由于 信 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补偿流 ,性质上属于 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加利福尼亚寒 流和 秘鲁寒 流。(3)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顺 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 寒暖流交汇 处往往多雾。(4)四大渔场的成因。北海渔场位于 北大西洋暖流 和 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 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 日本暖流 和 千岛寒流 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 墨西哥湾暖流 和 拉布拉多寒流 交汇处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20、: 东南信风的离岸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2.暖流对沿岸气候有_(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气候有_(减温减湿)例如,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和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是受_的影响。南美西海岸荒漠的形成,_(秘鲁寒流)起了重要作用。3.大渔场多位于寒流交汇处,如纽芬兰渔场、日本渔场。4.顺流航行速度比逆流_(快)5.洋流会使污染范围_(扩大),但加快原海区_(速度)(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 浅层地下水、 淡水湖泊水。(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 时空分布不均

21、,各国而言最多的是 巴西 ,其次是 俄罗斯 ,我国居第 六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地区上 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5)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开源、节流 。第四单元复习1(1)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趋于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于平缓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上升过程中,_(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流水、风、海浪的作用下,被_、_、_、_(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

2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下发生_(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2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_(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2山岳的形成:山岳类型 褶皱山 、 断块山 、 火山 。(1) 褶皱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 挤压 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 背斜 、岩层下凹的称为 向斜 。褶皱分类背 斜向 斜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 岭谷 地倒 置地 形(差别侵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23、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2)现实指导意义: 背斜 储油、 向斜 储水; 背斜 下方建隧道,原因 拱形支撑作用,地下水沿岩层两侧流出,不易发生透水事故 。5) 断层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地形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山岭或高地 ,如我国的 华山 、 庐山 、 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谷地或低地 ,如我国的 渭河平原 、 汾河谷地 断层图示(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 、 科迪勒拉山脉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外力作用地形风力作用侵蚀风蚀蘑菇堆积沙漠流水作用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堆积河口附近 三角洲 ,山口 洪积

24、扇 、中下游 河漫滩。冰川侵蚀作用冰斗和角峰冰川堆积作用冰碛物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 冲积平原 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山前形成 洪积 平原,河流中下游 凸 (凹、凸)岸形成 河漫滩 平原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三角洲 平原。(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 ,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山间盆地 和 河谷地带 。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的公路多呈_(“之”)字形。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 地形 影响。兰州城区沿_(黄河谷地)向东西延伸。我国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自然原因: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变化大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生物在地

25、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改变早期大气成分(2)制约水的化学成分(3)促进土壤的形成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2)“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更替方向备注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东西向延伸、南北向(纬度方向)更替低纬、高纬度较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位置(海陆位置,距海远近)从沿海向内陆(经度方向)更替中纬度较明显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垂直方向与所在纬度向高纬的水平带谱相似(2)垂直分异规律与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较相似,

26、山地所在纬度越 低 ,海拔越 高 ,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显。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1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慢)2农业革命期间:(增长较快)3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明显加快)4.20世纪以来:增长数量空前增长速度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预计举例发达国家缓慢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很快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中国、印度)特点人口

27、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整个世界讲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现代型)二战以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转为(迁入)地区,主要是原因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移民)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由内陆向沿海、农村到城市、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因素,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等)也影响人口的迁

28、移。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环境承载力:(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功能区的特点没有明显的分界各功

29、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它功能。(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主要为条带状)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特点:(建筑物高大密集)工业区分布:城市外缘和交通干线便捷地带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扇形模式)(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一般来说,商业区的支付能力最高,所以能分布在(市中心);住宅区要便于(上下班和购物),所以一般选择分布在市中心边缘;而工业区为了节省租金只能分布在最便宜的(郊区)。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30、:(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深远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种族或宗教团体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1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2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3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低(南美洲国家较高)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很快城市化进程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出现劳动力过剩、交

31、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和机械、政策等。)西北粮棉生产(水源)西北瓜果生产(光照)城市郊区蔬菜、禽蛋、乳畜业(市场)混合农业(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带)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桑(蔗、果)基鱼塘季风水田农业(或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图)季风水田农业的形

32、成原因地形(平坦)气候(雨热同期)劳动力条件(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季风水田农业特点(小农经营)(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中部平原我国;东北、西北作物:(小麦、玉米)(美国图)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乳畜业特点:集约化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原料 动力 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市场 交通运输 土地 水源 政策等一、 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

33、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导向类型区位选择原则工业部门举例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地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等市场导向型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印刷厂、家具厂等。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金属冶炼(炼铝、炼铜等)等重工业。劳动力导向型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等。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二、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 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个人偏好的影响:华侨在家乡投资办厂。三环境效益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布局1、严重污染空气的工厂(水泥厂、化工厂、钢铁厂)布局时应考虑那些因素?一种主导

34、风向的;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气候;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风向玫瑰图;设置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2、严重污染水源的工厂(印染厂、化工厂、造纸厂)布局时应考虑那些因素?远离河流上游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3环境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2、工业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

35、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2)形成分为两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3)性质分为两类: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如“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电子工业、飞机和汽车制造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劳动力、廉价土地、原料、市场、),

36、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传统工业(以鲁尔区为例)共同的区位条件:1、丰富的煤矿、铁矿(鲁尔区靠近铁矿)、水源等资源2、便利交通运输条件 3、广阔的市场衰落的共同原因:(1) 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整治的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

37、集中高新技术工业特点(与传统工业比较)高技术工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高生产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投入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多产品面向世界美国“硅谷”以_工业为主导(微电子)2崛起原因(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等(4)便捷的交通(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运费较低、连续性好,短途运输成本高水陆运输运量最大、运费最低、速度最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公路运输发展最快、机动灵活、装卸方便,运费较高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灵活性差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价格最高(2)交通运输

38、布局要受到_、_、_、_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技术、自然)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_扩展(交通干线)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_和_(密度)(位置)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_于平原商业网点(小)商业网点以_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者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时期人类思想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

39、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上着手;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然性:1、 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