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19766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健康与养生.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中医药养生与健康,2,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养生学的基础理论与原则(12学时)第二部分:养生方法与常见病的保健(12学时)第三部分:饮食与药物养生(4学时)第四部分:亚健康与衰老(4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3,第一讲: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第二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第三讲:精神养生第四讲:环境养生与部位养生第五讲:保健针、灸第六讲:保健按摩,第一部分讲课内容,4,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

2、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讲 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5,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6,生命,生、长、壮、老、已,健康,疾病,养生,7,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

3、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8,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历代养生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9,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长,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

4、、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10,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11,1、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

5、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12,2、和谐适度度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13,3、综合、辨证的调摄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

6、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14,4、适应范围广泛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5,中医养生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上: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

7、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传统养生方法上: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和技能。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16,1、上古时期 2、先秦时期 3、汉唐时期 4、宋元时期 5、明清时期6、近代与现代,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17,上古时期 时间:人类社会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特征: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

8、递信息,表达感情等。“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时期。,18,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火的应用,19,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特征:“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养生保健方面,则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

9、,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20,先秦时期养生思想 周易 周易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周易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不易”。掌握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周易称此为“简易”。,21,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

10、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周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22,道家养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

11、,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23,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4,贵柔归真返朴 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如果经常处

12、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25,形神兼养 庄子刻意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26,管子的养生思想,管子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管子内业)。存精的具体方法,则“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管子内业)虚其欲以存精。,27,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

13、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管子形势解云:“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28,儒家养生思想,强调精神调摄 礼记缁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精神调摄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遵循“礼”的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29,注意身体护养 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寝处不适,饮食

14、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0,倡导饮食卫生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要新鲜、清洁。“食饐(yi)而餲(ai),鱼馁而肉败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31,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32,毕数之务,在乎去害“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吕氏春秋尽数)。去害

15、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33,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34,动形以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

16、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吕氏春秋达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ju)为聋,处目则为眵(chi)为盲,处鼻则为鼽(qiu)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蹙。”(吕氏春秋尽数)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35,先秦时期养生实践,提倡个人卫生 注意饮食调养 导引健身 敬老养老 礼记内则中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优生优育与胎教 周礼地官司徒:“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列女传载:“太任(周文王之母)

17、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36,环境卫生药物养生山海经中收集了药物百余种。其中,有一类为补药,如櫰(音怀)木、枥木、狌狌(音同猩猩)等,具有强壮身体、增强记忆力、延年益寿的功效。,中曲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37,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38,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灵枢本神篇“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39,对生命规律的阐述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

18、、已的生命规律有仔细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40,对衰老的认识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41,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19、,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2,汉唐时期 背景:秦汉之际,特别是秦代“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策被解除以后,道家、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也逐渐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及医学的发展。自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的纲领后,三家之说便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推行于世,并且互相渗透、融合。特征: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

20、家。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3,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养慎 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44,调和五味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因而“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45,提倡导引

21、“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46,华佗的养生思想,华佗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华佗传)。“五禽戏”: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47,王充的先天禀赋说,“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论衡气寿篇)。,48,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

22、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神农本草经重药补,49,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时的道家思想,已经将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进来。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等。,50,葛洪 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葛洪对于导引、吐纳等养生术也十分重视。在他所著的

23、抱朴子释滞中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并详述其要领。葛洪对炼丹之术也进行了研究,他在仙药中论及的植物如灵芝、茯苓、地黄、麦冬、巨胜子、楮实子、黄精、槐实、菊花等,经现代研究分析证实,确有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作用。,51,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全书共二卷分为:教诫、食诫、杂诫、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六篇。书中论述的养生法则和方术甚多,大致有: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几个方面。,52,佛家养生思想,参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

24、心参究,故称参禅。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并非修禅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须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以保证修禅的顺利进行。养生家则将此融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成为以静坐为特点的健身功法。,53,达摩易筋经 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达摩又称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易筋经是其译写,故称达摩易筋经后传于世。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54,佛学认为人体也是由自然界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一般说来,“四大调和”,人方可使田,一大不和,生一

25、百一病,四大不调,生四百四病。所以,佛家也强调身体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与中医理论近似。,四大元素,55,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特别是植树造林,犹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多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既是佛教修行之处,又是养性怡人之环境,以宁静、空气清新、环境幽美为特点。,56,佛家戒律 如五戒、十戒、菩萨戒等。这些戒律多是对佛教信徒修行时的纪律约束,具体讲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种思想被吸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

26、“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57,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汉唐时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并且互相渗透、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吸收、融合、汇通了道、儒、佛的理论观点,使之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实、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内容。,58,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孙思邈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在养生学上的贡献。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千金要方养性序)。,59,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

27、者,不足以存生也”。千金要方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60,第三,强调房中补益“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千金要方房中补益)强调不可纵欲。“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千金要方养性禁忌)。,61,第四,重视妇幼保健 千金要方一书中,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62,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房中补益”、“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堪称我国养生发展史上

28、有价值的医学文献。,63,宋元时期 背景: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64,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圣济总录,官方出版。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65,运气学说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

29、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66,

30、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67,寇宗奭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张元素的珍珠囊 李杲的用药法象 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68,针灸学“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69,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

31、学的发展。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 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继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是老年医学专书。,70,强调精神摄养根据老年人的精神情志特点“凡丧藏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暗昧之室不可令孤。凶祸远报不可令知,轻薄婢使不可令亲”。(陈直)“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寿亲养老新书)自身心理保健,杜绝情志疾病。,71,主张饮食调养 对于老年人,合理调节饮食是非常重要的。“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则疾患”。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

32、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尤当谨节”、“茹淡”,(朱丹溪)。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等,均丰富了饮食调养的内容。,72,提倡顺时奉养 内经提出四时养生法则,到宋元时期不仅尊崇其说,而且增广其法。对于老年人,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来保养身体,更为重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邱处机著摄生消息论亦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的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都有所阐发和发挥。,73,重视起居护养 老年之人,体力衰弱,动作多有不便,故对其起居作息,行动坐卧,都须合理安排。“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

33、虞”(寿亲养老新书)。护养方法是:“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老年之居室宜洁雅,夏则虚敝,冬则温密。床榻不宜太高,应坐可垂足履地,起卧方便。被褥务在松软,枕头宜低长。衣服不可宽长,宜全体贴身,以利气血流畅。,74,注意药物扶持寿亲养老新书提出: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75,食养方法,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在宋元时期,食养食疗不仅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76,四时五味养脏法“四时无多食所旺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旺之胜也。

34、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气”。认为“旺盛不伤,旺气增益,饮食合度、寒温得益,则诸疾不生,遐龄自永矣”(保生要录饮食门)这在食膳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意义。“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刘完素提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助所克之气。他说;“是以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论)。,77,“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主性命者在乎

35、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这种“人主性命“说,说明只要发挥摄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强调气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他以:“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神,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78,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 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

36、药攻”(儒门事亲)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79,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 认为促成人之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耗损。“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调养脾胃的方法有三:一是调节饮食护养脾胃。“饮食不节”是酿成内伤的一个重要原因,“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80,二是调摄情志保护脾胃。“凡愤怒、悲思、恐惧

37、,皆伤元气”。须从积极方面调摄,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三是防病治病顾护脾胃。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药,处处考虑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注重调补脾胃。东坦以顾护脾胃而益寿延年的精辟理论为养生别树一帜,,81,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提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并一再强调阴气“难成易亏”,因而在治疗与养生上,都主张以滋阴为主。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四时以调养神气,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动,并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众人。,82,明清时期 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

38、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83,养生重“命门”,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门。认为命门真火乃人身之宝,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84,张景岳“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景岳全书传忠录)。“欲知所以生死者,须察乎阳,亲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本法也”。重视命门。阳气阴精之根本皆在命门,

39、“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府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水亏也。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类经附翼求证录)。注重用甘温固本法预防疾病。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类经摄生类),指出了节欲保精的重要性。“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这种强调中年调养,求复振兴的思想,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具有积极的意义。,85,综合调养发展养生方法,调养五脏法李中梓寿世

40、青编在调神、饮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为五脏调养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 高濂遵生八笺从气功角度提出了养心坐功法、养肝坐功法、养脾坐功祛、养肺坐功法、养肾坐功法,又对心神调养、四时调摄、起居安乐、饮馔服食及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汪绮石理虚元鉴对虚劳病机的阐发、论治的大法,预防的措施都自成体系,主张肺脾肾三脏俱重。他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对虚劳的预防,提出了六节、七防、四护、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则。,86,六节:节嗜饮,节烦恼,节忿怒,节辛勤,节思虑,节悲哀。从精神因素方面做

41、到克制和解脱,起到非药物所能达到的治疗作用。七防:防风,防暑,防凉,防湿,防燥,防寒,防非节之暖。注意随时调摄,以防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四护:保护四时贼风不从风池、风府而入;保护秽恶不正之气不从口鼻而入,防护于未病之时。三候:春初、仲夏和夏秋之交,是本病易发或加剧时期,故须严加注意。二守:服药与摄养宜守之勿失,避免始勤终怠,延误治疗。三禁:用药禁燥烈、苦寒、伐气)。,87,药饵、饮食保健法 明代开始,药饵学说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密斋养生四要:“无阳则阴无以长,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乱,五味相济而得和也。凡养生却邪之剂,必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温多成热,凉无聚凉,凉多

42、成寒。阴则奇之,阳则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这个中和平衡既济的制方原则,对老年的药饵养生有直接指导意义。,88,龚廷贤寿世保元“温而不热,清而下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合,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滋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对老年的药饵摄生强调了两个原则:一是调补脾胃;二是提倡与血肉有情之品,补益气血,填精补髓,以健身抗老,延年益寿。他首推鹿茸、鹿角,配合人参、地黄、枸杞、二冬、黄柏等制方。本草纲目对于药饵和食养的论述也极为丰富,收集了很多食疗方法。李时珍推崇东垣脾胃之说,主张老年人应培补元气,调理脾胃,升发清阳,多用温补之剂。,89,李梃医学入门认为药饵保健,用药宜平和、中和、温和,

43、补虚在于扶培、缓补、调补,反对温热峻补和滥施汗、吐、下等法。指出了药饵养生中食补、峻补、唯补的偏弊,强调了“量体选药”的重要原则。曹庭栋老老恒言针对老人脾胃虚弱的特点,重视以粥养胃益寿,在中编制药粥配方百余首,以“备老年之颐养”,可谓集食养保健粥之大成。,90,综合调理法 冷谦修龄要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详细论述了四时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长生、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法等,书中多以歌诀形式介绍养生要点及具体方法,易于领会实行。万密斋的养生四要,提出了“寡欲、慎动、法时、却病”诸养生原则。吴师机理瀹骈文是一部物理治疗专书。吴氏提倡膏、药外贴等理疗法,如引嚏、坐药、药浴等。他认为

44、外治之理同内治之理,可以收到与内服汤丸相同的效果。,91,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明清时期进一步明确提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医学入门),提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辨证关系。“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方开摩腹运气图考又名延年九转法)。人身之阴需要静,人身之阳需要动,从而提出了静以养阴,动以养阳的主张。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动静适宜,切忌过动过静,否则就会造成阴阳偏颇,导致疾病。,92,“养静为摄生首务”,同时重视动以养生,“导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

45、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并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以供老年锻练之用(老老恒言导引)。散步专论,对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闲暇“散步所以养神”、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动求静”,有助于睡眠(老老恒言导引)。,93,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敬慎山房主彩绘二十四幅导引图,将气功、导引、按摩熔为一炉,用于养心练精、补虚、防治疾病和强身益寿,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由于导引、气功、拳术熔为一体,使其有理、有法、有方,自成体系,便于练习,的确起到了“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保健延年之效。,94,重视颐养老年人 自从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养生保健的对象郁非常重视老年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更为普及。,95,近代与现代 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 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96,养生格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