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6484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医 养 生 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刘云云,人应该能活到多少岁?,120岁,为什么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还是不长寿?为什么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看看这些糟糕的生活习惯!,吃:吃饭不专心、吃的太饱、饮食结构不平衡睡:饭后睡觉、熬夜生活习惯:如大便时看书、打电话精神:过度紧张、劳累 长期生闷气 炒股玩心跳外界:烟酒不离口 手机、电脑的辐射 化妆品的化学伤害其它:过度性生活,不洁性生活,2009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6.48。,谁来给公众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报年月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渴望健康,渴望长寿内经“度

2、百岁乃去,尽终天年”,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内 容 提 要,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概论,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和特点,(一)养生的概念:养:护养、保养、调养生:生命、生存、生长养生:保养生命完整的概念: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所进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二)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规律、夭折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

3、综合实用性学科。,(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独特完善的养生理论体系 以中医理论为核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精气神”“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和谐适度的养生保健原则和谐适度,阴阳平衡七情平和、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行劳不倦“养生以不伤为本”“不多不少几于道也”,(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综合多法的辨证养生方法太极拳、药膳、药酒、药茶起居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药物养生、针灸按摩、气功导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贯穿一生的全面养生实践不同年龄段的养生“

4、居安思危”“不治已病治未病”人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学术流派众多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武家养生,(一)养生的目的增强体质人后天自身调养对体质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先天薄弱的人如果后天调养得当,可以增强体质,弥补先天之不足。,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和特点,(一)养生的目的预防疾病扶助正气,抵御邪气,预防疾病“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养生的目的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的衰老理论肾元亏损脾胃虚弱气虚血瘀,(二)养生的意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促使精神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

5、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业,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是如何划分的?2、中医养生保健对人体健康长寿有什么作用?3、查阅中医养生保健相关知识并总结。4、预习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

6、的发展概况,一、远古萌芽期二、先秦奠基期三、秦汉形成期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五、隋唐五代兴盛期六、宋金元争鸣期七、名清朝成熟期八、近现代弘扬期,一、远古萌芽期,1、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和衣着条件的改善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吃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3、运动养生的萌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

7、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二、先秦奠基期,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1、修身养性2、饮食卫生3、运动锻炼4、起居养生5、导引养生6、药物养生,儒家养生说 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

8、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中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儒家养生说 孟子、荀子,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我四十不动心”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道家养生说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三、秦汉形成期,黄帝内经 医圣张仲景 华佗 神农本草经,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9、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顺四时而知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对衰老的认识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

10、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和五味、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

11、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治未病”,黄帝内经,“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治未病”,黄帝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眞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

12、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眞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一)东汉医家张仲景医圣 博采众长,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养生观点 1、养慎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外避虚邪贼风。2、调和五味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饮食

13、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3、提倡导引重视导引吐纳,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养生,医圣张仲景,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华佗,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方伎传)。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二)华佗的养生思想 从理论上进

14、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如三国志华化传中载其论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五禽戏,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提出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认为,生育过多,往往影响下一代健康,提倡少生少育。此将优生与长寿联系起来探讨,极有见地,大大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东汉),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

15、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四)其它东晋医家葛洪“养生以不伤为本”南朝养生家陶弘景 著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书中论述的养生法则和方术有: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等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 技艺。,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1、嵇康养生论:“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清虚静泰,少私寡欲”节色欲,弃厚味,服补药,饮清泉,沐朝阳,调五弦2、葛洪抱朴子“养生以不伤为本”“

16、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多睡”“目不久视”,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3、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根据葛洪、彭祖等养生家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饮食起居精神调摄服气疗病导引按摩药物补益,五、隋唐五代兴盛期,孙思邈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第三,强调房中补益。第四,重视妇幼保健。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

17、,后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隋唐中国佛教的极盛时期。佛学的传入,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佛学中也含有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汉唐时期的养生家们既取其养生作用之长,纳入中医养生思想之中。,参禅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故称参禅。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

18、用。养生家则将此融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成为以静坐为特点的健身功法。,佛学认为人体也由自然界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一般说来,“四大调和”,人方可无病。强调身体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与中医理论近似。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寺院地址的选择,十分讲究,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容。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这种思想被吸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四、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孙思邈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第一,继承和发展

19、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第三,强调房中补益。第四,重视妇幼保健。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六、宋金元争鸣期“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寒凉派 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法攻邪派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法补土派 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法养阴派,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特点如下: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三、食养方法的丰富,七、明清朝成熟期,中医养生保健专着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张景岳 景

20、岳全书-温补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饵和食养 重视脾肾,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养生特点:一、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说。二、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三、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四、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五、重视颐养老年人。,八、近现代弘扬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此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认,中医学发展停滞不前。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之而得到较大发展。近三十年在学术发掘整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进步。,第二章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第一节 生命观,生命观:是人类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所形

21、成的观点,是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包含生命的物质观和生命的运动观两个方面,第一节 生命观,一、生命的物质观(一)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精是构成个体的最基本物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精的盛衰导致了人的生、长、壮、老、已,第一节 生命观,一、生命的物质观(二)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世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运动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生成依赖于脾胃气的运动依靠于肝肺,第一节 生命观,一、生命的物质观(三)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神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心藏神,主神明,

22、第一节 生命观,一、生命的物质观精、气、神的关系精能生神,神能驭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忘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力的保证,第二节 寿夭观,(一)天年及预期寿命天年:天赋的寿命,自然寿命寿命:出生、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第二节 寿夭观,(二)影响寿夭的因素先天禀赋后天因素1 自然环境2 社会环境3 行为因素4 疾病损伤,第三节 健康观,(一)西医和中医的健康观1 西医的健康观2 中医的健康观“形与神俱”“阴平阳秘”精神平和淡泊名利道德高尚,第三节 健康观,(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 形体生理健康

23、的特征2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第三章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天人相应 平衡阴阳,一、天人相应(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1 四时与情志2 四时与气血3 四时与脏腑经络4 四时与发病,第一节 天人相应 平衡阴阳,一、天人相应(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四)地理环境和人体的关系(五)社会环境和人体的关系,第一节 天人相应 平衡阴阳,二、平衡阴阳(一)遵循昼夜节律,协调阴阳(二)顺应四时变化,养阴养阳(三)顺从地域环境,调整阴阳,第二节 形神共养 养神为先,一、形神共养(一)静以养神(二)动以养形(三)动静适宜二、养神为先,第三节 调养脏腑 重在脾肾,一、调养脏腑二、重在脾肾(一)健脾(二)益肾,第四节 疏通经络 和调气血,一、经络以疏通为要二、经络通则气血和三、调气机为其关键,第五节 扶正祛邪 扶正为主,一、正气、邪气及其发病(一)正气是发病的内在原因(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二、扶正祛邪,重在扶正,第六节 三因调养 知行并重,一、三因调养(一)因时施养(二)因地施养(三)因人施养二、知行并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